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永龙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14ZDB092)2014年11月21日在北京召开开题咨询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曹广顺研究员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研究员,北京大学蒋绍愚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贝罗贝(Alain Peyraube)教授、曹茜蕾(Hilary Chappell)教授、罗端(Redouane Djamouri)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遇笑容教授、北京大学胡敕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赵长才研究员、祖生利研究员、陈丹丹博士,湖北大学石锓教授,兰州大学敏春芳教授等参见了开题咨询会。
项目首席专家杨永龙教授就该项目的选题与前期准备过程,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任务分工等问题向与会专家进行了报告,江蓝生教授、蒋绍愚教授、贝罗贝教授、曹茜蕾教授等与会专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1. 选题意义与前期准备
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我国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的创立。不过,《马氏文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言文,取材虽然上下跨越千年,但其着眼于泛时的文言文语法规律的归纳,而不是阐述千年间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真正着眼于“史”、着眼于变化的历史语法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起步的。1929年黎锦熙发表《中国近代语研究法》,1935年丁声树发表《释否定词“弗”“不”》,1937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到四十年代,吕叔湘对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撰写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如《释&濒迟;景德传灯录&驳迟;中“在”“着”二助词》(1940年)等。随后,王力《汉语史稿》(1958年)、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年)、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1959-1962年)相继问世,把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八十年代至今,汉语语法史研究真正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叁十多年来,在学术队伍、学科建设、学术成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新材料的挖掘,新方法的运用,一批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无论在研究的范围还是深度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在专题研究、专书、断代与特定语料的语法研究、通史建设、资料准备与理论方法各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近叁十年来国内外语言理论迅速发展,相关的语法化研究、语言接触研究,已经运用于汉语史研究之中,汉语的类型特点及相关的跨语言研究也开始引起重视。然而,王力《汉语史稿》的出版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能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全面的断代汉语语法史着作。这种局面不利于本学科的继承与发展,不利于相邻学科的引述与借鉴,也不利于国外有关学者对汉语语法史的面貌和研究现状的了解。
世界上一些重要语言的历史一向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少语言都有专门的语言史著作出版,如英语,有Richard M. Hogg等编著的长达4000多页的六卷本断代《剑桥英语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在世界几千种语言中,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而且世界上几乎没有哪种语言像汉语这样拥有三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字传承历史,也没有哪种语言拥有如此卷帙浩大的书面语文献。这一份得天独厚的遗产,为语言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不仅仅是汉语研究的宝库,同时也是全人类语言研究的宝库。作为汉语史研究的学者,理应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材料,在总结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语言学和跨语言研究的视角出发,撰写一部面向世界的、能够详尽地反映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断代汉语语法史著作。同时为了向国际语言学界展示汉语语法发展的历史面貌,展示我国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成果,下一步还有必要在中文版的基础上编写出版英文版的汉语语法史。当前可分为两步走,首先整合国内外研究队伍完成一部多卷本的汉语版《断代汉语语法史》,然后再根据国际标准加工改写成英文版在国外出版。
为了这一目标,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一些学者们已经做了多年的前期准备。从长期的准备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吕叔湘先生曾准备撰写一部近代汉语历史语法,后来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就是在当年初稿的基础上由他的学生江蓝生先生补充整理而成。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后以后,语言研究所近代汉语研究室的老主任刘坚先生一方面致力于历史语法资料的整理,另一方面与曹广顺先生共同主持了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点项目“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后来出版了一系列专书语法研究着作。随后,江蓝生、曹广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断代汉语语法研究”,姚振武、吴福祥、杨永龙、赵长才、祖胜利、李明都投入了这个课题的研究;同时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出版了《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蒋绍愚、曹广顺主编)。
在课题申报之前,先后召开几次小型会议,就课题的内容、思路、理论方法以及人员和分工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并于2014年9月2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召开了“汉语史断代分期语法标志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就每个断代的语法标志和重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总结,瑞士苏黎世大学毕鹗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遇笑容教授、香港教育学院朱庆之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沉培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孙景涛教授出席会议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2.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本课题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梳理、分析、归纳吸收现有研究成果,在扎实、充分、可靠的语言材料的考察的基础上,从跨语言研究的视角出发,对不同时代的重要语法范畴、语法形式和手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细致地系统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加以解释。
具体内容包括汉语语法发展的各个方面,参照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已有成果和跨语言研究框架,本课题的总体框架将会包括:(1)引论,概括性介绍地理、民族、历史、周边语言状况、分期和语料问题、语音词汇文字系统;(2)形态与构词手段及其发展;(3)基本词类范畴的发展;(4)名词性结构的发展演变;(5)动词性结构的发展演变;(6)简单句与复杂句的发展演变;(7)时体、情态;(8)话题、焦点、指代等。
总课题由六个子课题构成,每个子课题的负责人是:
(一)上古汉语前期语法研究(殷商汉语语法史),由法国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所长罗端教授负责;
(二)上古汉语中期语法研究(两周汉语语法史),由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冯胜利教授负责;
(叁)上古汉语后期语法研究(秦汉汉语语法史),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主任胡敕瑞教授负责;
(四)中古汉语语法研究(魏晋南北朝语法史),由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赵长才教授负责;
(五)近代汉语前期语法研究(唐宋汉语语法史),由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曹广顺教授负责;
(六)近代汉语后期语法研究(元明清汉语语法史),由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祖生利教授负责。
子课题以时代为序,按照汉语语法发展的过程设置。六个子课题构成一个整体;每个子课题都将讨论上述框架内大体相同的语法条目,不同时代因为具体语言事实不同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子课题之间一方面是按照时代先后上下衔接,贯穿一体;另一方面每一断代语法史各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最终研究成果是各自独立的系列着作:六卷本或九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
3. 研究视角与注意问题
本课题在研究视角上将格外注重(1)历史变化的视角,重在发展演变。以往的断代研究比较侧重于共时的平面描写,本课题在断代研究中,时刻从历时变化的视角出发,关注语法范畴、句法表达方式等在不同时代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2)跨语言的视角,力求便于与其他语言的类型比较。希望把汉语语法史置于跨语言研究的视野之下,按照类型学的视点来进行分析和描写,主要借鉴类型学家的研究成果,包括颁辞尘谤颈别等人的概括性成果,更包括一些针对具体语法范畴(如时体情态)或语法结构(如名词性短语研究、关系小句研究之类)的跨语言的专题研究成果,以及跨语言视角下的语言调查和描写框架。
本课题将既注重从形式到功能的研究,也重视从功能到形式的研究;注重材料的挖掘,但是研究取向上更多的从问题出发,回答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注意选择代表性语料,客观描述最普遍、最重要的语法演变事实和相关的理论问题。
本课题在语料的调查、语法现象的分析描写和解释过程中,都将注意语言理论与汉语事实的有机结合,根据需要采用比较分析、定量统计等各种切实有效的具体研究方法。
在材料选择上注意语料的整理与校勘,注意区分语料的时代与地域差异、语体差异。
在分析描写语法对象的过程中,对每个时段的语法现象不求面面俱到地简单罗列,而主要关注变化,即关注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的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过程。
在注重描写的同时,根据需要对有关现象加以解释;在注重句法研究的同时,加强语义关系和语用关系研究。注意在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立足汉语实际,客观分析解释;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上,加强理论思考,总结归纳,得出较为普遍的规律。
注意基于汉语事实的深入细致的实词虚化研究、常见构式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注意跨语言视角的汉语语法现象的审视,同时加强汉语历史语法与汉语方言语法、周边少数民族语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既注重从语法研究的内部解释发展变化,又注重从社会历史、语言接触所造成的外部影响。
4.专家意见与建议
与会专家围绕着该项目的开展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对该课题的必要性、创新性、可行性的赞赏和鼓励,也有对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警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江蓝生先生指出:可以预期这个项目将会有不同于前人的建树。在课题在设计上,专门有一个引论部分,介绍各个断代的地理、民族、历史,周边语言状况等,非常好;整个课题有一个总的框架很必要,每个断代根据语言实际,既有相同的论题,又能同中有异。最好前面断代部分能早一点做出来,前后有个照应。写后一断代的人不仅要知道自己份内的而且要瞻前顾后。江先生还提请课题组注意:在注意纵向的历史观照之外,横向的地域差异的观照也很重要。要以历代雅言通语为主要资料,同时也要注意地域差异、方言差异。在描写过程中,既要关注从无到有的质变,又要专注从少到多的量变。
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科研中心贝罗贝先生曾多次参与该项目的前期的会议,已经发表过一些指导性意见,这次又在汉语史分期方面提出一些看法,指出把上古分为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是有道理的,但是中古太短,可以考虑分为中古前期、后期,把元明清时期称作近代汉语时期。
北京大学中文系蒋绍愚先生指出,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王力先生搭了一个框架,到现在五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深化,应该有这么一个工程。蒋先生提醒课题组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每个断代的研究者要有一个总体把握,要揭示这个时代的特点。不能简单罗列,不能把每个时代代表性语料历代语法现象简单地显示出来,应该显示这个时代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发展变化。第二,断代之间的关联问题。具体语法现象在每一时代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要搞清楚。如处置式,是如何产生的,这固然重要,而产生之后在不同时代又有变化与发展,早期把字句的“把”可以拿掉,后期不能拿掉了,要把这类特点找出来。第叁,总结与创新问题。无论是总结还是创新,这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创新,不容易。陆俭明先生谈到几十年前的现代汉语研究时说,那时候讨论主、谓、宾、定、状、补,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后来关注的是话题焦点、前景背景、有界无界。早期关注比较显性的句法表现,后来关注比较隐性的句法语义表现。相比而言,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中对隐性的关注还比较少,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当然创新不容易,但是必须有创新。其实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挖掘。一部语法史即使分得再细,如果没有创新,未必有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曹广顺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曹茜蕾教授、罗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教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赵长才教授、祖生利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石锓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敏春芳教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陈丹丹博士等也都先后发言,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最后杨永龙教授对有关问题作了简短回应,并感谢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希望一如既往的得到学界的支持,课题组一定要同心协力,抓紧时间,力争按时拿出高质量的成果。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