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开题报告会暨中国边疆与跨国民族研究研讨会
2014年12月20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开题报告会暨中国边疆与跨国民族研究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国际交流处会议室召开。本项目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周建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项目子课题组负责人分别由云南民族大学鲁刚教授、延边大学孙春日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艾买提副教授与广西民族大学吕俊彪教授担任。
出席开题报告会的评议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工程副主任马大正研究员、兰州大学马曼丽教授、云南大学王文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吴楚克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地木拉提﹒奥迈尔教授、延边大学朴今海教授。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云南民族大学鲁刚教授、延边大学孙春日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艾买提副教授和课题组其他成员,以及邀请嘉宾共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题报告会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王柏中教授主持,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吴尽昭、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规划办主任徐高潮分别致辞。
项目首席专家周建新教授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介绍了项目主持单位与人员构成、项目研究的总的问题、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项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和写作的基本原则、研究视角、实施步骤,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与预期成果等内容。他围绕本课题最核心的理论问题和研究对象 ,即“边民的离散与回归”进行了界定,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陆路边境地区边民“离散”与“回归”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强调了本选题独到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指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历史文献研究、民族学田野调查、社会学统计量化分析研究为主,在处理历史文献、档案材料时,主要以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既关注“死”的历史,更关注“活”的社会,使历史的文献与现实的田野有机结合,将历史资料带回到现实的田野调查过程之中。整个课题的研究思路必须围绕这两个核心展开,而研究的落脚点则是为国家服务,因此必须提出应对问题的思考,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和创新之处主要是:在理论探讨方面,本课题力图通过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和回归现象,进一步探讨“离散”概念的学术内涵,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试图以人类学视角建构“回归”概念,以丰富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在资料收集方面,本课题通过梳理已有文献,以及民族学人类学实地田野调查,全面系统深入收集、整理中国边疆地区边民“离散”和“回归”的历史和现实资料,并进行归纳分类;在服务社会方面,本课题涉及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边民“离散”与“回归”问题十分普遍,特别是目前西南边疆出现的“回归”现象,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面对现实,深入调研,提出具有学理性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供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参考。本课题的重点将聚焦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边民“离散”与“回归”调查,并以当代以来边民的离散与回归为重点,以及现实的回归边民安置问题调查为重点。本课题的难点从理论层面来看,由于过去没有成熟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回归”命题的建构是难点之一;另一个难点是处理好现代国家边界产生之前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的表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国家界线相对模糊,难以准确表述离散与回归的界线,再就是处理好“迁移”与“离散”“回归”等概念的区别。本课题在学术层面、课题整体设计和服务于国家战略角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创新之处。本课题确立的目标是要透过边民的离散与回归现象看国家的发展,提出应对的策略,从而更好更加有效地治理边疆地区,其最终的成果为《离散与回归》一套丛书共5册。
评议专家对上述报告作了认真评议。
马大正研究员认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对象和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即选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以边民离散与回归作为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课题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即“边疆中心视角”来关注边民在国家社会边缘地带的“离散”与“回归”具有研究的创新价值;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有利于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他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建议:第一,重视历史上的边民离散与回归,主要包括了乾隆年间土尔扈特的回归、东北朝鲜族的迁徙以及俄罗斯族的迁移;第二,课题写作提纲的部分章节建议调整;第叁,课题研究对象“边民”中的汉族成分是否存在离散与回归的现象,是否要对其进行探讨,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边民情况研究应该纳入总体写作框架之内。
马曼丽教授认为,开题报告很好。她在马大正研究员发言的基础上指出,本课题是一个综合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一个跨学科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她就“离散边民”概念的具体界定、我国边疆地区的范围、精英离散与大众迁徙的现状以及“回归”的界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认为本课题应强调比较研究,适当拓宽研究对象“边民回归”的概念范围,进一步体现对我国陆路边疆地区边民的人文关怀。最后,她认为有些历史问题比较敏感,对本课题最终成果是否能够顺利出版表示了担忧。
王文光教授认为,本课题核心内容中的“离散与回归”有四个基本要素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关注和把握。第一,无论是离散还是回归,都是一个群体性概念,具体指一个群体;第二,无论是离散还是回归,都要有一个祖籍地;第叁,这个群体无论是离散还是回归,都带有自己共同的历史记忆;第四,这个群体无论是离散还是回归都要具有文化传统。同时,他指出了边民离散与回归的方向性值得进一步关注,要充分细化“离散”和“回归”的概念,研究的过程中要明确具体的调查点。最后,他就总体框架和最终成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另外,他认为,边境地区的档案资料难以查阅,建议资料集中删去档案部分可能更好操作。
吴楚克教授认为,针对本课题的研究问题、对象和主要内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应划定边民“离散”与“回归”的具体范围和地点;第二,本课题的研究应对边民“离散”与“回归”的主要动因进行探讨和分析;第叁,本课题的子课题与总课题对相关概念要保持一致,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可快于或同步于总课题,并辅助总课题的顺利进行。
地木拉提﹒奥迈尔教授认为,本课题对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研究作了较好的探索,其选题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他以哈萨克族为例建议,对于边民的离散与回归的概念和形式需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于边民离散与回归的动因要结合调查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最后,他针对课题写作纲要中 “边民”和“民族”两个概念的使用问题提出了质疑和建议。
朴今海教授就有关本课题的核心内容“离散”的范围、周期、主体、规模的相关界定,以朝鲜族的离散和迁徙情况为例认为,课题组需要根据不同调查地点的实际情况达成共识。同时,不同时期对于边民“离散”与“回归”的概念界定也应进一步商榷。
子课题负责人也分别就个人负责的任务进行了陈述了汇报,并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鲁刚教授表示,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把握准确,研究切入点选择适当,研究目标清晰且紧贴主题。他就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建议,第一,课题写作提纲的部分章节和标题建议适当调整;第二,要明确课题的核心内容“边民”、“离散”和“回归”的概念界定;第叁,“边民”所指具体范围与类型的界定;第四,对于本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编写,以完善相关学科的资料贮备。
孙春日教授对本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给予充分肯定。他提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中朝、中俄边界的勘定历史和形成发展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论述了东北地区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认为当地边民的汉族离散与回归具体的界定有待商榷。另外,建议由总课题和子课题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文献档案资料汇编》改为《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文献资料汇编》。
艾买提副教授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高度评价了课题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案以及研究思路。他在资料使用方面指出,对于西北边疆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的档案资料的查阅可能比较困难,由于新疆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情况复杂,研究新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的历史、现状以及动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课题组认真听取了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与评议专家进行了讨论交流。周建新教授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向与会专家致谢,并对专家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回答,表示将认真领会、消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课题的研究设计,深入探讨和全面把握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出整体工作方案,统一认识,协调分工,逐步展开项目研究工作。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工程副主任马大正研究员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的研究需把握“边疆”、“边界”、“边民”和“中国边民”四个概念。他强调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从这个视角来开展课题的相关研究,同时,研究对象主要以群体为单位来研究中国边民的离散与回归。他希望开题之后,课题组负责人汇总各位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对研究方案作出调整和完善。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