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为了确保课题有序推进,保质保量按时结项,课题组首先设立了项目秘书处,在首席专家丁放教授的带领下,定期开展课题研讨会议,协调相关事务。项目按研究计划正稳步推进。
1. 2012年10月31日,课题组成员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召开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立项后的首次工作会议暨开题筹备会。会议讨论了开题报告会的召开时间、地点、邀请专家、会议方案等内容,并成立了开题报告会会务组,具体负责会务接待和安排。
2. 2012年11月25日,“唐诗学研究”开题报告会在芜湖铁山宾馆举行。参加课题报告会的有: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教授,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东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万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国星研究员,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石教授,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省社科规划办副主任陈德友,学校分管领导王绍武教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40余人。
报告会开幕式由陆林处长主持。王绍武校长对课题组提出四点希望,即做出好成果、产出好经验、带出好团队、作出好示范,并表态学校将全力支持并服务于项目的研究。文学院党委书记余大芹表达了学院党政班子对课题申报、答辩、开题等各个阶段持续性的关注与支持,强调了课题立项对于文学院发展的重要意义。陈德友处长首先祝贺文学院荣获重大招标项目的立项,并表态将一如继往地为项目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徐东平副部长盛赞了师大在文、史、哲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硕果累累。言及课题研究时,他提出叁点期盼:一是精心组织;二是精心服务;叁是精益求精。
报告会汇报评议阶段由詹福瑞教授主持。课题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就选题的涵义、价值,汇报了研究思路、方法、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以及主要创新点与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作了简要汇报。子课题负责人代表余恕诚教授、陈文忠教授分别报告了所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路径,提出研究所面临的困难,表示了将努力探索、潜心研究、竭力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决心。张国星、刘石、徐东平、詹福瑞等专家先后发言评议。专家们提出许多思辨入微的灼见与建议,帮助课题组进一步理清思路,严密逻辑。专家们一致强调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充分肯定课题研究的总体设计,鼓励课题组要不畏艰难,深入研究,做出标志性、示范性的成果,建立学术更高领地。
3. 2012年11月30日,课题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召开课题研讨会议,经过仔细的讨论,形成了如下意见:(1)根据立项通知书要求,认真填写《全国社科规划办回执》。(2)根据课题投标答辩专家及开题评议专家意见和建议,决定对申报书研究内容设计作适当调整,在保留基本设计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删除了其中“唐诗学之接受篇”子课题,增加“唐诗学资料汇编”附录内容。这样,课题整体架构就由以前的“1个总论篇+5个分论篇”的六个子课题模式,调整为“1个总论+4个分论篇+1个附录”的模式,同时凸显了课题的内在逻辑和基础文献支撑。(3)随着子课题的调整,对子课题负责人和各课题组骨干成员也作了相应调整。(4)设立项目秘书处,主要负责编印课题《工作简报》和《成果要报》,同时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日常服务工作。
4. 2012年12月6日,课题组成员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项目工作手册》(草拟稿),即课题开展的工作细则、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等,并对子课题及课题组主要成员的研究计划提出了具体要求。
5. 2012年12月28日,课题组成员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召开研讨会,针对“唐诗学研究资料(单篇)汇编”编纂凡例、具体分工展开讨论。按照计划,课题组首先启动全面系统排查收集古今中外相关唐诗学研究资料工作,力争尽早完成一套体例统一、文字可靠的《唐诗学研究资料汇编》,为下一步展开唐诗学理论探讨提供有力支撑。
6. 2013年1月9日,课题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刘学锴教授、课题成员邓小军教授、卢欣欣副编审、韩震军副教授在北京刘学锴住所交流审阅《唐诗选注评鉴》书稿意见。
7. 2013年4月12日,课题首席专家丁放教授、课题组成员乔东义教授、刘顺副教授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审阅《中唐文儒的思想与文学》初稿。
8. 2013年7月2日,课题组全体员在安徽师范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召开工作会议。(1)各子课题负责人介绍了当前项目开展的情况,以及所达到的预期研究成果。(2)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分析了当前课题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强调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性,要依托重大项目的开展与建设,力争打造出一支理论功底厚实,能力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研攻关团队。
9. 2013年9月20日,子课题负责人刘学锴教授阶段研究成果《唐诗选注评鉴》一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10. 2013年12月18日,课题组成员吴振华教授、郭自虎教授副南京调研。
11. 2013年12月21日,课题组在芜湖举办“唐诗学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原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刘跃进教授、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及课题组成员20余人参与了研讨。
12. 2014年1月15日,“唐诗学研究资料汇编”唐五代、宋代、金元、清代各部分负责人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会议室集会,具体交流了工作进展及遇到的问题情况。
13. 2014年3月5日,课题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召开工作会议。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已发表的阶段性成果;商讨了2014年整个课题组的活动计划。
14. 2014年4月27-29日,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刘学锴教授、课题成员韩震军副教授等5人,赴国家图书馆调研。
15. 2014年5月21日,课题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应邀赴兰州大学作题为《盛唐诗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16. 2014年6月8日,课题组部分成员参与由芜湖大江晚报、芜湖市诗人协会、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联合主办,江南诗社承办的“芜湖市2014年端午诗会”,原创作品《唐诗里的中国》、《江南李白》等受到中国大学生在线、芜湖新闻网、芜湖日报、芜湖电视台等媒体关注。
17. 2014年6月10日,课题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储泰松教授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丁放教授提出的“发挥特长,更上台阶”、“发挥优势,拓展新领域”、“整合资源,强化普及”、“协同创新,搭建平台”,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出自己声音的观点,收到与会学者的广泛认同。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唐诗学之总论篇”的研究进展
本子课题是整个课题的总论部分,统领课题的整体研究思路、内容和逻辑,从“唐诗学”概念辨析、正名入手,对“唐诗学”的基本理论蕴涵、概念系统、学科特质、历史和现实语境、精神文化资源等作出扼要的梳理;继而对“唐诗学”的发生、发展历程及其演变形态、谱系特征等作出深度诠释;考察其与历代的社会心理、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艺术实践等要素间的多维互动关系;并由此进一步探索“唐诗学”的典型学科范式、当下境遇和未来创构之途。其为分论部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目前课题研究的进展是确定了写作提纲,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唐诗学”理念辩正。研究“唐诗学”,首先要明确其研究对象和范围。基于现代学科划分的一般观念,所谓“诗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诗学”,是指研究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的学问或学科的通称。这样的“诗学”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或称文艺学。这种“诗学”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现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亦普遍存在如此理解和运用的情况。而狭义的“诗学”,就是指研究诗歌艺术、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学问和学科,这种理解在我国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更为多见。基于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唐代诗歌,故本课题整体上更侧重于这种狭义的理解,即“诗学”乃诗歌之学问,“唐诗学”乃唐代诗歌之学问。第二部分:“唐诗学”学科溯源。“诗学”一语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并有着自己的生成发展历史,并有广泛的应用。“唐诗学”概念的出现虽是晚近之事,对于“唐诗学”的实际研究,则在唐代即已开始。唐代及唐以降历代唐诗选家、注家、编集家、考证家、批评家等,通过选、编、注、考、评、点、论等形式,对唐诗进行了多种维度的研究。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几乎触及唐诗学所有的内容。然而这种传统的唐诗学研究,在内涵和外延上与现代意义上的“唐诗学”研究存在明显差异,当然也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其相异的一面,正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质;其相同的一面,则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亦含有某些现代蕴涵,正可与现代诗学观念交流互通,以资当代诗学建构之用。其间学理价值,亟待深入掘发。第三部分:唐诗学学术史考论。要弄清楚唐诗学的学理特征和学科范式,还需对唐诗学的整个发展演变历程作历史学的考察和理论提挈。作为史学性质的唐诗学史,历经唐五代的初创阶段、宋金元的发展阶段、明清的总结阶段、民国以来的返本开新阶段,所涉各经典文献、历史名物制度、思想文化资料等纷繁复杂,需作大量严密的爬梳别择工作。第四部分:唐诗学学科体系概说。唐诗学学科体系建构,就是使唐诗学的几大问题域依其内在逻辑关联而顺次展开,成为一个自洽而完整的系统。按我们的理解,唐诗学几大问题域分别是“唐诗学总论”、“唐诗学之文献学研究”、“唐诗学之艺术学研究”、“唐诗学之文化学研究”、“唐诗学之语言学研究”、“唐诗学之接受史研究”,对这几大问题域的探讨和研究,构成唐诗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亦构成本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第五部分:唐诗学:基于现代视域的一种建构。无论是唐诗还是研究唐诗的唐诗学,皆寓特殊性与普遍性、殊相与共相于一体,皆有其基于自身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视野等的优点和不足。如果我们能立足现代视域,借助现代学科观念和研究方式、方法,突破传统唐诗学殊相的束缚,克服其不足,张扬其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优点,传统就有可能走出自身的局限,重新展现其现代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我们所企望的“唐诗学的现代诠释和现代转化”。目前,本子课题负责人余恕诚教授撰写2篇论文,其中《加强本体研究 多向拓展贯通——对于唐诗研究取向与深化的思考》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公开发表。
子课题二:“唐诗学之文献篇”的研究进展
课题组已经商定了写作思路,细化了研究提纲。本子课题对唐诗文献学史作出一个宏观的系统的梳理,同时以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唐诗典籍为对象,深入讨论唐诗文献整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对于唐诗文本考订的基本方法,唐诗目录学的编订理论、文献整理与唐诗批评与研究的关系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广泛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成果,充分利用新见材料,进一步开拓唐诗文献探讨视域,对相关唐诗文献作出新的整理,为学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脚本。子课题负责人刘学锴教授自课题启动始,即志力编着一部大型唐诗选本,目前,其《唐诗选注评鉴》(上下册,290万字)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学界评价说:“《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切实有用的书”。课题组骨干成员韩震军发表了《唐诗纪作者吴琯叁考》一文。
子课题叁:“唐诗学之艺术篇”的研究进展
本子课题旨在从唐诗自身发展内在脉络出发,对唐诗艺术的审美特质和审美规律予以多角度考察。着重寻找唐诗艺术的内部规定性,凸显各时期唐诗艺术的独特风貌和审美情趣、审美形式。研究中重视唐诗艺术的特殊性。唐诗意象单纯凝炼,意境空灵蕴藉,要求研究者具有热烈的感情、敏锐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故唐诗艺术研究须以“情”字为本,“感”字当头,从审美的情感体验出发,真切体会唐代诗人细微的内心活动和复杂的心灵历程,在审美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再作美学理论的概括和升华。重点围绕难题考辨、范畴整合、诗论论评、名篇涵咏、诗艺比较等与唐诗艺术学研究的关联来展开。课题组骨干成员吴振华教授撰写4篇学术论文,其中《论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贡献》在发表在颁厂厂颁滨期刊《江淮论坛》上。课题组成员刘顺副教授发表《中唐文儒的诗文新变》一文。
子课题四:“唐诗学之文化篇”的研究进展
本子课题旨在将唐诗学置于由先秦汉魏至唐宋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作综合性考察,既展示其涵纳古今的集大成气质,又揭示其承传汉宋的过渡性特征;并将其与唐代叁教圆融的文化背景多加勾连,考索二者之间的多维互动关系及其深远影响。为彰显重点和难点,本子课题主要就唐诗学与经学、唐诗学与宗教、唐诗学与史学、唐诗学与民族关系等论题,以及诸文化因素所引发的唐诗学的潜移嬗变等,作全面而系统的考量,最终衡定其理论价值、历史意义与综合影响。课题组成员刘顺副教授连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个体记忆与文化生产:柳宗元的南方生活——以诗文为中心的考察》《中唐文儒的诗文新变》《中唐文儒诗文的文化精神》3篇论文,同时在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学术专着《中唐文儒的思想与文学》。课题组骨干成员乔东义教授、张勇教授也分别完成了2篇学术论文,目前待刊。
子课题五:“唐诗学之语言篇”的研究进展
本子课题将唐诗整体视为一个文本,置于中古汉语这一大背景之下来考察其共时特征与历时变化。由于唐诗语言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本子课题拟选择语词、用韵、格律等叁个研究不是很深入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一个个词语的阐释为疏通唐诗文本服务,进而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正确的唐诗语义理解文本;用韵研究与格律研究主要是通过类聚唐人押韵和格律特征,微观展现唐人对韵字与格律形式选择的偏好,为研究者考察唐诗艺术特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子课题负责人储泰松教授在2014年第1期《长江学术》上发表论文《“毛道”杂考》一文;目前,储泰松教授的学术专着《全唐诗用韵考》初稿也已完成。课题组成员朱蕾副教授撰写了1篇学术论文,准备发表。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一)实地调查、数据采集和资料搜集情况
2013年1月7日至23日,为尽快充分搜集和有效获取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推进唐诗学研究课题的开展,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方胜、卢坡、硕士研究生马佳佳、魏宏伟、田飞飞等6人深入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古籍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全面排查相关唐诗学研究资料的馆藏情况。
2013年5月22日至28日,课题组成员郭自虎教授带领4名研究生,通过网络调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有关唐诗学研究图书资料馆藏情况,为下一步实地复印、拍照做好前期工作。
2013年8月至12月,课题组成员吴振华教授、王海洋副教授带领研究生,分别就宋代笔记、四库系列进行翻阅、查找、搜集整理出40多万字的唐诗学研究单篇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3年11月5日至10日,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甘松、卢坡、张秀玉赴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调查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2014年5月18日至20日,首席专家丁放教授赴兰州大学、唐都西安等地实地考察,开展调研活动。针对课题开展,与唐代文学研究专家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教授等交流。
(二)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 课题组成员张勇教授应邀参加“纪念松源崇岳禅师诞辰880周年暨灵隐寺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
2012年12月17日至20日,“纪念松源崇岳禅师诞辰880周年暨灵隐寺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此次会议由杭州灵隐寺主办,举办大型学术会议来专门探讨灵隐寺的佛教历史文化课题,这在灵隐寺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这对在当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促进灵隐寺佛教文化发展、建设东南佛国,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来自海内外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其中有着名佛教学者楼宇烈、杨曾文、孙昌武、麻天祥等。课题组成员、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张勇教授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发表论文《契嵩与北宋古文运动》,受到与会学者和专家的好评。
2. 课题组成员张勇教授应邀参加“中国湖北第三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
2013年2月14日至17日,“中国湖北第叁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在湖北黄梅县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湖北黄梅县政府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内地高校,港澳台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课题组成员、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心专职研究员张勇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表论文《东山法门与盛唐诗坛》。唐诗的繁荣与“东山法门”的传播,这两个过程几乎完全同步,张勇论文着眼于这一文化现象,从多方面揭示了“东山法门”对盛唐诗坛的影响。
3. 课题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汤晓青教授作学术讲座
2013年3月2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博士生导师汤晓青教授应课题组邀请在花津校区圆形报告厅一楼第叁报告厅作了题为“文化多样性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术讲座。课题组成员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听取了讲座。
汤晓青首先提出“文化多样性”的定义,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我国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她从口承文学和书面文学两方面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及其体现在跨文化、跨地域、跨语言、跨文类等方面的多样性特征。同时,汤晓青表示要树立多民族的文学史观,摆脱以汉语书面文学的发展水平和文学观念为单一参照背景的文学史观,重新认识和评价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价值。她还指出了我国现代文学教育在文本、作家、读者、传播、理论等层面存在的缺失,希望通过对文化多样性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究,端正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和立场,尊重不同民族的生命史,理解各个民族探寻心灵秘境的不同方式。
讲座最后,她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现场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胡传志在总结中指出少数民族文化很有价值,让人很受启发,我们要注重多元文化,拥有包容性,改变固有观念。广大同学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获益匪浅,拓宽了研究视野,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4. 课题组邀请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学术讲座
2013年4月16日下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着名主讲人莫砺锋先生应课题组邀请在花津校区学苑楼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从阅读到研究》的学术讲座,课题组成员及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近百人到会听讲。讲座由课题组成员、研究生院院长胡传志教授主持。
莫砺锋先生首先从自己下乡插队的经历进入主题,并引用其恩师程千帆先生的话“文学研究,‘感’字当头”,强调文本阅读,尤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阅读的重要性。
莫砺锋先生结合具体事例,重点讲述了研究生在进入研究领域后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所阅读文本的可靠性,包括文本是否完整以及材料的真伪两个方面;二是善于发现文本中隐藏的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以期有新的收获。
最后,莫砺锋先生结合研究生教学的实际情况,给大家讲解了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并对现在“不读书,好求甚解”的现象以及用西方的文艺理论硬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象表示担忧。在莫先生回答学生提问之后,胡传志教授对这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
5. 课题组成员郭自虎教授应邀赴台参加“第六届两岸韵文学学术研讨会”
2013年5月10日至11日,“第六届两岸韵文学学术研讨会——传承与创新”由台湾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举办,来自两岸高校二十多位学者就传统的诗赋、戏曲等学术领域相关话题作了主旨发言和讨论。课题组成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郭自虎教授应邀参加本会,并作了“诗赋交融与盛唐气象”的会议发言。
6. 课题组邀请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作学术报告
2013年6月2日下午,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时进教授应课题组邀请,在花津校区圆形报告厅第一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家族文学研究的进路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课题组首席专家、文学院院长丁放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及文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罗时进教授开讲结合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提出近年来家族文学研究兴盛,极具发展潜力,研究意义重大。他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家族文学研究的概况,认为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家族文学的地域文化、徽记以及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等等。对于家族文学的主要问题,即本次讲座的中心问题,分别从历史结构、依存关系、类型特点、生产方式、现场情境、成果样本等六个方面进行重点介绍,并探讨了家族文学研究的认知角度和学术进路,分析了家族文学的倡导与力戒之处。整场讲座旁征博引,举例生动有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讲座最后,罗时进教授还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热心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并激励大家做文学研究要举一反叁,善于拓展思路,发现新问题。
7. 课题组成员应邀参加“比较诗学与当代文论”学术研讨会
2013年8月19日至21日,“比较诗学与当代文论”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多位代表出席此次盛会。课题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储泰松教授等应邀参会,分别在大会上作相关学术报告,并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8. 课题组骨干吴振华教授应邀参加“乐府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8月22日至27日,课题组骨干吴振华教授应邀参加了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乐府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
经民政部批准,乐府学会正式注册成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吴相洲教授当选会长。教育部领导、首都师大领导、唐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傅璇琮先生、现任会长陈尚君教授、副会长葛晓音教授、屈原研究学会会长方铭教授、李白研究学会会长薛天纬教授等分别致辞祝贺。来自中国内地及宝岛台湾、韩国、日本等地的专家学者近90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吴振华教授及研究生戴玉佩同学参加了会议,并提交长篇论文《论柳宗元创作唐雅的现实意义及艺术特点》,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这次会议围绕建立乐府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内容丰富的讨论,成果丰硕,傅璇琮先生还提议撰写多卷本的《中国古代乐府诗史》,得到专家们的热烈响应。
9. 课题组骨干吴振华教授应邀参加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10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课题组骨干吴振华教授与硕士研究生艾媛媛同学应邀赴京参会。
会上,吴振华教授与硕士研究生艾媛媛同学提交的论文《试论李白&濒迟;秋浦歌&驳迟;与王维&濒迟;辋川集&驳迟;的异同》和《论李白诗歌中塑造的少年形象》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誉。会议产生了李白研究会新一届会长及理事会,上海师大的朱易安先生当选新一届会长,吴振华教授当选理事。
10. 课题组骨干乔东义教授应邀参加“当前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3年11月8日至10日,“当前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月刊社、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中文系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二百人共聚一堂商讨美学文艺学发展大计,课题组骨干乔东义教授应邀赴会。
会议前半阶段,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致大会开幕词,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复旦大学朱立元、四川大学曹顺庆、山东大学曾繁仁、南京大学赵宪章、厦门大学杨春时、中国人民大学张法等专家学者先后作主题发言,就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证明、审美判断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发展、审美关系的生成性、中文美学探源的两种模式、自然人化的叁个阶段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文艺学与美学的相关性、科学主义与中国古代文论、蒋孔阳创造论美学与杜威“突创”论的关联、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文化生态要素等系列论题进行论说。会议后半阶段,全体参会人员分为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艺学、中国现当代美学与文艺学、西方美学与文艺学、美学与文艺学原理等大组展开讨论,论题涉及古、中、西诸多美学、文艺学重要专题领域及其前沿研究状况。大会最后作分组讨论总结报告。
乔东义教授全程参会,在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艺学分组讨论中,乔东义教授作了《五经正义诠释思想撮要》的学术报告,并与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互动。
11. 子课题负责人储泰松教授应邀为“语言学沙龙”作学术报告
2014年5月18日下午2点30分,由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重点学科举办的“语言学沙龙”第十一期在花津校区文学院二楼会议室内举行。子课题负责人储泰松教授应邀为本次活动主讲“《五灯会元》‘车’字考”。
储老师由《五灯会元》中一句着名的机语“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中的“车”字说开去,介绍了学界对该字的不同释义,并提出了疑问之处。他在广泛查阅文献,系统整理语料的基础上结合语音变化,认为“车”字源于“掣”,后来写作“撦”,俗写作“扯”,方言中偶尔写作“车”,意为“牵引、拉、扯”,并对“拽”的来源做了探讨。论文虽以禅籍中的一个个案入手,但体现出了语音史、词汇史和方言史等方面的多元知识,考据翔实,用例丰富;尤其是考证的问题在学界尚存分歧,其研究方法可以对相关的词语溯源、版本鉴定及词典编纂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课题组成员张勇教授应邀访问韩国东国大学
2014年5月2日至29日,课题组成员张勇教授应邀对韩国东国大学佛教文化学术院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张勇教授与东国大学佛教文化学术研究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参加了在东国大学召开的由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东国大学、东京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东亚四校佛教研究国际会议”,应邀为该院研究生做了题为《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的负问题》的学术报告,并考察了东国大学中央图书馆所藏佛教文献资料。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蒋寅教授应邀来文学院讲学
2014年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寅教授应课题组邀请,作了题为《拟与避——古典诗歌的互文性问题》的学术报告。课题组全体成员及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等相关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共100余人聆听了报告。
蒋寅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互文性”这一概念的界定,从概括文本相似层次的“叁同”和概括作者有意摹仿的“叁偷”入手,说明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蒋教授进一步结合互文发生的原因,重点讨论了标题模仿、主题模仿和风格模仿叁种互文类型在诗歌中的体现。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蒋教授指出:相对于有意的摹仿或无意的相似,有意识的规避也是一种隐性的互文。这一观点引起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交流互动环节,大家围绕互文性的应用领域、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交叉融合等问题踊跃提问,蒋教授一一作答,给出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
报告开阔了与会师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家探讨古诗的兴趣。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已报送《工作简报》四期,今年9月份报第5期。有10篇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报道稿,在中国诗学网、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网上发表。课题组撰写出版的学术着作《唐诗选注评鉴》被网络媒体广泛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 文献资料调查、收集不够全面;
2. 各子课题开展有快有慢,进度不够均衡;
3.阶段性成果中,重量级成果不多。
针对上述情况,下一步根据工作实际,结合课题成员的学术特长,对各子课题研究力量及时做出调整,使之不断充实完善;强调把握研究节奏,加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专着。
二、研究成果情况
2012年以来,本课题组共撰写并公开发表了1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出版阶段性成果着作2部,其中代表性成果为:
(一)、余恕诚《加强本体研究 多向拓展贯通——对于唐诗研究取向与深化的思考》(1.5万字),《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3期。
该文对包括20世纪在内的历代唐诗研究内容进行了简略的回顾,认为从初唐至今,唐诗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格局,都不是单一的。唐诗研究的“内部”与“外部”、本体研究与多元化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的辩证关系,不应彼此排斥,而应互相配合。当前,立足唐诗本体的艺术研究相对薄弱。推进唐诗艺术研究,需要从提升研究者的艺术感受力入手;要深入到作品中去,进行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同时要多方面贯通,扩大研究视野,改进研究方法。文章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唐诗研究有着指导意义。
(二)、《叁千年文学史,百年人生情怀咏叹史!——对于文学生命本质的新思考》(1.2万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唐诗为什么能为我们抒情?叁千年文学史为什么是百年人生情怀咏叹史?一言以蔽之,文学是人学。该文认为,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文学对象的“人"和"人性"有双重性:从质的方面说,指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普遍人性;从量的方面说,指有限的个体生命的百年情怀。前者是指文学对象的生命特质,后者是指文学对象的生命范围。因此说"文学是人学",不如说文学是人心学,是审美人性学。叁千年文学史,就其精神母题而言,实质是百年人生情怀的咏叹史。由此出发,对唐诗为我们抒情、经典为我们咏怀、以及文学的永恒主题、经典的永恒价值、古典的现代意义等问题,可以获得更合理的解释和更深刻的认识。
(叁)、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上下册,290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版。
该书收录了一百叁十位诗人,凡六百叁十余首诗歌。其内容包含了选诗、校注、笺评、鉴赏四个部分。《唐诗选注评鉴》从选诗的数量和质量上较充分地体现了唐诗的艺术成就,从整理的方式上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注释和丰富的资料,并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一些比较切实的参考。它既广泛吸收古今学人的研究成果,又有撰者自己体悟研究心得的综合型唐诗选本,是当前的迫切需要,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了一种时代的呼唤。
(四)、刘顺《中唐文儒的思想与文学》(31.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中唐是中古向近世转向的节点,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中唐的叁大文儒群是中唐时代危机的经受者与反思者,该书以中唐危机及其中唐文儒为研究对象,对中唐时期的思想变迁及其与文学之间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析。由盛唐之浪漫高华,经中唐的时代危机,终于在宋代重建华夏人文世界之庄严与美妙,文人心灵由此而得到身心安顿与灵魂止泊。该着在文学研究视角的选择及时代文化设方面均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加强本体研究 多向拓展贯通——对于唐诗研究取向与深化的思考 |
余恕诚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3期 |
1.5万字 |
|
2 |
一部切实有用的唐诗新选本——读刘学锴先生的《唐诗选注评鉴》 |
余恕诚 |
论文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
0.7万字 |
|
3 |
论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
吴振华 |
论文 |
《江淮论坛》2014年第1期 |
1.1万字 |
|
4 |
中唐文儒诗文的文化精神 |
刘顺 |
论文 |
《古籍研究》第60卷2013年12月 |
1.5万字 |
|
5 |
唐诗纪作者吴琯叁考 |
韩震军 |
论文 |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5期 |
1.0万字 |
|
6 |
个体记忆与文化生产:柳宗元的南方生活——以诗文为中心的考察 |
刘顺 |
论文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
1.2万字 |
被颁厂厂颁滨期刊论文引用2次 |
7 |
“毛道”杂考 |
储泰松 |
论文 |
《长江学术》2014年第1期 |
0.9万字 |
|
8 |
中唐文儒的诗文新变 |
刘顺 |
论文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
1.1万字 |
|
9 |
论唐代和亲诗歌的诗史意义 |
余恕诚 |
论文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
1.3万字 |
|
10 |
唐人登科名录拾遗榷正 |
韩震军 |
论文 |
《古籍研究》第60卷2013年12月 |
0.9万字 |
|
11 |
叁千年文学史,百年人生情怀咏叹史!——对于文学生命本质的新思考 |
陈文忠 |
论文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
1.2万字 |
|
12 |
《唐诗选注评鉴》(上下册) |
刘学锴 |
专着 |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
290万字 |
|
13 |
《中唐文儒的思想与文学》 |
刘顺 |
专着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
31.5万字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