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一, 整个课题(包括子课题)研究计划的执行相当顺利。由于各子课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国内的研究基础有别,因而进展的情况有所区别。但是,总的说来,各个子课题在文献资料的搜集、编制和阅读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研究工作也都已开始,并大多有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发表,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见下列表格。这就为整个课题的顺利完成打下了扎实的良好的基础。
各子课题的情况虽有不同,但总的进展良好。如当代亚洲史学研究,比起中国、西方、俄罗斯的史学来,因国内研究较少,在人员的配备、文献的搜集等方面困难要大些,但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当代韩国史学理论文献目录》、《日本当代史学论着目录》、《印度史学论文、图书目录》都在编制中。
二, 在卷册的设置方面,经过前段时间的实践,考虑除原定的各子课题各成一卷外,总论部分也拟独立成卷。这样可对当代国际史学作为整体的发展趋势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阐述,并可对一些综合性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学的冲击和退潮,当代国际史学的范式转变等问题。这样全书就由原来的六卷成为七卷。
三, 学术会议:
按照计划于2014年3月30日至4月1日,由本课题组与《世界历史》编辑部联合主办、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学术研究》杂志社协办,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了题为“21世纪国际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课题组大部分成员参加,子课题负责人中只有王旭东和王晴佳两人因故请假。课题组中先后有12人在会议上发言,另还邀俄罗斯外宾和国内的五位专家发言。会议内容充实,发言精彩,反映甚好。
四, 国际交流与合作:
鉴于对外交流合作的相关手续比较繁杂,我们原定的成立国际专家委员会的计划有所改变。我们拟以各种更为灵便的方式,如邀请外宾访华、参加国际会议、电邮通讯等方式,来加强与国际史学家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原定的拟邀请参加国际专家委员会的学者。这些年来,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邀请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洛?彼?
列宾娜参加上述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她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
《当前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理论创新》,分析了当前国际史学的最新发展,反响很好。
会后,2014年4月3日,课题组成员又陪同列宾娜通讯院士去广州市中山大学,向该校历史系广大研究生和大学生作了题为《史学研究中的“历史记忆”问题》,受到广大学子的热烈欢迎。
(二)邀请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伊?尼?约诺夫参加子课题《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中部分章节的写作。
(三)2013年3月7 – 10日,本课题组成员陈启能、姜芃应邀参加在波兰波兹南举行的题为“暴力与圣物:理论挑战,未来前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国际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委员会组织。姜芃代表两人在会上作了《印度佛教的人文思想》的发言。
(四)2013年 7月10 – 13日,本课题组成员张旭鹏应邀参加在比利时根特市的根特大学举行的“历史理论与历史哲学的未来”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根特大学伯伯尔?贝弗纳奇等年青学者于2012年组建的“国际历史理论网络”主办。
(五)2013年10月21日,本课题组成员陈启能、姜芃应邀参加在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举行的研讨会“人文社会学科的比较研究”的研讨会。会议由夏威夷大学(曼奴阿)主办。陈启能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新发展》的发言。
(六) 2013年10月25 – 26日,本课题组成员陈启能、姜芃应邀参加在美国北卡罗纳州罗利市举行的题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研讨会。会议由北卡罗莱纳国立大学组织。姜芃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当前的新社会史和新文化史研究》。
五,《工作简报》:
2012年12月20日由课题组发出了第一期《工作简报》,介绍了课题组于当年 12月13日召开的开题会情况。简报上报了各领导单位,也发送了部分有关单位。第二期《工作简报》拟介绍上述的广东省中山市学术研讨会情况。
六,网站专栏问题:
在本课题的开题会上就已确定,为了加强信息的收集和交流,更加及时地了解国内外的史学动态,课题组设想与“中国社会科学网”合作,开辟“国际史学研究”专栏。这件工作一直在筹备之中,由于资金等问题尚未解决,还需继续谈判。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
(1)王学典:《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史学变迁──近30年间大陆历史研究的几种主要趋势》,载《澳门理工学报》2014年第1期。
论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30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巨大的和复杂的变化。作者首先赞颂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以及它对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接着按时间秩序,即1980年代、1990年代和21世纪,对极其复杂的中国史学的变化和种种现象作了认真的剖析,涉及许多重要的问题,如西方史学的影响、跨学科研究、国学的兴起、史学的“本土化”、各种史学流派的兴衰、发展前景等。
作者的主要观点可概述如下:转型的中国推动史学的转型,这是30年间中国史学变迁之大背景。跨学科即社会科学化史学的勃兴,保守主义思潮所推动的国学的复兴。困顿下唯物主义史观史学的艰难蜕变,以及学术自主意识觉醒中对本土化史学的追求等,勾画出当代中国史学演进的几种主要趋势。它们之间的起伏涨落共同演绎出转型期中国史学的总体图景。
本文的价值在于作者对近30年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这个复杂的并无定论的现时性课题,经过认真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言之有据的看法和说明。这既表明作者刻苦钻研的精神,也体现出本课题对所有参加者要求的必须具有的研究态度和工作状态。作者的观点自然只能代表他个人,绝不就是定论。这是不言自喻的,同时也符合本课题遵守的“双百方针”的精神。
(2)张旭鹏:《超越全球史与世界史编篡的其他可能》,《历史研究》2013年第1
期。
本文首先对全球史所采用的“全球视野”作出了反思,认为无论这种全球视野有多大,它必须借助一种单一的主导叙事才能将它目力所及的所有地区整合在一起。而单一的主导叙事又往往总是种族中心主义的,因此,当前的全球史在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宰制后,有可能走向另外一种中心主义。
其次,本文对全球史的核心概念“互动”进行了批评。“互动”意味着不同主体之间的双向的交流,但是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了交往并不总是双向的。它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单向的、不对称的甚至是强制性的。在理解全球史中的互动问题时,必须看到其中所包含的冲突与斗争、统治与反抗。
最后,本文提出了世界史编篡的两种其他模式。一种是后殖民视角下的世界史研究。它探究的是殖民地知识如何影响和决定了宗主国(西方)对殖民地(非西方)的认知和想象,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西方的权力运作。后殖民史学认为,世界历史中的权力问题要比跨文化交流和大规模贸易更为复杂和深刻。另一种是跨民族史和区域史。跨民族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在兼顾民族国家历史的背景下,对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互动与联系进行研究的世界史新范式。区域史则侧重世界上的某个区域,比如地中海世界或大西洋世界的相互联系。无论是后殖民视角下的世界史研究,还是跨民族史或区域史,其本质都是对全球史偏重整体性和一致性,而忽视地方差异和多样性的一种纠正。
本文的价值在于:
第一,在对全球史进行审视时,能够深入其内在机理并追溯其发生、发展的学术渊源,同时将之置于当前世界史编篡的其他脉络之中,通过比较来审视它的局限,才能较为客观地揭示全球史的种种不足,进而予以补充和完善。
第二, 強调全球史史学家必须多层次地分析跨文化互动,将全球性进程与各种地方性差异联系其来。那种強调一致性和整体性的全球史不可能成为唯一的合权威的叙述。如果你能成功地撰写一部较为客观的全球史的话,它也应是一种全球时代承认差异的历史。
(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3年第6期分别转载 )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西方普遍史传统与大历史》 |
张旭鹏 |
论文 |
《全球史评论》第6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
约1.2万字 |
|
2 |
《“国际历史理论网络”根特会议述评》 |
张旭鹏 |
综述 |
《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 第4 期 |
约9.7千字 |
|
3 |
“Question on the History of Ideas and its Neighbours” |
张旭鹏与美国 学者Allan Megill合作 |
英文论文 |
Rethinking History, Vol.17, Issue 3 ( April, 2013 ) |
约1.5万英文字 |
|
4 |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78 “ |
张旭鹏 |
英文论文 |
Revue Tiers Monde, No. 216 ( October-December,2013), pp.89 - 110 |
约1.5万英文字 |
|
5 |
《唯物史观史学与实验主义史学的冲突──以李季为个案的考察》 |
陈峰 |
论文 |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第12期 |
约1.3万字 |
|
6 |
《罗兰?穆尼埃的社会史研究》 |
黄艳红 |
文章 |
《史学理论研究》 2012年第4期 |
约5千字 |
|
7 |
《法国革命史中的资产阶阶级概念辩析》 |
黄艳红 |
文章 |
《史学理论研究》 2013年第3期 |
约5千字 |
|
8 |
《当代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及其趋势》 |
王旭东 |
文章 |
《人民日报》2013年 1月9日第7版 |
约2千字 |
|
9 |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
韩炯 |
综述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年第5 期 |
约3千字 |
|
10 |
《回忆中国史学理论学科和杂志的创建与发展》 |
陈启能 |
文章 |
《历史学家茶座》 2013年第1辑(总第31辑) |
约7千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