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10日15:08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2010年底立项,现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本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计划正常进行,2012年6月以来的二年期间,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2012年9月底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细纲重点及难题讨论会,邀请了在京的部分知名专家及本课题组成员20多人与会,子课题负责人介绍了研究进展情况,尤其资料收集方面的问题,会议讨论深入细致,相互交流各方面的经验,多位邀请专家对课题的具体写作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2012年12月底课题组召开了年底总结会,由子课题负责人报告进展情况,课题负责人就本人写作进展及主要观点和思路做了介绍,课题组成员就一些重要主题展开讨论,做出具体的布置。

2013年3月,课题组多位子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到意大利罗马大学、威尼斯大学做学术访问交流,经费由邀请对方承担及北京大学相关重点学科建设费用承担。参与学术访问交流的成员主要有:首席专家陈晓明,子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跃红、张辉、秦立彦、吴晓东、张沛、陈泳超等人,课题组成员在罗马大学汉学院介绍了研究成果,在威尼斯大学联合召开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意大利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约30多人,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方面的学者,及汉学院的师学受邀代表总计五十多人与会,会议收到很好的效果,受到多方肯定和赞扬。

2013年9月底课题组例行召开了小型研讨会,就资料收集积累和写作进程中的问题、心得和经验展开了交流讨论,取得了预期效果。

2013年12月底,课题组例行召开了年底总结会,由子课题负责人报告进展情况,课题组成员就本人写作进展及主要观点和思路做了进一步介绍,课题组成员就一些重要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确定了初稿交稿时间,确定了子课题负责人统稿时间。

目前课题组进展正常顺利,按计划实施各个阶段的研究工作,现在已经处于具体写作阶段,因人文学科的特点,重要的在于执笔人做出富有个性的、有独立见解的研究,这些个性和有创见的研究,如何汇入总体性的课题设计,这是子课题负责人和首席专家要做做的进一步工作。

本课题首席专家参加了多次与课题主题相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有叁十多人次参加了与课题主题相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应邀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收到较好的效果。

首席专家在项目启动以来叁年时间里,发表了几十篇重要的成果,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有关材料见附页。

课题组成员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重要成果,有关材料见附页。

本课题下一步研究计划和工作方案,主要还是按照原计划执行,开始进行具体写作过程和和例行碰头会议,召开小型学术交流工作会议,就有关问题、难题调研和访问相关专家。

本阶段研究工作的体会以及要面对的难题等方面的思考:

本课题难度大,要努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开拓一条新的研究思路才能真正做好这项课题。

针对现有的中国百年文学研究受到学科限制和理论阐释深度不够的特点,尤其是与当代文化建设联系不够的问题所在,本课题想从两个角度入手加突破:其一是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文学吸收西方现代的文学理论、史学理论、新历史主义分析方法、后结构主义理论,开拓新的研究视野。其二是回到具体的文学与文化建构的文本、人物、事件和行为中去,回到文学对文化建构关系的具体分析中去把握文学建构当代精神价值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把理论的高屋建瓴与具体的批评分析结合起来,使本课题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深度,有时代意义,又有文学审美经验的观照。

二、研究成果情况

课题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成果近二十篇(详见目录),都是份量很重的论文,受到学界同行的好评。这里例举代表作成果介绍:

1, 首席专家陈晓明独著:《人文文化与文化高品质发展论略》,《光明日报》,2012年2月15日。

本文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栏发表,探讨今天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传统人文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理应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基础任务。中国要真正完成伟大复兴,民族文化传承和当代文化价值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根基。既有自己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要有当代文化的创新性,对世界当代文化价值的建构作出责无旁贷的卓越贡献。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一项极其艰巨和深远的工作,应当体现真实性和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在与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文明对话碰撞中,在参与当下各项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释放出它的生命力,才能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首席专家陈晓明独著:《汉语文学的“逃离”与自觉——兼论新世纪文学的“晚郁风格”》,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第2期,22000字。

本文用“逃离”这一概念,来看当代中国文学对这一主题的处理,去揭示作家在艺术上的自觉与另辟蹊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进一步上升为当代文学抵达的成熟期来认识。这样的成熟期本文表述为“晚郁时期”,这就是对阿多诺和赛义德所说的“晚期风格”这一概念进行中国化的处理。汉语文学发展到今天所具有的自觉与成熟,这就是现代汉语白话文学历经百年的积累、磨砺、沉郁的阶段,到今天正是进入到渐入佳境而发散的时期,百年中国文学到今天正是以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张炜、王安忆、刘震云等人的创作成就显示出它达到了汉语文学的艺术高度。

3,首席专家陈晓明独着:《去历史化的大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中国”的文学建构》,《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17500字。

本文认为,“文革”后的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虽然大的社会框架并未改变,但内在价值体系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动中。当代中国文学一直在为时代深刻变革提供精神和价值的依据。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被称为“边缘化”的时代,社会现实被描述为精神空洞的时期,文学也在为时代价值观念变革提供最为基础和切实的底蕴。本文通过90年代以来部分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考察精神中国价值重建的多个方面,例如文化想象、日常伦理、乡土记忆、自我经验、灵魂叩问等问题,审视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在精神价值方面的主要特征。

4,首席专家陈晓明独着:《历史尽头的自觉——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审美流变》,《上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31000字。

本文认为,新世纪十多年来的长篇小说在艺术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此形成了新的艺术特质。当我们始终站在20 世纪文学发展源流的语境中来考察新世纪长篇小说,尤其是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加以比较,才能看出新世纪长篇小说更为独特的艺术追求和面临的严峻考验。同时,汉语白话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变革与发展,今天它在艺术上正在趋向于成熟。然而,也正是在现代以来的百年历史变革中,今天的文学走到了最后的路途,所有的艺术成就、成熟和新的突破,都是在历史的尽头,也是文学的尽头作出的坚韧努力。

5,《萤火虫、幽灵化或如佛一样——评贾平凹新作《带灯》,《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3期,16000字。《新华文摘》2013年第?期全文转载。

本文认为,《带灯》在贾平凹写作历程中几乎具有总结性的意义,这倒不是因为它居于这个漫长历程的尾部,或者说艺术更加高妙;更根本的在于它具有如此强劲的突破性的意义,然而,突破又不得,这就是对过去的终结,也是试图面向未来转折的不可能。这项关乎过去的终结的意向,其实也是要了结当代文学由来已久的宿愿。本文在历史语境去把握这部作品包含的现实的和美学意义,去揭示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试图去建立的一种正面积极的有历史介入和承担的人物形象,这种建构始终遇到困难和贾平凹做出创新努力。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人文文化与文化高品质发展论略》

陈晓明

文章

《光明日报》,2012年2月15日

4500

 

2

《汉语文学的“逃离”与自觉——兼论新世纪文学的“晚郁风格”》

陈晓明

论文

,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第2期,第99-116页。

22000

被引2

 

新世纪汉语文学的“晚郁时期”

陈晓明

论文

《文艺争鸣》,2012年第2期

23000

被引2

3

《去历史化的大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中国”的文学建构》,

陈晓明

论文

《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第18—25页。

17500

被引6

4

《感性解放引导的现代艺术观念变革——“视听文明”到来之际的美学反思》

 

陈晓明

论文

《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22000

被引3

5

《历史尽头的自觉——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审美流变》

陈晓明

论文

《社会科学》(上海),2012年第8期

31000

 

6

“凿空”西部的神秘——评叁位作家的“生活意识”

陈晓明

论文

《文艺争鸣》2012年第12期·

15000

被引1

7

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

陈晓明

论文

《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

25000

被引5

8

文学如何反映当下现实?

陈晓明

论文

《文艺研究》2012年第12期

16000

被引

9

《萤火虫、幽灵化或如佛一样——评贾平凹新作《带灯》,

 

 

《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期全文转载。

16000

《新华文摘》2013年第14期全文转载

被引2次

获《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度优秀论文奖

10

《穿过“废都”,带灯夜行——试论贾平凹的创作历程》

 

 

《东吴学术》2013年第5期。

,53000字

 

11

 

《“震惊”与历史创伤的强度——阎连科小说叙事方法探讨》

 

 

 

《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15000

 

 

12

《室内“硬写”的改造:丁玲&濒迟;一天&驳迟;读后》

姜涛

 

《文艺争鸣》2014第6期,

15000

 

13

《沪上“八大女明星”与丁玲的“梦珂”》,

吴晓东

 

《文艺争鸣》2014您第5期

16000

 

14

《&濒迟;山山水水&驳迟;中的政治、战争与诗意》

吴晓东

 

《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

16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