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课题进展
自2012年6月本项目批准立项后,本课题组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相关要求,多次召开课题组业务工作会及专家咨询会,按照项目投标书及实际情况,立即开展相关工作。总体而言,本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方面超出了原项目计划之设定,而且在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认识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项目共设置了四个子课题:《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周原地区商周时期的聚落形态研究》、《周原地区商周时期的社会研究》。各子课题进展概况简要汇报如下。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题基于田野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故将有关调查研究情况一并汇报如下:
1.《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是本项目的重点,也是难点。周原遗址田野考古已有70年的历史,但本项目立项时,有关该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的概况仍模糊不清,有关认识极为薄弱,故本课题将这一子课题作为本项目的重中之重。立项后有关工作包括:
(1)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对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调查与钻探,发掘了姚家墓地与姚西居址区。
(2)2013年3—7月,整理2012年度田野考古资料;初步建设了《周原遗址田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骋滨厂系统》。
(3)2013年7月——2014年2月,约20人的考古队,对周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田野考古调查。利用航拍、地表调查、钻探等手段,采用新的田野考古调查方法“聚落结构调查法”,调查范围50平方公里,获得了一大批田野考古新资料。
(4)2013年6月——10月,整理周原遗址1999年度田野考古发掘资料。
(5)2014年3月——6月,对周原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周原遗址田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骋滨厂系统》。
(6)2014年4—5月,钻探周原遗址黄堆西周墓地。
2.《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是本课题进展最快的子课题。由于没有田野任务,故本课题已基本完成。所做工作包括:
(1)整理研究本项目所需的重点田野考古资料,如缀合、统计周公庙遗址庙王村贬1出土甲骨。
(2)整理周公庙遗址2011年度田野考古发掘资料,编写田野发掘报告;
(3)浮选、整理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植物遗存,目前已进入实验室测试、研究阶段。整理周公庙遗址动物遗存,目前已基本完成原始资料的整理、录入工作,开始进入研究阶段。
(4)撰写本项目研究报告。目前已完成20万字研究报告。
3.《周原地区商周时期聚落形态研究》,该子课题原定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往已进行过田野考古工作的遗址,按照课题办及相关专家的要求精神与建议,重点研究孔头沟遗址即可。但在本项目开展后,我们认为周原地区以宝鸡市区为中心的周原西部边远地区应是重点,原因是该区域以往有重要发现,但系统的田野考古工作极为缺乏,有关聚落形态的认识几近空白。2012年,由于基建工程在该区域发现了两处重要遗址,课题组遂决定在此区域开展田野工作,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工作有:
(1)发掘宝鸡石鼓山遗址,由子课题负责人王占奎研究员为领队。2013年初至今,发掘了10多座西周时期墓葬与灰坑,其中惭4出土50件精美青铜器,引起了社会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2)发掘宝鸡蒋家崖遗址。由子课题负责人钟建荣副研究员任领队。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并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判断该遗址商周时期的聚落有可能是西虢都邑。
(3)调查宝鸡市区商周时期遗址,初步建立该区域“田野考古调查骋滨厂系统”。
(4)整理周原地区以往考古调查资料,重点整理孔头沟遗址材料,并初步撰写田野发掘报告。
4.《周原地区商周时期的社会研究》,本课题的主要内容部分包括在上述叁个课题之内,拟重点在经济形态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为此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有:
(1)2013年12月、2013年1-2月、2014年5-7月,整理研究孔头沟遗址西周铸铜作坊遗存。
(2)2013年7-8月,整理研究周原遗址云塘制骨作坊1976年发掘资料。
(3)2013年与2014年,已完成《周原遗址商周时期制骨遗存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4)2012年6—10月,2013年6—11月,采集、浮选周原地区周公庙、周原、蒋家崖等遗址的植物遗存,目前已基本采样完毕,开始进入实验室测试、研究阶段。
(二)学术交流
本项目已全部完成了以往田野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的搜集;已基本建立了《周公庙遗址田野考古骋滨厂系统》、《周原遗址田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骋滨厂系统》、初步构建《周原地区商周时期聚落形态骋滨厂系统》框架;已初步完成田野考古新资料的初步整理(如周原遗址2012与2013年田野考古资料);对以往发现的与本课题相关的重点田野资料进行了整理研究(详上)。
本课题组本着务实、节约的原则,就本项目进展情况召开了几次小型研讨会:(1)2012年9月,在周原遗址召开课题论证会;(2)2012年12月底,在周公庙遗址召开小型研讨会,除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外,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5位商周考古专家参加了会议;(3)2013年11月,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召开课题进展汇报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5名教授与2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4)2014年1月,在周原遗址召开课题汇报会,除课题主要成员外,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宝鸡市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甘肃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共12位领导与专家参加了会议。
为扩大视野、对比研究,课题组成员还参加了一些学术会议,在会上就本课题的进展与初步研究结果进行了交流。最主要的会议是2013年12月在湖北武汉召开的“叶家山发掘国际学术研讨会”,本课题主要成员共5位均参加了会议。另外还有本课题负责人雷兴山还参加了2013年10月在郑州召开的学术研讨会等。
在周原遗址、石鼓山遗址和蒋家崖遗址田野工作期间,我们邀请或接待了数十位商周考古方面的专家,不但向他们汇报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而且还请他们发表指导意见,这些学术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本课题研究的进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增加本课题研究力量,培养人才,本课题组接受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参与本课题的田野考古工作与相关研究,这些同学与他们的导师亦为本课题进展做出了贡献。
本课题还开展了一些国际合作研究,如邀请美国芝加哥大学助教授李永迪博士和哈弗大学博士生林永昌参与孔头沟遗址西周陶范整理研究,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生赵昊参与周原遗址商周时期制骨遗存整理与制骨业研究,邀请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生张艳参与周公庙遗址动物遗存研究,邀请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生薛怡宁参加周原地区植物遗存的采集与研究工作。这些博士生全部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在去美国攻读博士之前,均参与过周原地区的相关考古工作。本课题立项后,课题组邀请他们及他们的导师参与本项目,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本项目研究具有国际视野。从目前进展情况看,这些研究进展顺利,同时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
(叁)成果宣传推介
本课题成果宣传推介情况可分以下叁种形式:
1. 阶段成果发布会
2013年1月和2014年1月,两次在本课题主要承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业务发布会上,发布本课题相关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收获与初步认识。2014年6月,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评比会上,详细发布宝鸡石鼓山考古收获。
如前文所述,在相关学术会议上,本课题及时在学界发布最新成果与相关认识。
2. 新闻媒体发布
本课题注意及时在新闻媒体发布有关课题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中央电视台曾3次报道周原遗址考古新收获。中央电视台曾直播宝鸡石鼓山墓葬发掘实况,多次报道该遗址工作进展。陕西电视台、宝鸡电视台亦多次报道与本项目相关的考古新进展。
对于周原遗址、石鼓山遗址等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成果,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十多家新闻机构或报纸予以报道,《宝鸡日报》更是跟踪报道。《人民网》、《汉唐网》等全国多家网站经常转载报道。
3.为领导、群众等所做的公众宣讲活动
为使本课题研究成果能及时得以转化应用,能为社会教育服务,本课题或受邀请,或主动为相关领导、群众进行宣讲活动。主要内容有:
(1)为宝鸡市市委书记一行汇报工作1次,为宝鸡市市委、市政府等领导汇报工作3次,为岐山县、扶风县、陈仓区等县级领导汇报工作5次,为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陕西旅游总公司等领导汇报工作4次。
(2)为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文物干部、科研人员、文物通讯员等,进行业务讲座5次。
(3)在上海博物馆进行公众考古讲座1次,为江苏省、河南省等10所重点高中学生进行考古讲座10次。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对比中期检查内容,发现本课题存在的问题有:
1.给课题办的汇报不及时
本课题未给《工作简报》报送过相关材料,亦未给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过稿。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对有关要求学习不到位,不太清楚上述规定;其二是认为有关研究成果尚未完全定稿,为谨慎起见,暂时还不愿对外发布最终成果。
今后课题组定仔细领会有关要求和精神,及时发布阶段性成果。
2.项目整合工作尚未开展
虽然各个子课题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但对于整个项目的整合工作尚未全面开展,比如最后结项报告的体例与各自分工如何,目前尚是个别讨论,还没有专门开会商定。这一问题已成为本课题目前最突出的当务之急。
课题组已计划今年9月初,在周原遗址考古工地召开一次专门讨论会,会议主题拟为各子课题进展情况与观点交流,最主要的事项时商定项目整合工作。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课题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研究内容增大,结题时间有可能延期。
本课题原定工作计划主要是依据以往资料完成,但在实际工作中,课题组成员普遍认为,若仅靠以往资料不能很好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周原遗址商周时期的聚落至今不清,周原地区西部区域聚落考古系统工作开展较少,有关认识几近空白。若要更高质量地完成本课题,需要增加新的田野考古工作。鉴此,为达到更高的目标,我们根据课题需要,又增加了新的田野考古工作,比如对周原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调查、钻探与发掘。对周原地区西部边缘的宝鸡地区开展田野考古工作。
另外,我们又扩大了本项目计划书原定一些内容。比如,原计划中动植物遗存研究和手工业研究内容分量不大,而我们现在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全面研究,单植物遗存一项研究,就比原定内容多出了四个遗址、300多份样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获取了大量新的考古资料,如宝鸡石鼓山墓葬发掘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基本搞清了周原遗址商周时期的形成过程与聚落结构;其二是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
由于近两年课题组用力最多的对象,是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课题组对周原遗址展开了大规模的全方位调查与研究,故以此子课题研究成果为例简要汇报如下:
1.考古新发现与学术价值
——重新确认了周原遗址的范围。周原遗址范围几经变更,课题组在调查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周原遗址的范围,与以往划定范围有较大差异。
——新发现并确认了周城。以往不能确认周原遗址是否有商周时期的城址,本课题经调查、钻探确认了周城的形制。周城面积近90万平方米,远大于其他诸侯国城址,其内密布十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铜器窖藏等多种高等级遗迹,可堪称西周最重要城址。
——墓地与墓葬。以往不清楚周原遗址墓地的数量,每个墓地的规模不清,仅发现1座带墓道大墓。本课题组共确认商周时期墓地60多处,另发现10多个零散墓葬分布点。重点提及的是:在其中的7处墓区中共发现了9座带墓道大墓。
在未开展针对性大面积钻探的情况下,发现带墓道大墓的墓地数量之多,远非其他西周遗址可比。现知商周时期的重要聚落中,带墓道大墓多集中在一处或两处墓地中,仅有殷墟的46座带墓道大墓分置于12处墓地。周原遗址带墓道大墓的分布特点与殷墟类似,据此已足以证明周原西周聚落之重要,并有理由期待在周原遗址发现更多的带墓道大墓。
——大型夯土建筑遗存。以往在周原遗址仅发现10多座大型夯土建筑。本课题组发现大量与大型夯土建筑有关的堆积单位,包括夯土基槽、柱础、散水、地面、瓦砾坑、建筑倒塌堆积、火烧坑、台阶等,大致分属于100多座单体建筑。几乎整个周原商周时期聚落的不同居住区内,都可发现大型夯土建筑。相关重要发现是:在多个地点发现了空心砖。着名的凤雏建筑发掘区内发现的空心砖和板砖,说明城址中部应有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在召陈南、召陈北、云塘窑场、下务子村一带有成片的大型夯土建筑,着名的召陈建筑区位于其中。在齐家沟东侧的云塘、齐镇、齐家东一带,也有一个大型夯土建筑区,1999-2002年发掘的齐镇-云塘夯土建筑群分布其内。一条石铺道路南北贯穿于这一夯土建筑带。周原遗址大型夯土建筑之多是全国西周遗址之最。
——作坊遗存。以前在周原遗址仅记录了10多处作坊遗存。本课题组共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存50多处,其中较大规模的作坊近30处。作坊遗存可分为铸铜、制骨、制角器、制玉石器、制蚌器(或漆木器)、制陶等六大类。铸铜作坊共7处,其中有先周时期者1座。发现制骨作坊20处,其中云塘和庄白北制骨作坊是规模较大的制骨作坊。发现2处利用鹿角制作角镞的作坊,姚西居址区角镞作坊为此类遗存的首次发现。齐家北制石作坊的产物主要是玦。在齐家北和云塘小学东两处功能区内,发现有蚌片和用于装饰漆木器的蚌器残品,由此推测这两处功能区内可能有商周考古中较少发现的漆木器作坊。发现制陶作坊(点)10多处,在流龙嘴制陶瓦作坊,共发现陶窑30多座。西周早期时,齐家沟东岸开始出现数个手工业作坊,包括制骨作坊、鹿角角镞作坊、玉石器作坊、铸铜作坊、制陶作坊、蚌器(或漆木器)作坊等,总面积约1.1平方千米,这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大的“手工业园区”。
现知周原遗址作坊数量之多为西周时期遗址之最,齐家北作坊区规模之大乃西周时期遗址之最。周原遗址是目前所知西周铸铜作坊遗存最多的遗址,云塘制骨作坊是西周时期最大规模的骨笄作坊。流龙嘴制陶作坊是目前已知商周时期面积和规模最大的制瓦作坊。齐家北制石作坊是目前西周时期唯一发现的此类作坊。这些手工业作坊的生产物种和范围之丰富,专业分工之细,制作工艺之精湛,专业化程度之深,历史考古价值之重要,在西周遗址中较为罕见,为研究西周时期的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池渠遗存。本课题共发现大型水池遗存4个,壕沟40余条。云塘水池面积约3.2万平方米,由该池向东的沟渠长约1700米,向南的沟渠长约1500米。初步判断这些池渠是周原西周时期聚落的给排水系统。除与水池相连者外,壕沟类遗存还可分为两类:功能区环壕和功能区内部壕沟。这两类中有些与池渠系统相连。初步推测这些池渠壕沟类遗存,除给排水、防御功能外,还可起到聚落功能区界标的作用。周原遗址池渠遗存数量,在全国西周遗址中是最多者。
——道路遗存。以往仅发现1条道路。本课题组共发现13条道路,其中在云塘窑场区发现的一条道路长300余米,宽度超过5米,路面平整,铺设细碎石子,有8条车辙。
2.主要观点
——课题组将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初步划分为120多个功能区,基本厘清了聚落形成过程。这是全国青铜时代聚落考古中,首次划分功能区且基本搞清聚落结构的研究案例。
——首次认识“京当型”商文化时期聚落。周原遗址是商文化分布最西的一处遗址,可分为5个“族邑”,聚落结构明显与一般晚商文化聚落不同。其文化与聚落特征,是研究商文化区系类型、商王朝对西土经略的重要资料。
——认为周原遗址为古公亶父迁岐之地。以往对周原遗址先周时期的聚落性质存在分岐。本课题组认为,周原遗址先周时期聚落面积近6平方千米,是关中地区先周文化聚落面积最大者,其规模是作为周公采邑的周公庙遗址同时期聚落面积的10倍。先周时期大型的夯土建筑分布范围也远大于其他遗址,先周时期的铸铜作坊也彰显出该时期聚落的重要性。据此可判断周原遗址乃先周时期周人都城之所在。
——认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的聚落形成过程是“聚邑成都”,西周中晚期聚落性质乃西周王朝都邑之一。课题组初步确认了周原遗址西周早、中、晚叁个时期的聚落规模与形成过程,从聚落规模、聚落内涵与等级,并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青铜器铭文,认为周原遗址西周中晚期聚落是当时的都邑聚落,与学界以往认识差异甚大。
——认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的文化、聚落与社会结构为“两系一体”,即以姬姓周人为代表的“周系”,和以殷遗民为代表的“商系”,两系族群在周原遗址共存,文化有异,分区聚集,居葬形态迥然有别,社会组织结构各不相同。这一新认识是西周文化与聚落考古的新突破。
——“聚落结构研究方法”等理论方法的提出与实践,对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针对本课题研究对象与内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方法,总称为“聚落结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新成果,或可说明这一新方法的价值。
3.社会效益
本课题组认为,本项目的研究不仅要解决相关重大学术问题,促进考古学科发展,而且也应把文化遗产事业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考古工作者的新使命。为此,本课题组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用。具体事例可举以下数端:
(1)利用聚落研究成果,为制定周公庙、孔头沟和周原叁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依据。特别是周原遗址,该遗址的保护规划制定过程已有10多年,但仍未得到批准,主要原因是聚落布局不清。本课题的最新成果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本课题建立的“周原遗址田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骋滨厂系统”,不仅解决了周原聚落结构问题,也为当地发展规划了用地,国家文物局与有关专家,认为本课题的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民生发展间矛盾的新途径。
(3)推进了陕西省重大文化战略项目的实施。为弘扬灿烂辉煌的周文化,陕西省政府于2013年制定了十大文化战略项目,其中“岐山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是重点项目。该项目以周原遗址、周公庙遗址、孔头沟遗址和石鼓山遗址为建设重点,而这些遗址恰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本课题组应有关组织的邀请,积极无偿地为该项目协助调研,做价值评估,为建设内容出谋划策,有力促进了这一战略项目的实施。
(二)阶段性成果
需说明的是:
(1)课题组将部分阶段性成果集中刊布于《周原(第1辑)》。
(2)本课题前一阶段着力于田野考古及新资料的整理,已完成大量工作,但尚未出版。如《周原遗址2102年度田野考古》,已基本完稿,约50万字篇幅,计划于2014年出版。《周原遗址2013年度调查报告》,已完成30万字;《周公庙遗址2011年度田野考古报告》已完成60万字,《孔头沟》已完成40万字,这叁部专着计划于本课题结项前完成。
(3)中央民族大学5位硕士研究生,均参与了本课题的工作,他们的校外导师为由本课题组成员雷兴山、孙周原和钟建荣,这5篇硕士学位论文,亦可视为本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张检:《试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角镞制作工艺》,2014年6月。
章懿:《周原遗址姚家墓地分析》,2013年6月。
张子凤:《关中地区西周陶簋研究》,2014年6月。
胡玉君:《周原遗址商周时期制骨遗存调查与初步研究》,2014年6月。
郭建波:《周原遗址商周时期建筑遗存调查与初步研究》,2014年6月。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西周西土的考古学初探》 |
刘绪 |
论文 |
《周原(第1辑)》,2013年9月,叁秦出版社 |
9千字 |
|
2 |
《周原遗址扶风云塘陂塘与水渠叁题》 |
王占奎 |
论文 |
同上 |
6千字 |
|
3 |
《论周原遗址新发现的空心砖》 |
钟建荣、雷兴山 |
论文 |
同上 |
5千字 |
|
4 |
《西周时期周原遗址性质的思考》 |
孙周勇 |
论文 |
同上 |
7千字 |
|
5 |
《周原遗址青铜器窖藏性质的再认识》 |
马赛 |
论文 |
同上 |
12千字 |
|
6 |
《周原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检讨与反思》 |
钟建荣 |
论文 |
同上 |
6千字 |
|
7 |
《从说文?玉部看先秦两汉时期的相玉》 |
孙庆伟 |
论文 |
铜山 |
7千字 |
|
8 |
《解读芮国玉器》 |
孙庆伟 |
论文 |
《梁带村里的墓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
20千字 |
|
9 |
祭祀还是盟誓——北赵和羊舌墓地晋国祭祀坑性质新论》 |
孙庆伟 |
论文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5期。 |
15千字 |
|
10 |
《试论羊舌墓地的归属问题》 |
孙庆伟 |
论文 |
《南方文物》2012年2期。
|
5千字 |
|
11 |
《由物见人——芮国玉器折射出的芮国史事》 |
孙庆伟 |
论文 |
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博物馆,2012年8月
|
20千字 |
|
12 |
《俘玉与分器——周代墓葬中前代玉器的来源与流传》 |
孙庆伟 |
论文 |
《故宫文物月刊》第354期,2012年9期。
|
5千字 |
|
13 |
《尚盂铭文与周代的聘礼》 |
孙庆伟 |
论文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十》,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
10千字 |
|
14 |
《西周玉器发现与研究概述》 |
孙庆伟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艺术博物馆编《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年4月。
|
10千字 |
|
15 |
《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发掘简报》 |
王占奎 |
报告 |
《文物》2013年2期 |
33千字 |
|
16 |
《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 |
王占奎 |
报告 |
《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1期。 |
32千字 |
|
17 |
《周公庙商周时期聚落动物资源利用初识》 |
钟建荣、雷兴山 |
论文 |
《考古与文物》2013年3期 |
10千字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