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3日16:35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在原定工作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案与研究内容,根据课题要求,按照实际研究的需要,进行了认真的统筹、分工与协作实施,项目整体暨各子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整理较为充分;二是开展了较多对相关学界、部门和沿海各地的实地调研;叁是及时追踪把握相关学术前沿问题;四是密切联系当下我国海洋发展和海洋安全形势、国际海洋发展动态,尤其是紧扣“海洋强国”建设这一新的国家战略需求,对主要理论观点、研究重点和要点进行了较充分的研讨与确定;五是较广泛地开展了相关学术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国际合作交流,扩大了影响;六是部分内容撰写、发表与推介等方面,取得了较多阶段性成果,发挥了较大的学术效益。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本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搜集、整理、阅读、分析了大量中外海洋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献与现状资料,对北京国家相关部门、山东、天津、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基本情况调研和重点调研,分析归纳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对相关学界研究前沿、国际国内海洋发展与变化形势和国际国内的战略走向进行了及时跟踪,特别关注、探索了如下6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时撰写、发表了多篇相关阶段性成果:

一是对于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发展的文化内涵、文化支撑问题;

二是对于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东海、南海安全面临的形势所提出的如何构建海洋和平秩序的基本理论问题;

叁是对于不容忽视的渔民“失海”、渔民“上岸”、渔村“空巢”、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带来的海洋生态破坏等严峻的海洋社会文化、海洋生态文化问题;

四是对于中国海洋文化历史的认知和评价,如何增强自己的国家、民族海洋历史文化自尊自信问题;

五是基于海洋文化遗产的“家底”(如对全国第叁次文物普查海底文物普查专项的既有成果、全国沿海省市海洋文化遗产遗物相关馆藏和不断发掘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把握),对于海洋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面临的形势紧迫、必须解决“治标不治本”的基本文化观念和文化理论问题;

六是对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同质化、恶俗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低化等不可持续的问题;等。

项目组在调查、研讨过程中,一方面广泛咨询相关专家和相关部门,在各地举行了多次专门性、专题性座谈研讨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参加较多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介绍本项目研究和相关成果,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同时充分利用参加较多国外、境外学术会议的机会,广泛开展座谈研讨,大量搜集资料,有力促进了本项目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立项以来项目组10多人次应邀到国外、境外参加学术活动,其中仅项目首席专家应邀参加的国外、境外学术活动就有多地多次,如2013年4月到美国德州础&补尘辫;惭大学海洋遗产研究中心访问和讲学;2013年8月到韩国江南大学、2014年4月到韩国海洋大学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多国学者进行本项目相关内容的研讨)。

总起来看,本项目研究已较为充分地对国内外相关学界已有研究进行了文献资料搜集与梳理,对国内外不断出台的海洋战略、政策和相关部门的相关文件、相关媒体的大量报道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及时跟踪,对我国海洋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现实状况、存在问题、产生原因、可行性对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面上调研、分析、梳理,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点、面进行了调研,基本完成了研究内容的基本架构、总体现状、主要问题、主要理论观点及其论证方案的设定。项目组对高质量完成本项目研究有了较为充分把握的,充满信心。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本项目获批立项不久,2012年12月11日,就在学校文科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作为2012年第二次学术会议主要内容,举行了本项目的开题报告会,原东北大学副校长娄成武教授,山东大学历史系陈尚胜教授,复旦大学社科处处长杨志刚教授、哲学系陈学明教授、历史系朱荫贵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徐质斌教授、张开城教授,厦门大学李金明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时平教授,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刘家沂处长等校外专家和政府相关机构负责人,与校文科处金天宇处长、“211工程、985工程”办公室周珊珊主任、校内外课题组成员和相关专家、研究生等出席会议,对课题内容进行了发布,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布置,对相关问题作了研讨。会后报送了《工作简报》(题:《海洋强国战略需要海洋文化理论体系支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开题》,作者:孙善浩)。《中国社会科学报》于2012年12月24日以《海洋时代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亟待建构》为题采访报道,国家社科网站、中国社会科学在线等作了转载。

2013年4月22日,《中国文化报?理论版》以接近一个整版的篇幅,专版刊发了本项目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的一组叁篇阶段性成果:《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文化理念与道路抉择》(曲金良)、《提升海洋软实力——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王琪)、《岛屿文化: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修斌),国家社科网站等多家中央媒体广泛转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3年8月2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第494 期,刊发了《海洋文明强国:理念、内涵与路径》一文,多家中央媒体网站转载,引起较广泛重视。

2014年5月,本项目首席专家主持、主编的教育部发展报告项目成果《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报告与本项目研究相辅相成,本项目研究的部分阶段性成果,成为“发展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4篇,包括1篇综合报告、3篇专题报告),其先行面世,一方面可为学界的海洋文化相关研究尽早提供理论支持,一方面可以及时听取学界的反映,为本项目最终成果的高质量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本项目研究面向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和平安全保障,在如何化解东海、南海争端危机问题上,从基本理论问题入手展开研究,刚刚完成了一篇研究报告,即将提交给国家社科规划办,可为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主要难点有叁:

一是我国东海、南海的海洋、岛屿主权与相关权益安全问题,举世瞩目,举国重视,需要从中国自古秉持、并使周边地区自古获益的海洋和平理论上向“天下”讲清道理,需要用中国长期历史上被周边地区普遍信奉的儒家文化道德观、正义观影响、引领和主导周边世界,需要用“相交不越底线”的权属观以正视听,“底线”即“红线”,亮明不得逾越,“翻墙”必被捉、越“轨”必受罚的严正立场,并且言必行行必果,以维护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的国家尊严、民族的尊严、文化尊严,达到最终实现海洋和谐、海洋和平的目的。这些年来我们应对海洋争端总是被动,与争端对方总是被动、委屈地“争辩”,把自己摆在与人“争”的“被告”地位,史据、法理俱在,结果就是“讲不通”。今后如何加强超越、摆脱、扭转“打嘴仗”之“争”的局面,需要在海洋和平理论、海洋道德理论、海洋“红线”理论研究与应用上很下功夫。这无疑难度较大,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抓住主要根本所在,力争有所突破。

二是沿海省市区进入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新区”,重视滨海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临海工程建设、围海造田等“现代化”工程开发,普遍忽视各地极富特色风采的海洋文化的传承和遗产保护,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及时跟进,加大追踪调研力度,并需直接面对相关政府决策者、执行者“讲好理论”,以有利于沿海“新区”的海洋、岛屿、海岸带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民本发展、生态发展。相对于“经济”,“文化”的弱化,即“一手硬一手软”,一直是常见的“老病”,“海洋文化”较之于“海洋经济”,也是同样,如何解决,需要“根治”,难度较大。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抓住主要根本所在,力争有所突破。

叁是海洋文化“线性”遗产即“海洋文化线路遗产”(人们习惯上将之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遗迹)的国际化合作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机制问题。我国的海洋文化线路遗产的空间范围是整个环中国海和印度洋沿岸,是我国历代政府、民间在数千年的中外航海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形成、累积的海洋文化产物,留下了水上水下、岛屿岸边无尽的物质的、非物质的线性海洋文化遗产。由于二战后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和东南亚群岛、印度洋沿岸地区形成了众多的“独立国家”,我国的“海洋文化线路遗产”便具有了十分复杂的“国际性”。因此,如何对之进行传承保护,必须加大国际合作力度。这也有利于国际友好,海洋和平。如何做好,有大量工作需要拓展,对此,学界尚未足够重视,这一课需要补上。

以上叁大问题,前两个是近两年出现的两大新热点,一是“国际化”热点,一是国内热点,第叁个也足够“国际化”,都需要密切关注动态,做较多“现场”调查研究,展开多层次研讨,创新理论探索。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无。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海洋强国建设的文化理念与道路抉择》(《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13-4-22)一文,论述了“有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海洋强国”的基本观点,强调了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的模式选择,只能是、也最佳是“海洋文明”的而不是“野蛮”的海洋强国,它的两个面向,一是对内旨在实现海洋社会和谐,一是对外旨在实现海洋世界和平。论文发表后,中国社科网、光明日报网、中国文化网、中国经济网等纷纷转载,目前已知道的“入选”反响有: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编《求实创新论坛》论文集入选通知;《求是》杂志社研究所编《中国发展模式研究/各地发展经验选编》专辑拟收录通知;等。

2.《海洋文明强国:理念、内涵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第494期,2013-8-28)一文指出:对于海洋强国之“强”,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在海洋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上,习惯于将我国海洋的“硬实力”与其他海洋强国比“差距”,但事实上,海洋强国的“硬实力”并不是单向度发展起来的,而是与海洋强国的发展理念、意志、模式、目标、路径选择等“软实力”相统一、相匹配的;同样,我国也必须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统一、相匹配,才能建设真正的海洋强国。“软实力”决定海洋强国建设的目的、方向和性质,“硬实力”是实现其目的、体现其方向和性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建设什么样的海洋强国问题,说到底,就是选择确立什么样的“海洋文明”模式亦即道路、方向和目标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讲话表明,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实质上体现的就是我国“海洋文明强国”的建设理念、意志和模式,也就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同于西方海洋强国的文明目标定位。

3.《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思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指出:中国学界已“自觉”地将“海洋文化”纳入主流学术视野,然而对“中国海洋文化”的系统研究认知,尚受到西方理念与价值观、西方理论与话语体系的严重困扰和滞碍,因而严重影响、扭曲了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成就的认知和当代发展在目的指向、目标定位及其战略路径上的正确抉择。因此,自觉地系统建构中国海洋文化的理论体系,从而自尊地认同中国海洋文化真真切切的历史辉煌,自信地开创中国海洋文化不仅惠及中国、而且惠及世界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学界最为迫切、也最为关键的任务。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②阶段性成果清单: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思考

曲金良

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0000多字

 

 

2

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文化理念与道路抉择

曲金良

论文

《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13-4-22

约3000字

国家社科等各大中央媒体网站多有转载

 

3

提升海洋软实力——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王 琪

论文

《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13-4-22

约3000字

国家社科等各大中央媒体网站多有转载

 

4

岛屿文化: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修 斌

论文

《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13-4-22

约3000字

国家社科等各大中央媒体网站多有转载

 

5

海洋文明强国:理念、内涵与路径

曲金良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版2013-8-28

约3000字

国家社科等各大中央媒体网站多有转载

 

6

海洋人类学的前沿动态

王书明

兰晓婷

论文

《社会学评论》 2013年第5期

约10000字

 

 

7

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回顾与思考

曲金良

研究报告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约50000字

 

 

8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主要观点与成果综述

张开城

研究报告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约10000字

 

 

9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模式的必然选择

曲金良

研究报告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约8000字

 

 

10

中国海岛文化的内涵价值、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赵成国

研究报告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约20000字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