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2012.年10月,制定了课题的研究计划。
2、2012年11月,召开开题报告会。
3、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组织专人分赴中日两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4、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文本细读,进一步完成日本近现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学术史的梳理,提炼“关键词”及其文本形态。
5、2014年2月至2014年6月,开展专题研究,各子课题提交具体研究方案,初步确立研究大纲,撰写部分文稿。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子课题1 日本馆藏近代以来中国留日文艺理论家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子课题按照文艺学、美学、艺术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具体领域,收集整理了部分日本馆藏近代以来中国留日文艺理论家文献资料。
2、子课题2 中国近现代留日文艺理论家在日期间活动史事系年
本子课题编撰了部分“近代以来留日中国文艺理论家在日期间活动史事系年”、“留日中国文艺理论家在日期间着译系年”和“日本学者对于清末民初中国留日文艺理论家的研究文献系年”。
3、子课题3 “日本因素”与中国文艺学批评话语和学科理论的现代转型
本子课题立足于新材料的挖掘,考察“日本因素”与中国现代文艺学学科理论、批评话语发生、发展的关联。已撰写了《中国现代“文艺学”概念与日本的渊源》、《中国现代“美学”概念与日本的渊源》。
4、子课题4 “日本因素”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生发展
本子课题立足于新材料的挖掘,具体梳理近现代之交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生、发展情形,梳理后期创造社、太阳社、鲁迅、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李达、茅盾、冯雪峰、郑伯奇、周扬、胡风、以群、蔡仪等人对日本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与转换,考察“日本因素”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联。已撰写了《中国早期留日运动的分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传播》。
5、子课题5 “日本因素”与中国艺术史写作模式的现代建构
本子课题立足于新材料的挖掘,梳理和勾划近现代中日艺术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留日的美学家、艺术批评家、艺术史论家在引进和移植日本近代美学概念、范畴后,如何打破中国古代目录式、名册式、编年史式的艺术史模式,基本形成了具有现代写作观念、叙述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文化观念和艺术史写作模式。已撰写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概念的流变与日本的渊源关系》。
叁、资料文献搜集整理
本课题所涉及到的资料目前主要保存在中日两国的各级图书馆、档案馆中,课题组组织专人分赴中日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两条线路,同步开展。
1、第一线路(2013.01.-2013.05):日本馆藏资料收集整理。课题组组织专人赴日本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日比谷图书馆)、各府立图书馆、档案馆,各公立、私立大学图书馆,主要解决叁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日本各地图书馆、档案馆保留中国学人的相关中日文公私档案文牍、课程、学籍文献;其二,将从各大图书馆系统考察留日文艺理论家与日本文人间的往来书信,日本文人与中国留日文艺理论家有关的日记等文献材料;其叁,补充国内尚未收集整理的,与早期留日文艺理论家在日期间文艺理论活动相关的中文、日文期刊。
2、第二线路(2013.01-2013.05):中国馆藏资料整理补充。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各大图书馆,收藏有较为丰富的清末民初文学史料、期刊史料。这一部分主要是补充与丰富,可以适当减少在国外搜求资料的工作量,同时为文献分析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3年1月向《工作简报》报送本课题开题报告会情况。
2、2014年4月向《中国社会科学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送一篇题为《中国早期留日运动的分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传播》的文章。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介绍
《中国现代文艺学学科建立的“日本因素”》本成果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形态文艺学、美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描述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特征。然后采取影响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这一影响的结构性倾向,包括: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如何促成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奠基;如何影响中国文艺学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如何帮助中国文艺学美学研究者掌握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等,重点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国文艺学、美学的现代性内涵和表征。特别是在方法论层面上剖析了日本近现代文艺学对中国现代形态文艺学、美学的影响等问题。
《中国现代“文艺学”概念的形成与日本的渊源》本成果重点探讨了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文艺理论的“中间人”对于中国现代“文艺学”概念的形成及现代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中国现代“文艺学”概念可以说是一个舶来品,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混血儿”,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轨迹:古代文论——文学研究——文学概论——文艺学。在内外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文艺学”这一概念经历了由古典形态的“诗文评”到现代形态的“文艺学”的嬗变历程。 随着这样的演变和转型,“文艺学”一词自身也经历了从普通术语——概念范畴——学术话语——学科名称的历史的逻辑的演绎。所以,中国文艺学界对西方知识的感知和捕捉,主要是得益于日本这个“中转站”。当我们勾画中国“文艺学”这一概念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它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这样一种特殊模式。
《中国现代“美学”概念的形成与日本的渊源》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成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桥梁,留日学生在日语的参照下学习西方美学,并接受日本美学思想的熏陶。与此同时,西方的美学思想经过日本这一中介传入中国。传统中国零散感悟式的美学思想受到西方体系严密美学思想的熏陶,促使“美学”概念的形成,实现美学话语由古典向现代转换,建立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体系。本成果认为中日文化内核的共通性,共同的基质构成了二者相互交流的基础,也使得日本成为沟通中西美学思想的桥梁。日本的美学家都有深厚的汉学功底,所以他们在对“美学”命名及对其内涵阐释的过程中很多都是利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资源和汉语的构词方式。此外,本成果立足于考查“美学”作为外来的概念在我国是如何被接受的,理清美学初建时的发展状况,考查其发展演变中曲折迂回的过程。主要从大量的美学专着特别是美学论着,美学辞典,中国现代美学史等资料中梳理出对同一概念、术语、范畴的理解和使用,着重考查“美学”如何从一个普通名词到概念术语再到规范的学科名称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概念的流变与日本的渊源关系》本成果从叁个方面进行展开来分析日本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渊源关系。一、考察了日本作为西方文学思潮引进的“中介”及其作用;二、探讨了中国五四文学思潮与日本的渊源关系。叁、分析了中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思潮与日本的渊源关系。日本与中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中日之间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一直都在积极地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是到了近代,情况才发生了改变。随着“明治维新”的开展,日本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理论家在学习西方,引入和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同时加入了日本的本土特色,引导着日本文学沿着与中国不同的道路发展。日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充当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在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时就不能忽视日本的“中间人”角色。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情况做必要的梳理,并且将其置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学术交流的氛围中加以考察,分析其源起、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其变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使得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互相映照,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和整体。这本身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及艺术史学的发展历史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中国现代文艺学学科建立的“日本因素” |
李超 皮俊珺 |
文稿 |
|
3.5万字 |
|
2 |
中国现代“文艺学”概念的形成与日本的渊源 |
赵娜 彭修银 |
文稿 |
|
7.3万字 |
|
3 |
中国现代“美学”概念的形成与日本的渊源 |
汪源 彭修银 |
文稿 |
|
7.8万字 |
|
4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概念的流变与日本的渊源关系 |
杨歌放 方红梅 |
文稿 |
|
3.6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