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本项目于2012年10月立项,迄今1年零9个月,项目整体进展顺利,项目组全体成员按预订计划开展各自的研究工作。课题组的五个子课题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预定计划。以下是各子课题的具体工作进展情况。
1.第一子课题
2012年11月-2013年上半年,按计划把丁公遗址历年的发掘资料电子化,目前已完成约2800个遗迹单位(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灰沟、水井等)的文字记录录入工作。
2013年5-6月,由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带队,组织11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赴邹平丁公遗址驻地,对全部出土陶片(总计约15吨,超过150万片)进行了逐袋检核,从中挑选出代表性器物标本约8000件。
7-9月,对前期选出的8000余件陶片标本,进行了第二轮挑选,从中选出约2938件标本。利用学校的暑假时间,聘请绘图专家刘善沂先生,带领10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所选近3000件陶片标本进行了草图的绘图(墨线图尚未绘制)、形制描述以及登记造册等基础工作。
目前正组织人力对丁公遗址历年出土的完整或可以复原的陶器(3342件)进行草图绘制、墨线图的清绘和文字描述工作,本项工作预计10月底前结束。
由于丁公遗址发掘的时间较早,按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每次发掘结束时已经发表了相应的简报,故本项目实施期间,不拟再编写发掘简报。
2.第二子课题
在2013年全面整理和挑选各个时期陶片的基础上,对选出的陶片标本进行了第三轮挑选,选择51件不同器形标本,对其进行了超声波清洗、干燥,打磨成不同形状后选择不同仪器进行化学分析,其中采用日本理学公司ZSX Primus-III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完成了测定陶胎化学组成的工作。
与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教授合作,对丁公遗址龙山陶器所测化学成分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氧化物等多元统计分析;另外对丁公陶器表现出的明显 “高硅低铝”特征,正在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
对典型陶片采用恒温吸水称量方法,完成了陶器吸水率、气孔率和体积密度等物理性质的测定。
正在进行陶器残余物的样品制备工作,计划9月底前送检进行测试。
目前已开始在邹平工作站进行陶片的生产工艺观察,先通过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器物断面、内壁及表面痕迹,考察陶器的物性特征、成型方法、修整装饰、烧制技术等问题。
3.第叁子课题
2013年,本子课题对丁公遗址历年发掘获得的1080件石器,组织人员进行线图的测绘,并将全部资料录入电脑电子化。然后对这批石器的岩性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类,对全部石器按器形和外表形态进行了类型学分析。
2014年上半年,聘请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的专业人员一起,对丁公遗址周边山区进行了石器产地的野外考察,采集了数十件不同质地的岩石标本,为下一步丁公遗址石器的石料来源分析奠定了基础。
目前正在对挑选出的典型石器标本进行微痕分析以及表面残留物的植物淀粉粒提取及分析工作。
4.第四子课题
2013年5-6月,系统整理了丁公遗址历年发掘出土的人骨材料。
与日本九州大学人类学专家中桥孝博等合作,对人骨的性别、年龄、拔齿、头骨变形等进行了详细的鉴定、统计和分析工作。
完成对72具人骨材料的数据库录入和统计工作。
选择21例人骨典型标本,进行了人骨的颁、狈稳定同位素标本制备和数值测试工作,结果显示丁公遗址先民中仍然以颁4类食物为主,并有一定的肉食资源。目前已经成文,成果待发表。
对人骨的病理学研究也已经开展,基本完成对当时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对头骨和四肢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专项考察。
5.第五子课题
2013年以来,对丁公遗址出土的全部动物遗存进行了分类、鉴定和统计。丁公遗址历年发掘出土各类动物遗存共28117件(不包括已作为小件工具等登记的骨角蚌贝牙制品),时代包含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汉代等五个时期,其中以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出土动物遗存数量最多。种类包括了六大类50余个种属。
对龙山文化时期动物遗存进行了数量统计和专题研究。结果显示,丁公遗址先民以饲养家猪为主要肉食资源;同时也饲养狗、牛和羊等家畜,以及捕获遗址周围的野生动物资源作为肉食的补充;除了利用动物资源获取肉食之外,先民还利用动物骨骼、牙齿、角和外壳等制作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具。
(二) 会议情况
1.2012年12月27日,在山东大学举行《邹平丁公遗址发掘报告》课题研讨会,聘请校内外专家邹厚本(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许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守功(山东省文物局考古处处长、研究员)、方辉(山东大学教授)等与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重点对发掘报告的整理和编写计划进行研讨。出席会议的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同时,考虑到丁公遗址发掘时间较早,当时较少涉及自然科学手段的运用,遗址资料中缺乏土壤标本,相应的植物类资料处于空白状态。课题组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该向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在课题实施期间,尽早组织对丁公遗址进行一次小规模发掘,以获取相关检测资料。会后,我们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沟通,目前这一提议已经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拟在2014年10-12月,组织人力对丁公遗址进行一次新的发掘,预计发掘面积100平方米。
2.2013年12月25日,举行项目年度总结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各子课题汇报了本年度的进展情况及2014年的工作计划。
3.2014年6月20日,举行项目中期检查总结会,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各子课题汇报了近两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讨论了下半年丁公遗址的发掘工作。
4 2012年11月,项目组四位成员参加中国考古学第15次年会,并作会议发言。会后与相关学者就陶器、石器、动物考古、聚落考古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为项目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2013年4月,项目组叁位成员赴夏威夷参加美国考古学年会,会议期间与相关学者就陶器、石器以及动物遗存分析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对目前国际学术界前沿及相关理论、方法及技术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开展本项目相关的后续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成果情况
由于本项目属于重大考古发掘成果发掘报告的整理和编写,加上项目实施的时间较短,课题组成员的主要精力用在基础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方面。故研究性论文不多。
目前已经写成论文的成果主要有:
1.人骨研究方面
在丁公遗址出土人骨整理和鉴定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就龙山文化人骨的出土背景、时代、性别、年龄、拔齿、头骨变形等内容进行初步探讨。撰写了丁公龙山文化人骨相关研究论文。同时,在人骨的颁、狈稳定同位素标本制备和数值测试工作的基础上,对丁公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居民的食物构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动物遗存研究方面
在对丁公遗址全部出土动物骨骼遗存分类、鉴定和统计的基础上,着重对龙山文化时期动物遗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同时还与其他地区相同时代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禹会村龙山文化遗存分析 |
栾丰实 |
论文 |
《禹会论文集》待刊 |
1.1万 |
|
3 |
邹平丁公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动物遗存研究 |
饶小艳 |
论文 |
山东大学2014届硕士论文 |
4.5万 |
|
4 |
鲁南地区龙山时期的动物遗存分析 |
宋艳波 |
论文 |
待刊 |
0.8万 |
|
4 |
山东邹平丁公遗址人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王芬、邱忆、宋楚乔、栾丰实、苑世领 |
论文 |
待刊 |
1万 |
|
5 |
丁公遗址陶器化学成分和物性特性分析 |
王芬、陆青玉 栾丰实 |
论文 |
待刊 |
1万 |
|
6 |
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人骨-头盖骨 |
中桥孝博、栾丰实 |
论文 |
《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
1.6万 |
|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