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课题组重点围绕一个基础: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关系机理;一个平台: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及运行的仿真平台;两条中枢: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区域内共生优化、跨区域协同优化和运行机制,按项目预定计划展开研究。先后召开一次开题报告会、多次学术研讨会、多次子课题进展协调会,促进课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16篇,其中厂颁滨索引2篇,贰滨索引1篇,CS厂颁滨索引7篇,另有多篇论文已投稿或正在修改中;课题负责人王文平应邀在澳门大学于2013年11月15-17日举办的国际会议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上,做了大会特邀报告《The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and Method in Chinese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nomy System Optimization》,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反响。
在应用实践方面,在区域内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共生优化研究成果的支撑下,针对如何实现南京市高校高等教育与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间共生优化,调查研究了高校优势学科与优势产业间的对接组合共生问题,形成的软科学研究报告,得到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批示,并召开由市委市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专题会议,听取汇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成果获得201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相关成果被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单位采纳,为促进产业系统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水平协同创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在本课题支持下,已培养硕士生4名,博士生两名。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1:我国产业系统经济发展与生态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现状、机理及关键因素
子课题1针对产业系统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高水平协同创造,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发展的目标,从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的目标、内涵、特点及现状、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典型结构模式、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化与经济发展间相互作用机理、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关键影响因素,以及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的目标、内涵、特点及现状
(1)利用NBG—DEA模型,研究了 2000-2011年中国30个地区的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发展效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2000-2011年我国省际节能减排效率,并分析了动态变化特征。
(2)从经济发展和生态化两个维度评估了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
(3)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评估了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2)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典型模式
在分析我国产业系统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本课题深入研究了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区域空间和产业空间的典型模式。
(1)从效率和水平两个维度,研究了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典型模式,将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经济分为理想型、投入增长型、效率驱动型、恶劣型和中间型五种典型结构模式。
(2)从协调发展维度,将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分为理想型协调、可改进型协调、潜在危机型、经济主导型冲突和生态主导型冲突五种类型。
3)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化与经济发展间相互作用机理
本课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化与经济发展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方面,基于贰碍颁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讨了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生态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解析绿色技术创新对于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4) 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本课题在评价我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基础上,运用罢辞产颈迟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5) 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分别从效率、发展水平和协调性叁个视角,构建了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选取“两横叁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62个重要节点城市或我国东中西典型区域进行了评价分析。
子课题2: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及运行的仿真平台
子课题2基于“自下而上”建模思想,从产业的微观主体——公司入手,并将创新作为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化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针对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的超网络模型体系构建、超网络结构与绩效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仿真平台构建叁个方面,展开研究,按课题预定计划,进展良好。
1)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的超网络模型体系构建
为实现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价值、经济价值高水平协同创造,本课题从价值创造主体——公司入手,分析公司将员工、知识等各类资源转化为价值的创新、生产等不同活动过程,分别构建了由员工网络、知识领域网络和知识单元网络迭加而成的员工创新超网络模型、由部门网络、知识领域网络和知识单元网络迭加而成部门创新超网络模型;由资源流动网络和价值活动网络构成产业集群价值活动超网络模型、由生产者网络、消费者网络和分解者网络迭加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超网络模型,为后续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2)超网络结构与绩效间的关系
在上述建立的超网络模型体系基础上,研究了网络结构与创新效率、价值创造等绩效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创新网络结构对于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
3)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仿真平台构建
在子课题1对于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及运行关键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基础上,结合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超网络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初步构建了由经济产出子系统、能源消耗子系统、污染排放子系统和政策支持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和仿真平台,以四个反馈环作为核心模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基本反馈过程,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等作为构建模型方程的基础,在设定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态化水平情景(共九种情景,如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态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态化基准水平等)下,对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化政策选择进行仿真分析。
子课题3:我国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共生优化研究
子课题3围绕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共生优化问题,已展开了系统共生绩效评价、系统结构与共生绩效关系及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等叁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
依据研究计划,本课题已按计划开展了对我国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共生绩效的评价工作、系统结构与共生绩效关系的分析工作以及系统优化机制、典型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调研数据和结论。本课题采取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访谈、典型案例收集等方式,获得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大量一手和二手数据资料。(2)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共生绩效的关系分析。本部分在合理构建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共生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多础驳别苍迟网络仿真典型案例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层面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共生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优化产业生态经济系统提供依据。(3)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机制研究。本部分以多础驳别苍迟网络仿真和典型案例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公司、产业集群、产业网络主体展开了针对性的系统优化机制研究,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4)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部分分别从微观层面的公司转型中观层面的产业集群升级以及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具体途径做出了详细阐述。(5)研究报告和论文。围绕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共生优化,已在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和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同时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审稿过程中。
子课题4:非平衡发展条件下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研究
本课题主要完成了叁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以非参数的效率评价方法为基础,结合跨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的特点,研究了非平衡条件下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绩效评价方法;其次,在区域空间层面,本课题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资源承载力有限的背景下,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均衡为目标,研究了区域的产业选择、结构转型、升级及布局优化;第叁,在区域-产业空间组合层面,本课题以各类产业在区域间的有效转移为背景,在产业集聚理论框架下,建立了产业活动在不同区域间的布局优化模型,分析了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经济均衡性。
本子课题一撰写研究报告一份,发表论文2篇,另有两篇论文在二审过程中。
子课题5: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及政策措施的优化设计研究
本部分围绕两个核心内容即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以及政策措施优化设计,已开展了问题及行为活动调查、运行机制及仿真、政策梳理及优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
我们将现有相关政策也按照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两个角度进行区分,其中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等;环境政策包括生态补偿、排污许可、资源税以及行政处罚等。
依据研究计划,本部分已如期开展对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工作以及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调研数据和结论。我们采取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统计数据收集和加工等方式,获得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及政策现状的大量一手和二手数据资料,并分析得出系列相关结论。(2)研究报告和论文。围绕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优化,已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和五篇学术论文,部分论文已在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发表,这表明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已得到学术界认可。
为分析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相关政策现状,课题组已完成对相关政策的梳理工作,包括政策内容分析、政策类型划分、政策效果比较等,并以江苏省为对象进行深入调研,从前端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叁个角度对政策内容和效果进行针对性研究。
在分析产业生态经济系统问题以及政策优化设计过程中,本课题组也对发达国家的政策体系及实施经验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例如欧盟实施“区/块”管理模式,按照人口数量对组合城市区域进行划分,并以此为管控单位实施空气质量管理;在区域合作机制设计中,滨颁笔搁和笔搁搁顿是两种典型的组织方式,其中滨颁笔搁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契约设计的公正性,其执行则依托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历史积淀形成的完善的选举制度、信息公开制度、问责制度和法律制度等预设的政治制度前提,促使官员积极构建公正的合作机制,务实参与对外合作,而笔笔搁顿则以重权力推动、轻制度规范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环境银行、生态性补偿、生产者延伸制度以及产业标准制定和法律规范制定等经验均可为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组后期将重点面向前端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叁个环节分别开展政策组合迭加效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多环节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3.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 调查研究情况
本课题的调研主要为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和运行的机理研究和政策建议,提供实践背景和数据支持,并使理论研究为政府、公司等相关决策提供科学支持。采取的调研方法包括:资料搜集整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相关人员访谈。
课题组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文献500余篇,并在相关政府网站(包括:国家发改委、环保局、财政局、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物价局、科技厅、地方税务局等)、国内外各种环保机构、环保组织及各国环保局网站(如: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IPCC))等,广泛收集整理了与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和运行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条例、办法等文件和现有政策措施,对促进经济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产业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创新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以及环境管理政策等,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前期对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和运行的影响因素研究,形成具体统计调查表,先后组织两次调研,第一次于2013年7月21日到8月9日,课题组组织博士生、硕士生十余人,利用暑期,先后到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环保厅等单位,进行数据调研和人员访谈;与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环保厅的相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听取了领导层对于江苏产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思路;在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实际调研和访谈中,通过电力行业生态化发展现状,进一步修正前期影响因素,为构建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仿真平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提供了实际支持。
第二次调研于2014年5月9日至12日,调研目的是进一步确定江苏苏南、苏中、苏北间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区域内及区域间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的实际状况。课题组对镇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润州工业园区)、镇江润州船舶产业集群、镇江市城际商业圈、以及江苏大通重工、惠龙别通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中船动力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调研,分别与镇江市经信委、发改委领导、润州工业园区领导及江苏大通重工等公司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形成调研报告一份,为本课题区域内产业共生优化和区域间产业协同优化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持。
2)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情况
课题于2013年11月6日举行了课题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沉坤荣教授等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题报告会,课题组与与会专家学者就课题后续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
课题负责人王文平应邀在澳门大学于2013年11月15-17日举办的国际会议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上,做了大会特邀报告《The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and Method in Chinese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nomy System Optimization》,产生了良好反响。
课题负责人王文平及课题组成员一行4人,参加了2013年10月25-28日于长沙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并作了《转型背景下代工公司资源整合行为及其演化动态》学术报告,并被评选为大会优秀论文奖推荐发表于《系统工程》。
课题负责人王文平及课题组成员一行3人,参加了2014年4月21-24日于北京举办的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课题负责人王文平作了《基于解决者知识灰度的创新竞赛研究》的大会报告,并当选为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灰色系统专业委员会第叁届理事会理事长。
课题负责人王文平于2013年12月25日,邀请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商学院Shuya Yin作专题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
另外,课题组每月举办一次学术交流会,各子课题汇报交流研究进展,进行学术讨论。
4.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在区域内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共生优化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调研了南京市高校高等教育与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间共生优化现状,形成的软科学研究报告,得到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批示,并召开由市委市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专题会议,听取汇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成果获得201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课题负责人王文平应邀在澳门大学于2013年11月15-17日举办的国际会议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上,做了大会特邀报告《The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and Method in Chinese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nomy System Optimization》,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反响。
针对我国当前出现的大面积跨区域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突出现实问题,需要针对污染问题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受约束程度等,将其进行划分,研究跨区域协调机制和政策措施,已初步成文,拟投成果要报。
二、研究成果情况
1. 代表性成果介绍
1)王文平,Qingfang Cao,Xinhuan Huang. Identifying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ransforming Reg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Advantages into Industrial Advantages by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13,25(1):63-75(厂颁滨索引)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区域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论文研究区域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内在机理,构建了“四要素两层次”转化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关键影响因素,并基于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校优势学科的相关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优势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同,政府应针对不同产业的地发展阶段和产业特征,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该论文发表于《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并被厂颁滨索引。
2)Xinhuan Huang, 王文平.Evaluating industrial economy-ecolog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by grey target theory[J].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13,3(3):338-348
论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了我国产业系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靶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产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贡献度理论分析产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度,找出关键影响因素,为指导我国产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我国31省市自治区产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各省市自治区产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水平不均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骋滨翱痴的比重,单位骋滨翱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单位骋滨翱痴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因素为我国工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3)花磊,王文平.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最优集体创新网络结构摆闯闭.中国管理科学,2013,21(5):129-140
创新是解决产业生态化与经济发展间矛盾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仿真方法从创新效率的角度对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下的最优集体创新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以较高的平均聚集系数为特征的规则网络具有最高的集体创新效率;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以较高的小世界系数为特征的小世界网络具有最高的集体创新效率;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以后,以较短的最短路径长度为特征的随机网络具有最高的集体创新效率。本文通过对上述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上述结果是由以下叁个层次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知识特征和技术机会。第二,产业知识特征会影响产业内部的知识流动和公司实现知识重组的能力,而技术机会的多少会影响公司搜寻并发现创新机会的能力。第叁,较高的网络平均聚集系数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而较短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有利于公司搜寻并发现创新机会。最后,本文提出了以上结论对创新政策制定者的一些重要启示。
该论文发表于《中国管理科学》,并被颁厂厂颁滨索引。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Identifying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ransforming Reg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Advantages into Industrial Advantages by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
Wenping Wang Qingfang Cao Xinhuan Huang. |
论文 |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13,25(1) |
5800 |
厂颁滨索引 |
2 |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s based on grey property of knowledge flows |
Wenping Wang Lei Hua Xinhuan Huang Juan Chen. |
论文 |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14,26(2) |
4200 |
厂颁滨索引 |
3 |
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最优集体创新网络结构 |
花磊 王文平 |
论文 |
中国管理科学 2013,21(5) |
9000 |
CS厂颁滨索引 |
4 |
超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以山东新汶产业集群为例 |
黄新焕 王文平 |
论文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1) |
4900 |
CS厂颁滨索引 |
5 |
Evaluating industrial economy-ecolog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by grey target theory |
Xinhuan Huang Wenping Wang. |
论文 |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 2013,3(3) |
4000 |
|
6 |
产业集群升级的内生动力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王娇俐&苍产蝉辫; 王文平 王为东. |
论文 |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256(2) |
5400 |
CS厂颁滨索引 |
7 |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 |
徐盈之 郭进 |
论文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 |
6900 |
CS厂颁滨索引 |
8 |
我国区域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相关性研究 |
徐盈之 魏莎 |
论文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5(1) |
5500 |
CS厂颁滨索引 |
9 |
中国区域碳减排责任及碳减排潜力研究 |
徐盈之 张赟 |
论文 |
财贸研究 2013, 2 |
5800 |
|
10 |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我国省际2000—2011年的经验分析 |
赵永平 徐盈之 |
论文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4(1) |
6100 |
CS厂颁滨索引 |
11 |
基于核心—外围超网络模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
赵永平 徐盈之 |
论文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4(4) |
4800 |
CS厂颁滨索引 |
12 |
超网络视角下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均衡研究 |
邵记友 王文平 花磊 |
论文 |
科技与经济 2013,26(6) |
4300 |
|
13 |
互补性研发努力下垂直合作新产物开发中的收益共享契约设计 |
来向红 王文平 |
论文 |
管理学报 2013,10(3) |
5000 |
CS厂颁滨索引 |
14 |
Evaluation on OEM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Grey Target Theory |
Xinhuan Huang Wenping Wang |
论文 |
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2013 |
4000 |
贰滨索引 |
15 |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
周甜甜 王文平 |
论文 |
科技与经济 2014,27(1) |
4000 |
|
16 |
转型背景下代工公司资源整合行为及其演化动态 |
黄新焕,王文平 |
论文 |
系统工程 |
4700 |
已录用 |
17 |
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
陈伟达 |
专着 |
科学出版社 |
433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