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4日15:13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顺利进行,各子课题也有序开展。从2012年6月第一次中期检查以来,课题组已在肠蝉蝉肠颈、中文核心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从立项以来,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新近发表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2期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多元与超越——人类的理性信念和历史理解》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项目组首席专家孙利天教授在《长白山讲坛》担任“精神家园系列讲座”的开讲及主讲嘉宾,他所做的叁次讲座经整理分叁次发表在《吉林日报》理论版,并经《吉林卫视》全文转播。这叁篇文章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并备受好评。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012年10月—12月,课题组成员先后到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图书馆进一步搜集整理了与该课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2013年1月,课题组成员到沉阳、海口、深圳等地调研,为进一步展开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相关资料。

首席专家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参加的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主要有:

首席专家于2012年8月24日—26日参加了在吉林大学召开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于2012年12月22—23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于2013年6月29日—30日参加了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马克思与我们时代的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7月27—28日参加了由吉林大学主办的“现代性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8月3日—10日参加了在雅典举行的第二十叁届世界哲学大会,与世界知名学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于2013年11月23日参加了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思想中的时代”——中国思想理论反思与创新四刊论坛。在以上这些学术会议上,均作大会发言。

课题组成员参加了2012年8月3日—4日参加了在黑龙江大学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2日参加了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韩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于2012年12月8日参加了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现代化:中国与世界”高端学术论坛首届国际学术会议;于2012年11月10—12日参加了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月19日参加了在长春召开的“生活世界哲学理论”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13年1月16日参加了在北京大学“未名论坛”上的中西马高端对话;于2013年5月11日参加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吉林大学首届科学与人文论坛。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项目组首席专家孙利天教授被聘为《长白山讲坛》的首席讲座专家,担任“精神家园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于2013年11月12日、2013年12月5日和2013年12月25日分别做了“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现代文明与精神家园”以及“中国梦与精神家园”叁次讲座,这叁次讲座的内容,是孙利天教授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领域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凝炼而成。孙利天教授在讲座过程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映射出其思想的深邃,明确论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中国精神家园的基础和灵魂。所以叁次讲座经《吉林卫视》播出,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备受有关部门以及学界的好评。《吉林日报》理论版用一整个版面刊登了讲座内容。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介绍

代表性成果(1):《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发表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基本内容:

自近代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以来,数代中国哲学家就共有一个理想,即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并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进而产生重大的世界影响。我们认为,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来说,现在需要做的更真实的工作是如何去寻求、建构、凝炼当代哲学的中国元素,找到那些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为此,无论是对中国哲学史自身的研究还是要实现某种“创造性的转化”,首先要有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主体自觉,更要有对我们研究者自身的主体自觉,而基于中国哲学自身特质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来说也必然要求一种心灵的修养和实践。

主要观点:一是,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主体自觉,是民族文化的自觉,是民族精神的自我意识,也可说是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二是,研究者主体自身的自觉,更多地需要自觉地反思和批判我们研究者心灵中的那个活着的传统。叁是,中国哲学史研究固然需要读经典、阐释经典,但是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也需要心灵上的修养和实践。

学术价值:如何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并使之走向世界从而进一步产生重大的世界影响,这是我们今天从事哲学理论探索的根本旨归。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如何去寻求、建构、凝炼当代哲学的中国元素,找到那些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即对中国哲学当代意义的主体自觉、研究者主体自身的自觉以及中国哲学史研究需要一种心灵的修养和实践。所以,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影响:《新华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代表性成果(2):《多元与超越——人类的理性信念和历史理解》,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

基本内容:在大众传媒发达的今天,人们戏说历史,反讽、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根本原因是理性信念的变化。只有在黑格尔和马克思无限理性信念的视域中,才有揭示客观历史规律的历史哲学和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范畴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可以有实证史学乃至大众文化的生活理解,但不能代替和取消历史哲学的思想维度。

主要观点:一是,如何理解历史取决于人们的理性信念,以有限理性的观点只能看到偶然的历史片断,从而取消了历史客观规律的历史哲学认识。二是,只有超越大众文化、实证主义史学的有限认识,才能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哲学意义。叁是,反驳波普尔等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坚持唯物史观历史客观规律性的信念。

学术价值:在多元的历史理解中,强调历史哲学的当代意义,无论对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还是明确当代哲学的思想方向,都是紧迫的理论任务。

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代表性成果(3):《向自然学习的智慧——现代性遮蔽的精神维度》,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

基本内容: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社会的批判中,强调主体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我们认为,存在的遗忘亦失去了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精神维度,即向自然学习的智慧。向自然学习亦即在对自然的领会中获得生命和伦理的智慧,格物致知,所要致的是人生之知、伦理之知、修齐治平之知。惟此才能有人与自然生命相通的天人合一。

主要观点:一是,存在的遗忘即是向自然学习的智慧的遗忘。二是,格物致知或向自然学习,不是仿生学等技术学习,而是要向自然学习人生的道理、社会治理的法则。叁是,现代性的主体形而上学对自然的资源化、价值化、技术控制化,需要存在态度和自然态度的根本转变。

学术价值:以向自然学习的智慧这一中国式的表达阐释海德格尔“存在的遗忘”更易被人们理解,更易校正人们存在态度的偏见。从这一维度重新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格物致知”也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影响:在“现代性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寻求和凝练当代哲学的中国元素

孙利天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2日

3000

 

2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

孙利天

高苑

论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8700

《新华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3

多元与超越——人类的理性信念和历史理解

孙利天

高苑

论文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

11000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4

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

 

孙利天

论文

《吉林日报》2013年11月19日

13000

《吉林卫视》播出

5

现代文明与精神家园

孙利天

论文

《吉林日报》2013年12月17日

14000

《吉林卫视》播出

6

中国梦与精神家园

孙利天

论文

《吉林日报》2014年1月4日

11000

《吉林卫视》播出

7

向自然学习的智慧——现代性遮蔽的精神维度

孙利天

张岩磊

论文

《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

8200

 

8

“中国梦”的民族特点和世界意义

孙利天

张岩磊

论文

《长白学刊》2014年第2期

8500

 

9

寻求根基性的存在经验

孙利天

黄杰

论文

《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3期

9000

 

10

从人学到形而上学

王天成

论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9000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语境下的中国哲学

张连良

论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9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