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自2012年10月立项以来,按照课题设置内容的要求,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1)2013年3月,本课题组成员及本课题承担单位的考古、文保工作人员就开题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各子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对课题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如何把握祭祀区多次发掘的地层统一以解决重要遗存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的问题;祭祀区的范围与整个金沙聚落的关系问题;祭祀区的年代分期及其与遗址的文化分期的关系问题;遗址的分区与出土遗物分类定名的问题;多学科的分析与考古学研究整合的问题。这些意见给课题组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2)2013年下半年,各子课题分别召开了小型讨论会,就各子课题的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3)2014年6月6日,召开了本课题的中期汇报会,邀请了四川大学的四位专家就课题开展一年半以来所做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报与讨论。会上就报告体例、地层统一、器物定名、类型学研究、分期与年代、资料收集、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分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子课题一(金沙遗址祭祀区遗迹和遗物的整理研究)进展情况
(1)已完成修复陶器383件。
(2)对祭祀区出土的约37万件陶片进行了分析统计。
(3)对陶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和相关文字的撰写。
(4)对采集遗物进行类型分析与记录。
(5)对出土的金、铜、玉等遗物进行了类型分析与相关文字的撰写。
(6)对4184件器物进行了绘图。
(7)对1253件器物进行了照相。
(8)已撰写有《金沙遗址九柱建筑基址方向初探》,《金沙遗址先民对历法的认识》。
(9)正在编写《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简报》。
3、子课题二(金沙遗址年代、分期与性质的研究)进展情况
依据陶器已对金沙遗址的年代、分期与性质有了初步的分析与认识:
(1)把祭祀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为二期。
(2)把祭祀区的商周时期遗存分为五期。
(3)对祭祀区补充的2个碳标本进行了年代测定。
(4)把祭祀区商周遗存的年代初步定在商代中期至春秋中秋。
(5)对祭祀区的性质及其变迁有了初步的认识。
4、子课题叁(十二桥文化的综合考察)进展情况
已全面收集了四川盆地商周时期考古资料,共630余篇部,对十二桥文化的分期及其与叁星堆文化的关系已有了研究。
5、子课题四(文物保护和金属器的分析研究)
(1)已对象牙的埋藏环境、象牙本体、材料筛选进行分析研究。
(2)已对祭祀区出土的金属文物的基体成分、锈蚀物成分、器物金相组织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金属文物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和表面锈层的腐蚀机理,为下一步的文物保护方法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3)已完成《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的研究与保护》。
6、子课题五(古环境和玉石器材质的分析研究)。
金沙遗址发现后,我们已对金沙遗址的地貌及构造、遗址的沉积学特征、遗址的古环境特征、古生物和古生态、玉器的材料来源等方面进行过研究。现已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将与考古学研究进行整合分析。
与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合作开展的金沙玉器的微痕研究工作已完成标本选择和微痕试观察,力图通过微痕考察研究玉器制作工艺。
与南京大学朱诚教授合作的环境考古研究采样标本已完成。
已对可能性的金沙玉器原料产地——彭州市九峰山进行初步考察,可以确定金沙玉器部分原料产地应来源于此。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2012年9月,子课题一、二的人员参加了在山西襄汾市举行的“考古与天文暨纪念陶寺观象台发现1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金沙遗址九柱建筑基址的天文方向”的学术报告。
2、2012年9月,子课题一、二的人员对山西陶寺遗址、侯马遗址、河南叁门峡虢国墓地、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中原商周时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2013年12月,子课题叁的人员参加了在重庆市举行的“2013年渝、鄂、湘、黔、川、陕六省市巴文化研讨会”,对巴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金沙遗址的文化特征与性质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4、2014年5月,子课题四的人员参加了在安徽亳州举办的“第十叁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的阶段性代表性成果可分为叁种类型:
第一类是专题研究论文,如《金沙遗址九柱建筑基址方向初探》、《金沙遗址先民对历法的认识》、《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的研究与保护》等。
第二类是公众考古讲座,将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向社会各界大众进行普及宣传。如2013年3月在成都嘉祥中学进行的“3000年前—金沙是个什么地方”的讲座;2013年9月在本单位进行的“金沙遗址九柱建筑基址方向的天文学阐释”的讲座;2014年4月在川大考古系进行的“大遗址保护与考古工作”的讲座等。
第叁类是媒体宣传,以多种媒体形式向社会各界大众进行普及宣传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2013年~2014年5月,对金沙遗址进行的各种宣传报道1803次,拍摄各种宣传片、专题片24个。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祭祀区的推定年代与碳测年代不吻合。
根据以往的陶器分期研究,祭祀区商周遗存的年代大体在殷墟叁期至春秋中秋,但碳测年代上限偏早约400年,下限较为接近。对于这一现象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祭祀区第一期的文化属性问题。
根据以往成都平原文化分期研究,祭祀区第一期属十二桥文化一期。但祭祀区一期的主要器类与叁星堆文化基本相同,且没有代表十二桥文化的典型器类的一组陶器,因此对一期的文化性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金沙遗址的性质问题
祭祀区的性质基本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但金沙遗址的性质还未能取得一致的认识,目前有两种看法,一是宗教中心,二是政治中心。
4、陶器的定名问题
祭祀区的很多陶器,器身相同,但底部不同,有平底的,也有圈足的,如何就金沙遗址的陶器进行统一定名的问题,还需要进行探讨。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1、《金沙遗址九柱建筑基址方向初探》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九柱建筑基址是金沙遗址祭祀区唯一的建筑,其形制与金沙遗址已发现的160多座建筑基址不同,其修建也相当考究,是一座极其特殊的重要建筑。
从天文学角度看:九柱建筑基址东南朝向为东偏南27.17°,与冬至日出方位角东偏南27.46°一致;九柱建筑基址朝向羊子山土台的方向是东偏北19.31°,与立夏、立秋的日出方位角东偏北19.98°和东偏北20.05°基本一致;
主要观点:九柱建筑基址的方向揭示了金沙先民对太阳周年视运行规律的认知达到了较高水平,包括四时和四立。
学术价值:是金沙先民创建历法的明确例证,是中国上古时期先民掌握太阳周年视运行规律的明确例证。
2、《金沙遗址先民对历法的认识》
主要内容:(1)九柱建筑基址揭示了金沙先民已掌握了太阳周年视运动规律,包括四时和四立;(2)对祭祀区出土的四鸟绕日金饰、叁鸟绕日青铜有领璧形器、头戴太阳冠的青铜立人像等叁件文物中有关日月数量的分析研究。
主要观点:这些文物表达了太阳日的概念——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表达了“朔望月”的概念——每年包括十二个“朔望月”;表达了“回归年”的概念——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表达了一年中关键时间点(二分二至点);表达了协调年、月关系的置闰法则。有了分至点,不但可以确定“岁首”和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也是解决置闰问题的重要依据。金沙先民有了一个要素齐备、概念完整的阴阳合历。
学术价值:这是继中原地区之外,首次与天文工作者合作,对考古资料进行天文学的分析,研究中原周边地区古人对历法的认知情况,这对于探索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的研究与保护》
基本内容:梳理了巴蜀船棺葬相关文献,结合金沙遗址墓葬区发掘获得的新资料,对船棺葬的族属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木材含水率、干缩性、密度等物理性质的测试分析,选用新型复合乙二醛法对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进行了加固、定形和脱水保护,目前已经完成四件棺木的脱水保护,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主要观点:认为巴蜀地区的船棺葬或许是属于巴文化的开明氏部落入蜀后形成的葬俗,可能与开明王朝取代杜宇王朝有联系。新型复合乙二醛法的饱水木质文物保护技术对于木质文物的保护是相当有效的。
学术价值:新型复合乙二醛法的饱水木质文物保护技术的探索研究,为金沙遗址发现的木雕彩绘神人头像和汉代廊桥的保护提供了重要途径。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金沙遗址九柱建筑基址方向初探 |
张擎 张济同 朱章义 杨震宇 王毅 汪克敏 |
论文 |
投《文物》 |
9000 |
|
2 |
金沙遗址先民对历法的认识 |
张济同 张擎 朱章义 杨震宇 |
论文 |
投《中华文化论坛》 |
10000 |
|
3 |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的研究与保护 |
肖璘 |
论文 |
《博物馆学刊》第四辑 |
8000 |
|
4 |
小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的安全安全感需求及对策 |
杨春燕 |
论文 |
投《社科纵横》 |
62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