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基本正常。2012年6月以来,课题组共发表论文32篇,出版考古报告1部,受政府部门委托撰写咨询报告2篇,发表译文4篇(译文字数8万多字)。这当中,既有“高句丽、渤海文化关系”和“高句丽、渤海历史定位”两个子课题的专题研究文章,也“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和“靺鞨文化”叁个子课题的中期成果文章。具体而言,“高句丽、渤海文化关系”和“高句丽、渤海历史定位”两个子课题进展得比较顺利,能够按时完成计划;“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和“靺鞨文化”叁个子课题的结项成果,“靺鞨文化”研究子课题进展得也比较顺利,能够按时完成计划,高句丽、渤海文化研究两个子课题进展得慢一些,需要加快速度。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各子课题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基本收集完备,并已运用到各子课题研究之中。
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等继续在进行,考察和交流收获及时充实到各子课题研究之中,同时也促进了高句丽渤海整体研究之广泛深入的发展。具体如下:
首先是项目组原计划2013年举办的国内“高句丽、渤海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0月在长春顺利召开。会议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应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报社、中国科学科学杂志社东北站、中山大学、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博物馆、《北方文物》杂志社、牡丹江师范学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高句丽研究中心、长春师范大学、北华大学、通化师范学院、延边大学、集安市博物馆等二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共计50余位。这当中包括了目前正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国内主要考古学者,同时有部分历史学者。这是国内首次将高句丽和渤海结合在一起举办的学术会议,收到会议论文及摘要30多篇,会议围绕着本项目所包括的五个子课题展开讨论热烈,受到各方好评。会议对于进一步加强高句丽、渤海的研究,对于本项目此后的顺利进展,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课题组成员外出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
2012年7月彭善国、魏存成考察了渤海上京龙泉府故址、镜泊湖城墙砬子渤海城址,并参观了渤海上京博物馆和牡丹江师范学院博物馆。
2012年7月21-23日,魏存成、宋玉彬、彭善国出席了由牡丹江师范学院主办的“渤海上京文化研究与遗产保护管理”学术研讨会。魏存成在开幕式上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之后又主持了两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的学术讨论,宋玉彬、彭善国分别作了题为《东北亚视角下的高句丽渤海研究》、《渤海故地辽金遗存举隅》的学术报告。
2012年10月19日-23日,王培新、冯恩学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主办的“东北亚古代聚落与城市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都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其中王培新的论文题目是《渤海国东京龙原府故址珲春八连城布局初步复原》,介绍了渤海都城、宫殿建筑考古最新研究成果。参会论文将在研讨会论文集中发表。
对于靺鞨文化研究,子课题组负责人冯恩学等收集了俄罗斯境内发掘的黑水靺鞨特洛伊茨基墓地资料、沙普卡墓地俄文资料,实地调查了前郭尔罗斯自治旗博物馆、辽上京博物馆、延边博物馆、阿城博物馆、延庆博物馆、吉林省考古研究所出土品、黑龙江考古所出土品、抚松县博物馆等实物资料。2012年10月又调查了龙井县朝东山城,系统拍照了山城的城墙照片。
2013年10月23——24日,应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邀请,宋玉彬在东北亚历史财团做了题为“瓦视角下的文化继承与文化因素影响”的学术讲演,以瓦为视角,阐释了高句丽文化与渤海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因素影响,不存在继承关系。
2013年10月25——26日,应韩国瓦学会邀请,宋玉彬出席了在韩国忠清大学举办的“城郭与瓦——2013年度国际学术会议”,做了题为“渤海瓦当的纹饰构图探源及文字瓦的使用”的学术讲演,阐释了渤海文化自主发展的脉络轨迹。
魏存成、王培新、宋玉斌、程妮娜于2014年5月参加了由中国社科院和黑龙江省社科院主办、牡丹江师院承办的“渤海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学术会议,并分别就渤海文化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了发言,会后对渤海上京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察。
2013年、2014年课题组还先后接待了俄罗斯海参崴和日本石川县的考古学者,就渤海“日本道”的有关发现和各自的研究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对近期的合作事项也进行了探讨。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前几年,吉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延边自治州和龙县龙头山渤海王室贵族墓地发掘出了两块渤海王皇后墓志,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很大关注。韩国一电视台便非法到墓地拍摄,被我国文物管理部门制止。之后他们将此拍摄过程和采访韩国学者的谈话等,一起编成专题宣传片,其核心观点是把渤海归入韩国的历史。吉林省委从安全部门得到此片,委托给魏存成审查。魏存成看后写出《对于应对韩国渤海专题宣传片的对策建议》咨询报告。同时,2012年8月魏存成还陪同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荀凤栖部长就韩国专题宣传片和渤海研究等事项去北京向中宣部领导作了专门汇报,听取汇报的还有外交部、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和新华社多家媒体等单位。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项目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句丽文化和渤海文化两个子课题的结项成果进展得比较慢,原因是承担高句丽文化子课题的负责人同时承担的《八连城》考古报告急于出版,该报告同属本项目成果之一;承担渤海文化子课题的负责人同时承担的他虎城考古报告也是急于出版,所以影响了本项目的进度。对此,最近我们进行了专门商量,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他们要把主要力量集中于本课题的研究,争取按原计划完成书稿。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以下按子课题归类对代表性成果依次介绍。
1、高句丽文化研究: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发表的文章中有一篇总体论述,还有几篇对于壁画墓、发式服饰、陶器和碑刻方面的专题研究。
2010年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委托魏存成撰写《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句丽考古的主要发现与研究》文章,原计划在北京某刊物发表,后不知何故没有发表(还有几篇文章由其他同志撰写,也都没有发表)。2013年又充实近几年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2期。
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是我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一个民族和政权,在以集安、桓仁为中心的我国东北地区所保留的高句丽遗存,总体数量最多,种类最全,遗存年代的持续时间也最长。该文首先按时间先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吉林两省在对高句丽遗存的调查、发掘和保护中的重要发现和工作,然后以都城、山城和墓葬为专题,对各类遗存的基本面貌、主要特点、年代、演变诸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
赵俊杰在对朝鲜半岛高句丽遗存及相关问题研究中,2013年发表了《朝鲜境内高句丽壁画墓的分布、形制与壁画配置》和《平壤及周边地区高句丽中期壁画墓的演变》两篇论文。《朝鲜境内高句丽壁画墓的分布、形制与壁画配置》一文列举了迄今朝鲜境内发现的83座高句丽壁画墓按其分布情况细分为五个区。墓葬类型分多室、二室、单室叁大类,每区的壁画墓数量与类型均有所不同。壁画主题可分人物风俗、四神、装饰纹样与过渡题材四类,每一类型墓葬的壁画主题也存在差异。上述现象不仅体现了墓葬的时代早晚关系,也反映出壁画墓墓主可能属于不同的民族集团,并指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在于把握后乐浪、带方郡时期朝鲜半岛西北部各民族集团势力的分布与消长,进而探索当地高句丽社会形成的过程。
目前学界对于高句丽墓室壁画主题的总体演进脉络已无争议,但在壁画墓演变序列与绝对年代的判定上却分歧颇大,而纪年遗物或有明确时代特征遗物的缺乏无疑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平壤及周边地区高句丽中期壁画墓的演变》一文以高句丽墓室壁画中出现的軺车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纪年墓中的同类壁画或出土遗物的形制演变来推定药水里壁画墓的编年,并以此为基点探讨了墓主与四神图像共存的高句丽中期壁画墓的时代与变迁,进而指出,5世纪后叶晚段——6世纪前叶早段平壤及其周边地区的高句丽丧葬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固然基于高句丽在当地统治的不断稳固和强化,而中原宗教建筑艺术与思想的影响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发式、服饰是高句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春颖2013年发表的《高句丽壁画所见发式研究》和《高句丽的帻、骨苏与罗冠》两篇文章则属该方向的专题研究。
《高句丽壁画所见发式研究》对公开发表的117座高句丽壁画墓中发式较为清晰的人物形象逐一爬梳,确定研究对象215人。依据古代服饰相关记载,初步命名十叁款发式——披发、断发、辫发、顶髻、髡发、垂髻、撷子髻、鬟髻、盘髻、双髻、云髻、花钗大髻、不聊生髻。在辨析发式形制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每一种发式的社会文化属性,力图从性别差异性、等级差异性、民族差异性、地域性差异等方面揭示高句丽壁画所见发式的整体风貌。
《高句丽的帻、骨苏与罗冠》通过考辨正史《高句丽传》、《职贡图序》等相关文献记载,从使用时间、命名方式、制作材料、使用者身份等四方面,推定“帻”、“骨苏”与“罗冠”可能是同类冠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叁种不同称谓。在此基础上,参照高句丽壁画墓所绘形象及其年代,推定这种冠帽的基本形制特征,提出冠帽命名参考依据,并进一步探讨“帻冠”使用者的身份及禹山3319号墓石刻人像性质等相关问题。
陶器是高句丽考古工作中最常见的文物之一,是探讨高句丽考古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孙浩2013年发表的《集安地区遗址出土高句丽陶器研究》论文,在对集安地区遗址中出土的高句丽陶器进行全面统计、整理的基础上,重点对代表性陶器做了类型学的研究,对其年代和分期进行了探讨,为高句丽整体陶器研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志。
2012年在集安麻线新发现一通高句丽碑,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并很快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2012年11月魏存成作为吉林省文化厅组织的专家组成员到集安对该碑进行了鉴定,2013年发表《对于新出集安高句丽碑的几点思考》文章。该文首先对几家释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然后通过对碑文中的关键词语“国罡上太王”、“戊□定律”和“□卯岁刊石”的考证,对立碑年代和立碑者提出了叁种可能,倾向意见是于好太王之后、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由长寿王主持刻立的;文章最后对本碑的性质和对象进行了讨论,根据碑文中“以此河流四时祭祀”和有关烟户姓名的记载,提出在立碑的河旁是有固定的烟户在定时进行祭祀活动的,而祭祀的对象很可能与高句丽的始祖邹牟王有关。目前,该碑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界铺开。
2、渤海文化研究: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对渤海文化的研究,集中于渤海的王城方面,另外有几篇器物方面的文章。
王培新2012年发表《20世纪前半期珲春八连城考古述评》文章,该文对20世纪前半期日本学者对渤海东京龙原府故址珲春八连城所做调查发掘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20世纪前半期八连城调查发掘报告记录的遗迹迹象,结合八连城及渤海其他城址近年考古成果,初步完成了对渤海都城规划手法、演变及宫殿布局、建筑功能等城址考古基本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高句丽城址与渤海城址关系奠定了基础。
王培新2013年发表《渤海早期王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对以往渤海早期王城之“敦化敖东城说”、“敖东城与城山子山城说”、“敦化永胜遗址与城山子山城说”等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将渤海早期王城指向敦化一带缺乏考古学证据的支持;提出应将和龙西古城一带作为渤海前期政治中心来考虑,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论证。
王培新、梁会丽主编的《八连城——2004-2009年度渤海国东京故址田野考古报告》,2014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者对渤海王城发掘的第四部大型考古报告(之前有《六顶山与渤海镇》、《西古城》《上京城》叁部报告)。
本报告系2004-2009五年间八连城遗址调查发掘成果的最终考古报告,包括绪论、城墙与门址、内城建筑址、城址形制考察、出土遗物分析、结语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自然历史概况、调查发掘简史和2004~2009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城址调查和内城建筑址部分分别报告城址调查及发掘成果;城址形制考察和出土遗物分析部分论述八连城规划布局、出土建筑构件类型及制作工艺;结语部分讨论城址年代、宫殿建筑功能以及八连城在渤海王城中所处位置。具体收获如下:(1)通过实地调查和地形测量,全面掌握八连城遗址的保存现状,获得城址地貌特征及城墙等遗迹精确测量数据,为具体落实“八连城遗址保护规划”提供详实的考古学依据。(2)对内城建筑址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八连城宫殿建筑的布局、各单体建筑的规模及结构。(3)出土的大量砖瓦等陶质建筑材料,为渤海建筑考古、制瓦工艺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4)通过地层关系、建筑遗存堆积成因、出土遗物特征的分析,对八连城的始建与废弃年代作出科学推断。
王乐乐2013年发表了《图们江流域渤海陶器的类型与分期》论文,在对图们江流域出土的渤海陶器进行全面统计、整理的基础上,重点对代表性陶器做了类型学的研究,对其年代和分期进行了探讨,为渤海整体陶器研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志。
彭善国2012年发表《渤海故地辽金遗存举隅》,首次将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海林振兴遗址中的辽金遗存甄别出来,并探讨了这些遗存的意义。既往刊布的渤海考古资料中,肯定还有一些类似的辽金遗存,将它们仔细地识别,对渤海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学术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有关渤海文化研究专家的积极肯定。
3、靺鞨文化研究: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对靺鞨文化的研究,有总体研究,也有专题研究。
乔梁2014年发表《对于靺鞨族源的考古学观察与思考》文章,在对文献中的靺鞨、勿吉有所辨析与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游和干流松花江上游等地区北朝至唐时期相关遗存的分析,证明这类遗存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与渤海早期遗存的对比,确认这类遗存所代表的族群应当属于靺鞨。进而对于相同空间而时代早于靺鞨的遗存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除黑龙江中游地区外,各地汉魏至北朝的考古学文化均未反映出与靺鞨文化的直接渊源关系,而目前所掌握的只有蜿蜒河类型遗存与靺鞨考古学文化联系最为密切,因此挹娄究竟应当对应何种考古学文化,目前尚难于定论。
林栋于2011年发表了《靺鞨文化陶器的分区分期探索》论文(该文在2012年6月中期检查表中没有填入,补填于此),在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中俄境内已发表的靺鞨陶器资料的基础上,对靺鞨陶器的地域性特征和分期进行分析。把靺鞨陶器分为十叁个区,又进一步归为叁大区两期五段,初步建立起靺鞨文化的时空框架。在叁大区中,靺鞨文化首先在叁江平原最早出现,在早期早段(4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早期晚段向四外扩张,向北到达结雅-布列亚盆地,向西到达第二松花江流域,向南到达滨海区和长白山地区,基本形成了靺鞨文化分布区。陶器所表现出区域特征应该是靺鞨文化在扩张时与当地土着文化碰撞融合后形成的。文章指出靺鞨族人群构成存在多源化的趋势,所以陶器所表现出区域特征应该是靺鞨文化在扩张时与当地土着文化碰撞融合下形成的。
4、高句丽、渤海文化关系研究: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对高句丽、渤海文化关系的研究,有归纳总结,也有新的看法。
魏存成2012年发表《渤海王室贵族墓葬及相关问题再探讨》论文,结合和龙龙头山和敦化六顶山渤海墓葬的新发现,对于渤海王室贵族墓葬的类型特征和渤海整体墓葬的类型结构及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由此对渤海文化与高句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对六顶山土结构与石结构墓葬的墓主人族属提出了新的见解。
宋玉彬2012年发表《曲背檐头筒瓦研究》论文,对散见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的遗物标本,进行了系统收集,并依据其形制特点进行了统一的学术命名;根据曲背檐头筒瓦所依附的遗存性质,确认它是高句丽人发明的建筑构件,当时该类构件未能得到横向推广,而在其后的渤海、统一新罗、日本平城时代得到了具体应用;通过开展曲背檐头筒瓦附件—瓦当纹饰研究,作者认为,高句丽灭亡后,曲背檐头筒瓦得以传播的原因,属于文化因素影响所致,但绝非文化继承。据此,作者通过论证文化继承与文化因素影响的本质区别,以全新的学术视角阐释了高句丽文化与渤海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渤海文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吸纳、借鉴了高句丽等诸多文化的先进要素,但与高句丽文化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魏存成2013年发表《高句丽、渤海文化发展的考古学观察》文章,从城址、墓葬和遗物几方面介绍与分析了高句丽、渤海文化的发展,既有其主体民族原有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吸收了周邻民族和地区的影响。在这当中,由于高句丽、渤海两政权先后兴亡时间的接近和民族、地区等方面的联系,又决定了高句丽文化对渤海产生明显影响;而中原文化由于其固有的优势和地位,因而在对高句丽、渤海产生影响的诸文化因素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魏存成于2014年发表《渤海墓葬演变与渤海初期人口的民族构成》文章,将渤海墓葬考古研究与渤海初期人口构成的文献研究进行了结合。墓葬是渤海政权的主要遗存之一。渤海墓葬分为叁种结构六种类型,即土结构中的土坑,石结构中的石圹、石室、石椁(棺)和砖结构中的砖室、砖椁。六顶山墓葬中占总数一半以上、多为中小型的土坑墓属于以粟末部为主的靺鞨人的墓葬,石结构墓葬中的大中型墓葬则是自营州东奔、构成渤海政权初期上层掌权者的粟末部、白山部靺鞨人和高句丽人的墓葬,这部分人正是日本古籍《类聚国史》中所记载的包括“都督”和“刺史”在内的“土人”。位于“土人”之上的渤海王族大氏是曾附属于高句丽的粟末靺鞨人。
5、高句丽、渤海历史定位研究:
程妮娜写出“汉唐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及其朝贡活动研究”、“隋唐高丽朝贡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唐朝渤海国朝贡制度研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三篇论文,总数约7万字,其学术观点的创新:
(1)对汉唐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各族群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梳理,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学资料相结合,提出新的认识。认为汉唐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名称的出现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挹娄”、“勿吉”分别出于夫余人、拓跋鲜卑人对该地域族群的称呼;“肃慎”是魏晋中原人出于“春秋大一统”的政治观念将该地区族群比附先秦古族而出现的名称;“靺鞨”则是改朝换代后北齐人将“勿吉”改写音近字的结果。从长时段看该族群一直保持了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尤其是盛唐时期在靺鞨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后,靺鞨诸部与唐朝的朝贡关系更加紧密。
(2)对隋唐时期高句丽与隋唐王朝的关系,从朝贡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在隋唐王朝经营发展边疆朝贡制度的过程中,高丽统治者在新形势下千方百计寻求发展空间,几次拒不执行隋唐皇帝的敕命,导致隋唐中央王朝多次出兵讨伐高丽,直至灭亡。然而,双方虽然爆发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却没有隔断高丽对隋唐王朝的朝贡关系,高丽的朝贡活动一直延续到其亡国的前一年。
(3)提出渤海国朝贡制度大致经历了初建期、波折期、平稳运行期和衰落期。渤海共向中原王朝遣使朝贡137次,对唐进行贺正、告哀、祈请、谢恩、送质子、通报边情、遣学生入太学、互市等朝贡活动。随着朝贡制度的运行,渤海国文化由初年浓郁的靺鞨文化、高丽文化风格逐渐转变为以唐文化为主,很快从东北边陲小国发展为东北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高句丽南北道辨析 |
魏存成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9期 |
9000 |
|
2 |
渤海王室贵族墓葬及相关问题再探讨 |
魏存成 |
论文 |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10月
|
8000 |
|
3 |
20世纪前半期珲春八连城考古述评 |
王培新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 |
8000 |
|
4
|
渤海故地辽金遗存举隅 |
彭善国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1期 |
5000, 插图数幅 |
|
5
|
曲背檐头筒瓦研究 |
宋玉彬 |
论文 |
《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 |
12000, 插图数幅 |
|
6 |
《对于应对韩国渤海专题宣传片的对策建议》 |
魏存成 |
咨询报 告 |
受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委托,2012年9月16日采用 |
2000 |
对于此韩国宣传片及渤海研究问题,2012年8月魏存成曾陪同吉林省委宣传部荀凤栖部长去北京向中宣部领导作了专门汇报。 |
7
|
《对“简明吉林历史读本”书稿的审读意见》 |
魏存成 |
咨 询 报 告 |
受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委托,2012年12月20日采用 |
1200 |
|
8
|
再论冉牟墓的若干问题 |
赵俊杰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 |
13000, 插图数幅 |
|
9
|
4世纪后叶带方故地汉人社会变局 |
赵俊杰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24日 |
3000 |
|
10
|
对于东北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魏存成 |
论文 |
《东北史地》2013年第1期 |
4000 |
|
11 |
新出集安高句丽碑的几点思考 |
魏存成 |
论文 |
《东北史地》2013年第5期
|
8000 |
|
12 |
高句丽、渤海文化发展的考古学观察 |
魏存成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14辑,2013年12月 |
8000 |
|
13
|
靺鞨-渤海的鸟头形饰 |
彭善国 |
论文 |
《东北史地》2013年第4期
|
5000, 插图数幅 |
|
14
|
渤海国东京龙原府故址珲春八连城考古成果综述 |
王培新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2013年12月 |
9000 |
|
15 |
渤海早期王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王培新 |
论文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2期
|
12000, 插图数幅 |
|
16 |
集安地区遗址出土高句丽陶器研究 |
孙颢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2013年12月
|
11000, 插图数幅 |
|
17 |
高句丽壁画所见发式研究 |
郑春颖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2013年12月
|
13000, 插图8幅 |
|
18 |
靺鞨的火焚葬之谜 |
冯恩学 王春燕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2013年12月
|
4500, 插图数幅 |
|
19 |
图们江流域渤海陶器的类型与分期 |
王乐乐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2013年12月 |
9000, 插图数幅 |
|
20
|
高句丽龟甲莲花墓、美人墓拾零 |
赵俊杰 |
论文 |
《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
5000字, 插图4幅
|
|
21
|
平壤及其周边地区高句丽中期壁画墓的演变 |
赵俊杰 |
论文 |
《考古》2013年第5期 |
14000, 插图5幅 |
|
22
|
朝鲜境内高句丽壁画墓的分布、形制与壁画主题 |
赵俊杰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第13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
16000, 插图11幅 |
|
23 |
高句丽的帻、骨苏与罗冠 |
郑春颖 |
论文 |
《华夏考古》2013年第 期 |
8000, 插图3幅
|
|
24 |
隋唐高丽朝贡制度研究&苍产蝉辫; |
程妮娜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
23000 |
|
25
|
唐朝渤海国朝贡制度研究 |
程妮娜 |
论文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苍产蝉辫;2013年第3期 |
15000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0期论点摘要 |
26 |
朝鲜的高句丽遗迹研究现状及成果 |
[韩] 白种伍著,包艳玲译
|
译文 |
《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13年2期 |
12000, 插图2幅 |
|
27 |
渤海莲花纹瓦当的纹样变化及时代变迁 |
[韩] 金希爘著,包艳玲译 |
译文 |
《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13年2期 |
12000, 插图15幅 |
|
28 |
渤海和唐的关系——围绕滨田耕策先生的时期划分 |
[日] 古畑徹著,包艳玲译 |
译文 |
《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13年2期 |
13000 |
|
29 |
大城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迹研究 |
[朝] 蔡熙国著,包艳玲译 |
译文 |
《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13年2期 |
50000, 插图47幅 |
|
30 |
黑龙江省萝北县共青农场七连北山古山城遗址调查简报 |
韩世明邓树平 |
论文 |
《边疆考古研究》第11期,2011年12月 |
7000, 插图数幅 |
该文在2012年6月中期检查表中没有填入,补填于此。 |
31 |
靺鞨文化陶器的分区分期探索 |
林 栋 |
论文 |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辽海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
27000, 插图数幅 |
该文在2012年6月中期检查表中没有填入,补填于此。 |
32 |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句丽考古的主要发现与研究
|
魏存成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2期 |
18000 |
|
33 |
渤海墓葬演变与渤海初期人口的民族构成
|
魏存成 |
论文 |
《吉林大学社科学报》2014年第2期 |
10000 |
|
34 |
对于靺鞨族源的考古学观察与思考
|
乔梁 |
论文 |
《吉林大学社科学报》2014年第2期 |
10000, 插图3幅 |
|
35 |
八连城——2004-2009年度渤海国东京故址田野考古报告 |
王培新梁会丽 |
考古报告 |
文物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
150000, 插图245幅,图板84版 |
(项目号排序第二) |
36 |
蒙古国出土金微州都督仆固墓志考研 |
冯恩学 |
论文 |
《文物》2014年第5期 |
8000, 插图数幅 |
|
37 |
谈渤海葬俗中的毁器 |
彭善国 |
论文 |
《北方文物》2004年第1期 |
6000, 插图数幅 |
|
38 |
吉林九台关马山1的时代及相关问题 |
赵俊杰金旭东 |
论文 |
《考古》2014年第3期 |
8000, 插图数幅 |
|
39 |
集安禹山41号高句丽壁画墓的时代 |
赵俊杰 马 健 |
论文 |
《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 |
7000, 插图数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