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东北地域文化研究”,2010年12月立项以来,课题组在全国社科规划办的指导下,遵照项目立项书的设计,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研究。2012年6月前,已经完成了课题开题报告会,并确定研究分工,进行系统、全面的学术调研和资料整理,举办了2次专门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专着3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完成政府决策咨询报告2部。
2012年6月以来,课题组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在申请和建设“东北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同时,推动海外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内译,广泛的展开学术交流,出版着作类成果1部,报送简报1次,发表论文类成果27篇,各子项目承担的丛书书稿的写作任务也已接近尾声。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东北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2012年12月,为了更好的推进“东北地域文化研究”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度,提高研究的水平层次,有效整合吉林大学以及东北地区有关领域的科研力量,借助吉林大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政策东风,由项目组首席专家张福贵教授为主任的“东北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中心为校属实体研究机构,机构共有专职研究人员11人,兼职研究人员7人,研究人员均为东北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中心主编《华夏文化论坛》辑刊,并设有独立的资料室。中心为了提升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力争在2014年9月前承建“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领域研究基地”。
(二)海外文献的搜集、整理、翻译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首席专家和项目课题组成员对目前国内掌握的海外研究资料较少的现状深有感触。在历史上,东北地处东北亚中心,是多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地区,东北亚各国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成果。而国内译介的国外的重要文献和学术成果非常少,这造成了该领域研究所凭借文献的结构性缺失,同时也导致了项目研究视野的不开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题组积极筹划,制定了海外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翻译、结集出版的系统计划。各子项目课题组分工明确、落实有效,对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等东北亚各国多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有步骤的系统内译,并拟将高水平、稀缺文献资料以文献汇编的形式出版。目前,已经翻译海外文献80多篇,文字量达100多万字。
(叁)国内外学术交流
2012年6月以来,为了加强相关领域研究的学术交流,推动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项目组负责人和成员开展了多次国内外访学和交流活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福贵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先后赴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长期访学和短期交流。在交流期间,张福贵教授与各国、各地区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学术沟通,并有针对性的搜集和整理各国和地区的资料中心所掌握的稀缺文献资料,其中以伪满时期的文化类文献为主。此外,课题组成员还赴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交流。2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参加有关区域文化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研讨会10余场。
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2012年6月以来,项目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叁个方面:
(一)子项目进度略有不齐。根据目前研究的状况,“东北文化的特质及其表征形态”、“东北文化与东北文学艺术”、“ 东北文化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东北文化与东北亚区域文化的交融与比较”4个子项目进度较快,而“东北民族的变迁与东北文化的历史演变”子项目,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就成果的出版、发表来看,进度则相对较慢。下一步课题组将强化沟通,协调,努力提高进度较慢的子课题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实现研究的协调、稳步推进,争取早日完成研究计划。
(二)咨询性成果有待加强。目前产出的成果中,理论成果多,咨询性、实践性成果少,这一方面与该研究的理论性特质与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的体现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实践性问题关注和研究的意识略有不够。因而,在下一步的研究,课题组根据各子项目已确定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以及已经获得的相关积累,综合当下国家文化政策调整的方向,区域文化发展的态势,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矛盾和问题,以及东北亚区域关系的现状,针对国家重大、急需,以及当前东北区域社会结构中亟待认识和解决的文化问题,产出具有时效性和实践性的咨询成果。
(叁)成果外译需进一步重视。本课题研究内容本身就涉及多民族和多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研究的推进必须有赖于多国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与互相协作,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根据研究需要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大量海外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被译介到国内。在学术交流中,课题组也意识到了,海外学界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掌握并不全面。学术的互动和交流推动应该是双方面的,既有海外文献与成果的内译,也有国内研究成果的外译。因而,下一步,我们在筹备系列丛书出版的同时,与海外学术机构的积极联合,推动丛书部分成果的外译.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介绍:
2012年6月以来,课题组成员完成1部着作,着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在《历史研究》、《学习与探索》、《文艺争鸣》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7篇,代表性成果如下:
(一)《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张福贵,“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该书围绕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这一核心内容,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史观的时间确认、缺失反思、文本阐释、思想构建的深入探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史命名、文学史观、研究范式、阐释框架、逻辑结构、理论线索、经典文本等内容进行反思和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展开延伸性和创新性研究,解决了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内部沉积已久但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命名和文学史观”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转型和变革与文学史命名和文学史观勾连起来,分析文学史命名和文学观的常规行为和常态方式中蕴含的政治诉求、历史意图、社会逻辑、个体体验和精神走向,从而达到对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经济转轨、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总体把握,突破文学史研究只局限在文学史内部的框架和局限,构建一种总体格局、世界视野、当代气魄的大文学史观。该书对区域文学在文学史中的格局和地位给予了必要的讨论,尤其对现代以来东北地区文化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对区域文学的入史依据和途径,也做了详细的阐述。
(二)《东靖民间谍案考析》(陈景彦,《历史研究》,2013年3期)
该文指出,近代日本为了推行对外扩张战略,不断向中国派出军事间谍,刺探清政府方面的情报。日本派出的军事间谍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其所获取的大量情报,为日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依据。但也有日本派出的军事间谍不慎失手被清政府抓获的例子,光绪十年(1884)发生的东靖民案即为其中的代表。在目前已刊的史料中未见对于东靖民案的详细记载,国内外学界也未见对于东靖(吉林地区)民案的专题研究。作者在整理中日两国的外交档案时,发现了有关东靖民案的记载本文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其他相关史料,详细地考察整个案件的始末。
(叁)《“进入”与“走出”——中国新文学村庄叙事模式探析》(韩春燕,《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1期)
该文探讨了中国新文学百余年来村庄叙事的多种叙事模式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村庄叙事话语从现代知识精英的启蒙话语到强势的政治话语,再到众声喧哗的个人话语,经过了一个由单一到多元、由精英化表达到去精英化表达的嬗变过程。而这种发展变化本身体现的是作家对村庄的书写立场和审美姿态,这种书写立场与审美姿态决定了其在创作中的话语选择和艺术表达方法。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城市文化“进入”和村庄文化“走出”是其中常用的两种村庄叙事模式。该文进而对这两种叙事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及二者之关系。
(四)《历史视角下日本学界对东亚共同体的审视》(王玉强,《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3期)
该文叙述的前提的是基于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东亚各国学者、政治家和传媒的努力,东亚共同体开始被视为实现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选择。但目前在东亚地域范围内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道德和情感以及价值标准,从而内在地支撑东亚共同体或其他形式的东亚区域合作。通过分析该文指出日本作为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了解日本以何种历史视角审视其与东亚共同体间的关系。这无疑是认识日本的重要知识积累,对于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该文从不同的历史视角,将日本学界对于东亚共同体的认知状态进行分析:积极看待古代东亚历史的日本学者,主张吸取近代日本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教训,日本应积极投身东亚共同体建设;强调东亚历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日本学者,主张日本应该借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东亚区域外的政治力量,进行东亚区域合作;而延续近代日本“脱亚入欧”历史视角的日本学者,坚决反对日本投身东亚共同体建设。通过不同视角的分析,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合理利用,以期日本能更有效地参与东亚区域合作进程。
(五)《新世纪乡村叙事中的“差异性”表达》(韩文淑,《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1期)
该文是对新世纪乡村叙事在创作方式与创作思想上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变化的分析与解读。进入新世纪,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全面展开,乡村叙事写作者在表达破碎化的现实乡村经验上呈现出某种新的特质,那就是在现实经验与文学经验之间寻找到一种差异性表达的叙事策略,这种差异性的表达使作家获得了一种叙事张力,进而使创作获得一种超越于经验事实的可能性,使作品获得艺术创新的动力。在新世纪乡村叙事中,这种差异性表达的特点主要从两方面呈现出来:一是作家对破碎现实的反抗性表达——为文学的乡村建史立传的努力书写;二是在为现实乡村祛魅的时代浪潮下,写作者依然坚守着文学还乡的永恒家园精神。
(六)《东北山林秘话小说的文化资源谱系》(詹丽,《文艺争鸣》2013年第2期)
该文是对伪满时期东北文学中独特的新类型——山林秘话小说的一次全面解读与分析,文章首先探讨了山林秘话小说的产生、兴起,接着对山林秘话小说创作思维、叙述模式、审美空间方面表现出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小说类型所体现出来的东北文化资源进行解读。山林秘话小说是以东北大自然环境地理和动植物为叙述对象,以惊险悬疑的寻宝或探险故事为线索,融入了西方探险小说、自然小说和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学创作手法于一体的小说类型。它不仅浸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而且很多故事情节都来自于东北古老的民间传说,传承和重构了东北的口述文学。同时,其“图腾崇拜”与“森林情结”又彰显了东北独特的地域风情。山林秘话小说验证了东北地域文学存在的独特性和研究的价值性。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叁、阶段性成果明细(自2010年立项时起)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萧红文学世界的人类性价值》 |
张福贵 |
论文 |
《学习与探索》 2011年5月 |
3600 |
|
2. |
《谈萧红的文学史价值——为萧红诞辰百年而作》 |
张丛皞 |
论文 |
《学习与探索》 2011年5月 |
3500 |
|
3. |
《对于我省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的建议》 |
田毅鹏 |
咨询报告 |
吉林省委《决策咨询要报》 2011年11月 |
15000 |
|
4. |
《二人转的原型与变形》 |
杨朴 |
论文 |
《艺术广角》 2011年11月 |
7000 |
|
5. |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现代文化人格的缺失》 |
张福贵 |
论文 |
《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韩国) 2011年12月 |
5000 |
|
6. |
《环形龙构型艺术的文化阐释》 |
张丽红 |
论文 |
《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韩国) 2011年12月 |
5200 |
|
7. |
《东北作家群文化叙事研究的新视角》 |
杨丹丹 |
论文 |
(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韩国) 2011年12月 |
4200 |
|
8. |
《文化创新的本质与大学精神的功能》 |
张福贵 |
论文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1月 |
4400 |
|
9. |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
田毅鹏 |
论文 |
《人文杂志》 2012年1月 |
7100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
10. |
《2011:长篇小说的青春书写》 |
吴丽艳 孟繁华 |
论文 |
《小说评论》 2012年1月 |
8000 |
|
11. |
《空间叙事与当下小说的村庄呈现》 |
韩春燕 |
论文 |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年1月 |
6500 |
|
12. |
《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正途》 |
张福贵 |
论文 |
《学术研究》 2012年3月 |
11000 |
|
13. |
《由“二人转”到“二神传”》 |
杨朴 |
论文 |
《戏剧文学》 2012年3月 |
7100 |
|
14. |
《《皇妃庵的香火》:孙春平小说的蝶变之作》 |
韩春燕 |
论文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月 |
6300 |
|
15. |
《人性呈现的可能性及其限度——近年孙春平中篇小说的一个侧面》 |
杨丹丹 |
论文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月 |
6100 |
|
16. |
《东北沦陷时期的小报考略》 |
詹丽 |
论文 |
《学习与探索》 2012年4月 |
6100 |
|
17. |
《文本的想象与历史的可能》 |
刘广远 |
论文 |
《文艺争鸣》 2012年5月 |
4400 |
|
18. |
《乡土小说中村庄时间的叙事意义与叙事功能》 |
韩春燕 |
论文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月 |
7100 |
|
19. |
《解析文艺东北现象的兴起——探析东北喜剧小品和影视剧作兴起的原因》 |
张婧 |
论文 |
《名作欣赏》 2012年6月 |
5800 |
|
20. |
《二人转探源》 |
杨朴 |
专着 |
吉林出版集团 2012年6月 |
250000 |
|
21. |
《原生态二人转启示录》 |
杨朴 |
专着 |
吉林出版集团 2012年6月 |
310000 |
|
22. |
《丑旦角色与彩扮演员及跳进跳出》 |
杨朴 |
论文 |
《戏剧文学》 2012年6月 |
7200 |
|
23. |
《东北大母神研究》 |
张丽红 |
专着 |
吉林出版集团 2012年6月 |
180000 |
|
24. |
《丑旦角色与彩扮演员及跳进跳出——兼论二人转体裁传统的艺术力量》 |
杨朴 |
论文 |
《戏剧文学》 2012年7月 |
7100 |
|
25. |
《创新和发展是最好的保护与继承》 |
杨朴 |
论文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 |
7100 |
|
26. |
《戏拟流派——论二人转的表演风格》 |
杨朴 |
论文 |
《剧作家》 2012年9月 |
6700 |
|
27. |
《“错位”的情境——新时期东北话剧文学的喜剧情境构筑》 |
李秀云、张硕 |
论文 |
《戏剧文学》 2012年9月 |
6500 |
|
28. |
《满族说部中的萨满女神创世模式研究》 |
张丽红 |
论文 |
《华夏文化论坛》 2012年12月 |
6600 |
|
29. |
《历史困境中的文学选择——论东北沦陷时期山丁的“乡土文学”主张》 |
王越 |
论文 |
《华夏文化论坛》 2012年12月 |
5700 |
|
30. |
《人口外迁流动对长白山区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吉林省珲春市“两乡”、“两村”人口外迁现状分析》 |
黄也平 |
论文 |
《华夏文化论坛》 2012年12月 |
6700 |
|
31. |
《东北文学之一瞥——吉林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
李春燕 |
论文 |
《华夏文化论坛》 2012年12月 |
6100 |
|
32. |
《“老树”与“土地”:关东话剧中的两种乡村意象》 |
周珉佳、张航 |
论文 |
《华夏文化论坛》 2012年12月 |
5700 |
|
33. |
《东北山林秘话小说的文化资源谱系》 |
詹丽 |
论文 |
《文艺争鸣》 2013年2月 |
6500 |
|
34. |
《历史视角下日本学界对东亚共同体的审视》 |
王玉强 |
论文 |
《东北亚论坛》 2013年3月 |
5500 |
|
35. |
《日本“金解禁”政策史论》 |
庞宝庆、陈景彦 |
论文 |
《东北亚论坛》 2013年3月 |
6200 |
|
36. |
《当代影视暴力文化态势研究》 |
张翼飞、张福贵 |
论文 |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4月 |
6100 |
|
37. |
《东靖民间谍案考析》 |
陈景彦、徐磊 |
论文 |
《历史研究》 2013年6月 |
6100 |
|
38. |
《中国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历史解读》 |
王广义 |
论文 |
《华夏文化论坛》 2013年6月 |
6500 |
|
39. |
《北大荒知青文学与东北文化——以梁晓声、张抗抗为例》 |
杨丹丹 |
论文 |
《华夏文化论坛》 2013年6月 |
6500 |
|
40. |
《女神神话的移位——满族“说部”女神崇拜叙事的演化轨迹》 |
张丽红 |
论文 |
《文化遗产》 2013年7月 |
6100 |
|
41. |
《张笑天与《雁鸣湖畔》》 |
周珉佳 |
论文 |
《芒种》 2013年7月 |
6100 |
|
42. |
《“二人转”演剧方式与萨满跳神关系试探》 |
杨旸、杨朴 |
论文 |
《文化遗产》 2013年9月 |
5500 |
|
43. |
《心灵的印记,宿命的写真——纪录片中人性观的审美嬗变》 |
张翼飞 |
论文 |
《科技与公司》 2013年11月 |
5800 |
|
44. |
《“进入”与“走出”——中国新文学村庄叙事模式探析》 |
韩春燕 |
论文 |
《学习与探索》 2013年11月 |
6300 |
|
45. |
《新世纪乡村叙事中的“差异性”表达》 |
韩文淑 |
论文 |
《学习与探索》 2013年11月 |
6500 |
|
46. |
《嬗变中的新文学村庄叙事话语》 |
韩春燕、 隋华臣 |
论文 |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年11月 |
5600 |
|
47. |
《人性光辉的映射——纪录片中人性观的审美嬗变》 |
张翼飞 |
论文 |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12月 |
5900 |
|
48. |
《清代“新满洲”兵丁“国语骑射”教育探赜》 |
陈鹏 |
论文 |
《华夏文化论坛》 2013年12月 |
6400 |
|
49. |
《解构中的建构——传统二人转叙事结构分析》 |
孙大志 |
论文 |
《华夏文化论坛》 2013年12月 |
7200 |
|
50. |
《千锤百炼出精品 小品做出大文章——吉剧小品《非诚“误”扰》艺术特点分析》 |
张翼飞 |
论文 |
《科技与公司》 2013年12月 |
5700 |
|
51. |
《白山黑水吉剧魂小品做出大文章——吉剧小品《非诚“误”扰》成功原因浅析》 |
张翼飞 |
论文 |
《科技与公司》 2014年1月 |
5800 |
|
52. |
《单位人“住房策略”及其对单位共同体的影响——以驰厂为例》 |
田毅鹏 陈卓 |
论文 |
《学习与探索》 2014年第6期
|
|
|
53. |
《城乡结合部“社会样态”的再探讨》 |
田毅鹏 齐苗苗 |
论文 |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第6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