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中国经学史”重大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计划于2015年11月完成。现课题已进行了叁年半,前两年为搜集材料阶段,阶段性成果不多;后一年半进入实际撰写阶段,进度看起起来加快了。自2012年6月以来,本课题共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国学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阶段性成果30余篇,并在中华书局出版配套研究专着1部(姜广辉:《易经讲演录》,2013年);即将出版版配套研究专着1部(姜广辉、邱梦艳:《诗经讲演录》)。现主课题进度完成约25%,十叁个子项目现在的平均进度大约完成35%。总起来看,进度比预想的要慢。原因及措施见后。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首席专家及骨干成员分别来自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四川西华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
首席专家姜广辉教授围绕课题的研究写作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沙龙,并利用湖南大学明伦堂讲会这一学术平台,面向经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和博硕士研究生开办了周易研究、诗经研究等系列学术讲座。
课题组依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的教育部学报名栏“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集中或不定期发布学术研讨、交流的最新成果(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为经学专辑,其余散见各期),并不断约请本领域知名学者就学术前沿问题撰写文章。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1年3月26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经学史》(批准号:10窜顿&补尘辫;058)开题报告会在岳麓书院文昌阁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有:湖南省社科规划办主任骆辉、副主任王礼生,湖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李连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副院长肖永明,《中国经学史》项目首席专家姜广辉,以及来自北京、安徽、四川、湖南等地的10位子课题负责人。会上明确了《中国经学史》课题的编纂原则与编纂方法。
2012年06月06日《 光明日报 》第11版发表了首席专家姜广辉的《中国经学史》新纂及编写构想》。
《工作简报》已经报送两期。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由于参加课题的人员较多,风格各异,如何使风格统一将是今后协调的重点。
首席专家姜广辉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确保研究质量和进度,使最终成果可圈可点,成为代表新时代水平的经典之作。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介绍
邓林、姜广辉:《也谈经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研究》2012年第6期)
本文认为,儒家经学在其两千余年的发展中,虽然曾被统治阶级长期利用,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上个世纪初废除“尊孔读经”,将学术研究层面的经学学科一起废止,原本就是一个错误。在近一百年的传统学术研究中, 经学研究最为薄弱。因此,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亟需恢复经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相比于哲学而言,经学能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姜广辉、程晓峰: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本文认为,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及先秦诸子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国家政治、军事权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种以其思想学说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现这种将“圣人”范围扩大到民间无身份人士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国经学孕育、发展的温床。
姜广辉、吴国龙:《传统之源——兼谈“六经”的价值》(《湖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六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也是华夏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虽然历史上也曾有外来文化汇入中国文化的情况,但这个最初之"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采用"传统之源"的题目,意在澄清中国文化之"源"乃是"六经",诸子百家只是其"流"。我们可以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先秦的元典时代"和"汉以后的经学时代"。这个"元典"既包括"六经"的"元典",也包括继起的诸子学"元典"。而"六经"又是诸子学之"源"。胡适等人所谓"截断众流"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姜广辉:《易经》:从“鬼谋”到“人谋”(《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鬼谋”、“人谋”之语出自《周易?系辞下》。“鬼谋”之义,系占问于鬼神以求决疑定谋。对于《周易》的性质,历史上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周易》是筮占之书,一派认为《周易》是说理之书。本文认为,《易经》作为中国文化元典之一,是一部系统模拟、效法“世界之理”的书,重卦形式是它的理论模型。整部着作完全是“纯理性”的分析,其中没有任何“天启”或“神意”的成分。故此书乃是“人谋”之书,而绝非“鬼谋”之书。在这个意义上,周人的《易经》文化相对于殷人的卜筮文化而言,是一次理性的飞跃发展。
姜广辉、邱梦艳:《齐诗“四始五际”说的政治哲学揭秘》(《哲学研究》2013年12期)
齐诗“四始五际”说,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难题,向无善解。主要原因是齐诗早亡,所留下的资料非常有限。而仅留下的几段话又层层包裹在术数的形式中,迷离惝恍。笔者将它还原于汉代术数学的语境中,发现了它的秘密:所谓齐诗“四始五际”说,并不是用以解释《诗经》的诗学理论,而是传达一种政治哲学的理念,即借助当时流行的十二地支圆图的术数模型,以《诗经》大、小雅中的七篇诗为史例,阐述西周兴盛、发展乃至衰亡的历史过程,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揭示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的时机规律。
姜广辉、李有梁:《康有为的经学近代化改革及其失败》(《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2期)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政治界、思想界、学术界的风云人物。他领导的维新变法,以传统的春秋公羊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学术思想曾经沉寂了一千多年,后由清代中叶的常州学派复兴,辗转传承至康有为。他尝试用西方的政治理论来充实并拔高,以之辅翼他所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因此,康有为的经学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既有中国古代经学的深厚底蕴,又附丽着非常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
邱梦燕:周初《颂》教(《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本文认为,颂源于祝嘏神辞,它并非只是以仪式意义存在,而是具有实在的语言意义,在典礼中担负着诰教王、贵族子弟之功能。《颂》所承载的思想与《尚书》几乎一致,两者共同规范着周人精神的主体方向。颂教在周初便发生了,其实现形式有典礼中的展演、语说和学校教育中的记诵、语说、“道古”。在周初《颂》便具有了“经”的性质。
丁进:汉代经学中的家法和师法辨析(《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经学师法是汉武帝设立师法博士的产物。家法一词东汉中期后才出现。可以指章句,也可以指称师法,家法与师法的区别在于,家法着眼于各家说经的区别;师法包括经文本的文字、篇卷以及师法博士对于经的各种解说,着眼于文本和经学大师学说的传承。夸大师法和家法的区别不符合两汉经学的实际情况。
丁进: “皖派经学”观念的形成及其经学史意义(《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本文认为,皖派经学观念由章太炎在《清儒》一文中作了充分的阐发,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大趋势》加以发扬光大。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将章太炎的这个观念用之于学术史传记的编写。皖派经学的典型学风是交相师友,典型特征是由小学入手的实证精神。皖派经学观念逐渐被经学史家所接受,说明这个观念具有合理性。
肖永明:张栻《论语解》的学风与旨趣与思想意蕴(《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张栻对二程推崇备至,书中大量引述和发挥二程之言,宗奉二程的特点十分明显。同时,张栻对《论语》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表现出专注于阐发义理、追求义理连贯和意义圆通的特色。再者,《论语解》是张栻依托《论语》而大量发挥其理学思想的着作。在解说过程中,张栻将其理学观念熔铸于《论语》文本之中,赋予《论语》以鲜明的理学色彩。
吴仰湘:刘逢禄《春秋》学着述考(《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对于刘逢禄的《春秋》学书目,历来说法各异,表面上是因为各家简单采信刘氏行述,而根源在于刘氏《春秋》学着述的刊行与成稿情况较多变化。通过清理刘氏《春秋》学着述的四种刊本,可以确定刘氏已刊《春秋》学着述有14种。通过搜检相关资料,排查出刘氏拟作《春秋》学书目8种,对其中《胡母生春秋条例》、《春秋通义》、《解诂笺释》、《答难》和《申何难郑》重加探究,更可窥见刘氏《春秋》学研究的变化,从而深化对刘氏《春秋》学思想的认识。
②阶段性成果清单(见下页表格)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 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01 |
也谈经学与哲学的关系 |
邓林 姜广辉 |
论文 |
哲学研究2012年06期 |
1.7万字 |
|
02 |
康有为的经学近代化改革及其失败 |
姜广辉 |
论文 |
中国哲学史2013年02期 |
1.5万字 |
|
03 |
皮锡瑞《左传浅说》学术成就评析 |
吴仰湘 |
论文 |
中国哲学史2012年01期 |
1.5万字 |
|
04 |
礼学文献的重现与两汉礼学的演变 |
丁进 |
论文 |
学术月刊2012年06期 |
1.3万 |
|
05 |
共同信仰与族群融合——周人配祀制度的历史意义 |
邱梦燕 |
论文 |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
0.7万字 |
|
06 |
黄道周的叁礼学及其相关问题考论(上、下) |
王启发 |
论文 |
国学学刊2013年01期02期 |
3.2万字 |
|
07 |
程颢、程颐的礼学思想述论 |
王启发 |
论文 |
《二程与宋学——首届宋学暨程颢程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
4万字 |
|
08 |
义经而体史:&濒迟;春秋&驳迟;经学史学性质之争的再检讨 |
文廷海 |
论文 |
求索2012年04期 |
0.9万字 |
|
09 |
五经文献的传播与两汉经学的演变 |
丁进 |
论文 |
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
1.2万字 |
|
10 |
《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 |
肖永明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
0.8万字 |
|
11 |
传统之源——兼谈“六经”的价值 |
姜广辉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
1.5万字 |
|
12 |
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 |
姜广辉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
1.5万字 |
|
13 |
周初《颂》教 |
邱梦燕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
1.1万字 |
|
14 |
“皖派经学”观念的形成及其经学史意义 |
丁进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
1.1万字 |
|
15 |
对《论语》“今之学者为人”的诠释与宋代儒学的内倾 |
肖永明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
1.0万字 |
|
16 |
刘逢禄《春秋》学着述考 |
吴仰湘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
1.6万字 |
|
17 |
《易经》:从“鬼谋”到“人谋” |
姜广辉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1.5万字 |
|
18 |
汉代经学中的家法和师法辨析 |
丁进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1.2万字 |
|
19 |
张栻《论语解》的学风与旨趣与思想意蕴 |
肖永明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1.8万字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2年03期转载 |
20 |
《明皇改经与&濒迟;孝经&驳迟;学的转折》
|
陈壁生 |
论文 |
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2期 |
1,1万字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2年03期转载 |
21 |
六艺根源之总会
|
陈壁生 |
论文 |
国学学刊2012年第2期 |
1,1万字 |
|
22 |
齐诗“四始五际”说的政治哲学揭秘 |
姜广辉 邱梦艳 |
论文 |
哲学研究2013年12期 |
1.3万字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4年03期转载 |
23 |
从“政治”到“伦理”——明皇注经与&濒迟;孝经&驳迟;学的转折 |
陈壁生 |
论文 |
学术月刊2013年第9期 |
1.2万字 |
|
24 |
春秋公羊学“张叁世”理论与康有为的渐变思想 |
李有梁 姜广辉 |
论文 |
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4期 |
1.3万字 |
|
25 |
汉唐碑文兴起的孝道动因 |
谷琼莉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
|
|
26 |
何休《公羊解诂》的君主论思想 |
郑任钊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
|
|
27 |
建构“帝王之学”的信仰体系——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析义之二
|
夏福英 |
论文 |
湖南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
|
|
28 |
宋以后学术发展的另一走向 |
姜广辉 夏福英 |
论文 |
哲学研究(待发表) |
1万 |
|
29 |
儒家官方话语权地位确立之先声——孟子论“孔子作《春秋》” |
王霞 |
论文 |
中国哲学史(待发表) |
1.2万 |
|
30 |
建构“帝王之学”的知识体系——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析义之一
|
夏福英 姜广辉 |
论文 |
中国哲学史(待发表) |
1.2万 |
|
31 |
《春秋公羊传》的君臣观念 |
郑任钊 |
论文 |
《前沿》2010年第22期 |
1.2万 |
|
32 |
从《春秋公羊传》看先秦儒家的经世思想
|
郑任钊 |
论文 |
儒学思想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年11月韩国首尔 |
1.7万
|
|
33 |
六十年来中国大陆春秋公羊学研究述要, |
郑任钊 |
综述 |
“新中国六十年的经学研究(1950-2010)”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2011年11月
|
3.9万 字(附着述目录1.7万)
|
|
34 |
刘基春秋学思想管窥 |
郑任钊 |
论文 |
《明史研究》第12辑,2012年5月 |
1.4万字
|
|
35 |
论《春秋公羊传》对社会秩序的追求 |
郑任钊 |
论文 |
,《炎黄文化研究》第15辑,2013年2月 |
2万字
|
|
36 |
程颐《春秋传》对胡安国《春秋传》的影响 |
郑任钊 |
论文 |
《二程与宋学:首届宋学暨程颢程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
1.2万字
|
|
37 |
《公羊传》复仇论要义 |
郑任钊 |
论文 |
《齐鲁文化研究》第13辑,2013年12月 |
1.1万字 |
|
38 |
从孔子到董仲舒 |
姜广辉 |
论文 |
《光明日报》光明讲坛2014年1月27日 |
0.8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