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30日15:52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项目自2012年10月正式批准立项,首席专家立即与子课题负责人沟通,吸收在课题答辩时专家们提出的意见,重新对大纲作了修订,并于11月3日到4日在肇庆学院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开题预备会,对重新设计过的大纲再次进行仔细研讨,统一了思想,修正了大纲。12月1日,课题开题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首席专家汤勤福向专家组汇报了课题大纲修订情况与课题实施方案,获得由陈祖武先生为主席,包括彭林、卜宪群、韩昇、葛金芳诸位先生在内的答辩专家组的肯定。此后,课题组进入研究程序,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现将具体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研究中心,完善研究制度。

按照专家组意见,在上海师范大学领导、社科处及人文学院领导的支持下,设置了中国礼志史研究中心,由首席专家汤勤福负责具体工作。设置学术秘书一人,目前正在落实办公场所(新大楼即将建造完毕,当可落实具体办公场所)。礼志史研究中心还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科研经费报销规定、论文撰写格式规定、论文审查与发表规定、成果奖励规定、学术信息交流规定、档案管理规定等。具体是:

科研经费规定:课题组采纳“定额与绩效相结合”的方式。先确定每个子课题组使用经费基本数额,落实到每位具体研究人员,按计划下达每年可以使用的经费数额,按照国家财务规定在上海师范大学财务处报销。然后按照个人研究成果给予绩效科研奖励数额(详下),按国家财务规定开支。

论文撰写格式规定:制订论文撰写具体格式,统一体例,以便今后修订。

论文审查与发表规定:规定课题组成员所撰写的论文,必须送首席专家审查,以确认其政治思想上准确、论文学术水准上有创新、格式规范上统一。同时也便于首席专家掌握每一位成员的研究进度与研究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协商解决。首席专家对每篇论文进行审阅、修订或提出详细建议,与作者进行交流,最终确定论文的成稿。论文发表有相应规定,首先由首席专家根据论文内容,组成专题,与一些刊物(颁厂厂颁滨级别)进行联系,组织成专栏进行发表。一些有重大创新、学术质量很高的论文,则推荐到权威刊物。不宜组织专栏的论文,由作者自投刊物、或由首席专家推荐到一些刊物(规定均为颁厂厂颁滨级别,特殊情况由作者与首席专家商定),确保成果在发表后的影响。

成果奖励规定:课题组采取绩效制,规定各位成员每年发表论文数量,进行年底科研绩效考核。按照成果发表刊物的级别(必须是颁厂厂颁滨级别)给予一定奖励额度,按财务规定使用、报销,用以激励大家研究积极性。最高等级每篇奖励一万元(如权威刊物《求是》、《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封面标题论文)。实行这一规定,明显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积极性。当然,如果不能完成预定论文数量,也有相应处罚规定,按照比例扣除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但实际上至今尚无人被处罚。

学术信息交流规定:课题组按照需要,撰写课题组内交流的《研究信息交流》,目前已发出5期。主要内容是课题组研究进度、课题组发表论文情况、学术界研究动态、课题组内具体事务交流等。《研究信息交流》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位研究人员的研究进度与取得成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档案管理规定:规定课题组制订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归档、上级重要文件归档、研究成果归档(取得成果必须寄来刊物原件或复印件的封面、目录和全文内容)。

通过上述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订,用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二)落实研究计划,提高研究水准。

目前,课题组各子课题组研究按计划正常进行,尽管有些快慢不均(如唐代部分与其他研究相比稍慢),但总体说来是正常的。课题组成员十分努力,积极开展研究,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实际上,首席专家深深体会到:保证研究进度仅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研究质量,产出高水准的学术成果。

为了提高课题组研究水准,首席专家与学界一些礼志研究专家联系,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具体措施是:一是召开学术会议,邀请专家与会,进行学术交流。如2013年,课题组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由着名礼制史专家吴丽娱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础类重点项目《礼与中国古代社会》一些成员参加会议,并请吴丽娱先生介绍研究情况,以促进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进程,提高学术水准。二是聘请专家担任中国礼志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目前已聘请吴丽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师大特聘教授)、赵和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首都师大特聘教授)、陈居渊(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张鹤泉(吉林大学教授、博导)、葛金芳(湖北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985特聘教授)、楼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6位礼志史专家为兼职研究员,经常向他们请教,遇到疑难问题请他们协助解决。兼职研究员不给兼职工资、也不给研究经费,但他们以项目名义发表的礼志论文则给予相应奖励。叁是与一些有礼志研究背景的单位联合召开学术会议,以促进双方交流。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杭州(浙江大学等)、辽宁(辽宁大学)、吉林(吉林大学等)、湖南(湖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地是国内礼志研究重镇,课题组应当加强与这些单位的联系与交流。2013年,课题组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学术会议,2014年确定8月下旬与辽宁大学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今后还将与其他礼志研究重镇合作,以扩大交流,用以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准。四是鼓励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将我们的论文提交给会议,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们的批评意见,以修改我们的论文。

我们认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是我们提高学术水准的重要条件。同时,由于课题组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平时管理颇难,因此举办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也有利于首席专家对情况的了解,有利于对课题进行管理。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首席专家汤勤福教授2013年应邀赴香港岭南大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7月还将应邀赴日本、韩国进行交流。课题组成员曹建墩在首席专家的鼓励之下,已取得国家教委的外派计划,目前正在进行语言培训,将于明年初赴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至于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会议非常普遍,无法一一详述。

(叁)组织专栏论文,扩大学术影响。

遵照国家社科办要求扩大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学术影响的指示,我们主要在以下叁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首先,组织专栏论文,力求效益最大化。首席专家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采取“集团轰炸”或“重磅炮弹”的方式来扩大成果影响。具体是:由首席专家对每篇论文进行修订后,根据论文内容,组织叁篇左右论文向某一刊物联系,组织“礼志专栏”。这样可以达到“1+1大于2”的效果。经过努力,目前已经在《求是学刊》、《浙江学刊》、《首都师大学报》、《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5个刊物上发表专栏论文,即将发表课题组专栏论文的有《江海学刊》(2014年第4期)、《山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史学集刊》(已采用,今年下半年)、《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等4个颁厂厂颁滨期刊。另外向《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投去专栏稿件(尚未答复)。通过专栏论文,已获得极大的社会反响。一些礼志研究专家来电或来邮件称赞我们课题组的学术“声势”。当然,除专栏之外,首席专家根据一些论文质量,推荐或建议作者投权威刊物或重要刊物,以便象“重磅炮弹”一样取得更大影响。经过我们努力,现在已在权威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在重要刊物《中国哲学史》上发表一篇论文,另外有3文通过重要刊物《中国史研究》审稿,等待刊用。另外向《历史研究》、《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投寄多篇论文,向影响巨大的刊物发起冲击(详见成果表格附录)。

本课题组已经发表论文25篇,已通过审稿并被采用的论文21篇。另向各刊物投稿并在审查过程中有12篇,目前已有成稿、尚未投出者11篇(详见成果表格)。

其次是组织宣传重大项目。我们自立项之后便注意扩大这一重大项目的影响。首先在上海师范大学网站上报道了该项目的立项,其次在肇庆学院召开开题预备会,在肇庆学院打出横幅宣传广告和组织文章在网站报道,宣传国家设立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杭州会议上,杭州师范大学也打出横幅宣传广告。会议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一些宣传文章,在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网站报道外,其他重要报刊及网站均有报道,如《中国社会科学报》(10月18日)、上海国际学术会议知识服务网(10月22日)、《光明日报》(11月6日)、《山西档案》(2013年第6期)、《中原文化》(2013年第6期)、《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年第2期)。这些宣传被转载的网站非常多,其中重要的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网、中国社会科学在线网、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网(国家教育部)、中国日报网、哲学中国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等等,其他如江苏社科规划网、凤凰网、阳光网(南京师范大学)、中华国学网,乃至安顺学院网站均作了转载,确实扩大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的学术影响。

第叁,提高学术质量,争取各种刊物的转载。课题组至今共计正式发表25篇,已经被各种报刊摘录或转载者有:赵克生《明清时期天主教中国教区的“祭礼之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5日叠04版《文摘》摘录要点)、梁满仓《从魏晋南北朝复仇现象看“礼”对“法”的影响》(《历史学文摘》2014第1期转载、《高校文摘》2014年第1期摘录、人大复印《魏晋隋唐史》2014年第2期转载)、王志跃《推崇与抵制:明代不遵循<朱子家礼>现象之探研》(《高校文摘》2014年第1期摘录)、曹建墩《先秦儒家对祭祀的理论诠释与现代意义》(《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2期摘录;《学术界》2014年2期摘录),尽管课题立项至今才一年半,论文发表到转载、摘录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课题组的论文确实以其较高的学术质量引起了有关刊物的重视。

课题组按照有关规定,每半年向上海社科管理部门报送《工作简报》,详细汇报半年研究工作的进度与具体情况。课题组还撰写过《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及现代启示》等有关文章,两次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尽管没有采用,但我们今后仍然会继续撰写相关文章,向专刊投稿。

对于成果发布会,首席专家已作了计划,待杭州会议文集发行后(约2014年年底前),将召开成果发布会。今后每次论文集发行,都将召开成果发布会,以扩大学术影响。

二、研究成果情况(可另加附页)

主要内容:①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②阶段性成果清单(请填写下页表格),要列出全部成果目录。

(一)吴丽娱《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基本内容:

作者研究了“开元后礼”及其前后分期,开、天变革与皇帝祭祀中道教崇拜的建立、建中到元和时代的继承与变革、皇帝独尊与道教崇拜的关系、中古皇帝礼的分化与专制皇权走向成熟等问题。

主观观点:

唐代“开元后礼”的建设可以分为不同时期,开元后期与天宝时代以皇帝为首对《开元礼》所建制度大兴改革,并建立国家祭祀中的道教崇拜体系。安史乱后面临对《开元礼》和天宝改制的选择,从建中、贞元初以《开元礼》的继承和回归为主,到贞元后期和元和中更多地纳入新制而进行调整,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加。而对《开元礼》的“删定施行”则通过对制敕的删修得以实现,体现了礼制以皇权为中心的意义和时代对变革的需求。与此同时,道教祭祀与代表皇帝私人和家族性质、表达皇帝个人意旨的“私”礼(或云“家礼”)进一步结合,与作为国家公制的礼仪同存共融,形成了中古时代礼仪的新概念和新特色。

学术价值:

作者指出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国家礼志变革之初,但其影响则极为深远。作者认为:“开元后礼”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尽管有所调整,但基本沿袭《开元礼》,后期以贞元中后期至宪宗元和时期,是唐代礼制真正变革期。这一变革始于玄宗时期,其主要表现是皇帝祭祀宗庙的私礼作了重大改革,此后一切改革大都与道教关系密切,以太清宫祭祀加入国家礼典标志着道教祭祀已融入国家礼制的主体。这一变革虽受道教影响,其实质是皇权的伸张。安史之乱后,建中至贞元初以恢复《开元礼》为主,力图恢复儒家礼制;贞元中期之后以格敕整编、增修为手段,皇权突出和强化,成为新时代礼仪特征;贞元后期至元和时期时期,改革礼制与法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格敕推行新礼制,使开元后礼离《开元礼》越来越远,体现了开、天之后礼制变革的新面貌。在此过程中,道教祭祀与代表皇帝私人和家族性质、表达皇帝个人意旨的“私”礼进一步结合,与国家公制的礼仪同存并融合,形成中古时代礼仪的新特色,专制皇权也走向成熟。作者所提出的这些观点,是在姜伯勤、麦大维、高明士金子修一、雷闻等人研究基础上有重大推进,是独创性见解。

社会影响:

本文刚发表,因而还没有转载或摘录。但此文有重大突破,当会产生极大影响。

(二)梁满仓《从魏晋南北朝复仇现象看“礼”对“法”的影响》,《求是学刊》2013年第5期

基本内容:

论文分为秦汉时期复仇法令的逐步建立、魏晋南北朝明令禁止复仇、“礼”对禁复仇之法的影响叁个部分,梳理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复仇现象与禁止复仇法令的施行过程,并从礼制角度对这一变化进行了学理上的辨析,指出礼法结合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复仇现象产生了与秦汉时期完全不同的形态。

主观观点:

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现象。秦汉时期,有关禁止复仇的法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复仇现象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魏晋南北朝明令禁止复仇,所见文献记载的复仇事件也大大少于秦汉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礼制的变化及礼对法的影响密切相关。礼法结合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讲究法“理”,重视生命,法贵得中,宽法倡德,越来越充满了“礼”的精神。在这种结合中,礼对法产生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一面。在礼的影响下,冷峻严酷的法具有了尊重生命的人性,刚硬的律条注入情和理的灵魂,杀罚止恶的同时又兼道德提倡,从而提高了服务国家政治的效率。

学术价值:

这是一篇开创性的研究论文。古代复仇现象,学界研究颇少,作者抓住这一学者不太注意的问题,从礼制角度来论述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复仇现象的变化,视角新颖,创新明显。作者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法讲究法‘理’,重视生命,法贵得中,宽法倡德,越来越充满了‘礼’的精神”这一主要观点是非常准确的,也充分说明礼法结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作者认为礼对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冷峻严酷的法具有了尊重生命的人性,刚硬的律条注入情和理的灵魂,杀罚止恶的同时又兼道德提倡,从而提高了服务国家政治的效率”,这一极具说服力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社会影响:

《历史学文摘》2014第1期转载,《高校文摘》2014年第1期摘录,人大复印《魏晋隋唐史》2014年第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中国社科院网站都转载推荐。

(叁)赵克生《明清时期天主教中国教区的“祭礼之争”》,《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2期

基本内容:

论文分析了利玛窦、利安当等人对中国祭礼不同的看法,指出他们在传教策略上的不同,分析这些不同隐含着的各自目的,并对“求福不求福”的祸福观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利玛窦以及继承者采用了“掩饰性”的技巧,传给欧洲许多不真实的对于中国礼仪的知识,因此导致其最终失败。

主观观点:

祭礼之争是明清之际中西“礼仪之争”的重要内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及他们的中国教徒认为中国祭祖、祭孔等礼仪只具有伦理的意义,没有违反天主教义,中国教徒可以参加这样的祭祀活动。他们以《礼记》、《朱子家礼》等经典文本为根据,有选择地考释、申论,以期实现儒、耶之间的和合与融通。而耶稣会士龙华民、方济各会士利安当和多明我会士黎玉范等人虽参考中国经典,但主要采取观察、访问,根据明清之际中国民众的祭礼实况,得出完全不同的看法。利玛窦及其继承者在“礼仪之争”中采用了掩饰性技巧,传达给欧洲许多并不真实的中国礼仪知识,最终导致了利玛窦传教策略的失败。

学术价值:

明清时期“中西礼仪之争”是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但观点各异,争论不断。本文从祭祀文化的样态不同角度来研究这一中西礼仪之争,使人耳目一新。作者指出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企图以“天主教本位主义”出发,允许中国教徒参加传统的祭孔、祭祖活动,用以争取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而利安当、黎玉范等传教士则站在严格的天主教教义的立场上,经过调查,得出中国祭礼违反天主教教义的判断则比较符合实际,因此强调祭孔、祭祖会阻碍天主教的传播,并取得罗马教皇的支持。作者指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利玛窦的贡献非常肯定,但实际上,利玛窦及其继承者只是在礼仪之争中采用了“掩饰性”技巧,传达给欧洲许多不真实的中国礼仪知识,因此难以避免掩饰被揭开后的尴尬,从这一角度看,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本身就隐含了失败种子。论文所作出的观点基于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对利玛窦传教的贡献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5日叠04版《文摘》摘录要点

(四)王志跃《推崇与抵制:明代不遵循<朱子家礼>现象之探研》,《求是学刊》2013年第5期

基本内容:

明代沿袭元代重程朱理学的传统,明代帝王推崇《朱子家礼》,然而明代仍然存在不尊崇《朱子家礼》的现象。作者对有明一代不尊崇《朱子家礼》的具体表现作了梳理,并进一步分析了明人不尊崇《朱子家礼》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现象作了理论思辨,指出礼制有时代性的特征、变通创新是礼制发展的规律、礼制的普及需要破除恶俗、礼制的实施需要考虑社会现实,给人们以新的启示。

主观观点:

明政府尊崇程朱理学,推崇《朱子家礼》,但社会上不遵循《朱子家礼》的现象仍广泛存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朱子家礼》自身存在不足,不良风俗的阻挠、地理位置的限制、人情、恩义、宗族以及人们认识不同等主客观原因导致的.从礼制史角度来认识明人不遵循《朱子家礼》的现象,使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礼制诸多共性,即礼制有时代性的特征、变通创新是礼制发展的规律、礼制的普及需要破除恶俗、礼制的实施需要考虑社会现实等。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社会正遭遇礼仪的缺失,建立既适应当代社会,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礼制,是需要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学术价值:

学界对明代帝王推崇程朱理学、尊崇《朱子家礼》有不少研究,然而对明代社会是否存在不尊崇《朱子家礼》的情况则语焉不详。作者能够抓住一个学界至今尚未研究过的课题进行研究,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应该说这种创新性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给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社会影响:

《高校文摘》2014年第1期摘录

(五)曹建墩《先秦儒家对祭祀的理论诠释与现代意义》,《浙江学刊》2014年第1期

基本内容:

本文分析了先秦儒家祭祀理论的理论、原则与规范,研究了先秦儒家祭祀理论与宗教、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先秦儒家祭祀理论的现代意义及借鉴的可能性。

主观观点:

祭祀是一种人神交接之道,其实质是一种宗教性的行为。中国的祭祀,从西周开始,随着人文理性的觉醒,便逐渐消解祭祀的宗教性色彩,瓦解其宗教性功能。先秦儒家的祭祀原则是崇德报本、鬼神飨德、尚朴贵质、重视自求,德性求福、敦睦人伦、备德垂教,强调祭祀应遵循礼的规范,并对祭祀的社会功能作了理论上的诠释。儒家祭祀理论的指向是现实的世界,关注现实世界的道德伦理与政治社会秩序;儒家祭祀的目是非世俗功利性的,而是将之视作一种道德的践履与人情感的慰藉;儒家的祭祀是人文的,而非宗教的,它是一种利用宗教形式而实现人文教化的礼仪体系,因此与西方宗教祭祀截然不同。儒家祭祀理论可以赋予现代祭祀以人文道德内涵,使之成为道德与情感的人文仪式,引导现代祭祀向人文主义的方向发展。

学术价值:

本文最大的价值是对先秦儒家祭祀理论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归纳出先秦儒家祭祀理论的原则与规范,强调这些祭祀理论是人文的,而非宗教的,它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一观点对新时期社会主流价值的建设有较大参考作用。

社会影响: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2期摘录;《学术界》2014年2期摘录

(六)梁满仓《先秦两汉执手礼及其情感内涵》,《社会科学》(沪)2014年第4期

基本内容:

论文研讨了先秦时期执手礼表达的诸种情感,分析了两汉时期执手礼对先秦执手礼的继承呈现出的四个特点,进而分析执手礼情感表达方式与传承关系。

主观观点:

执手作为一种礼仪,最迟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不同的历史时期,执手的对象、范围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有很大变化。先秦时期执手礼的实行已经较为普遍,出现在师生、国卿与大夫、君臣、士兵、国人等关系中。秦汉时期的执手礼较之先秦具有史籍记载多、意向情感丰富、人物关系更加多样、场合环境更加扩大等特点。无论先秦还是两汉,执手礼有一个最根本的共同功能,即表达对他人的与正向价值有关的情感。在人们的观念中,手是美好神奇的,因而人们愿意把美好善良的情感通过执手的方式向对方表达。逾千年而不变的情感和观念,使得执手渐渐地积淀为一种礼俗,而一旦形成礼俗,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从而不可逆转地传承下去。

学术价值:

周一良先生曾注意到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执手礼,但没有深入研究。而本文则是对这一礼俗进行详细研究并有诸多创新的一篇论文,因此学术价值颇高。论文对先秦至两汉时期执手作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并探讨了执手的特点、先秦与两汉时期执手礼的发展、所表示的诸种情感、执手礼所表达的情感传达方式、人与人之际的关系等等方面。论文还指出这一礼俗不但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而且必然地不可逆转地传承下去。

社会影响:

本文刚发表,因而还没有转载或摘录。但此文有重大突破,当会产生较大影响。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阶段性成果目录见后表。

附录一、二、叁表。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万)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明清时期天主教中国教区的“祭礼之争”

赵克生

论文

《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2期

1.1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5日叠04版《文摘》摘录要点

2

王安石《周礼新义》佚文补辑

张 涛

论文

《宋史研究论丛》(第13辑)2012年12月

1.2

 

3

从魏晋南北朝复仇现象看“礼”对“法”的影响

梁满仓

论文

《求是学刊》2013年第5期

1.2

《历史学文摘》2014第1期转载

《高校文摘》2014年第1期摘录

人大复印《魏晋隋唐史》2014年第2期转载

4

推崇与抵制:明代不遵循《朱子家礼》现象之探研

王志跃

论文

《求是学刊》2013年第5期

1.1

《高校文摘》2014年第1期摘录

5

论宋代礼学的新发展

刘 丰

论文

《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4期

1.9

 

6

“‘中国礼制变迁与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综述

汤勤福

综述

《山西档案》2013年第6期

0.5

 

7

证圣元年敕与南北朝至唐代的旌表孝义之制

楼 劲

论文

《浙江学刊》2014年第1期

3.6

 

8

先秦儒家对祭祀的理论诠释与现代意义

曹建墩

论文

《浙江学刊》2014年第1期

1.1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2期摘录;《学术界》2014年2期摘录

9

宋代皇帝耕籍礼的演进

王美华

论文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1期

1.5

 

10

两晋郊祀礼述论

张鹤泉

论文

《古代文明》2014年第1期

1.6

 

11

两周祭祀吉日及择吉礼俗考析

曹建墩

论文

《首都师大学报》2014年第2期

1.0

 

12

助葬必执绋

吴丽娱

论文

《首都师大学报》2014年第2期

1.1

 

13

长安新出墓志所见南人北迁之迹释读

汤勤福

论文

《首都师大学报》2014年第2期

1.4

 

14

先秦两汉执手礼及其情感内涵

梁满仓

论文

《社会科学》(沪)2014年第4期

1.0

 

15

郝敬礼学初论

赵克生

论文

《社会科学》(沪)2014年第4期

1.3

 

16

庙学体制的构建、推行与唐宋地方的释奠礼仪

王美华

论文

《社会科学》(沪)2014年第4期

1.6

 

17

“‘中国礼制变迁与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综述

汤勤福

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第2期

0.5

 

18

明代文官丧祭公文与丧礼制度建设

赵克生

论文

《古代文明》14年第3期

1.2

 

19

明代《家礼》文献考辨

王志跃

论文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4期

0.7

 

20

《太常因革礼》与北宋中期的礼书编纂

王美华

论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4年第1期

1.0

 

21

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

吴丽娱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2.5

 

22

儒家礼乐文化历史价值的与当代启迪

刘 丰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0.5

 

23

中华礼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对接

曹建墩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0.5

 

24

中华礼制内在凝聚力的学理资源及现实挑战

葛金芳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0.6

 

25

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与中华礼制的当代位置

汤勤福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0.5

 

 

附录一:已通过审定,待刊论文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投稿刊登情况

1

尧舜传说与中国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

张焕君

论文

《山西大学学报》

1.3

已定2014年第5期刊用

2

明代叁礼学论略

杨艳秋

论文

《山西大学学报》

1.5

已定2014年第5期刊用

3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对于中国祭礼问题的讨论

李 媛

论文

《山西大学学报》

1.7

已定2014年第5期刊用

4

东周社会变迁下儒家婚礼与婚姻伦理的建构

曹建墩

论文

《中州学刊》

1.0

通过审稿、待刊

5

上博简“不美为美,不精为精”之礼论阐释

曹建墩

论文

《孔子研究》

1.1

已校毕,待刊

6

对于中古皇帝丧服“权制”的再思考

吴丽娱

论文

《中国史研究》

4.0

已定2014年第4期刊登

7

春祠令辨析

梁满仓

论文

《中国史研究》

1.8

论辩文章,应编辑部约稿,定2014年第4期用

8

从执手礼看魏晋南北朝礼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梁满仓

论文

《中国史研究》

2.8

通过审稿、待刊

9

论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的类别及其构成的变化

梁满仓

论文

《江海学刊》

1.0

2014年第4期刊登

10

论朱子礼学对《五礼通考》的影响

曹建墩

论文

《江海学刊》

1.1

2014年第4期刊登

11

顾颉刚先生《周礼》研究浅识

张 涛

论文

台北《经学研究论丛》21辑

1.4

2014年21辑刊用

12

上博竹书《天子建州》“礼者义之兄”章的礼学阐释

曹建墩

论文

《孔子研究》

1.1

2014年第4期刊登

13

切近人伦日用:中国古代曲礼的现代价值

曹建墩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

0.5

2014年第4期刊登

14

战国竹书《叁德》中有关刑罚的古礼考论

曹建墩

论文

《中州学刊》

1.0

2014年第4期刊登

15

战国竹书所见容礼考论

曹建墩

论文

《中国经学》(肠蝉蝉肠颈集刊)

3.0

通过审稿,下半年刊用

16

魏晋南北朝私人书信的社会功能

梁满仓

 

《史学集刊》

1.4

已通过审定,待刊。

17

柱斧为仪仗器考

胡绍文

论文

《史学集刊》

0.9

已通过审定,待刊。

18

宋代家礼的庶民化倾向与《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

王美华

论文

《史学集刊》

1.5

已通过审定,待刊。

19

先秦至南北朝异姓结拜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协调

梁满仓

论文

《河南社会科学》

2. 6

第11期刊用

20

两宋籍礼初探

何忠礼

论文

《河南社会科学》

1.1

第11期刊用

21

先秦儒家对祭祀的理论诠释与现代意义

曹建墩

论文

《河南社会科学》

1.1

第11期刊用

 
 
附录二:已投稿,待定稿件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投稿及刊登情况

1

魏晋南北朝的礼法结合

梁满仓

论文

《历史研究》

2.5

已投稿、待定

2

诸后祔庙:唐宋时期宗庙祭享体制的变革

王美华

论文

《历史研究》

2.7

已投稿、待定

3

明代宫廷赐赙初探

赵克生

论文

《中南大学学报》

1.5

已投稿、待定

4

清代经筵仪制的嬗变看理学的复兴

陈居渊

论文

《中国哲学史》

1.1

已投稿、待定

5

礼的“义”“仪”关系之辨

陈居渊

论文

《哲学研究》

1.1

已投稿、待定

6

魏晋南北朝书信礼仪规范系统化述论

梁满仓

论文

《社会科学战线》

2.6

已投稿、待定

7

明代《家礼》传播新探

王志跃

论文

《社会科学战线》

1.1

已投稿、待定

8

两周社会崇尚威仪之风的兴衰及其观念的嬗变

曹建墩

论文

《社会科学战线》

1.0

已投稿、待定

9

魏晋士人的伦理困境与丧服之争

史 睿

论文

《文史》

1.5

已投稿、待定

10

乾隆叁礼馆丛考

张 涛

论文

《清史研究》

1.5

已投稿、待定

11

青铜器纹饰所见射侯形制解读

张 涛

论文

《考古与文物》

1.3

已投稿、待定

12

清帝叁年丧平议——朝廷礼制与清代帝王治术

张 涛

论文

《学术月刊》

1.4

已投稿、待定

 

附录叁:完成初稿,待首席专家审核、修订论文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字数

完成情况

1

战国竹书中的儒家刑法思想析论

曹建墩

论文

1.2

初稿

2

周代宾礼与天下秩序的构建

曹建墩

论文

1.0

初稿

3

东周淫祀初探

曹建墩

论文

1.0

初稿

4

先秦儒家礼乐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曹建墩

论文

1.2

初稿

5

唐宋时期的皇帝视学礼

王美华

论文

2.0

初稿

6

“明代文官无恶谥”成因论

赵克生

论文

1.3

初稿

7

明代乡贤祭祀与儒学正统

赵克生

论文

1.2

初稿

8

宋代诸儒对礼之名实的探索

王志跃

论文

1.2

二稿

9

清帝一统多元史观之形成与帝王庙扩容

罗冬阳

论文

1.2

二稿

10

历代帝王庙与明清政治文化的嬗变

罗冬阳

论文

1.1

二稿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礼仪的社会影响

梁满仓

论文

1.2

二稿、首席专家已修改一次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