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5年08月27日14:01来源: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

课题组协办“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

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承办,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课题组、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协办的“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15)年会,日前在成都召开。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新疆等17个省市自治区、50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及部门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深刻影响、创造转化、融汇创新、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阶段性和显着的基本特征。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杨翰卿教授提出,二者关系由疏到密,由单向度传播影响到双向度良性互动融合创新彼此增益,这种渐进关系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先秦关系孕育、汉唐传播影响、宋元明清融合创新叁大阶段,后两大阶段又可细分为汉魏的初始传播期、两晋十六国隋唐的深入影响期、五代十国两宋的吸纳融汇期和元明清的转化创新期,即叁大阶段五个时期。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提出,离开少数民族哲学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就不完备。儒、佛、道叁教之间的融合沟通对于促进各民族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域文化包括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哲学,时代思潮自宋以来则体现出以儒为主,融合儒释道叁教的一本多元特征。西南石油大学徐纪律教授认为,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表现出互补中形成积淀、吸纳中彰显伦理、融汇中实现升华的基本观念特征,推动了儒学形态的多元性,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的飞跃提升,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精神家园。

回溯历史,儒学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具有程度不同地深刻影响。中央民族大学佟德富教授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统一政权的元代“尊行汉法”、广西大学韦玖灵教授以秦汉至近代儒被岭南长期深刻地传播影响、云南民族大学林庆教授对于儒学在白族中深远影响的考察、天津师范大学娜拉教授对于锡伯族、满族与清代儒学、青海师范大学李健胜教授从土族土司与儒家政治和儒学等,详密梳理阐释了儒学价值观和哲学思维对于蒙古族、壮族、瑶族、苗族、白族、满族、锡伯族、土族、布依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思想文化诸方面的不同影响。

历史上我国各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对于儒学的融汇创造,彰显着对于中华民族丰富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内蒙古大学郭晓丽赵东海教授提出蒙古族以诚敬天、注重亲情和个人德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儒学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多有契合;云南大学罗昆副教授阐述了白族理学家李元阳融贯儒释道、建立以性为本体且富有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西南民族大学李元光刘俊哲教授总结藏传佛教重密宗(密教)、实修、传承、群体(家庭)、大众化、心理等“十重”特征和中观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理论比较意义;华中农业大学萧洪恩教授提出土家族哲学文化与儒学在历史渊源、观念元素上的涵摄互通,形成了其圆融无碍的哲学文化精神;新疆师范大学阿不力米提副教授对于维吾尔诗人思想家优素甫人性论观点与以孟荀为代表的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异同进行了深入比较。

专家学者还研讨了开展民族哲学研究对于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弘扬包括少数民族在内共同创造和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作者:晗庆,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责编:李叶、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