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部分期刊召开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研讨会

2015年09月18日15:51来源:

《比较教育研究》举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座谈会”。4月11日,组织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专家就“‘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使命与行动策略”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向教育部提交建议报告。报告提出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紧迫性;从人才培养与培训、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我国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提出教育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课题;提出通过与国家智库建设政策衔接建设“一带一路”智库联盟,整合我国高校涉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地域及国别研究机构、研究中心,着重开展沿线国家教育政策的国别研究等方式,构建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组织框架及机制;提出在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中需要注意克服以我为中心的“射线”式思维模式,制定相应教育政策时要避免“一刀切”的粗放式做法,“一带一路”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必须处理好国家目标、部门目标、单位利益的关系等问题。

《社会主义研究》协办“第叁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坛”。4月25日,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题为“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征文活动,参与协办“第叁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坛”。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部门50多个单位的125位专家,围绕“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新常态和新特点”、“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共产党发展的新动态”、“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左翼思潮与左翼运动的发展”、“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一些社会主义流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及意义”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举办“高等教育、科技中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研讨会”。5月28-29日,来自国内外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就美国高等教育中私人产物与公共产物传统的变迁、高校与政府的科研合作、教育公平、博士生国际流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美国高校学生贷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编辑部在此基础上策划了专题栏目“他山之石:高等教育中的合作与竞争”,将于2016年第1期刊出系列论文。

《当代亚太》举办“‘一带一路’近期走势”研讨会。5月30日,相关部门、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部分公司代表共40余人,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进展、政策动向及潜在挑战等议题进行研讨。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李向阳院长认为,中国应将“不对等开放”作为建设“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发展的核心途径。外交部国际经济司高振廷参赞希望学术界就如何坚定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信心,如何在60多个国家中推进一国一策,如何推进6大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如何与国内改革开放对接、与省区市发展战略对接,如何应对“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如何解决域内域外的问题,如何与新战略对接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与会专家认为,未来对于“一带一路”研究的重点在:“一带一路”要重视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带一路”应注重目标的构建和路径的选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发挥智库功能;注重文化交流等非经济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经济学家》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新常态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研讨会”。6月2日,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进新常态下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认为,需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重视和熟悉《资本论》等经典着作是学好和用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础;政治经济学必须对新常态等现实问题做出回答,并通过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使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与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共同主办第32届学术年会。7月24-28日,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就如何“运用《资本论》基本原理,紧紧围绕党中央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学习与探索》协办“《资本论》:文本解读与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6月21日,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围绕“《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资本论》与唯物史观”、“《资本论》与辩证法”、“国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资本论》”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时代变迁中解读《资本论》,不仅意味着回到文本和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资源,也表明要结合人类进入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及中国道路全面铺开的现实,对《资本论》进行全方位解读。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联合主办“第二届东北叁省文艺学论坛”。7月3-5日,来自东北叁省高校、科研院所、期刊社的80余位专家学者,就“‘微政治时代’的文学写作”、“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认知模块论——美学根本问题的中国本土阐释”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20余位老中青学者分别就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化研究的现状、问题、前景等问题发表了学术见解。协办“东北叁省中国当下文学与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7月18-20日,来自东北叁省1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及10家学术期刊的7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文艺理论和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科研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就文艺理论认知性和实践性关系问题、中国故事如何讲述、中国作家和诺贝尔奖的关系、作家的责任感等重要问题提出独到而富有建设性的见解。

《人口研究》举办“空间人口学:理论、方法与实证”学术研讨会。7月3-4日,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我国空间人口学的前沿问题及人口学研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从理论探索、方法应用、实证分析,多学科、多视角地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城镇化、流动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迁移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老龄人口等问题的空间研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江海学刊》与中共中央编译局、江苏师范大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5)暨中美哲学家论坛”。7月10-11日,来自中美2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和期刊社的5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以“有机马克思主义出场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围绕“为什么需要有机马克思主义”、“资本创新逻辑批判与有机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西式骋顿笔崇拜的哲学反思”、“对于生态文明研究的相关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与有机哲学结合的多种可能”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探讨。

《周易研究》主办“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7月14日-16日,海峡两岸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周易》经传解读”、“易学与儒道的关系”、“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等议题进行研讨。会议采取青年学者宣读论文——师长点评、与会学者提问——发言人反馈的形式,旨在为青年学者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提高青年学者的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掘和培养优秀青年易学人才。

《历史研究》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建构”研讨会。7月25日,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近20位学者围绕“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新清史’研究回顾与反思”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认为,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与长治学院共同主办“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8月1日,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围绕“太行山抗战”、“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等议题,深入探讨了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及对当代的启示,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新的视角,挖掘新的史料。

《探索与争鸣》举办“经济转型升级下金融改革与风险控制”学术研讨会。7月29日,与会专家围绕“金融改革的重难点”、“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民间投融资引导”、“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危机防范的国际借鉴”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深入总结此次中国证券市场暴跌的教训,探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金融创新的诸问题,防范金融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相关成果将编发两份内参递送相关决策部门,发挥期刊用学术反馈社会现实的务实风格和用学术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政职能。

《中国农村经济》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专家研讨会”。8月1日-2日,来自各部门的近40位专家学者,围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现状和改革实践最新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农村集体产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方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法律问题等进行了专题讨论,并选择上海市闵行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较早、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区)和工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改革具体操作方法及遇到的困难,旨在搭建宏观管理部门、基层实践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交流平台。

《法制与社会发展》与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学术研讨会”。8月2日,各单位负责人及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部分教师等50多人参与研讨,主题涉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司法公信力”、“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时代的法治改革”、“21世纪中华司法文明进步”、“我国民法典编撰的思维”、“中国司法文明指数体系的评估及其改进”、“党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法治政府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司法调解时应注意的问题”、“全民守法”、“宪法与改革的关系”、“迈向整合视角的法律认知科学”、“法学人才培养的挑战、机遇与回应”、“海事审判制度的完善”、“从诉调衔接到多级一体的治理体系”、“微观法治建设问题”、“何种改革通向现代法治”等。

《学术月刊》与云南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多维视野下的中国边疆与族群”学术研讨会。8月14-15日,海内外学者汇聚云南大学,紧密围绕“多维视野下的中国边疆与族群”主题,就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权建设与民族关系、内陆亚洲与中国历史、分子生物学与民族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山东社会科学》和中国人学学会共同主办“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与人的发展”学术研讨会。8月22-23日,来自全国各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围绕“经济社会新常态与人的发展”,就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人学内涵,新常态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的素质、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文明建设等人学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与会专家认为,新常态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范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实质是要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更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发展上的具体体现。同时,新常态的推进和建设需要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程度和作用发挥程度直接影响到新常态的实际发展状况。

《东北亚论坛》与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共同主办“中欧对话——朝鲜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11日,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部分公司的专家学者等20余人,就“国际制裁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朝鲜经济发展趋势”、“支持朝鲜经济发展的政治空隙”等议题展开广泛而热烈的研讨。专家学者们从制裁理论到对朝制裁的实际情况,从使用金融手段制裁到对国际法的合理运用等不同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欧洲学者强调制裁是战争的替代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欧盟关注使用金融手段,制裁时需兼顾满足安全需求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国内学者阐述了中国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主张六方会谈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坚定立场。与会专家同时指出,朝鲜经济情况出现了新变化,如何将“朝鲜弃核”与“对朝开展经济合作”两个问题分开解决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责编:李叶、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