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科学》实现所有来稿全回复。为培养稳定的高水平作者群,缓解作者投稿后等待审稿结果过程中所承受的煎熬,杂志社克服期刊增容带来的工作量增长压力,认真建设网络化期刊平台,努力推动审稿流程公开化,自6月起,正式启用期刊独立的网站丑迟迟辫://飞飞飞.产箩蝉丑办虫.苍别迟,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稿件审核状态。为避免有些作者不熟悉网站投稿,在公布投稿邮箱产箩蝉丑办虫蔼蝉颈苍补.肠辞尘同时进行审稿进程的回复工作,让所有作者能够放心投稿。
《江汉论坛》每两月举办一次期刊质量讲评会。为进一步提升编辑业务素质,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辑部每两月开展一次期刊质量讲评会,讲评内容包括最近两期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对于学术质量,先由责任编辑介绍编发论文的创新内容、刊用理由、论文发表后读者的反馈意见等,其他编辑就上述内容进行讨论。对于编辑质量,专门聘请社外资深编辑就期刊编排、校对、装帧、印刷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在讲评会上通报检查情况,针对查找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外国文学研究》发布发表书评有关事项。密切关注国内外学术动态,以书评形式推介国内外最近两年内出版的学术研究着作和文学作品;国内外图书作者、读者、教育和学术单位及出版社均可推荐用于推介的图书;编辑部邀请有关专家作出评估,从推荐图书中挑选出高品质的优秀图书,邀请有关专家撰写书评,不接受自由投稿,不接受图书作者邀请专家撰写的书评或推荐者撰写的书评;开设英文书评栏目,邀请专家撰写英文书评,向国际学术界推介国内外优秀学术成果;加强同国外着名出版社合作,选取新近出版的优秀学术着作撰写书评,及时向国内读者介绍国外优秀学术成果;通过书评和学术争鸣等方式开展正常学术讨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世界经济》举行本单位人员拟发论文研讨会。自2013年起,在严格实行匿名审稿制度的基础上,对已通过匿名评审的本单位研究人员的论文,在正式刊出前,邀请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进一步完善论文框架思路和技术细节。7月进行的本单位人员拟发论文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和北京部分高校的学者就《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融资约束是否抑制了中国民营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者保护、行政环境与技术创新》等叁篇论文进行了会审。为进一步强化深入探讨的学术氛围,将逐步制度化“对通过外审稿件再进行会审”,作为匿名外审制度的延伸和补充,保证刊发论文的质量。
《财贸经济》召开“财贸经济笔会2015”,打造作者、编辑、审稿人同台对话的新机制。为解决作者、编辑、审稿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问题,2013年以来共举办叁次“财贸经济笔会”。笔会始终坚持以当年最重大的经济问题为主题,通过广泛征文、专家筛选、现场深度讨论等方式进行组稿、评审和刊发。7月24日,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中青年科研人员,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学术探索”主题,分两组就8篇论文进行了深入讨论。
《经济管理》邀请审读专家、匿名审稿人面对面交流指导。8月25日,邀请中国社科院部分期刊审读专家、匿名审稿人到编辑部面对面交流指导,各位专家为持续办优期刊建言献策,就审读重点和审读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审读重点主要包括政治方向的把握、文章选题与题目的准确性、内容与文题的对应、文字编校质量、文章结构、形式与规范。各位匿审专家针对期刊的发展历史、学科定位与栏目设置等内容畅所欲言,为期刊发展献计献策。
《档案学通讯》召开通联会,探讨论文选题和稿件质量。6月28-30日,来自国内各高校等20余家通联单位及《中国档案》杂志社等相关单位共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档案》通联队伍建设、通联工作会议及通联工作效果,档案学研究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稿件质量的途径与对策,档案学论文选题困境与选题方向,档案学着作出版及档案学术研究跨校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召开新一届编委会探讨期刊发展举措。5月7日召开新一届编委会换届大会和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编委们对下阶段工作提出建议:要以提升学术质量为核心,以扩大学术影响力为目标,以组约优秀稿件为抓手,真正办好期刊,将学报打造成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标志;加大对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探讨,使学报不仅能服务于学科建设,也能服务社会、服务现实;加大对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资助项目的关注;编辑部不仅是学术论文的编发传播机构,也是重要的学术组织机构,要促进国内外学术讨论,扩大学术影响,成为学术问题、社会问题讨论的组织者,高水平论文的评价者。
《国际新闻界》注重责编团队建设。一是选拔吸纳优秀青年博士为责编。挑选标准包括英文论文校译水平(相当于专业八级水平)、学术格式和文献引用的编辑能力、研究方法规范掌握程度等。二是制定责编规范手册,采用先进的编审软件。编撰《责任编辑操作规范手册》,总结编审中的常见问题计23类,提出正确的编审操作路径。采用国内先进的编审操作软件,规范参考文献录入和编辑环节。叁是注重新老编辑间的帮带传承。对新吸纳的责编,指定经验丰富的老编辑进行“一对一”指导,采用集体学习、上机操作、系统内通信、学术沙龙等形式传帮带。定期召开责编团队工作会议,组建责编工作微信群,及时通报编审进度、交流编务经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注重编委会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和提高学术影响力,注重发挥编委会对办刊的指导作用。为适应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扩大学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36位编委中,既聘请了国内着名学者,也聘请了英、美、俄等国外着名学者,让国内外学者共同为学报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不断探索学术期刊国际化道路,努力将期刊建设成国内外学术界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世界历史》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编辑工作。一是严格编辑工作纪律。不向作者透露外审专家信息;不给作者任何发稿承诺;不擅自泄露稿件讨论和处理情况;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审稿费。二是推进学术规范建设。论文外审前先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承诺书》,保证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修订“编辑技术规范”,要求作者按照规定修改引文和注释;规定论文引言部分应有相关学术史研究评述;鼓励学术批评和讨论,杜绝广告性、吹捧性和八股式书评。叁是完善匿名审稿制度。严格实施“叁审制”与“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相结合的编审制度;所有通过初审和复审的论文交由两位或两位以上同行专家审阅;建立统一的外审专家库;实行审稿专家回避原则;实施外审意见评估制度。四是健全编校纠错机制。除实施责编“叁校制”外,增加软件校对、交叉校对、专家审校、作者核校等环节,实施编校质量多重把关。五是实施采编年度绩效考核制度。论文被主要文摘类期刊转载的,责编在年度考核中加分;违反编辑工作纪律和编辑流程及出版后被有关管理部门发现存在学术性、知识性和技术性错误的,相关责任人在年度考核中减分;严重违反编辑职业道德和编辑工作纪律的,年度考核不合格。
《青海社会科学》举办“创新发展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探讨期刊创新发展策略。8月5日,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期刊界知名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40余人,围绕期刊创新发展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不少建设性建议:一是期刊要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在坚持学术质量的基础上创新办刊理念,从策划专题栏目、加大名家约稿力度等方面思考创新发展。二是除反映一般社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还应注意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生态特色。立足叁江之源,反映本地特有的理论成果;依托青海独特的区位、生态优势和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优势,打造一些特色栏目,如“藏区研究”、“青海研究”、“生态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等。叁是开设专栏,邀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担任主持人。四是培育核心作者群。在留住老作者的同时培养一批有学术研究潜力的中青年学者队伍,形成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齐鲁学刊》举办“特色栏目建设与人文社科期刊发展”学术研讨会,探讨期刊发展方向。8月16-19日,来自全国各地近20位人文社科期刊的主编、编辑及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人文社科期刊建设与发展策略”、“地域文化特色与专栏开设”、“特色栏目建设经验与措施”、“数字化时代人文社科期刊创新”、“对于《齐鲁学刊》‘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栏目的意见和建议”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认为,人文社科期刊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学术导向,把握时代脉搏,树立精品意识,倡导理论创新;创设和推出有学科特色和地域优势的专门栏目,对提升刊物质量、扩大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办栏模式上应逐步做到专业化,努力促进研究成果快速、广泛地传播,最大限度地发挥正能量;在数字化再造并融合传统出版的大背景下,应努力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