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之路

2015年10月14日10:1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

文学作品历来有雅俗之分,文学经典作品常在不断超越通俗文学的过程中得到建构和传承。而文学经典的建构,并非只是文人墨客之事,而是体现民族创新活力、弘扬民族精神的经国大业。可以说,超越通俗趣味、聚焦艺术创新便是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之路。

美国文学的民族身份难题

美国文学历史进程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一方面,美国人延承了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血脉,受到西方文学经典特别是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美国的独立建国经验和多元文化环境培育出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赋予美国作家文学创作中的积极创新意识。

但是,美国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国别身份和艺术成就却长期处于人言人殊的独特境地,许多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史家一直不承认美国文学具有民族自主的独立地位,认为美国文学作品不过是欧洲文学的模仿之作,是欧洲和英国文学传统的延续。这种“延续说”直至二战后学界出现有关美国文学传统“本土说”的看法时才得以扭转。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文学史家如罗伯特?斯皮勒等人曾明确主张美国文学传统的双重来源,即欧洲文学传统和本土文学传统,这实际上反映了美利坚民族意识的高涨,强调了美国本土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和艺术创新性。英国学者马库斯?坎利夫曾指出美国文学中欧化文学和本土文学的分野,认为前者是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白面孔”作家作品,后者是以沃尔特?惠特曼为代表的“红皮肤”作家作品。于是,有关美国民族文学是否具有摆脱欧洲传统并自成一家的问题随之而来。若要回答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文学史问题,必须证明美利坚民族文学产生过本土的文学大师和经典作品,美国文学史具有自主的民族文学经典谱系。

早在1948年,罗伯特?斯皮勒在主编的《美国文学史》中就提出,要“使美国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取得合法的地位,以此适应美国新的国际声望……最终展示这些作品与已被承认的英国经典名着为同等重要”。近年来,斯皮勒的呼唤在萨克文?伯克维奇主编的八卷本《剑桥美国文学史》中再次得到有力回应,而贵.克莫德等人更是直接宣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伟大的转折”,美国文学以辉煌成就摆脱了欧洲文学传统的束缚,形成了独立绵长的民族文学经典谱系。这些充满民族自豪感的话语和论述是建立在缜密而严肃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而二战后美国文学的卓越成就也为这些学术论述做出了厚重的背书。在这场美国“文学革命”进程中,当代文化反叛思潮、文学审美倾向改变、新的批评理论繁荣和作家族群身份改变等趋势产生的推动作用最为重要。这些趋势不仅促使美国当代文学不断创新、佳作迭出,而且推动许多大众作家作品从边缘走向中心,在经历了通俗文化的洗礼后一跃成为美国文学经典之作。这种文学经典的建构历程在美国当代族裔文学、女性文学、黑色幽默小说、“垮掉的一代”文学、后现代文学及新现实主义文学等创作流派中得到充分体现。

文学经典建构的六个要素

如将1945年至2010年美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做一历史巡礼,可从中归纳出文学经典建构的六个基本要素:一是文学经典是用民族语言创作的里程碑式艺术原创作品;二是文学经典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人类共有的本性和追求;叁是文学经典具有表达特定语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认知的意义;四是文学经典应该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遗产,特别是语言形式、思想观念、艺术形象和审美风格等内容;五是文学经典是民族文化资本的重要构成,具有超越雅俗界限而增加民族文化财富、推动文化再生产的双重价值;六是文学经典具有持久的跨越民族疆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以审美品位的崇高和思想观念的深刻而表现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简言之,文学经典的形成需要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艺术原创特征、人类理想追求、社会生活认知、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资本积累和跨民族疆界传播等要素,从而为本民族和全人类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对照文学经典建构的六个要素,可以发现美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许多美国当代经典作家善于吸收通俗文化的艺术创新因素。通俗文艺不仅有着来自草根生活的智慧和大众语言的活力,而且蕴藏着启迪艺术灵感的丰富营养,这对二战后出现的新一代作家来说,具有刺激艺术原创性的巨大作用。例如,一些重要的当代黑人作家从本族的通俗艺术如非洲民间传说、黑人爵士乐和布鲁斯中汲取文学创新灵感。“垮掉的一代”作家如金斯伯格和凯鲁亚克等人长期受佛教思想和嬉皮士文化影响,创作中体现出异质文化的艺术原创性和审美感召力。当代亚裔作家和印第安作家也受到来自本族群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的影响,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二是许多当代作家出身于平民家庭或少数族裔社区,具有丰富的社会边缘人群生活经历,也得益于高等教育普及而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西方文学经典佳作。因此,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如审美原创性和经典传承性,有些甚至直接传承了西方或本族经典作家的艺术风格、叙述母题或人物性格,表现出艺术原创性和社会批判性。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所罗门之歌》、《爱》、《上帝之城》、《天下骏马》、《在路上》、《紫色》、《女勇士》、《喜福会》、《典仪》、《第22条军规》、《白色噪音》、《兔子富了》、《人性的污点》、《嚎叫》、《推销员之死》、《美国之梦》、《公众的怒火》、《万有引力之虹》等作品,都具有西方、美国或本族文学经典作品的深刻影响。上述作品已经取得学界公认的文学经典声誉,说明了经典建构中文学传统的重要作用。

叁是美国作家普遍具有的自主意识是浸透着美利坚民族独立精神的一种集体品格。二战后的文化反叛思潮推动美国多元文化和个人主义精神相结合,由此形成作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意识、表现亲身感受的创作倾向,这对形成文学作品审美原创和超越通俗不可或缺,也是形成美国当代文学作品多姿多彩风貌的主要原因。

“超越通俗”和“由边缘到中心”

美国当代经典作家追求自主创新的个人意志既来自于作家独有的个人品格和艺术才情,也来自于文学经典谱系的传承和培育,更得力于民族集体性格的影响和熏陶。从美国当代文学作品经典建构之路来看,许多成功创作正是经历了“超越通俗”和“由边缘到中心”的转换过程才获得当代经典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在此转换过程中,艺术自主创新、多元文化语境和“超越通俗”机制等形成了美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主要特征。从二战后的文学史进程看,美国当代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来自于多姿多彩的少数族群文化传统,也许正是边缘作家群体的创新写作“拯救”了濒临衰竭的美国文学。这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只有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才会得到充分展示,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少数族群自决运动和各族妇女解放运动等也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可以说,在二战后的美国文学景观中,多元审美意境中的美国民族性和美国文学语境中的文化多元性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建构要素,它赋予美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独一无二的形成轨迹,体现了多元文化创新和雅俗文化共建的鲜明民族特征,是其他西方国家当代文学经典建构之路中比较少见的现象。

不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学经典建构常常表现为长期的历史进程,其中必然经历各种淘汰旧作、推陈出新的艺术进化阶段。正如哈罗德?布鲁姆一再指出的,文学经典的形成至少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检验,一些文学名作在这长时期的接受过程中能够胜任读者的评判而保持民族经典的身份,而另一些时尚作品会逐渐被时代淘汰。所以说,经典建构不是一劳永逸的标签黏贴,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这一认识不仅适用于认知美国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也适用于阐释各民族文学经典的形成轨迹和历史经验。

(作者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超越通俗: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负责人、南京大学教授)

(责编:秦华、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