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6年01月07日13:41

一、 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国家重大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课题组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自2013年7月以来的近两年中,持续推进项目的研究。按照既定项目研究计划,各子课题研究团队在2013-2014年期间继续从事文献资料、文物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夯实研究工作的资料基础。至2014年底,结束资料收集阶段的工作。在此期间, 发表20余篇专题论文、产出7篇硕士学位论文。

自2015年初起,课题组进入综合研究阶段。各子课题组首先拟定撰写提纲,经反复修订后,正式展开学术专着的撰写工作。依据各个子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我们于2015年5月9日召开项目研究专题协调会,就各子课题间的内容交叉重迭关系的处理进行协商,取得一致;并就撰写体例、注释方式作了统一的规定;会议强调各子课题组间的及时沟通与协作,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的看来,各子课题组皆已进入综合研究阶段,目前正在组织安排学术专着撰写的具体分工,展开下一阶段实质性的综合研究工作。

各子课题研究的进展程度并不一致。其中,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灾害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城市地理五个子课题的进展相对较快,历史民族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动植物地理和历史水文地理次之,各有一定的推进。历史政治地理子课题研究已大部完成,历史灾害地理、历史经济地理两组也完成较大部分的研究内容。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自2013年7月以来,我们先后组织七次野外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2013年7-8月,艾冲教授率领五人考察队在后套地区进行为期15天的野外考察和数据采集;赵景波教授为首的子课题考察队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进行近十天的野外考察和采样工作;李宗俊副教授率队考察了定边、盐池两县区域的古代城址现状。同年11月,叁个子课题组组成15人的联合考察队,对乌审旗、杭锦旗和伊金霍洛旗境的沙化土地、古城址、河湖展开田野调查。2014年的3月下旬、8月下旬、10月中旬,项目组分别组织叁次野外考察,进行相关的测量、拍照、采集数据、定点定位,获取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资料,并快速地对数据进行整理,运用于项目研究之中。项目组分别在2013年3月16日、2014年4月20日、2015年5月9日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研讨、协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2013年9月、11月,首席专家先后在汉中市、广元市参加相关专题学术讨论会。2014年9月中旬,项目组首席专家和多位子课题负责人携论文出席在四川成都市举办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年会,进行学术交流。项目组更于2014年12月13日召开“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检验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成果交流,共有30多位学者及研究人员与会。

在目前阶段,以项目组成员为基本的主体科研力量,尚未考虑国际合作之事。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自2012-2014年,我们依照国家社科规划办的规定,每年向其寄送两期电子版的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简报》,一直坚持提供项目研究进展的具体信息。

项目组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在2013年9月9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础03版登出专篇通讯报道,题为《“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稳步推进》。2013年12月4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础05版刊登艾冲教授的专题论文《黄河沿岸水毁古城的历史地理探查》,该文产生重要影响,被“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河山网”等网站全文转载。2015年5-6月,先后向全国规划办寄交两份《成果要报》文稿,尚在等待审核。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时间安排问题,由于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不得不分散注意力,否则,无法完成本单位布置的教学任务。对此,将在下一攻坚年度,预先沟通缩减教学工作计划,全力投入项目研究中来。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因应历史地理学的特点,需要加强实地考察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搜集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 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艾冲教授的论文《唐代夏州城通往丰州区域的道路考述》于2014年9月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正式发表。

唐代夏州城既是“河曲”地域(略当今鄂尔多斯高原)中南部的军政中心,又是人员往来、物资流通和信息传递的交通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时移境迁,今人已难辨识一千年前的道路位置。尤其是夏州城通向丰州的主干道路,因后日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的蔓延扩散而引起地貌变迁,难于复原。迄今除已故王北辰教授作过初步探讨之外,几乎无学者就此专题着力研究。

《新唐书·地理志七》所记载“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中的夏州城通向丰州的干线道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调查,绝大多数经由地名是可确定其位置的。为便于梳理和考证,将该交通路线划分为叁个路段——夏州城至乌那水段、乌那水至宁远镇段、宁远镇至吐俱麟川段,逐一考述所经由地点的当代所在。自夏州城至乌那水段道路呈南北走向,主要穿行於今内蒙古乌审旗全境、鄂托克旗东隅和杭锦旗南部之地,路程约达480里。经行地带呈现典型的波状高原地形,湖泽、盐池众多,地表和缓起伏,因而道路垂直变化较小。乌那水至宁远镇段道路全部分布在今杭锦旗境,呈南北纵贯格局。由于须穿越库结沙(早期库布齐沙漠),遂成为这条交通干线路况最差的区段。宁远镇北至吐俱麟川段路程分布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穿行于后套平原东部和蒙古高原南部。这段道路并非赴丰州城的主干道路。其主干道路是宁远镇至西受降城段交通线,终点站应是丰州都防御使司(天德军都防御使司)的驻地——西受降城(简称西城)。其故址在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奋斗古城,在今乌加河北侧。自宁远镇(今沙圪堵淖尔村西南)北行涉过屯根水(今黄河)后,道路伸至安乐戍(今乌拉特前旗新安镇东隅)。在此转向西北抵达丰州城(在今五原县城南乡境,一说即今乌拉特前旗金星乡西隅的西局子村古城)。据《太平寰宇记》载,天德军旧城西渡黄河至丰州城160里,其中西至黄河5里。因此,安乐戍城西至丰州城实长155里。而自丰州城西北渡黄河而至西受降城(奋斗古城)的里程为80里。至西城,夏州城通向丰州地区的干线道路才抵达终点站。

丰州城是唐代后套平原的州级政区行政中心。由丰州城西行100里(《元和志》作116里),可达永丰县城(今五原县西部的丰裕乡五份桥村古城址,或指为临河区八一古城址);西至黄河135里。东南行40里,抵丰安县城(今乌拉特前旗西部的屈家圪旦村西侧古城址);正北至黄河40里。自丰州城向东行,经安乐戍,东渡黄河,经永清栅(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渔场附近),可抵达元和九年东迁的丰州都防御使司驻地——修缮后的天德军城(今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西北、乌梁素海近岸湖底土城子遗址)。向东南至夏州城750里。这就表明:夏州城是沟通北部边疆的天德军都防司与京师长安交通联系的枢纽。作为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夏州城处在南北东西交通要冲之地,既发挥军事、行政管理职能,又起到控制、调节和集散交通运输的重要职能。正因如此,夏州城在历史时期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2,艾冲教授撰写的专题论文《黄河沿岸水毁古城的历史地理探查》,于2013年12月4日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础5·历史学专版。

论文透过分析隋唐至明朝时期黄河中上游河道沿岸城市、城镇多次被洪水冲毁或漫淹的历史教训,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切实以史为鉴 预防洪灾风险”的建议。主张“鉴古知今,我们应当在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牢固地树立长远的安全避险意识。当今滨河城市城镇在规划新的市区、开发黄河洲岛水体或湿地旅游景区、建设新型城镇居民区之际,必须从长久的安全远景着眼,考虑到黄河河道、低洼滩地潜藏的洪涝风险,切勿为眼前利益而在泄洪行洪的滩洲低洼区段从事经济开发活动。

我们只有警钟常鸣、牢固树立防范河患的意识,在规划滨河城市城镇的新市区、新景区、新项目之际全面地评估可能发生的洪涝风险,正确地选址定位,以趋安避害,就能够切实做到以史为鉴、预防潜在的黄河洪灾危险,为当地人民谋划长远的福祉。今人应比古人更聪明。”

3,历史政治地理子课题组成员保宏彪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发表一篇题为《隋唐五代时期鄂尔多斯高原行政区划沿革》的学术论文。

该论文主要探讨鄂尔多斯高原地域在此特定时期行政区划的演替历程。指出本地域跟当时其他地区一样,经历着由隋代初年“总管府—州—郡—县四级制”演变为“总管府—州—县叁级制”,到隋炀帝时期“郡—县两级制”,再到唐代前期“都督府—州—县叁级制”,以及唐后期“方镇—州—县叁级制”。至于五代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建制仍然是唐后期制度的承续而已。该文真实地再现出隋唐时期特定区域行政区划建制的真相,有助于推动其他学科研究的进步。&苍产蝉辫;

课题组供稿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