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传染病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冲击综合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6年01月07日13:59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界和民众讲述一个中国版的“疾病改变历史”的故事。最终成果是出版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种疾病(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历史和现代防疫体系形成的丛书,形成传染病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基本认识。

子课题一

《中国历史上的鼠疫与社会变迁》。本项研究是在曹树基、李玉尚已出版着作基础上的修订和扩充。新增内容包括鼠疫对于云南社会的影响,气候变化、美洲作物引进对于云南鼠疫的影响等。

子课题二

《征服天花》。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邱仲麟先生为本课题负责人,其研究专书目次如下:

一、天花的传入与历代的痘灾;

二、中医的治痘方略与观念史;

叁、人痘接种法的出现及其推展;

四、洋痘的到来与人痘法的消长;

五、痘神:在医疗与社会之间。

第叁章先前以论文方式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现正进行补充改写,预计内容约5万字。第四章涵盖晚清至民国以后,尚待积极搜集相关记载,是进度最慢的一环,初步估计内容约4-5万字。第五章已经完成,内容约6万字。全书若加上《绪论》与《结论》,预估将超过25万字。

本课题组另一成员刘思媛之博士论文《近代中西医学的交融与冲击:以天花为中心》内容如下:

一、 天花病名与中医天花论治

天花病名主要遵循以象形为本的原则,历经了由“豆”到“痘”,再到“天花”叁个阶段。历史上天花病名更迭是中医有关天花理论认识发生重要转折的显着标志。

二、 天花的流行区域与季节

明清文集所收录墓志铭等悼念性文献中有相当数量对于天花病例的记述,为认识明清时期天花的流行提供了一类相对丰富又具系统性的病例资料。通过对发病时间、地点、年龄等的统计分析,可知明清时期天花流行有冬、春两季发病率高及患者多为十岁以下儿童之流行特征。此外,天花在家庭内的传播还反映了民间天花防疫措施的局限性。

三、 天花的病因

胎毒病因说是支撑中医痘疹治疗体系的基础。宋代开始将胎毒视为天花的病因,至明代胎毒外感说流行并受到普遍认可一直沿用至清,民国时开始明确否定胎毒为天花的病因。由于天花发病具有儿童是主要感染群体;强传染性;病愈后有终身免疫力的表现特征,使中医形成了胎毒外感这种内外因相互激发的病因判断,这种对天花病因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中医对天花传播途径的认知及民众对天花传染性的重视程度。

四、 天花的传播途径

基于胎毒外感理论,中医一直将时气视为天花的主要传染源,从而忽视了天花的实际传播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虽然现实生活经验令民众很早就觉察到天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表现,从而出现了针对天花预防中医理论强调“避气”,民间强调“避人”的区别。受胎毒观念的影响,明清民众在隔离传染病患方面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五、 天花的治疗

中医对天花的治疗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中医痘疹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胎毒外感理论在中医痘疹治疗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中医认为胎毒是内毒所以要外泄而安,因而痘疹治疗中如何用药顺利诱发出疹十分关键,但其杂症、险症又似多与外来时气有关,所以还要辅以清热解毒的方药治疗。这一贯彻痘疹治疗始终的原则,便是基于痘疹是内有胎毒因时气激发而发病的理论。中医对痘疹病程分期的认识十分细致。

七、西医在中国认识的天花

这一章主要分为海关医报中海关医生对中医天花治疗的认识,海关医生自身对天花的认识与治疗及海关医生对天花的隔离与防疫。海关医生对中医天花预防与治疗方法有基本的了解,与中医表述一致,其对天花在中国起源及流行情况的认识对中医医书中的相关记录有所补充。

海关医生自身基于当时西方医学对天花的认识对天花在中国的流行原因有所分析,认为人痘术的施行、循环典当冬衣及城市恶劣的卫生环境是天花在中国流行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海关医生在不同港口间的工作流动可以观察到西方天花治疗方法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海关医生对天花的隔离与防疫主要从上海天花医院的建立过程和港口船舶防疫两方面入手展开。

八、受西医知识冲击的中医回应与自省

民国时期,由于西医理论的传入和冲击,中医对天花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转变,特别是在对病因的认识上,胎毒说在民国被彻底抛弃,转为接纳西方病毒理论对天花病因进行解释。

在治疗方面,民国中医则表现出一种传承与纳新兼容并包的姿态,这一时期的治痘医书多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重视介绍牛痘接种法的实际操作。

近代报刊中对天花的报道以提倡及科普牛痘法为主。

九、人痘与牛痘

痘疹医书中有对于痘疹预防的专门论述,主要是利用药物及饮食调节预防天花。除药物预防法外,人痘法的发明与推广成为中医预防天花的主要手段。以往的研究大都认为人痘法是古代中国医学家在传统“以毒攻毒”思想指导下的重大发明,而探寻其中医原理实是一种基于胎毒理论的“以毒引毒”的逻辑,即在时气传染之前把胎毒诱引出来,避免小儿在天行痘疫时胎毒受外感激发而感染天花。人痘法在效果上达到了免疫预防的目的,而究其内里其实与现代免疫思想有不同。但这种引毒以泄毒的思想并没有影响现代免疫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反而在牛痘术的推广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海关医生对人痘法十分排斥,认为人痘法的施行导致天花病毒有条件持续留存,是天花在中国长时间流行的重要原因。

海关医报中对于19世纪末的牛痘接种从接种人数到疫苗来源均有记述,从中可看到当时牛痘法在中国的传播推广的详细过程。

子课题叁

《明初以降江南的环境变化与寄生虫病》。本项研究是上海交通大学李玉尚教授在全国优博专项资助项目既有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目前已完成江南地区血吸虫病史、钩虫病史、姜片虫病史的研究,正在进行疟疾和丝虫病的研究。内容如下:

导言 写作缘由

第一章 江南人的体质:以民国和1949年之后的苏州士兵体检资料为中心(正在进行资料收集)

第二章 1573年的风暴潮与黄浦流域的血吸虫病历史(已完成)

第三章 明初以降太湖东部和北部的血吸虫病(已完成)

第四章 明初以降苏浙皖交界地区的血吸虫病(已完成)

第五章 明初以降江南农业变迁与钩虫病(已完成)

第六章 三江闸与1537年以来萧绍平原的姜片虫病(已完成)

第七章 环境变迁与明初以来江南的丝虫病:以德清为中心(已完成资料收集)

第八章 并非瘴疟之乡?对明清江南疟疾流行程度的评估(正在进行,本书目前最难部分)

第九章 太平天国战争与江南的寄生虫病(已完成绝大部分)

第十章 明初以来江南寄生虫病的防治(已完成血吸虫病部分)

结论 从寄生虫病重释江南历史进程

后记

子课题四

车群的博士学位论文《从“烟波”到“阡陌”:荆湖地区环境变迁与血吸虫病流行史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初稿,在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过程中。该研究利用1950年代以来的血防档案、家谱等文献,建立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爆发流行编年史及断代空间分布,讨论其传播路线、发生模式,并探索其疾病爆发流行背后的生态与环境因素,还原其自然疫源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试图探讨其他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三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上荆江水位变动、河道变迁与枝江、当阳的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宋元以前的沮漳河下游河道

二、百里洲变动与沮漳河下游河道变迁

叁、荆江水位变动与其流域内河道与环境变迁

四、玛瑙河下游与沮西平原的血吸虫病流行

小结

第三章 下荆江江湾、分流变动与华容县、临湘县的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荆江分流的历史变动

二、外在环境变动所引发的县境水系变迁与高程变动

叁、华容县垸内沟港型血吸虫病流行

四、华容县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

小结

第四章 澧水下游河道变迁、堤垸挽筑与安乡县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澧水下游河道历史变迁

二、安乡县水环境变迁与堤垸修筑

叁、血吸虫病流行

小结

第五章 东洞庭湖淤积、湘江下游河道变迁与湘阴、岳阳的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清中叶以降的东洞庭湖淤积及其所引发的湘江下游变迁

二、岳阳、湘阴两县的血吸虫病流行

小结

第六章 西洞庭湖及沅、澧河道的历史变迁与汉寿县、常德县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沅水及其支流的历史变迁

二、与水系变迁有关的堤垸兴筑与溃废

叁、环境变迁引发的汉寿、常德的血吸虫病流行

小结

第七章 洞庭湖生态环境变迁与濒湖南部区域的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洞庭湖南界的历史变迁

二、水利工程修筑与区域微环境变迁

叁、16世纪中叶以来陈氏家族历史人口变迁

四、水陆变迁、微环境变化、水利工程修筑与血吸虫病流行

五、商业运输发展影响下的血吸虫病扩散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子课题五

刘士永:《二次大战后中国东南沿海与东亚的传染病控制》,目前书稿基本完成。刘士永的项目以东亚区域为范畴,分析二战时期以后中国周边区域内的国际卫生与防疫合作,并承接既往有关国际/全球卫生与殖民医学根源的关怀。既往的殖民医学史研究,罕有将二战结束之后美式医学列为个案研究对象者;但就实际情况观之,冷战时期的美援医疗与其影响下的国际卫生活动,却有许多与战前殖民医学活动差相彷佛之处。2013年7月以来,刘士永针对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办公室(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WPRO)的职掌区域,亦即地理概念上的东亚地区为单元,重构1945-1960年代该区域国际卫生活动与美国东亚战略的关系,企图藉此呈现殖民医学的某些特征,依然依附在当代科学医学的普世性、客观性,甚且是美援的慈善 (philanthropy) 理由中,持续游移于战后世卫组织的国际卫生与全球防疫工作里。基于上述观察,是项研究迄今已可把二战前之殖民医学的研究概念,扩及于冷战时期之后殖民(post-colonial)或去殖民(de-colonial)的研究领域,并呈现出殖民医学、国际卫生、与全球卫生,三者跨越不同时空的医学及卫生概念的内在脉络关系。本项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史料阅读与分析,此外也部分采用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步骤上必然以文献搜集与阅读为主,并参酌以研究工作会议与研究学术团体交流的方式,与国际相关领域之学者针对重要文献、研究发现与初步心得进行讨论与交流。自2013年以来,除陆续发表初步之研究成果外,亦展开专书论文的写作,是以执行项目迄今也将精力置之于较具体的论文初稿,并已邀请项目以外的专家学者针对专书草稿,提出具体之修改意见。

子课题六

周琼:“疟疾对云南历史的冲击及影响”。目前已经完成该书的导言、第一章(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及流行区域的变迁)、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疟疾分布及其区域变迁的原因)初稿的写作,但还没有进行认真的修改及压缩。

②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2013年11月,曹树基、车群参加荷兰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人口历史论坛。曹树基报告题目“1368-1953年的中国人口”,车群报告“19世纪洞庭湖区的环境演变、血吸虫病与人口变迁——以湖南沅江为中心”。

2015年6月,曹树基、车群应邀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思勉讲坛。曹树基报告“中国人口史之中观研究”,车群报告题目“中国人口史之微观研究——以石仓及沅江两个宗族为例”。

2014年6月,李玉尚赴香港参加“身体、文化与社会:中国药物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了研究报告。

2014年7月,李玉尚与顾维方赴葡萄牙参加“Second World Congres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报告题目“Channel Fish Culture in Shaoxing Area Since 16th Century: From Artificial to Natural Feeds”。

2014年10月,李玉尚赴台湾参加“第五届白沙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题目“气候变化与清代以来云南的鼠疫流行”。

2012年5月与2013年5月,周琼参加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医学院与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举办的云南疾病调查研讨会议,报告题目“云南疟疾流行特点研究”、“云南疟疾防治的近代化转型”。

刘士永与邱仲麟两人多次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

二、研究成果情况

注:2011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3年7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1.Shi-yung Liu, Simon Chang, Belton Fleisher, Seonghoon Kim, 2014,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of Malaria Exposure around Birth: Evidence from Colonial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62, No.3, pp. 519-536. (SSCI)

2.Michael Shiyung Liu, 2014, “Epidemic control and wars in Republican China (1935-1955)”, Extrême-Orient, Extrême-Occident, 37, 111-140.

3.Michael Shiyung Liu,2013,〈Continuity or Discontinuity: Modern Public Health in 1940-50s China〉,祝平一编,《卫生与医疗(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页213-232,台北:中央研究院。

4.刘士永,2013,〈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近代华人社会里的新兴西方观念〉,祝平一编,《健康与社会:华人卫生新史》,页9-40,台北:联经出版社。

5.李玉尚:《手术与药物:清代后期云南鼠疫流行中的治疗》,《思想战线》,2015年第2期。

6.李玉尚、杨玉茜:《番薯、玉米与清初以来四川的钩虫病》,《科学与管理》,2013年第6期。

7.李玉尚:《陕甘回民战争和捻军起义中的传染病类型考辨》,《昆明学院学报》2015年2期,页21-30。

8.李玉尚、刘琼:《气候变化与清代以来云南的鼠疫流行》,《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14年15期,页1-20。

9.李玉尚《明初以降太湖北部和东部的血吸虫病》,台湾《中医药杂志》,2013年特刊,129-157。

10.刘思媛、曹树基:《明清时期天花病例的流行特征——以墓志铭文献为中心的考察》,《河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1.刘思媛:《天花病名流变考》,《中华医史杂志》2015年第2期。

12.邱仲麟:《明代以降的痘神庙与痘神信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5年,录用待刊。

13.车群:《澧水下游河道变迁、堤垸挽筑与血吸虫病流行——以湖南省安乡县为中心》,《科学与管理》2013年第6期。

14.Shuji Cao, Yuchang Li, Bin Yang,"Mt.Tambora,Climatic Changes,and China's Decl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23, No.3, 2012,PP.587-607。 

课题组供稿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