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于2013年11月被国家社科规划办批准立项。从立项至今,可分为两个研究阶段:
2013.12-2014.3为第一阶段。在这段时间里,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在围绕课题展开调研与收集整理资料的同时,重点研究、写作课题开题报告。课题于2014年3月28日在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行开题报告会,报告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于立教授、《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李海舰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社社长戚聿东教授、南开大学校长助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王述英教授等校内外专家参加。专家对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014.4至今为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开题后,课题组根据开题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对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作了新的调整和完善,并开始进入系统性研究阶段。到目前为止,课题组正按照课题研究总体计划有序推进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总体较为顺利。
(2)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共设计了5个子课题,其研究进展分别是:
子课题一:新产业革命的动因、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对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主要是从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两个维度展开。一方面,考察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历次产业革命的动因、主要引致因素、对经济社会诸方面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影响产业革命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正在尝试建立一个揭示产业革命发生动因、发展逻辑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在以上在理论分析和历史实践考察的基础上,课题组将进一步研究总结新一轮产业革命发生的基本动因、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目前,对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历次产业革命的动因及过程的考察已经完成;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正在研究之中。
子课题二:发达国家应对新产业革命的借鉴及启示。对该子课题的研究主要是考察并分析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应对新产业革命所采取的应对战略,主要包括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教育方式调整等方面的动向。目前,对以上国家应对新产业革命所采取的举措已基本梳理完毕,并进一步关注其新的应对举措。
子课题叁:新产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机遇及挑战;子课题四:总体经济、产业及公司战略应对。根据开题专家的建议,基于研究内容的关联性,课题组对以上两个子课题的研究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重点围绕新产业革命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等重要方面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目前,围绕以上方面,已经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包括:已答辩4篇先关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金融资本与新兴产业发展—兼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条件》、《产业革命与产业组织变革—兼论新产业革命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创新》、《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相关性研究》、《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另外,在颁厂厂颁滨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子课题五:社会、科技、教育战略应对。本课题也是与子课题叁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主要是考察新产业革命对非经济方面的影响。作为一项跨学科研究,对新产业革命可能对我国社会、科技、教育方面的影响及应对,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课题组有专门的人员围绕以上内容展开研究。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从“李约瑟难题”及其对当今中国的启示切入,深入研究我国在应对新产业革命过程中,在科技、教育、社会及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目前,正在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在教育因素的研究方面发表出相应的研究成果。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情况
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历史上发达国家叁次产业革命及其影响的主要方面的相关数据及历史资料及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作为研究新产业革命发展趋势及影响的依据。
二是收集整理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瑞典等应对新产业革命所采取的对策及做法,特别是对德国工业4.0、美国产业互联网等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及资料收集。
叁是对新产业革命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的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重点包括: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情况;以阿里巴巴公司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在我国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情况;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情况;“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我国的实施进展情况等。
四是我国政府与公司等主体应对新产业革命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方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包括我国政府制定颁布的与应对新产业革命有关的文件、条例及规定;地方政府特别是发达地区政府为应对新产业革命在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关对策措施及颁发的相关文件;国内重点公司特别是网络公司和先进制造公司在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及应用方面的做法等。
以上资料的收集整理为推进课题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情况
杜传忠
编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 会议时间 演讲题目
1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2014.4.22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 2014年产业组织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 东北财经大学 2014.9.19 产业革命促进产业组织变革的动力机制
3 “2014”新兴经济体智库经济政策论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 2014.11.1 新常态下的新兴经济体:产业转型与升级
4 深化国有公司改革与反垄断研讨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3 制度创新是应对新产业革命的关键
5 2014年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 中国制度经济学会 2014.12.13 高技术产业技术、制度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协同发展研究
6 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和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12.20 德国工业4.0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借鉴
刘刚
1 “2014科技创业与中国创新型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吉林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2014.4.26 创新型创业活动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革——以天津为例
2 第六届南开发展战略研讨会 中共南开区委、南开区人民政府 2014.7.15 融入京津冀协同联动,推动南开创新发展
3 第四届太博会 德州市发改委 2014.9.21 打造创新型集群
4 天津自贸试验区高峰论坛 滨海新区政府、天津市工商联、今晚传媒集团、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2015.5.28 天津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领域及产业投资新热点
张贵
1 2014中国京西商贸物流发展峰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和张家口市人民政府 2014.6.5 京西商贸发展对策
2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高峰论坛 中国服饰报社 2014.7.23 政府财税体制、官员考核对京冀产业转移的影响
3 201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研讨会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杂志社 2014.10.21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统筹发展
4 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出版社研究院、《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 2014.12.20
李建标
1 第三届中国国有公司改革与治理学术研讨会 中国公司管理研究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司治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创新研究中心、安徽财经大学国有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比较管理研究院 2014.11.26 实验经济学视角对国家改革的人力要素的分析
2 新制度与公司治理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南开大学商学院和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2014.12.2 基于信息范式的权力主体行为的公司治理机制
3 行为决策实验研究学术研讨会 潍坊学院 2015.5.20
王金杰
1 首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 阿里研究中心、淘宝网 2014.1.2 “淘宝村”的示范意义及作用
2 人民网天津视窗策划推出“机遇”系列访谈 人民网 2014.3.2 京津有望形成金融总部与金融创新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
3 2015信息社会发展论坛 信息社会50人论坛 2015.5.16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编号 纸质版序号 文章名称 批示时间 批示领导、单位 作者
1 96增1 多措并举破解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制约 2014.04.07 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机密)》 刘刚等
2 96增2 发展规划难落实、自主创新走弯路 2014.04.07 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机密)》 刘刚等
3 98 京津冀产业协作中河北的切入点与对策 2014.04.20 河北省长张庆伟、发改委主任陈永久批示 周立群、张贵
4 113 积极探索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14.12.22 市委研究室《参阅件(秘密)》226期 刘刚
5 25 推进京津科技对接的路径与对策
2014.6.12 黄兴国市长批示 王金杰
周立群
6 京津科技资源布局特点与合作对接的着力点 2014.3.20 孙春兰书记批示 王金杰等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 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性有待提高。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也得出许多较有现实针对性的结论与对策建议。但如何将这些分析结论与对策建议真正落实到现实中,发挥更大的实效,是课题研究下一步有待加强的地方。
第叁,追踪、总结和把握新产业革命发展状况的能力有待提升。
自课题立项以来,新产业革命得到新的更快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新产业革命正在改变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大量与新产业革命影响相关的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公司商业模式、产业业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正在涌现。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尽管高度关注以上新趋势、新方式,但在对其认识、研究和把握方面有待深化和加强。特别是通过对以上新现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具有规律性、逻辑性的分析结论,以及提出我国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叁,向国家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的投稿有待引起高度重视。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相关论文写作、向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在向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投稿方面有待加强。
(2)改进措施
第一,进一步强化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性。在下一步课题研究中,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的措施,如举办成果发布会、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公司的联系等,强化对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增加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价值。
第二,进一步强化追踪、研究和把握新产业革命现实发展状况的能力。在课题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更加强化对新产业革命发展前沿、现状的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重点对那些事关我国重大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对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新的现象及趋势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总结提炼出具有规律性、逻辑性的分析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科学、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第叁,高度重视向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的投稿工作。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真正能够围绕现实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对策建议;
(3)研究心得
通过课题的前一阶段研究,主要的心得是:本课题是一项意义重大、难度也较大的研究课题。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全球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发生之中,正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生活等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德、、英、法、日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正积极采取应对之策以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在16世纪以前的世界发展史上居于领先地位,但在此之后却落伍了,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没有抓住前几次产业革命提供的历史机遇。面对新的一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冲击,我们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迎头赶上,甚而至于实现弯道超车,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从这一角度说,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本课题的研究难度也很大。一方面,无论是现有主流经济学理论,还是其他一些学科如技术经济学等,都缺乏对产业革命、技术突破性创新等的系统分析,也即是我们对现实新产业革命发生动因、趋势、影响等的研究,很难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直接借鉴,必须进行理论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研究工具创新。另一方面,本课题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跨学科研究,新产业革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只是经济方面,还包括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等诸方面。追踪新产业革命对经济以及以上诸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战略,无疑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况
1. 庞瑞芝、邓忠奇:《服务业生产率真的低吗?》,《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1)基本内容
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然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然而对于服务业生产率( 效率) 的论断,目前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仍是“ 鲍莫尔—福克斯假说”,即认为服务业生产率较低,大力发展服务业将拉低总体经济增长率。为此,本文对方向距离函数的方向选择进行方法创新,采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服务业和工业的生产率及其增长情况进行测算。研究显示:服务业生产率(效率)平均高于工业,但TFP增长稍逊工业。不过,近年来服务业 TFP增长有赶超工业的趋势。即“ 鲍莫尔—福克斯假说”和国内对于服务业低效率的提法在现阶段的中国并不成立。此外,工业化程度对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对TFP增长影响不大。
(2)主要观点
第一,服务业生产率(效率)及其增长率是否低于工业? 经典的“鲍莫尔—福克斯假说”和当前国内经济学的主流提法都给出了肯定回答。然而,这些结论是建立在没有考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
传统研究框架内,并且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得出的判断。
第一,在不考虑环境污染的传统框架下,从不同要素角度对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进行评估的结果迥异。在传统全要素框架下,服务业的生产率略高于工业;在考虑环境污染的绿色框架下,采用单要素导向、多要素导向与全要素导向的模型,其测算结果也各不相同。
第二,不同工业化阶段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市其工业效率和服务业效率也比较高,但二者的效率差异并没有随工业化指数提升而呈明显的变化趋势。比较工业与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发现:从全国总体水平看,服务业罢贵笔增长略慢于工业,但二者差异不大。工业和服务业罢贵笔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此外,工业罢贵笔增长略快于服务业的原因在于,工业的技术进步快于服务业,但近两年服务业的罢贵笔增长有反超工业之势。
第叁,中国总体上虽然服务业综合效率高于工业,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省市都要将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而忽视工业发展。总体上,工业低效率可能并非因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而恰恰是因为工业发展方式依旧粗放,这暗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工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紧迫性。
第四,对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省市(北京、上海、浙江、天津)而言,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将工业技术进步成果(如信息化、自动化)转向服务业领域,打破服务业垄断、激发市场活力,以工业化的充分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效率,是这些省市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对于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大部分省市而言,继续推进工业化、提升工业化水平和效率仍是当务之急。
第五,全要素绿色框架下,“鲍莫尔—福克斯假说”并不成立,因此中国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核心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率必然下降。事实上,如果能克服技术进步由工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渗透和外溢的障碍,则服务业的TFP 增长将极有可能超越工业,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率的提升。因此,大力消除服务业进入壁垒、破除行业垄断,解放服务业生产力,对于提升总体经济增长率将有积极影响,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兑现节能减排的大国承诺都意义深远。
(3)学术价值
鉴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制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本文将能耗与环境污染纳入生产函数,对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效率)进行重新测算。为使测算结果科学、合理和稳健,本文对传统方向距离函数进行创新,修正了两个不足,提出并解决了方向距离函数的方向选择问题。借助对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对相关研究框架和方法进行甄别,并选择了新的合意模型框架。在最合理的模型和分析框架下,本文利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工业和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考察。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许多新的与主流观点不一致的分析结论。最主要的是“鲍莫尔—福克斯假说”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颇显狭隘,其结论在绿色全要素框架下并不成立。同时,国内对服务业低效率的主流看法也显得片面。
2.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发表于《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7期)
(1)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明确了德国工业4.0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导向,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德国工业4.0战略的内在实施机制,进而明确了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价值,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主要观点
第一,作为第叁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工业4.0战略通过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实现制造业设计、生产、运营及服务的全方位系统整合,力求使德国占据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第二,目前,德国已基本形成工业4.0战略的实施机制,包括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彻底改变制造业生产过程;通过智能工厂和智能产物同时实现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以保证全程控制;催生出新型商业机会和模式,更加充分、合理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以及从根本上转变制造业工作方式等。
第叁,德国工业4.0战略的智能化、数字化和服务化的制造业发展基本方向,系统、关联、集成、协同与融合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中小制造业公司的有效机制,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和统一的工业制造业标准以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力等值得我国借鉴。
(叁)学术价值
工业4.0战略是德国在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自从实施以来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效果,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建立信息物理系统,通过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对制造业产物制造、物流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全程控制,以促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化发展,并催生出新型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要素成本上升迅速、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国际产业链低端锁定等诸多难题,有必要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机制,借助于正在迅速发展的新产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加快推进制造业生产制造方式、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加快促进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四)社会影响
本文发表之前,主要观点在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和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上进行演讲,主要观点被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网站、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会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电子信息产业网、产业经济评论网站等多家网站转载。
3.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分析(发表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1)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基于系统视角,对我国两化融合的实现机理进行分析,进而利用主层次分析法、随机前沿法和协调发展模型共同构建了我国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模型,利用2001-2013年我国两化融合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该时间段内全国、东中西部及各个省市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两化融合的具体路径。
(2)主要观点
第一,近年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水平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且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使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仍有待提升。通过进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
第二,我国现实整体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能力强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能力,这既说明我国信息化正处于快速提升和应用不断增强的时期,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工业化亟待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以实现两化在更高水平上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第叁,我国区域两化融合水平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北京、上海、天津居于全国前叁,辽宁、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和部分中部省份居于全国前列,而重庆、宁夏、江西等中西部及部分东部省份排名靠后。导致区域两化融合水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因为不同区域之间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绝对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具体到区域内部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存在显着差异,由此引致两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偏低。
第四,针对实证的分析结论,我国两化融合的提升路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紧握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突破口,全面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证技术支撑,简政放权紧抓融合标准管理体系构建等。
(3)学术价值
近年来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以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并实施“工业4.0”战略等,显示了发达国家企图借助于正在讯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重新振兴、发展制造业,以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意图。实际上,我国两化融合战略与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工业4.0战略在核心内容、实施机理、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面对新的国际经济竞争环境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能否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此情况下,定量测算我国两化融合的实际进程,明确两化融合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对于进一步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推进我国两化融合的战略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杜传忠、庞瑞芝:《工业化仍将主导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学版)2015年04月15日
(1)基本内容
我国是否进入服务经济,工业化在我国今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如何,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争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事关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尽管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第叁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也超过第二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告别工业经济时代而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时代。在今后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处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作用仍将是第一位的。
(2)主要观点
第一,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当今时代,现代化是每个国家追求的目标,而完成工业化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众所周知,我国是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条件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走的是一条“挤压式”、“血拼式”的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主要靠服务业,还必须依靠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第二,强大的工业制造业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坚实产业基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十叁五”乃至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条件。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根本基础和源泉。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与创新链没有实现有效耦合与协同互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制造业高度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基础之上。
第叁,只有促进工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才能提升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产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是这个体系结构高度化和优化的整体演变过程,不可能将制造业与服务业截然分开。产业体系中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以及两大产业内部各具体产业之间,都存在着共生的联系,由此使产业系统构成一个不断演变的网络。对我国来说,也不应简单地根据工业或制造业占骋顿笔的比重或就业水平,简单地判断是工业经济还是服务经济,而应该基于产业体系的协同耦合要求,打造产业体系或产业网络的整体竞争力,尤其要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协同发展,注重以制造业的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第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反思及其实践表明,制造业对于服务经济依然非常重要。新产业革命发生的产业基础,依然是用先进信息技术等支撑的制造业,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在先进制造业,包括对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制造业产业的兴起。其在服务业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在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而成为连接产业链重要环节的中间服务和制高点。唯有建成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才能引领新产业革命的潮流,对于制造业大而不强、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我国更是如此。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与我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走向中高端的结构调整,形成直接的竞争,并对我国长期依赖低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构成现实的挑战。我国稳增长、促就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等的艰巨任务,也要求构建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在现实挑战和压力面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是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而是扎扎实实地改造制造业,加快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跃升。只有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才能诱发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才有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学术价值
本文基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内在发展逻辑,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系统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工业化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地分析和探讨,提出许多创新性观点。
(4)社会影响
该论文发表后,被国家社科规划办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网、求是理论网、光明网、人民论坛网、中国干部学习网等10多家网站转载。&苍产蝉辫;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