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本课题自2011年10月25日批准立项,2013年10月24日通过中期专家评估,并获得滚动资助。在最近的一年半以来,对原定的进一步计划总体执行顺利,各子课题项目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海内外、多语种的稀见史料调查也全面铺开,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发表,其中大量突破性的文献研究成为相关专业学科深入提升的标志。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已经发表原创性论文23篇;重要的清代西域文献、300万字的《新疆图志》古籍整理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即将出版;30万字西域研究的重要专着《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进入印刷阶段;多民族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也不断取得很好的效果,超额完成了我们的年度计划。
2、本课题成员在近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已经组织小规模的调研工作多次,如课题组成员2014年6月、9月在上海、北京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清代新疆史料调查,2014年7月在新疆伊犁的史料和史迹调查,首席专家朱玉麒在2013年10月对莫斯科国家图书馆内清代新疆史料的调查、2013年12月到2014年6月利用在京都大学访学机会对日本地区清代新疆史料的调查,课题组成员刘子凡在“清代新疆职官名录”方面的普查,课题组成员孙文杰以清代新疆官员和瑛的南疆治理为题的论文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答辩。相关的调研数据通过论文和古籍整理的形式正在陆续发表。首席专家朱玉麒也在新疆举办了“黄文弼与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国际学术研讨会”,展开了规模较大的国际学术交流,众多海内外专家提交了晚清东西方探险家在新疆考察的史料研究论文,丰富了本项目子课题“清代新疆与海外档案史料”的成果。
3、本项目在进行过程中,都及时地撰写了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报告,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网等网站所采用。《新疆日报》记者还专门就本项目的中期成果进行采访,于2014年4月22日发表了《西域文献研究的新进境——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清代新疆稀见史料调查与研究”进展评介》的专门报道,中国民族宗教网、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天山网等予以转载,仅中国民族宗教网统计一年来的浏览人数达到了55331人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网站也发表了吴华峰的《“清代新疆稀见史料调查与研究”侧记》,使这一项目在国内社科界引起了广泛注意。首席专家朱玉麒在俄罗斯、日本访问期间,也就本项目的课题情况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日本东洋文库、关西大学等地做过专题报告;其中一些论文如《奥登堡在中国西北的游历》以英文宣读、《龟兹刘平国刻石的发现与近代新疆》发表在日本的《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上,扩大了本项目在新疆研究方面的国际影响。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项目组成员分散全国各地,这是与项目设计中有“培养一支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清代新疆文献与历史研究学术队伍的成长”的承担相关的,因此不利的因素是平时沟通较少,各自研究的进度和发表论文情况略显参差,发展不平衡,这个问题在2013年之前比较严重,之后通过小型的会议、资料的共享等沟通方式,有所缓解;②“文献整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是本项目的创新特色之一,2013年之前研究内容相对分散,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专题成果;近一年多来,成果方向也逐渐得到凝聚,研究的系统性较为突出,在结项之前,我们希望这种系统性能够得到发扬。
我们期望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达到“集合近年在清史、西域史、中外关系史、文献学及其相关领域内学有专长的研究者,明确地从清代新疆历史研究的角度,对浩瀚的文献和分散的地点,进行系统的普查,并从两个方面深入到清代新疆史料的调查、整理和研究”的预期,我们也确实将中青年学者讨论、关注清代新疆文献成为项目组成员近年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期望这个支持不是临时的聚集,而应该在将来更有发展前途;我们期待这个项目能够持续给予这一个清代边疆史的研究以长远的支持,并且在这个课题结束之后不仅始终关注,而且用这个文献史料的挖掘、整理、研究方式运用到民国新疆史料的调查、研究之中。
二、 研究成果情况
我们目前发表的23篇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西方探险家在新疆考察期间的文献调查与研究。
西方探险家在晚清新疆的考察史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作为子课题之一的“清代新疆与海外档案史料”,我们在2013年以来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如朱玉麒《奥登堡在中国西北的游历》,王冀青《英国牛津大学包德利图书馆藏斯坦因与鄂登堡往来通信研究》、《清宣统元年北京学界公宴伯希和事件再探讨》、《斯文赫定与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关系研究》、《对于“丝绸之路”一词的词源》,王楠、史睿《伯希和与中国学者摩尼教研究交流补考》,对奥登堡、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李希霍芬在新疆的考察以及论证新疆的许多重要历史作出了新的研究,利用档案、日记等第一手资料的研究,为这些近代史疑案的廓清提供了解决的渠道。王冀青对斯坦因手稿的研究成果,甚至为英国学者从汉语回译为英文加以直接引证。
2、对清代新疆的政治、文化人物多角度的研究。
这一专题研究提供了新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文化创造等多方面丰富的资料,是本项目子课题“清代新疆汉文文献调查与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如朱玉麒《徐松遣戍伊犁时期的新史料》、《徐松遣戍新疆案过程新证》、《段永恩生平考略》,孙文杰《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和宁宦绩考述》、《从和瑛西域着述看清中期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理与认识》,颜世明、高健《清代刻书家龙万育生平考述》,为我们重新认识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徐松的生平,由段永恩、和瑛(宁)了解清代新疆的地方行政管理,由龙万育等了解新疆地方文化的创造和流放制度,都提供了新的研究。
3、对新疆文物在清代的被发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一专题成果为我们了解清代新疆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也是本项目子课题“清代新疆汉文文献调查与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如朱玉麒《汉和堂藏〈裴岑碑〉旧拓考》、《龟兹刘平国刻石的发现与近代新疆》、《段永恩与吐鲁番文献的收藏和研究》、《吐鲁番元代纸币的发现与早期研究》,庆昭蓉《库木吐喇周边诸遗址——以出土胡汉文书与早期探险队资料为中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在新疆地区发现的汉代碑刻、唐代文书、元代纸币等重要文物在清代被重新发现和研究、从而谱写中国文明史的重要意义,其中庆昭蓉对龟兹地区在清代发现的胡语文书的利用,是本项目子课题“清代新疆与中亚民族语文文献”的直接表现。
4、对清代新疆典籍文献研究的新成果。
该成果为我们有效利用这些史料研读新疆史作出了基础性的研究。如周轩《乾隆帝与〈塞宴四事〉》,任龙、高健《〈孚化志略〉编纂者考辨——兼论其成书时间与版本》,高健《〈乌鲁木齐政略〉文献再探》、《论首都图书馆所藏新疆乡土志抄稿本之价值》、《〈新疆乡土志稿〉标点本断句纠误》,史明文《新疆图志补编简论》,吴华峰《〈回疆志〉编纂研究》等一系列的文章,都对清代乾隆帝的诗文价值、清代地方志的编纂,作出了新的研究。即将出版的《新疆图志》整理本,也为我们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方志,提供了规范的古籍整理读本。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