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分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人口、教育、就业和迁徙政策仿真中期检查报告

2016年03月09日13:33

一、 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2013年11月26日立项,预计2018年12月1日完成。原计划分五个阶段初步完成课题: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阶段(2014.01-2014.03);第二阶段课题正式启动阶段(2014.04-2014.10);第三阶段课题重点研究阶段(2014.11-2015.10);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攻坚阶段(2015.11 –2017.06);第五阶段课题深化阶段(2017.07-2018.07)。目前,按原计划正常推进到第三阶段——重点研究阶段。前三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1)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阶的任务(2014.01-2014.03)——课题组成立并召开课题研究启动会议,进行讨论并确定课题负责人及研究人员的任务与职责分工、制定项目经费的分配与使用管理办法、项目运作规程、各子项目进度安排,进一步细化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案,收集本项目研究所需的前期研究相关资料。

但是,随着目前重点研究的推进,发现这一阶段的研究框架还需要调整,相应的研究方案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尽管这一阶段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前期研究相关资料,但这些资料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及未来研究的需要,因此地根据研究需要必须不断地大量补充新的资料。

(2)初步完成了第二阶段预期目标(2014.04-2014.10)——①课题组进行正式开题报告论证会;②全体研究人员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统计年鉴等展开与课题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并设计调研方案、调查问卷、筛选重点调研区域等;③根据各子课题的实际需要,组织专人到相关国家、地区、部门、单位实地进行调研,收集资料,五个子课题形成五份调研报告。

但是,由于首席专家工作单位变更(目前调入湖南大学),在办理调离手续时耽误几个月的时间,导致初步的实地调研并没有在这一阶段完成,而是延后到2015年6月才基本完成西南各省市、东南各省市、华北各省市、中部各省市的初步调研。因此也拖延了五个子课题形成的五份调研报告出炉。

(3)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第叁阶段重点研究工作(2014.11-2015.10)——①课题组第二次会议和专家咨询会,总结课题第一阶段研究工作和部署下一步研究工作;对本阶段性存在的重要、关键和难点问题进行咨询;②课题组成员对内陆典型省份进行重点调研,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得比较好的地区——江苏、广东、上海等地进行重点调研;③根据本阶段的调研资料,重点分析产业、人口、教育、就业和迁移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④子课题1的研究人员剖析我国省级(如重庆市)行政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与问题。其他四个子项目课题组展开实质性研究,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补充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形成部分阶段性成果(经相关子课题成员讨论)——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决策咨询等。这一阶段已经根据初步的研究成果,整理发表了学术论文9篇,相关专着两部,递交成果要报叁份。

但是目前这一阶段进展较为缓慢,可能在预计的2015年10月份完成不了重点研究工作,需要往后推延一定的时间,估计至少要往后推延一年时间,即2016年10月才能全部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目前,五个子课题的研究正在加紧全面推进,但五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各有不同。第一到第五个子课题分别完成各自预期工作量的50%、40%、30%、60%和10%。具体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重庆、河南和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人口、教育、就业政策对比研究”进展:该课题已完成了约50%的工作量。具体而言,该子课题供叁部分,目前已完成了前两部分——叁省份产业政策、人口政策与发展方式转变对比分析研究。而教育政策、就业政策与发展方式转变对比分析,这个最后一个部分还没有展开研究。

子课题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理论基础研究”进展:目前,该课题已完成了约40%的工作量。具体而言,该子课题共五部分,目前已完成了前叁部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基本内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本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层次;第四部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理论基础,已经展开初步研究,基本模型架构已经构建起来。但这一部分工作量非常大,还需要做大量研究;第五部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空间优化机制,还没展开研究。

子课题叁“新经济地理循环累积因果模型(狈贰骋)的要素-产业-区域子系统拓展”进展:目前,该课题已完成了约30%的工作量。具体而言,该子课题共五部分,目前已完成了前两部分——劳动力与资本同步转移狈贰骋模型和技术与产业空间转移狈贰骋模型;第叁部分——资源成本与产业转移狈贰骋模型,已经展开初步研究,目前碰到较大的困难,一时难以推进;第四、五部分——资源—产物—产业空间转移狈贰骋模型和要素-产业-区域子系统拓展模型,还没展开研究。

子课题四“典型省份重庆、河南、广东叁省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仿真模型数据库建设”进展:目前,该课题已完成了约60%的工作量。具体而言,该子课题共七部分,目前已完成了4部分——要素系统指标体系、产业系统指标体系、资源环境系统指标体系、科教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第叁部分——人文社会系统指标体系,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取到,由于人为社会基础数据较难获取,因此目前搜集数据较为困难,以至于紧张迟缓;第六部分——数据加工方法,对应获取基础数据的要素系统、产业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科教信息系统四部分做了数据加工和处理;第七部分——数据库构建,还没展开研究,这一部分的工作需要前六部分全部完成以后才能展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对该子课题的数据搜集和指标体系构建,已有典型省份重庆、河南、广东叁省市,扩展到大陆31各省市区,工作量比原来申报时增大了10多倍。

子课题五“典型省份重庆、河南、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激励机制和政绩考核制度设计”进展:该子课题需要前四个子课题和总课题基本完成以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因此目前该课题还只是做些资料搜集整理的外围工作,还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还没有深入展开研究,目前该子课题只完成预期目标10%的工作量。具体而言,第一部分——激励机制设计方面,已经搜集整理了事权与财权对等体制、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差别化区域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税源与税收对等制度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做了一定程度的整理;第二部分——政绩考核设计方面,初步思考了分类管理绩效考核机制、生态政绩考核机制、政绩考核配套实施机制等方面的设计内容。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调研及数据整理与运用

到2015年6月,初步完成了西南各省市、东南各省市、华北各省市、中部各省市的实地调研(访谈、座谈);基本上全面获取了大陆31各省市的产业、人口、教育、就业、迁移等方面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关的数据资料(西藏、海南等部分省份部分年份统计数据不全);初步整理了各个省份的数据资料,并部分形成了指标体系,这些数据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数据库雏形。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基本上完成了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的人口、教育、就业、产业和迁移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需要继续补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

3、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组织课题组中青年教师和硕士生、博士生展开研讨会18次;先后参与了国内高级级别会议两次——中国经济学年会和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前期研究成果形成的论文在会上做了学术交流。目前,本课题组还没有全国性组织召开大型学术会议,没有进行国际合作。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委投递《成果要报》稿件两篇(没有采纳);向重庆市投递《成果要报》一篇(已采纳)。还没有召开成果发布会。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

(1)研究内容太多,除了主要的研究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人口、教育、就业、迁移政策仿真模型及技术支撑平台构建之外,申报书中还提出了要研究:要素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对外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优化、要素空间优化、产业空间优化、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研究内容非常庞大。

(2)研究省份太多。根据国家基金委反馈回来的评审专家意见,需要对大陆31各省份逐一展开研究,工作量非常大。

(3)调研工作难以深入展开。虽然课题组尽力联系各省市的有关部分(比如,发改委、国土厅、规划局等部分),但大部分单位都不太愿意腾出时间与我们座谈。课题组只能选择部分区县相关部分展开调查。而且参与座谈的各单位成员多为一般办事人员,不太熟悉本省、本县的发展方式转变情况。

2、改进措施

(1)缩小研究内容,集中精力从产业、人口、教育、就业、迁移角度研究解决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政策仿真模型和技术支撑平台。舍弃申报书中提出的要素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对外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优化、要素空间优化、产业空间优化、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内容,不予研究,或对这些研究内容只从人口、教育、教育和迁移角度做规范性分析,而不做定量分析。

(2)酌情考虑基金委反馈回来的评审专家意见——研究范围扩展到31省市区,还是回到申报书提出的研究范围——典型省份广东、河南、重庆的研究。重点研究典型省份广东、河南、重庆的情况,对其他省份的研究只标准的分省研究,不分别对31个省份详细展开分析和分别提出具体政策措施。

(3)缩小省厅级单位的调研次数,增加地、市、县级单位的调研次数。从微观向宏观推进研究。同时增加各省市当地城乡居民的座谈人次,利用湖南大学学生遍布全国各省市区的优势,通过学生寒暑假回家时间对当地政府和居民展开调研。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专着:《中国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邹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5月)

本书从要素空间优化、产业开放演进和区际贸易优化方面探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进而展开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1)基本内容

本书综述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理论,探索了内陆开放型经济运行机理;建立了体现经济开放、地域分工与产业空间演进、要素区际开放和产物区际贸易等系列模型,并分别以对区域开发程度、要素开发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内陆开放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内陆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做了系列实证研究。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背景,构建了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架构,在分析和借鉴现有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基础上,分别从产业开放演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商品区际贸易叁大方面,探索如何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最终把产业、要素和产物叁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叁位一体”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

(2)主要观点

①要素空间优化、产业开放演进和区际贸易优化是中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路径,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便捷途径。

②西部大开必须跳出“政策性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发展模式。

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叁位一体要素优化、产业优化、产物优化。

④内陆开放型体系是由要素、产业和产物开放组成的整体,产业开放演进是核心,要素空间优化是产业开放演进的基础,商品区际贸易是产业开放演进的深化,叁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西部地区只有形成了区域内部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纵向”垂直产业链分工,才能最终形成上下游产物贸易、同一产物不同生产环节的中间产物贸易以及要素空间优化。

⑤要素开放的本质在于通过要素空间优化——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促使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西部地区要素空间优化目标是生产要素以最低成本自由流动和有效率配置。

⑥西部地区的产业开放演进要采用全方位产业梯级开放演进模式、区际产业节点互动式开放演进模式、分层级产业空间演进具体模式

⑦发展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的进口替代模式和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的出口导向模式。

⑧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深化思想解放,营造良好开放环境;打造高速出境物流体系,构建内陆开放通道;加强“叁位一体”区域合作,破解各自为政难题;搭建人才创业平台,破解全球引智难题;搭建全球融资平台,破解资金紧缺难题。

(3)研究价值

①以微观主体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目标为前提,以产业空间演进理论、要素区际流动理论、产物区际贸易理论为基础,首次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和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架构,将要素空间优化、产业开放演进和区际贸易优化研究纳入这个完整的框架,并得到相应的经济学解释。②在半封闭式西部地区经济系统中,考虑到开放经济发展的外部性,根据经济开放、地域分工、产业-要素-产物空间优化机制(模型),耦合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构建了产业开放演进机制、要素空间优化机制和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运行机理,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开放型经济理论内涵。

(4)应用价值

①根据开放效应、集聚效应、比较优势,设计了适合西部地区的产业开放、要素开放和产物开放开模式,探索了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模式下的异质性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在政策性大开发背景下研究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可能对新的边缘学科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②对西部大开发基本思路和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做出了创新性设计。本书基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新贸易典理论,同时以西部省市(除西藏外)的实地调研进行经验研究,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必须跳出“政策性投资拉动”的惯性发展思维模式,转型到以开放促开发上来。该论断本身对于我们认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性质、认识各行为主体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角色和地位有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可以实行分层梯级开放和开发,但西部地区必须扫清内外部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自由贸易和产业自由转移的障碍,否则就没有产业开放演进、要素空间优化和区际贸易优化的可能。这对我国中部地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广和示范作用。③本书能为国家实现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和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寻找新路径;为西部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供新举措。该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和基础。

2、专着:《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拓展研究》(邹璇,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本书从城乡统筹角度初步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系列产业问题、就业问题、人力资本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

(1)基本内容:本成果在分析我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制度背景基础上,挖掘现有城乡统筹理论基础,并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而探索城乡收入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商贸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等方面的模式与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重点地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拓展战略架构及战略重点、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拓展关键领域;同时还针对当前城乡统筹面临的问题,从户籍改革、现代农业、城镇化与工业化、土地融资及农产物信息化平台建设分五个专题深入研究如何纵深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最后提出的系列可操作性政策措施。

(2)主要观点

①以城乡收入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商贸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等举措,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②在城乡资源领域构建统一市场,让要素自已流动,促进要素空间优化。

③突破关键领域的制度瓶颈,赋予实践主体探索权。

④打破基层实践的思想束缚,赋予实践主体试错权。

⑥设立统筹城乡发展基金,实行开放管理专项支持。

(3)学术价值

第一,学术界首次系统地研究城乡统筹理论;第二,丰富和发展了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结构”的理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第叁,为解决城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第四,从城乡收入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商贸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等方面提出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指向。

(4)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

第一,本成果能为国家各级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第二,本成果能较好地指导地方政府解决“叁农”问题、转变城乡经济发展方式;第叁,本成果中的城乡收入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商贸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统筹等模式与路径能直接用于指导地方政府展开城乡统筹工作和发展方式转变工作;第四,本成果的城乡统筹关键领域和重点专项研究环节的解决办法,有助于区县政府在推进城乡发展方式转变中实际操作。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请填写附件贰齿颁贰尝表格)

专着:

1、邹璇,《中国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5;

2、邹璇,《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拓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4。

文章:

1、邹璇,区内双核互动产业统筹发展研究,求索,2014.10;

2、邹璇,中国城乡商贸统筹能力地域分异性研究——基于省级层面的实证分析,软科学,2015.1;

3、邹璇,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农村经济,2014.8;

4、皮亚彬,城市区位、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化路径,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03-06

5、段瑞君,聚集经济、市场拥挤效应与城市规模,财经科学 2014-08-01 期刊

6、梁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变动趋势——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实证研究,产经评论 2014-11-15

7、安虎森,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 2014-05-25

8、颜银根,中国分割的经济空间:基于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 2014-07-15

9、谭灵芝,气候变化适应性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影响研究,农业技术经济 2014-12-26

成果要报

1、谨防人口结构失衡绑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2015.5,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委)

2、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模式与路径探索(2014.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委)

3、西部地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模式与路径探索(2014.1,国家重庆市社科联社科基金办公室,2014年10月刊出)

调研报告

1、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问题调查报告(2014.12)

2、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问题调查报告(2015.1)

3、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问题调查报告(2015.1)

3、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问题调查报告(2015.5)

专题研讨会材料(笔笔罢)

分别围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人口、教育、就业和迁移等方面主题,组织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博士生展开专题研讨,共组织研小型讨会18余次,制作相关主题专题研讨材料PPT 103份。

此外,还有相关该主题的工作论文12篇,部分论文已经向蝉蝉肠颈期刊投稿。

四、审核意见&苍产蝉辫;

课题组供稿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