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依据项目立项后召开的专家工作会议通过的具体工作方案,本项目的总体框架,是除了完成哈佛所收旧海关出版物出版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之外,主要目的是到国内外寻找尚未找到的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然后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预期目标是通过广泛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为近代中国的研究者提供有关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最详细、最完整的研究成果,并较好地理解它的学术价值和它提供的有关近代中国的多角度的场景,以便学界方便地打开这一资料宝库,从而推动近代中国研究的进展。
1、对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整理和研究、出版工作
我们将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分为搜集、整理和研究叁个方面。首先要完成的,是对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整理和研究、出版工作。这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由项目主持人吴松弟发现并进行整理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共279册,其中的199册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因出版社的原因未在扉页登出项目号,但在前言中已提到资助情况),余下的80册将由该出版社在2015年下半年出版。此套书的每个专刊和每种图书,整理者不仅使其拥有正确、完备的书名和在各自系统中的编号,并都为其撰写了“书目提要”,以便读者理解其中的编撰方式、内容和格式的变迁,从而做到较好地利用。2014年8月29日,由项目主持人所在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收藏单位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联合在复旦大学召开新书发布暨海关内部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学术报告会,滨下武志、林满红、戴一峰等国内外最早最多利用旧海关出版物的研究者,都在报告中强调了出版与整理这套书的重要意义,认为随着大量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走出档案馆,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将进入新的阶段。《解放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近代史研究》等二十余家纸面和网络报刊,都予以详细的报导。
2、其他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搜寻和整理工作
旧海关内部出版物大约可出版650余册,2001年南京二档馆和中国海关总署合作出版170册《中国旧海关史料》,加上哈佛所收的279册,共449册,尚有200余册有待搜寻。2013年7月以来,主持人先后利用本项目基金以及其他可能的资助,访问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美国密西根大学图书馆,并为了整理和出版的需要叁次访问哈佛大学图书馆,并查阅香港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档案馆等单位,逐渐得知它们的收藏情况。尤其是通过多方努力,得到中国海关总署和中国海关学会的支持,在上海海关档案室寻找到大约150册左右以前未发现的旧海关出版物。现在,上海海关档案室所收的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扫描工作已即将完成,本项目组即将按照哈佛书的做法,对其进行全面整理并完成出版前的工作,以便由中国海关出版社在明年出版。
目前,大约还有五六十本旧海关内部出版物,一部分已找到但不知收藏单位是否同意出版,另一部分还需继续寻找。依据以前的工作经验,主持人相信相关的困难应能得到解决。
3、对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研究和利用
随着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搜寻的进展和整理工作的深入,我们对旧海关出版物的研究和利用也进入新的阶段。在文献研究方面,《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中主持人撰写的20万余字的《书目提要》,即是对旧海关出版物研究成果的反映。类似的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还有《近代海关贸易数据摘编本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旧海关海图的时空特征研究》、《旧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等论文。
利用学界以前较少利用的旧海关内部出版物,加强对近代海关史和近代经济地理的研究,是研究的重要体现。由主持人主编的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已开始出版,各卷最主要的资料,都来自中国旧海关内部的出版物。其中,第一卷(概论和全国概况),由吴松弟担任主编和主要作者,第七卷《华北和蒙古高原近代经济地理》则由项目组成员樊如森一人撰写,都已经出版。此外,由项目组成员姚永超担任第一作者的《中国海关史十六讲》,利用海关内部出版物,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有关中国海关史的主要内容。另外,吴松弟、樊如森主编的会议论文集《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以及项目组成员发表的十余篇论文,也分别论述了海关史、海关资料和近代经济地理的若干重要问题,推进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4、本项目的现实意义引起海关总署的重视
由于我们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性,也具有极好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们的研究已引起中国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2013年11月22日,本项目主持人吴松弟应邀在中国海关总署,做题为“中国近代海关出版物及其学术价值”的专题发言。
2014年12月16日,中国海关总署在北京总署礼堂召开“海关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学术讲座,全部4个报告都由本项目主持人吴松弟教授和其他项目成员来做。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邹志武,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黄胜强,中国海关学会李克农会长、左铁副会长、李延顾问,以及总署各相关部门和地方海关的海关史研究人员百余人出席了大会。
此外,吴松弟近年还应邀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日本东洋文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海关学院、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航海博物馆,做有关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学术报告,王哲、姚永超等人在上海海关学院,也分别做了有关海关史、海关资料的学术报告。
5、主要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本项目按照课题的设计,依“搜集”、“整理”、“文本研究”、“应用研究”的流程,设立8个相互关联的子课题。有关“搜集”、“书目提要”两个子课题的工作已见上述,“地图”、“应用研究”两个子课题现处于准备阶段,已在进行中的“整理”、“数据库”、“文本研究”、“专有词汇研究”等四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下:
(1)“整理”子课题
根据主持人先前的准备工作,发现对于一些旧海关出版物的目录、书名,不仅各图书馆的记录多有岐异、残缺,甚至被视为最完整、最权威的海关出版物目录List of Chinese Customs Publications(Documents Ilustrative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ctivi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一书的附录),也有错误和漏记之处。因此,收集到旧海关出版物后,需要依据各书的封面确定书名,修正原有目录的错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统一的旧海关出版物目录。
经过系统整理,现已编写了《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总目》。该总目包括“本目录编号”、“系列名与在该系列中的号码”、“书名(英文)、“书名(中文)”、“作者、出版社与出版时间”、“丛刊、册数与起始页码”、“索书号和书中使用的文字”七项内容。举例如下:
一、本目录编号 二、系列名与在该系列中的号码 三、书名(英文) 四、书名(中文) 五、作者、出版社与出版时间 六、丛刊、册数与起始页码 七索书号和书中使用的文字
第一类统计系列(STATISTICAL SERIES)
1 统计,1 SHANGHAI CUSTOMS DAILY RETURNS 〔江海关进出口日报〕 1867年江海关自印 美,
未收 005825545
英文
由于旧海关出版物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且又依据收藏机构的不同分为各个丛刊出版,便使得读者要寻找同一系列的图书,必须到不同的丛刊中寻找,极其不便。“总目”的出版。使这一困难不复存在。
(2)“数据库”子课题
已经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书中所要求的“中国旧海关数据库”的主体建设(贰齿颁贰尝格式),主要包括:
中国进出口贸易整体统计,1859-1948年,共计90年,每年约85个统计项目,包括船舶、贸易、税收、旅客、贵金属、外汇汇率、鸦片等。共计约7 000条数据。
46个港口的贸易统计,1859-1947年,共计88年。每年每个港口约20个统计项目,包括船舶,贸易,税收三大类。共计约30 000条数据。
代表性年份46个港口间埠际贸易的源汇(OD)数据,共计约20 000条数据。
重要港口如汉口、镇江、宁波等子口税贸易源汇(翱顿)数据。
1920-1934年进出口商品货品目录详单。
代表年份进出口货物类编(商品及数量)。
上述六大系列数据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其实分属于近代中国国内贸易网络的不同层次,分别覆盖进出口贸易——埠际贸易——子口税贸易,换种说法若以进口为例,则为洋货进口——洋货分销——洋货运抵终端消费市场此叁个层次贸易类型。
下一步,后期将重新思考数据结构,将别虫肠别濒形式的数据库,转换成如础肠肠别蝉蝉等较为易于管理的数据格式。
(3)“文本研究”子课题
主要研究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文本结构与内容,理解其编辑格式、原则、特定含义。拟首先从海关管理范围逐渐扩大、职能有所变化入手,探讨旧海关文本内容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方面的变迁和会计制度、统计方式的演变,理解旧海关编撰文本的制度。目前已完成较为复杂的统计系列文案处理,形成《中国旧海关统计系列的编撰原则》文稿。本课题的最终目标,是编辑“旧海关系列内部出版物的文本结构与内容提示”,为读者利用这一海量文献提供一个初步的指南,并与其他子课题相呼应。
(4)“专有词汇研究”子课题
旧海关出版物充满了从国外传来,与当时进出口贸易、海关管理有关并兼及经济、社会的名词,如不加以解释便难以阅读当时的海关文献。尽管以前也有海关史研究人员编纂此类图书,但大多限于中文名称与英文名称的互换而缺少解释。本课题利用旧海关出版物的丰富词汇与相应解释,编纂《中国旧海关专有名词辞典》。现已完成约97万字的初稿编写工作。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一、《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
(1)基本信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工作,《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279册),经由本项目主持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弟编辑整理,在方书生、詹庆华、姚永超、樊如森等项目组成员的协助下,自2014年4月起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推出。其中的199册已经出版,余下的80册将由该出版社在2015年下半年出版。
(2)主要内容与特色
本丛刊所收的图书,无一本与南京二档馆和中国海关总署合作出版的170册《中国旧海关史料》所重复者,即使在全球范围,其绝大部分也没有出版过。本丛刊占了目前已知的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42.9%,如加上《中国旧海关史料》的170册,合占69%。换言之,由于本丛刊的出版,接近70%的旧海关出版物,都已经走出档案馆,摆到了各国学者的面前。毫无疑问,这是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对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最大规模的发掘、编目、整理、出版。对闻名中外的哈佛燕京图书馆而言同样如此,据2014年8月月29日专程前来复旦大学参加新书发布会的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告知,该馆虽然每年都有数种图书在中国学者发现、整理之后在中国出版,但就出版图书的数量而言没有哪次能够超过本丛刊的规模。
一般的旧书再刊,基本采用扫描出版或以前的复印出版的形式。项目主持人考虑到旧海关以前的出版物并不以对外销售为目的,为人所知的图书甚少,加上图书数量多达上千种,且系统复杂、内容庞杂,在长达90年的出版时间中相关的内容与统计制度与时俱进,如采用仅仅扫描出版、复印出版的形式,不加以整理,势必不便于读者阅读。因此,采用了一般图书再版少用的详细整理的方法。
第一,依据原书,理清了混乱的书名和系列号,重现了旧海关内部出版物自身完整的系列和图书。对哈佛书的整理工作,为厘清全部旧海关出版物的目录,编纂《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总目》打下了基础,并为寻找其他尚未找到的出版物提供了必要的图书目录。
第二,为收入的各种图书分别写出书目提要,其字数已达到二十余万字。
旧海关内部出版物大体可分为专刊和专书两类。专刊指以某项内容为中心而按年、按季度或按月刊行的连续出版物,由于刊行时间多数长则数十年,少量也有数年,反映的内容随时代发展而有增减,刊载的格式、专有名词乃至货币单位也有不同。为便于读者阅读,对不同的专刊,各编纂一条较长的“书目提要”,按时代顺序,详细说明专刊的起源、刊名变化、内容和格式的沿革与变迁,并述及对研究者特别有用的内容。
专书指并非连续编撰的工作报告、单本研究着作、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地图集等。旧海关工作范围极广,关注面多种多样,第二至第七系列以及他类之书的尤其如此。它们中,固然有一些专门的报告或图书,用了与内容相符的书名,但也有不少内容综合性高的报告,因使用带上“海关”、“贸易”、“关税”一类词汇的题目,使人误以为仅仅与海关贸易有关,看不出它们包含的其它方面颇具史料价值的数据。对于此类书,书目提要着重介绍书中不同内容的史料价值,包括涉及人物与事件的历史背景、细节资料,以及中文文献常有所疏忽的数量统计,以便海关和贸易以外的内容可以为相关的很多学科所采用。
本丛刊的整理与出版,完整体现了项目组对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整理和研究的理念。一旦整理者完成对上海海关档案室收藏的未刊出版物的整理之后,将合并对所有各套丛书的整理和研究成果,再出版汇集《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总目》和各书全部书目提要于一体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使用指南》,以便于学者的利用。
(3)学术价值
由于近代旧海关具有丰富、特殊且重要的职能,工作中所形成的大量内部出版物,涉及到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广泛而普遍的史料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的出版,便于学界使用这些海量的、基本未为学界所使用的连续性而且较多使用量化手段的资料,必将大大推进近代中国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而形成一些全新的甚至某些方面具有颠覆性的学术成果。
(4)社会影响
由于其重要性以及数量之巨,2006年10月当项目主持人吴松弟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发现大量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消息传出时,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费正清中心和哈佛燕京图书馆叁单位,联合为我在费正清中心举办了题为“近代中国研究的资料宝库:美国哈佛大学所收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专场报告会,美国东部的《世界日报》、《美东新闻》等多家报纸做了大版面的报导。此后,吴松弟应邀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日本东洋文库、日本关西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海关学院、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十余个单位,在美国哈佛收藏为中心,做了有关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学术报告。
2014年8月29日,由项目主持人所在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收藏单位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联合在复旦大学召开《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新书发布暨海关内部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学术报告会,滨下武志、林满红、戴一峰等国内外最早最多利用旧海关出版物的着名研究者,都在报告中强调了出版与整理这套书的重要意义。现担任我国的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的日本着名学者滨下武志,认为随着大量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走出档案馆,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将进入新的阶段。《解放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近代史研究》等二十余家纸面和网络报刊,都予以详细的报导。
由于我们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性,也具有极好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们的研究已引起中国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2013年11月22日,本项目主持人吴松弟应邀在中国海关总署,做题为“中国近代海关出版物及其学术价值”的专题发言。中国海关总署孙毅彪、邹忠武两位副署长,中国海关学会李克农会长、左铁副会长、李延顾问和各分关的负责人近80人出席了大会。
2014年12月16日,中国海关总署在北京总署礼堂召开“海关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学术讲座,由本项目主持人吴松弟教授和其他成员做了4个报告。其中,吴松弟的报告题目是“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另外的报告分别是董枫《晚清海关的再认识》、王哲《中国近代海关贸易统计数据的挖掘整理与可视化》、姚永超《中国旧海关的海图研究》。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邹志武,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黄胜强,中国海关学会李克农会长、左铁副会长、李延顾问,以及总署各相关部门和地方海关的海关史研究人员百余人出席了大会。
代表性成果二,《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第一卷
(1)基本内容
描述中国在近代(1840-1949)所发生的从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过程及其形成的地理格局。除了绪论外,一共八章,涉及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商业的发展、近代人口的增长和空间分布、近代农业的发展变化与空间格局、近代工矿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近代交通的发展与空间分布、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与空间分布、近代城市的发展与空间分布、近代经济变迁的时空进程。
(2)主要观点
在开埠通商、先进生产力进入中国的大背景下,在进出口贸易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经济发生巨变,尽管这种变化程度各地极不相同,毕竟维持了几千年的传统经济面貌得到极大改变。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或者说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空间进程,用“自东向西、由边向内”八字概括,其中又以“自东向西”为主要方向、“由边向内”为次要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形成表现在物流、交通、现代工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近代经济区、地方差异等八个方面。
(3)学术价值
近2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对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过程,及其形成的经济地理格局的研究,却仍处在近乎空白的状态,本书的写作,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以便学术界从空间的角度理解近代中国的经济变迁,并增进对近代政治、文化及其区域差异的认识。
(4)社会影响
因为该书2015年3月才出版,学界虽然尚来得及广泛讨论,但今年以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研究所、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等学术机构已经邀请吴松弟前往演讲相关的专题,有关近代经济地理的相关研究获得广泛的关注。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