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当代精神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及其批判”负责人、复旦大学教授
虚无主义并非现代社会所特有。不同的文明传统都是在应对虚无主义侵蚀过程中发育并培植起来的。但现代虚无主义有别于传统时代,已越来越深入地嵌入现代性,表现为价值虚无主义。现代性助推了价值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也由此获得某种理据。弄清现代性境遇中的虚无主义问题,方能有效展开价值虚无主义的历史批判及其分析治疗。
现代性催生价值虚无主义
传统本体性的虚无主义并不必然导致现代性的价值虚无主义。但因与传统所遭遇的断裂与脱域,以及与拜物教、相对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价值的聚合,现代性催生价值虚无主义,并使“虚无”成为现代性的极端反应。
在传统时代,“虚无”常常是本体性的,本体性的虚无多关乎出世与超越,与无为、空灵、逍遥、归隐、妙境、虚寂、静观以及利他主义等关联,形成美学及艺术境界、超越的人格类形、宗教境界或人生态度,且有其特定的文化定位,并不必然构成影响社会大众的消极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念。但现代性的特点在于与传统所遭遇的断裂与脱域,对传统的拒斥与否定,本身就形成现代虚无主义传统。同时,在世俗化及其物化的现代性境遇下,受利己主义的强势影响,存在性的虚无泛化并转变为价值虚无主义,成为影响大众的消极观念。
现代性显然更容易滋生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是现代性与传统之断裂、脱域,以及现代性自我理解与认同危机不断突显的结果。传统时代形成了相对自足的习俗及其分工体系,也形成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世俗生活与超越生活之间的基本平衡,包括形成了理想主义的精神生活传统及其范式。但在现代性境遇中,人的活动完全同一于日益物化和功利主义的理性化体系,日益加剧的自我与社会符号之间的分裂使个体产生了高度的不适应甚至于逆反,不承认所有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实在,如国家、民族、家庭、人类,甚至于否定其个体生命本身,于是形成了价值虚无主义。
价值虚无主义本身就是现代性本身的症候或并发症。因无力反思现代性问题,更无力理解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及其现代性的历史建构,而任意识步入对现代性的简单逆反,或奉行相对主义,“怎么都行”,如此自然容易接受价值虚无主义。就思想市场而言,愈是与传统脱域,愈容易拒斥现代性,价值虚无主义也愈有市场。而且,源于现代性与传统的脱域、断裂及其无根基性,借势于现代人愈来愈浓厚的对文明前景的怀疑与失望,价值虚无主义往往获得“天然”的合理性。
价值虚无主义的西方源头及其传播
价值虚无主义有西方的源头,但愈来愈显现全球效应,且裹挟着神秘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侵蚀现代文明机体,并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恐怖主义及邪教的理据,其负面的政治效应不可小觑;后发展国家尤其是中国面临更为复杂的虚无主义思潮困扰。
虚无主义思潮本是19世纪欧洲社会文化剧烈嬗变的结果。在一系列社会政治思潮,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浪漫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历史主义、无神论、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神秘主义中,虚无主义带有一定的晚成性,乃无神论、古典自由主义、民粹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不断积聚的结果,也是以反叛黑格尔的观念论为核心的非理性主义运动的结果。而从社会政治效应上看,价值虚无主义又与同一时期盛行的种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有着高度的关联。尼采将基于强力意志的积极的和古典的虚无主义赋予“优等民族”,不言而喻,作为非主体民族的“劣等民族”则只配得上消极的和现代的虚无主义。帝国主义无疑对非西方历史采取了彻底的虚无化,种族主义及法西斯主义则直接将其他族群及其国家、人民虚无化。法西斯主义破灭之后,价值虚无主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生存主义特别突显个体虚无及其荒诞,并将价值虚无主义引向更为普遍的现代性境遇,不只是强权政治、种族歧视及资本逻辑导致价值的“被虚无”,而是现代性的物化逻辑导致人的总体的虚无,人的虚无被看成是与生俱来的。萨特式的个体虚无观念影响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即所谓“跨掉的一代”。而在价值虚无主义的全球扩张中,价值虚无主义对非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显然带来持续的和更加消极的影响,非西方历史及现代性的建构或重建,总须面对西方对非西方历史的虚无化的传统及其侵蚀。
价值虚无主义既是无政府主义及民粹主义的价值理据及其精神症候,也推动并见证了无政府主义及民粹主义的蔓延。时至今日,世界民族国家格局仍在持续分化,全球资本主义、网络化及各种政治文化社会冲突,使得政治格局显得脆弱,失范频频,一方面是无政府主义及民粹主义的持续活跃,另一方面是治理及其管制力度的加强,价值虚无主义的政治性质愈发突显。在很大程度上,价值虚无主义不只是个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集体意识及其意识形态,价值虚无主义实是激进的反现代主义,且因其否定社会实在及团结进而构成诸多邪教及恐怖主义的当然理据,已显示出越来越突出的负面政治效应。
价值虚无主义的分析与“治疗”
现代性境遇下的价值虚无主义问题,直接就是社会生活与实践问题。对现代虚无主义的深入的历史批判当在唯物史观论域中展开,并具体化为马克思无政府主义批判及资本主义的历史批判。作为社会心态的消极反应,价值虚无主义的克服还理应在社会事实及价值观建构层面展开。
虚无主义虽具有某种合理性,但现代价值虚无主义毕竟是无力应对现时代人类生存困境的表现,其消极的社会生活及其实践意义,较其可能具有的警示及治疗意义大得多。
深入批判和克服价值虚无主义,还得诉诸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因而,对于否定人的存在的虚无主义,显然是唯物史观予以坚决批判的。虚无主义的政治性质,不只是一般的唯心史观,而是特别表现为拒绝承认人类进步的粗陋的无政府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包括对施蒂纳、蒲鲁东、巴枯宁到克鲁泡特金的批判,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无政府主义及其民粹主义的批判,必然包含着对虚无主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的批判框架里,价值虚无主义实是现代性即资本主义自身同一并取代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价值虚无主义因而被解读为对于超越资本主义达至人类解放的无视,并与资本主义所助长的拜物教意识一起,巩固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日益加深的奴役——解放的虚无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即包含着对价值虚无主义的历史批判,依据于此,现代性对价值虚无主义的不断巩固,实是由资本主义及其资本逻辑所支撑的,因而必须历史地扬弃资本主义制度,重建人的历史性,“解放就是把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以回击价值虚无主义对人及其历史超越性的否定。
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有效克服,当取决于社会精神的培植。对于一般大众而言,虚无主义价值观常常只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消极反应,多属于社会心态,面对生态危机、健康困扰、灾难频仍、群体恐慌事件不断、日益增长的精神心理压力以及官场腐败盛行、社会风气的持续恶化等,民众有一些虚无主义情绪,并不奇怪。在很大程度上,很多标称为虚无主义的主张,不过是换了装的悲观主义、怀疑主义或犬儒主义。因此,不必把价值观的虚无主义拔得过高,那样反倒赋予其一种抽象合理性。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应特别注重社会事实、制度建设、精神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建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的党风与社会风气建设、反腐倡廉、法治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用中国梦积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即属于此。相信这些方略能够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从而形成有效遏止虚无主义侵蚀的社会文化机制。
(作者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当代精神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及其批判”负责人、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