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11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基于逻辑视域的认知研究工作简报

2016年06月01日14:09

2015年1月20日由黄华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基于逻辑视域的认知研究》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举行 “The First Xixi Workshop on Argumentation Mining”研讨会。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廖备水教授、徐慈华博士、王轶博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代建华老师、李石坚老师,以及求是高等研究院的郑能干老师在此次活动中做了主题报告。黄华新教授在会上致辞。

会上,子课题负责人廖备水教授首先做了以“论辩挖掘模型与算法”为题的发言。在发言中,廖老师指出,论辩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且不可或缺,因此,论辩挖掘将是一项可行,而且十分有意义的研究。接着,他向大家介绍了论辩挖掘的研究思路。论辩挖掘主要分为叁个步骤:第一步,从自然语言文本中识别论证,形成论证图式;第二步,将从自然语言论证中得到的半形式化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形式化处理;第叁步,在形式化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评估,得出结论。最后,廖老师指出了这一研究中的难点,例如如何从自然语言中文本中识别论证,如何反应自然语言文本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等问题。

第二位发言的是计算机学院的代建华老师,他以“粗糙集理论与不确定性”为题,向大家介绍了粗糙集理论这一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学工具。对于在已有知识背景下很难精确刻画的粗糙概念,粗糙集理论使用“上近似”和“下近似”两个概念去逼近对象集,随着领域知识的丰富,逼近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在介绍了基本概念以后,代老师还从代数与逻辑、不确定性度量两个角度对粗糙集理论进行了阐释。

接下来,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王轶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以“模态逻辑与论辩系统”为题的发言。从模态逻辑的基本概念开始,到可能世界语义学、拓扑语义学与子集语义学,王老师层层深入,一面介绍模态逻辑理论,一面指出模态逻辑与抽象论辩框架理论可能的契合点。抽象论辩框架理论是目前人工智能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在座许多老师和同学感兴趣的研究点。王老师试图指出抽象论辩框架与可能世界语义学中的“框架”(模型)具有相似性,而认知逻辑中的动态化与论辩框架的动态性更新之间有可能联系起来。王老师还指出,拓扑语义学比可能世界语义学更一般化,也许对论辩理论的刻画会更方便。

随后,李石坚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疾病诊断专家系统”。李老师告诉大家,此项研究针对医疗资源稀缺的现实状况,以改善基础医疗的服务能力为出发点,以基于症状筛查疾病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以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为依据,使用分词技术,对疾病文档中的要点部分进行分析,以获得疾病所对应的症状名称集合,然后通过决策树,以症状为特征将疾病分类,通过症状快速搜索出相应病症。李老师在发言中向大家展示了分词的几种方法、决策树的运行过程,以及文本知识库的构建、症状组合查询和单一症状向导式查询的操作流程。

郑能干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熊蜂机器人行为诱导方法研究进展”。“昆虫是否也能做论辩?”郑老师由这一问题出发,向在座师生展示了“能做论辩”的昆虫——昆虫机器人。昆虫机器人通过昆虫加上中枢或外围神经刺激诱导模块,实现静态预设和动态控制。由于昆虫负重能力有限,以个头较大的熊蜂为实验对象是不错的选择。郑老师的实验团队实现了通过调节合适的微点刺激参数,从而诱发、终止熊蜂振翅行为。昆虫机器人的视频展示使大家大开眼界。

最后,徐慈华老师介绍了“隐喻论证的逻辑结构”。徐老师首先向大家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思想——“概念系统都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然后介绍了隐喻的认知机制、符号形式等,最后借助几个生动的隐喻论证运用实例,通过图式分析论证结构,生动地说明了隐喻在论证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发言结束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跨学科讨论。

本次小型研讨会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各学科交融讨论会,来自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几场发言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使在座的师生感觉别样新奇,获益良多。本课题的相关问题得到了比较深入具体的探讨。

(课题组供稿)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