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于2011月2月20日举行开题会议以来,2015年为计划中的最后一个年度,预计年底完成全部研究工作,预计2016年初结项。本年度上半年的研究进展进和预计结项成果报告如下:
第一,完成理论与方法论建构
在本项目2014年度报告中,已经明确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任务在于解答文学与文化的关系,表述为文学与文化文本的关系研究。项目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研究范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做出文化文本的符号理论体系建构,即在现有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范式之外,寻求创建一套文化文本导向的新理论与新研究范式,并通过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的贯彻实施,在文化大传统新视野上有效解释华夏文明的特性及其发生原理,探寻出失落已久的信仰之根,从而说明华夏的核心价值观由来及其特有的物质原型,真正实现重讲“中国故事”的理论初衷。
以上理论研究内容体现为项目负责人撰写的最终成果——两部专着:
《文化人类学新论》,已完成,
《文学人类学新论——玉教伦理与华夏文明》,已完成,待修订
第二,贯彻四重证据法的田野调研:玉帛之路考察系列共完成5次
承接2014年6月以来的调研计划和已经开展的前二次玉石之路考察,2015年抓紧实施其余的玉源地摸底和运输线路的系列考察,希望能够在认识上大体穷尽古代玉石资源主要产地,重新绘制出一幅“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地图”,以及与之相应的另一幅“中国古代西玉东输的路网示意图”。今年已实施的六次田野考察情况如下:
第叁次考察(2015年1月)为环腾格里沙漠路网的考察,求证尽人皆知的河西走廊通道与罕为人知北方沙漠地带通道之间的关联。驱车自甘肃兰州、会宁进入宁夏,翻越贺兰山后进入阿拉善左旗,再西行穿越腾格里沙漠,南下进入甘肃民勤县和武威地区,将河西走廊北端的穿越沙漠的交通支线复原出来,相当于重走古代的骆驼道,亦即唐宋时期的丝路主干道——灵州道或原州道。
第四次考察(2015年4月)为新疆青海以外的古代玉文化的玉源探索,聚焦新发现的甘肃玉料原产地即“二马”山(甘肃临洮马衔山和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的玉矿资源情况。对比分析甘青地区史前的齐家文化用玉与临洮马衔山玉料的相似性,进而得出对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的总体性新认识。
第五次考察(2015年6月),由课题组联合多单位组成“2015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团”(10人),从兰州出发,经过宁夏西海固地区,北上银川,越六盘山和贺兰山,经阿拉善左旗至右旗,先后跨越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再沿着黑河-额济纳河一线(古代又称弱水)北上额济纳旗,考察居延海和黑城,再向正西方向行进,经路井、三个井、黑鹰山、乱山子,穿越千里无人区,抵达甘肃肃北的马鬃山镇,考察新发现的先秦古玉矿遗址和明水的汉代故城遗址。完成了对草原玉石之路的实地踏查。中国甘肃网追踪全程报道,央视摄像师和《人民画报》记者全程跟随,并在2015年第 期刊登专栏文章《》
第六次考察:围绕着河套地区史前文化的分布而展开,起点在阴山山脉之外的固阳县秦长城及大乌兰古城遗址,终点在河套南部黄河两岸的两个站点:山西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小玉梁龙山文化遗址和陕西神木县新发现的龙山文化石头城——石峁古城,总行程约2000公里,历经包头、固阳、鄂尔多斯、准格尔、托克托、伊金霍洛旗、河曲县、五寨县、岢岚县、兴县、神木县、府谷县等十二市县,考察古遗址十个,其中龙山文化遗址八个:大乌兰古城、阿善遗址、寨子圪坦、寨子上,魏家峁郝湾村遗址、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小玉梁遗址、府谷县善家峁古城遗址、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古城。云中遗址,在民间采集和征集龙山文化陶片和石器、玉器标本一批,为进一步的检测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七次考察(2015年8月4日至12日):目标路线为新疆北道,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组成考察组,由主流媒体新华社资深记者汪永基,《人民日报》记者唐学梅,新疆昆仑文化研究院谢平秘书长等参与全程。考察行程路线为:甘肃广河县出发,经兰州至乌鲁木齐,访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联,华凌玉器市场等。从乌鲁木齐东行至北庭,考察佛教寺院遗址,再驱车东行,至木垒县平顶山,考察史前墓葬考古发掘现场;自木垒县穿越准格尔盆地北上至清河县,考察叁道海子图瓦人文化墓葬和金字塔、鹿石等。再驱车自清河县西行,抵达阿勒泰市,考察阿勒泰博物馆,戈壁玉市场等,切木尔切克史前石人、石棺墓群遗址。回程自阿勒泰驱车南下,途径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昌吉,返回乌鲁木齐。
第八次考察(2015年9月1日至12日):目标路线为青海道至新疆南道,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新首钢矿业公司组成联合考察组,考察地域跨越甘肃、青海、新疆叁省区,单线行程3000多公里。聚焦玉矿资源点约十个:甘肃临洮马衔山玉矿,青海乌兰“昆仑翠”玉矿,青海格尔木白玉矿,西藏拉萨“西瓜玉”,青海新疆交界处阿尔金山(花土沟,芒崖镇)糖玉矿,新疆若羌黄玉矿,且末糖白玉矿,于田墨玉戈壁料,和田玉龙喀什河籽玉料,墨玉县卡拉喀什河(墨玉河)籽玉料。玉料信息和标本采样工作基本覆盖以上各矿点,大体上涵盖了我国当今玉石原料的青海料和新疆料的主要产地。
八次考察分别关注路玉石之路路网中的某一个局部,或是玉源地,或是西玉东输进入中原的途径、关口。合起来构成纵贯古今四千年的西部玉矿资源分布图和运输路线图。为尽可能落实《山海经》所述一百多座产玉之山的历史信息,迈出古往今来最确凿和最具系统的一步。八次考察所采集和购买的各地玉矿玉料标本,成为本项目四重证据法实施十年以来最重要的实物收获,为下一步的物理指标检测和中国玉料成分分析数据库建立,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
第叁,年度阶段性成果:2015年以来出版或完成着作四部:
其一,专着《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年3月。
其二,论文集《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中华书局2015年4月。
其叁,专着《玉石之路踏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即出。
其四,与复旦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意向,比照国际宗教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完成《玉教伦理与华夏精神》一书写作,并已经部分翻译成英文,希望结项后能够以中英文两种版本推出。
这些着述的主要内容是从核心神话信仰的史前之根探讨华夏核心价值形成,并说明玉石之路所开启的西玉东输运动,如何演化成催生中原文明国家的物质与精神要素,说明使得中国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特殊性所在。
内参报告两份,分别是提交给甘肃省的和提交给内蒙古自治区的。
由于此类新观点的提出不只是来自书本知识,而基于中国本土学者踏查数万公里的实地调研经历,其所带来的“中国故事”将异于常识的版本,并将具有中国专利的知识产权,引导未来的人文创新方向。
第叁,课题组参加会议和媒体宣传报道情况
本年度课题组组织和参加的学术会议主要有:
1.参与策划和主办了“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甘肃广河,2015年8月1-3日),充分发挥玉文化研究的知识优势,为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而打造文化资本做出实事,项目组成员进入到广河县制作的“齐家探源之旅——五个一工程纪录片”主创人员行列之中,并在会上宣读论文《齐家文化玉器原料来源与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
2. 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6月12日)
3.玉石之路河套道调研工作会议(7月,包头—固阳,山西兴县)
4.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题工作会议一次(8月,北京)
5. 中国比较文学第十一届年会(9月18-21日,吉林延边)
媒体宣传与学术评价:
1.7月以来在新华网、甘肃新闻网等发表考察手记《金张掖,玉张掖?》、《重逢瓜州日,锁定兔葫芦》、《大头山圆梦》、《游动的玉门关》、《永靖王家坡:黄河岸边邂逅齐家玉》等多篇。
2.《丝绸之路》杂志2014年第19期发表李永平教授的评论文章《齐家文化与文化担当》。
3.《中国文物报》10月10日发表柳倩月教授评论《重走玉帛之路,探秘文明之源》。
4.《神州》杂志2014年第10期发表记者香玉的评论文章《叶舒宪:解读文学人类学对中国文化的新认识》。
5.《兰州晨报》2014年8月14日发表首席记者雷媛的采访报道:《玉帛之路——一次文化再发现之旅》,全面介绍了本课题组织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及其学术创新意义与现实意义。
6.《文明》杂志2014年第8期“文明人物”栏发表苏永前写的“中国文艺家先进人物”报道《叶舒宪:人文学者的世界视野与本土情怀》
7.《中华读书报》2014年8月6日发表章米力的报道《丝绸之路背后的玉石之路》,介绍了玉石之路研究的进展与理论创新。
8.《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9月2日发表记者李子木的采访《叶舒宪:精钢不做钩》
9. 9月17日,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优结果公示,本课题首席专家在《百色学院学报》主持的栏目“文学人类学”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刊也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10. 《中国文物报》6月27日发表柳倩月评论《跨学科新范式:文学人类学给中国神话学带来什么》
11. 课题组首席专家主编的“神话历史丛书”(南方日报出版社)年内出版2种,分别是金立江《苏美尔神话历史》和叶舒宪《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后者由国内史学界泰斗级学者,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学勤教授撰写序言,认同并推介文学人类学一派提出的大传统理论。
12.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评价本项目组的玉石之路研究之现实意义: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更深厚的学术研究作理论支撑。从西玉东输到西佛东输,文化的内核仍然是“和”。玉石之路研究,是一件很有远光的事。目前人数不多,但很可能会载入史册。第二,把玉文化作为重要课题,填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内容建设的空白。可考虑成立玉文化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建议把玉文化研究基地放在甘肃。(见《在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丝绸之路》2014年第19期,第4-7页)
第四,本课题组织的学术专刊、专号与专栏
1.主编《丝绸之路》杂志2015年第13期专号“玉帛之路与齐家文化考察”,发表论文和文章、访谈共8篇。
2.主编《丝绸之路》杂志2015年第15期专号“2015草原玉石之路文化考察暨首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发表论文和文章、访谈共12篇。
3.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资助刊物《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组织专栏“文学人类学研究”,发表论文3篇:《论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和《神话学视域下的人马关系》,对2005年以来提出的新方法论即四重证据法展开10年回顾与研究展望,强调在重建失落的文化文本方面,各种证据之间的互证互阐作用关系。
4.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资助刊物《民族艺术》组织1-5期的专栏“神话-图像”,发表论文5篇。
5.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地方院校《百色学院学报》1-4期组织“文学人类学专栏”,发表论文20篇,译文4篇。
第五,课题组内部成员变动说明:
鉴于2010年申报时原计划的人员变动情况,以及考虑到新兴学科的研究团队建设及后备人才培育,本课题组成员变动如下:
本课题的子课题负责人彭兆荣教授和徐新建教授分别获得两项2011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和“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研究”。并于2011年11月 25日和12月11日分别在厦门大学和四川大学召开了开题论证会议,此后二位的主要精力用在其各自的重大项目上,所以课题组及时调整子课题研究方向,压缩了原计划内容,新增以丝绸之路形成史(玉石之路)及其文化功能为主要攻坚的新方向,作为中国文化文本认识创新的基石。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目前课题组在国内五个城市组织文学人类学读书会,在启发文化自觉和推广新理论新方法的同时,大力培养青年学者,形成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后备力量群体,吸收他们加入并承担部分子课题。他们是:谭佳(文学人类学读书会北京召集人),李永平、苏永前(文学人类学读书会西安召集人),杨骊(文学人类学读书会成都召集人),唐启翠、安琪(文学人类学读书会上海召集人),冯玉雷(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负责人,《丝绸之路》杂志主编),金立江(文学人类学读书会上海召集人)、唐卉、柳倩月(湖北恩施读书会召集人)、胡建升、章米力、公维军(上海交大)等。
第六、预计2015年结项成果规模:
阶段成果 + 最终成果 = 90篇论文 + 10部书
理论创新系列一:总论
《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阶段成果2013已出版)
《文化人类学新论》(未出版)
《文学人类学新论:玉教伦理与华夏精神》(阶段成果2015将出版)
理论创新系列二:“神话历史”
《苏美尔神话历史》(阶段成果2014已出版)
《希腊神话历史》(未出版)
《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阶段成果2015年1月版)
《韩国神话历史》(阶段成果2012已出版)
方法论及田野案例系列
《四重证据法研究》(未出版)
《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索》(阶段成果2015年1月版)
《玉石之路踏查》(阶段成果2015将出版)
《诗经的文化人类学》(增订版)
第七,2015年内发表阶段性成果目录(论文及访谈)
1. 白玉崇拜及其神话历史,《安徽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2.从玉教神话看“天人合一”——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大传统形而下视角,《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
3.紫禁城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中国艺术报》2015年4月13日
http://blog.zxart.cn/Blog/minute.aspx?UserId=17859
4. 生肖文化及其起源,《文明》2015年第2期。
5. 在信仰失落的时代寻找“鹰熊”,《西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6. 配合一路一带建设,重讲“中国故事”——对于玉石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调研,《中国艺术报》2015年1月30日
7. 玉帛为二精神话续考,《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
8. 乌孙为何不称王—玉帛之路踏查之民勤、武威笔记,《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9.再论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以巢湖北山头西汉墓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期。
10.鸠杖·天马·玉团——玉帛之路踏查之武威笔记(二),《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11.从玉教到佛教——本土信仰被外来信仰置换研究之一,《民族艺术》2015年第3期。《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12.玉璧的神话学与符号编码研究,《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
13.玉石之路,《人文杂志》2015年第8期
14.黄河岸边邂逅齐家文化,《金融博览》2015年第8期
15.第六次玉帛之路考察报告,《民族艺术》2015年第4期
16.齐家文化玉器与西部玉矿资源区,《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17. 多元“玉成”一体——玉教神话观对华夏统一国家形成的作用,《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18. 玉器与信仰:红山文化研究概要,《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年第28辑
19.玉石之路黄河道刍议,《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年第29辑
20.中国文化信仰之根的玉石叙事,《当代贵州》2015年第10期
21.如何理解上古:简析“玉教”的理论意义及商榷,《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22.新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23.建构中国版的文化理论——,《四川戏剧》2015年第6期。
24. 探源中华文明 重讲中国故事——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先生访谈录,《四川戏剧》2015年第6期
25.《光明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记者郭超的人物报道:《叶舒宪:攻玉·炼金·释中国》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