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14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

《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约的比较研究》

之“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吐鲁番召开

2016年06月16日13:36

2015年10月29日至31日,“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吐鲁番召开。该论坛是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所长乜小红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约的比较研究》的2015年系列学术研究活动之一。本次论坛选择在吐鲁番举办,具有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吐鲁番,在历史上曾是西域经济乃至域外经济与中原经济的交汇地,既是西域各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地,也是历史上四大文明交汇融合的中心地区。在现阶段,它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大战略中的重要枢纽地之一。

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吐鲁番市政府联合主办,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承办,吐鲁番市文物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共同协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市政府、吐鲁番市委宣传部、吐鲁番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并向大会致辞。来自日本神户大学、土耳其依勒底斯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新疆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敦煌研究院、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外学者,来自《光明日报》(理论版)、《西域研究》等学术刊物相关负责人,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安市书院门铁笔印社等出版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中国文物报》、武汉大学电视台等相关媒体等共计6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与会的国外专家主要有:日本神户大学古藏文学专家岩尾一史教授;土耳其依勒底斯科技大学突厥语言学专家买莱克(惭别濒别办·翱锄测别迟驳颈苍)教授等。

与会的国内专家主要有:长江学者、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评委会委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长江学者、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会议评审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李华瑞教授;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及佛教研究所所长段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裕群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乔洪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教授;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基地主任阿布力克木·亚森教授及阿依达尔教授;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员;新疆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李树辉教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于志勇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陆离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戈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贡保扎西教授、杨公卫副教授;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吕恩国等。

与会的课题组成员有: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乜小红教授;子课题负责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吐鲁番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陈国灿教授;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土生导师史金波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原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特聘教授杨际平;子课题负责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铭教授;子课题负责人,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铁山教授。课题组组员,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童光政教授,武汉大学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颜鹏飞教授等。

与会的有关领导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吐鲁番市政府、吐鲁番市委宣传部、吐鲁番市文物局等相关领导。

会期叁天。29日上午10∶00至10∶20,会议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吐鲁番市副市长玉买尔江·买买提主持。

开幕式上,乜小红教授阐述了论坛的主旨和意义。她说,丝绸之路出土的各民族文字契约,反映出了古丝路沿线各族各国在贸易买卖关系上平等、自愿、和谐相商、互利互惠的精神,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它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发展平等、友好关系的基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她指出,对这些民族文字和汉文契约及其精神的研究,将对探索古代中国对于丝绸之路的贡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习近平语)起到重要作用;也将为当前中国政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借鉴。郑炳林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他详细阐述了敦煌学和吐鲁番学两个学科内在的关联和交叉。并指出,此次论坛的召开将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各民族契约,通过丝绸之路加以贯穿,作出通盘比较研究,为敦煌学和吐鲁番学研究搭建了新的桥梁,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拓展了新的研究视野。吐鲁番市委宣传部肖建武部长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出发,以史为鉴,指出本次论坛对于当前推动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他欢迎国内外专家们加强同吐鲁番文博系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吐鲁番传统丝路文明的创新化发展。

会议期间共举办了一场学术报告大会、五场学术研讨大会以及一场课题组成员中期成果报告会,学者们围绕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文契约”、“佉卢文契约”、 “古藏文契约”、“回鹘文契约”、“西夏文契约”、“察合台文契约”等民族契约的解读与相互比较研究,对西方契约理论与马克思契约理论的对比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现将六场会议的主要研讨成果整理如下:

1.学术报告大会

主持人:郑炳林、颜鹏飞

报告人:史金波、陈国灿、艾尔肯·尼牙孜、侯世新、李 刚

史金波教授介绍了西夏文文书整理研究及西夏学的发展情况。他分别从西夏文契约文书的发现,西夏文契约文书的定名、整理和出版,西夏文契约的内容、价值和初步研究等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几个卖地契、租地契、还贷契、欠钱担保契等西夏文契约文书进行了实例讲解。

陈国灿教授以笔.罢.1297敦煌永寿寺文书为基础,阐述了自己对吐蕃文契约文书的断代订年的看法,指出在公元832年吐蕃统治当局有过立契须用吐蕃文书写的命令,此后的契约文书都是用吐蕃文书写契约,以此为标尺认为已有的敦煌所出地支纪年契约的订年,需要作出重新的审定。

新疆民委古籍办艾尔肯·伊明尼亚孜副主任通过对一系列文书的解读,报告分析了该古籍办搜集的1949年以前的老维吾尔文(察合台文)契约文书的特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侯世新馆长介绍了新疆出土各民族契约状况。该馆收藏各类契约230多件,包括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契约及其出土地和内容。

中央民族大学李刚报告了他对两件伪造的察合台文文书的鉴别过程,认为伪造者通晓部分察合台文,又懂一些波斯或阿拉伯文,将现代维文和察合台文、甚至是波斯文杂糅形成现代混杂性的伪造文书。

2.学术研讨大会(第一场)

主持人:张铁山

报告人:段 晴、李华瑞、李正宇、杨际平、段 晴

段晴教授对佉卢文中“尺牍”概念的确定,纠正了西方学者的“手书”说。她还阐发了佉卢文契发展为于阗文契的过程,论述了这些文书形式和内容的特点。

李华瑞教授探讨了“北宋中后期东西陆路交通”的问题,通过对北宋与西夏经贸关系、北宋中后期对东西陆路交通的经营以及北宋与唃厮啰、西域诸国之政经关系叁个方面的分析,认为北宋建立后对外贸易逐步以海上丝路为主,陆路为辅。北宋经营陆路东西交通,政治意义大于经贸意义。

李正宇研究员通过对敦煌借贷、买卖、雇佣等契约的研究,探讨了敦煌契约中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他认为,契约相关的双方(或多方),彼此关系本应是平等的。但关系的平等并不等于利害得失上的平等。对于敦煌契约文书中存在着的一些很不公平的约定,他称之为“公平台面上的不公平”。

杨际平教授探讨了契约文书中“要行二主”和“券唯一支”的问题。他梳理了我国古代青铜时期,简牍时期及纸本时期的契约文书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并为“契约”作了定义:“契约是私有制社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双方或多方在自愿原则基础上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借贷、租赁、租佃、雇佣等关系的文书”。契约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它是一种约定;其二,它是一种凭证。二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段晴教授随后与大家分享了她对2007年在新疆发现的7块毛毯上的文字和图案的解读。该毛毯大致出现于公元6世纪末期。其上的古于阗文和图案讲述了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和地狱的故事。这块毛毯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所记载的吉尔伽美什的神话连接起来,是解读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的钥匙。

3.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场)

主持人:段 晴、买莱克·约兹特勒

报告人:岩尾一史、杨 铭、杨公卫、陆 离、贡保扎西、杨 铭

岩尾一史教授介绍了新发现的61件古藏文契约的收藏及研究现状,为古藏文契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杨铭、杨公卫教授介绍了他们共同翻译的日本学者武内绍人的着作《敦煌西域古藏文契约文书研究》中的一节,其中引用了敦煌、新疆出土的古藏文雇佣契约,与汉文契约格式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古藏文契约的形成过程、性质,使用古藏文契约的族群,古藏文契约社会和社会语言背景等。

陆离教授通过对英藏敦煌藏文文书滨闯罢844、滨闯罢914、滨闯罢1397号叁件契约的研究,考察了英藏敦煌藏文发放堪布土登口粮契约的相关问题。

贡保扎西和杨铭教授通过对翱谤.8210、厂.2228系列古藏文文书进行了考释,并引用了相关汉藏文书,讨论该文书的出处、编成时间以及相关人物事件,认定该系列文书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永寿寺有关,涉及与该寺相关的林地归属、民间借贷、租佃等事件,为研究吐蕃统治下的敦煌寺院与民间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学术研讨大会(第叁场)

主持人:李华瑞、岩尾一史

报告人:买莱克·约兹特勒、张铁山、刘 戈、崔 焱、李树辉

买莱克·约兹特勒通过对吐鲁番回鹘人的契约文书的研究,考察了土地产权的问题。她从土地产权的获得、土地产权的保护和临时土地产权(佃农制度)叁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在回鹘契约中,产权包括固定产权和动态产权。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享有对其占有的土地进行买卖、出租、交换、分配和占有的权利。她指出,回鹘社会存在着固定的可操作的法律体系,这种体系在维护个人的权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张铁山教授和于佳音以山田信夫等人的《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为基础,将契约文书上的印章和花押进行分类,对回鹘文契约中的tamra和ni?an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集成》中的tamra 和ni?an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分析了其使用的特点。

刘戈教授阐述了中国回鹘文契约文书的研究现状,并展示了其新作《回鹘文契约文书断代研究》一书中的回鹘文印章图片。

崔焱以山田信夫等人的《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为基础,对其中所涉及的可以确定的人名进行分类,通过社会语言学、人名学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回鹘文契约文书中的人名。

李树辉教授结合对现藏于圣彼得堡的编号为SI 2 Kr 17号和SI Kr IV 256号回鹘文文书的研究,分析了现藏柏林的TIIIM205d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书《向萨比购买土地契》的撰写年代及历史背景等问题。他认为,该文书当撰写于1056年7月21日,对于深入探讨相关历史、回鹘文契约文书发展史以及非金属货币发展史都有重要价值。

5.学术研讨大会(第四场)

主持人:李正宇、杨际平

报告人:于志勇、罗海山、阿不都热依木·热合曼、吾买尔·卡德尔、李并成

于志勇研究员通过对近20年以来在民丰县尼雅遗址、若羌县米兰遗址、于田县克里雅河下游、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策勒县丹丹乌里克遗址以及吐鲁番市胜金口石窟等地出土的文书进行了整理研究,认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契约文书的数量少,主要是出土的数十件佉卢文简牍和吐蕃文简牍,尚未释读,期待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

罗海山副教授通过对编号为骋11·031(《中国藏西夏文献》)的考察,并结合《天盛律令》的相关记载,对西夏亲邻之法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同时,将西夏与明清亲邻之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出西夏后期禁止亲邻之法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西夏前期对亲邻之法的认可,或是受唐宋相关法律影响而脱离现实的法律移植。而西夏后期禁止了亲邻权,则使法律与现实达到了统一。

阿不都热依木·热合曼副教授通过对其本人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在哈密和吐鲁番地区收集的300多件察合台文契约文书的整理和研究,详细地阐释了这些文书时间、分类及文书结构。

吾买尔·卡德尔副研究员报告了他对2015年5月在吐鲁番发现的两件察合台文书的解读与研究。指出这两件文书的语言属于察合台语晚期,即公元17至20世纪。并据文书中的语言认为,当时的察合台语与地方民众的语言习惯相结合,不断的发生了演变,逐渐维吾尔化。

李并成教授通过对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研究,在其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敦煌吐鲁番契约文书中的担保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认为,敦煌吐鲁番契约文书中担保方式多样,既有财物抵押、保人代偿、追夺担保、恩赦担保,又有乡原生利、牵掣家资,还有诅咒惩罚等。对敦煌吐鲁番契约担保方式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解读和认识我国古代的契约制度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社会经济活动、法律生活等方面的状况。

6.学术研讨大会(第五场)

主持人:李并成

报告人:颜鹏飞、童光政、杨荣春、乜小红

颜鹏飞教授在对中西方契约理论渊源和特征的比较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对西方契约理论的超越,介绍了马克思对于契约关系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揭示了契约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范畴的实质。

童光政教授立足法律史,从中国传统契约的源与流、传统契约的基本要素以及传统契约保障交易安全的制度设计出发,认为研究传统社会契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样式、把握其特点是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汉式契约与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契约的学术基础。

杨荣春以吐鲁番出土高昌郡时期(前凉、前秦、西凉、北凉)的契约文书为中心,分析了契约文书的内容,探讨了十六国各民族政权民间的经济活动,证实契约文书是十六国时期维系民间经济活动秩序的重要载体。

乜小红教授面对古典契约理论对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分析,提出研究中国古代契约应从中国古代契约思想及相关法令、条规出发,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契约的发展。认为契约本身所具有的自由原则、平等精神、自然秩序属性,运用于研究中国契约的发展史时,应充分看到其中存在着的中国奴隶制度、封建剥削制度、专制主义的烙印。只有对契约本身属性及其局限性做出如实的理性分析,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7.论坛闭幕式

10月30日下午,论坛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闭幕式上,李华瑞教授作为专家代表首先发言。他表示,虽然宋史学者对河西、新疆关注较少,但并不证明这一地区不重要,只是受限于研究材料缺乏。他愿意将这次参加会议的所得向宋史学界传递相关学术信息,以推动宋史学界对河西和新疆的研究。同时,李华瑞教授从会议组织和接待水平高、参加会议的代表的水平高和大会讨论议题的学术含量高叁个方面作了总结,认为本次会议是高水平、高质量并取得圆满成功的大会。最后,李华瑞教授再次祝贺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预祝乜小红教授率领的课题组将来取得更大进步、取得更大成绩。

史金波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发言。他重点谈了本次会议的创新点。第一,本次会议是第一次对于出土契约文书研究的专门化国际会议论坛,对研究是一种推动,它会将契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第二,本次会议将经济、历史、法学、民族文字文献研究等各领域专家集中到契约研究中,为契约研究开创了很好的先例,促进了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第叁,本次会议将出土文献展示和具体研究相结合,少见的契约原件展示和遗址参观堪称本次会议的亮点;最后,参会代表的发言既有具体的文献研究又有契约理论的研究,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相结合,使研究有了进一步提高,契约研究不再碎片化。

最后,陈国灿教授对本次会议中各位代表的论文发言作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会议收到的30余篇论文(其中27篇由学者们分别在会上作了宣读),认为大都属于民族契约研究的学术前沿性问题,内容相当丰富。他将本次会议所有发言分为民族契约新收藏与新发现的交流,各文种契约内容、形式、特点的新研究,丝绸之路兴衰变迁比较性研究,契约规律性及其理论的新探讨四个方面,分别归纳了各位学者代表的发言,并作出补充。同时,陈国灿教授指出了本次会议的相对薄弱之处:一是本次会议论文多为就契约论契约,对与契约出土地,丝绸之路的联系性研究较弱;二是对民族契约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联系,时间和地域上的联系性研究较弱。指出了今后进—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8.课题组成员中期成果报告会

10月30日晚20∶00-24∶00,课题组成员乜小红教授、史金波教授、张铁山教授、杨铭教授、陈国灿教授、杨际平教授、颜鹏飞教授、童光政教授、贡保扎西教授和罗海山副教授等十位课题组成员召开了中期成果汇报会。会议由本课题的首席专家乜小红教授主持,各位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向会议报告了各自的研究进展,提交了各子课题所承担任务的研究成果30%,并阐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最后,经初步商讨,课题组成员一致同意在2016年3月至4月期间,在武汉大学召开阶段性成果报告会。届时,各位子课题负责人将正式提交中期研究成果。

“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加强了中国契约研究学界的交流,深入探讨了中国契约学尤其是民族契约学研究中的国内外前沿问题。

为乜小红教授主持的2014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批研究成果,也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

(课题组供稿)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