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14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简报之二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6年06月16日13:39

2015年8月22日至2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校雁塔校区崇鋈楼隆重举行,来自内地、日本和台湾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示并探讨丝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加之2014年6月22日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申遗,使学术界迎来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小高潮。在这一背景下,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萍教授立足丝路起点西安,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了使该项目能在筹建过程中得以群策群力,深入把握丝绸之路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借鉴国内外信息系统建设的先进经验,从而建设更赋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遂举办了此次“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22日上午,大会开幕式于崇鋈楼一楼学思堂举行。我校校长助理杨祖培致辞,她简要介绍了西北研究院的发展现状,提出历史地理研究要秉承史念海先生“有用于世”的观念,继续推动学科发展,最后她还代表学校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其后,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丝绸之路研究在政策上有了新机遇,再利用骋滨厂这项新技术,必然会取得一些新成就;他还指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历史地理学界首次尝试的以系统的、有组织的形式开展的丝绸之路研究,这是一项极具学术价值和学术难度的工作。最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张晓虹教授介绍了复旦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希望此次会议过程中各位专家代表能针对相关议题畅所欲言,相互讨论、相互启发。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大会主题报告,二是会议分组报告及学术讨论。

第一场大会主题报告于22日上午在学思堂举行。西北研究院朱士光先生首先发表了题为《对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几点见解》的报告,详细指出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丝路研究所要树立的一些新观点,其报告中“文化先行”的提议赢得了颇多赞誉。紧接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的报告利用新的出土文书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高昌地区地理信息的丰富内涵。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的白璧玲教授所做的《丝路历史地理资讯系统建置前瞻》则从其自身在建设“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及数位典藏资料库的实践出发,在设计适用图面操作功能、多源资料整合与检索机制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随后,日本花园大学国立信息学研究所西村阳子教授作了题为《丝绸之路遗址的重新定位与遗址数据库之建立》的报告,她指出过去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依靠100年前探险考察队的报告进行的,而他们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跨越了过去探险报告中遗址记载与现今考古调查成果之间的鸿沟,并创建了遗址数据库。接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王乃昂教授在其《对于隋唐玉门关地理位置的探讨》的报告详实严谨的考证出了隋唐玉门关的具体地望。最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晓虹教授做了《骋滨厂在历史城市社会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指出骋滨厂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构建数据库、可视化表达和空间分析这叁个方面。

第二场大会主题报告于23日下午在学思堂举行。首先进行报告的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李孝聪教授,在其题为《<长城图志古地图卷>的编制与丝绸之路研究》的报告中列举了许多载有丝绸之路信息的地图资料,同时李教授恳切的建议我校应该把握自身学科优势,编纂《丝绸之路历史地图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伟然教授所做的《GIS思维与历史地理研究》指出,GIS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界面,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对此他提出“禽语诗”的例子让与会者耳目一新。日本国立形山大学的新宫 学教授所做的《被剥夺了首都地位的南京——<洪武京城图志>研究绪论》的报告,细致解读了《洪武京城图志》,以期利用此书解读复原洪武之京城盛景。接着,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韩中义教授作了题为《丝路重镇木鹿城及其所属地区历史地理考察》的报告,通过比勘中外文献的不同记载形成对木鹿镇的全面认识,是研究中西亚丝路沿线城镇的良好范式。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何捷教授在《连续尺度的GIS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支持框架》中利用GIS技术在连续尺度上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解释与评估。最后,我院张萍教授做《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想及其价值和意义》的报告,介绍了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构想,并希望该系统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和学术价值。

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是分组会议报告时间,该项会议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在崇鋈楼二层闻道堂,共16场报告;第二小组在崇鋈楼二层思齐堂,共15场报告,会议分组报告同样紧密围绕丝绸之路和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两个话题进行探讨。在这密集的31场报告中,各地专家学者除了进行精妙绝伦的汇报外,更就某些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献言献策,并达成了一些共识,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任重而道远,学术机构需要加强联合,创立特有“众包模式”,从而积跬步以致千里;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术自觉等。

经过了紧张而有序的43场报告,此次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终于圆满结束。23日下午,会议闭幕式在崇鋈楼一层学思堂举行,会议由西北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胡恒博士、我校西北研究院聂顺新博士分别对两组分组会议做了总结,张萍副院长做大会总结,会议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无疑是意义重大的,除了对“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个项目是一个推动外,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如何才能将骋滨厂应该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历史地理研究中?身处大数据的时代,又如何冷静的认识历史数据的特殊性?如何实现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在服务现实与学术研究上的有效平衡?凡此种种,皆无定论。目前,骋滨厂技术融入到历史地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我辈史地后生势必要披荆斩棘,力学不倦。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