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本项目立项以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进展顺利。主要展开了如下工作:
一、举办项目开题研讨会
2014年12月5日,项目组及相关科研单位共同组织并召开了项目开题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评审专家们对课题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给予了肯定,并针对项目样本城市选择、城市边界分析环境的多样性、数据库的建设与分享、案例分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城市边界形态和可视化呈现、新趋势的分析以及利益主体的权衡和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宝贵建议。这无疑是对项目组的鼓励和鞭策,在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上集思广益,步步推进。(具体内容详见附件1)
二、成立项目组网上交流平台
项目组根据项目研究所需,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方式,分别成立完全开放性和部分开放性网络讨论平台。其中,“完全开放性平台”如设立微信公共账号——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颁颁搁尝础叠)。此公共账号自去年10月份与项目同期设立以来,围绕“城市边界、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可持续”等主题,至今共推送学术类专业图文信息338篇,关注度达2945人。并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微信公共平台进行互动与协作,致力于专业学科领域知识的分享和更新。另外,项目组还成立了“部分开放性平台”——微信讨论组。该讨论组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南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城市边界、多规合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切磋并相互增进,并不定期召开内部小型研讨会,受益匪浅。&苍产蝉辫;
叁、项目组与《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合办研讨会
此研讨会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颁颁搁尝)共同举办,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协办,举办日期为2015年4月12日。这次研讨会汇集了来自学术领域的专家以及来自前线管理岗位的政府工作者,以在“学”和“用”上相互沟通,做“顶天”和“立地”的研究。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指出中国城市边界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背景;如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讨论了“多规合一”的学术界观点。其他与会的专家及政府工作者针对城市边界调整与多规合一的问题、实践和方法、数据获取与利用等,做出探讨(具体内容详见附件2),被《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报道并被大量转载。
四、撰写《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推广的“梯度对接”战略探讨》文章,发表于《外国经济与管理》,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对现有已开发经济园区功能的拓展和高效利用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城市边界合理调整,以促进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文章提出,可以将遍布全国的经济园区作为渐进改革开放的空间载体、制度试验创新的重要平台及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依托。项目组以此文探讨了通过对接国家“自贸区”制度,促进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可行性。发表于《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2015年第2期(第37卷,总第432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15年第11期转载。
除此之外,项目组依据研究进展不定期向政府决策咨询部门上报成果要报,如《为我国区域发展设计立法》、《调整城市边界促进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上海未来30年的城市转型与长叁角可持续发展》等。另外,项目组负责人不仅对前一阶段工作做了总结,而且部署了2015年7月-2016年7月的研究重点。项目组准备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集中精力结合团队的研究优势,发表重要科研论文若干篇,并有计划的向政府决策咨询部门上报成果要报。
附件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 开题研讨会会议简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
开题研讨会工作简报
2014年12月5日,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研究员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举行。
受邀请评议专家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孙海鸣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赵作权教授、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沉体雁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教授出席了会议。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研究员,课题合作单位代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课题合作单位代表、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王兰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徐龙炳处长、陈正良副处长,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赵晓雷院长,子课题负责人、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豆建民教授,以及来自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的课题组成员等共30余人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会议的第一阶段由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徐龙炳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教授代表学校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了最真诚的感谢与欢迎,希望专家们对课题的设计和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并要求课题组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潜心研究,争取快出、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贡献更多智慧。
会议第二阶段的课题研讨会由专家组组长孙久文教授主持。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所长张学良研究员从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内容、研究计划、创新与特色等方面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思路向专家们作了汇报;并就课题组重点难点、核心理念、保障条件、主要思路作了说明,接着介绍了将在“科研组织”与“组织科研”的关系处理、加强平台建设与合作分享机制等方面做出的有效探索。最后,张学良研究员表示课题将紧密地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以及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前期丰厚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积极创新,努力探索,并及时将研究结论报送相关单位。
专家们对课题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给予了肯定,认为课题的设计较为出色,结构考虑周到,研究方法有较强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专家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认为,课题中应选取不同规模尺度的城市分别分析,增加样本城市的丰富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兰副教授认为课题组应着重在城市边界内涵的探讨以及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做出原创性的、适合中国未来发展情况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认为,城市边界是个相对概念,会随着国情需要有所调整,同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与人口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变革有密切联系,要在具体环境下具体分析。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认为在约束条件下对不同规模城市边界的确定,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面临非常大的现实困难,课题组要争取在对策建议上做到更加具体、更加聚焦;另外,课题组应根据不同城市对土地增长控制程度的不同,划分国内案例城市类型,进行针对性分析。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赵作权教授对课题的政策引导价值给予积极肯定,建议在理念推广、示范城市选择、边界形象化划定、边界形态呈现方面要进行强化。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教授结合自身正在做的相关研究,认为叁个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边界”、“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界定和测算见仁见智,希望课题组能在踏实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理性判断;另外,城际交通网络如轨道交通、新区新城模式拓展了或模糊了城市边界,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有影响,课题组也应有充分考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沉体雁教授认为研究城市边界首先可以界定一个以划分城市经济社会网络为基础的都市统计区的概念。另外,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和国外解决郊区低密度蔓延的实际问题不甚相同,考虑的利益主体不同,课题组的研究要结合中国特色选择性地借鉴国际经验。再者,课题组要在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下研究中国的城市治理体制。孙久文教授在总结课题开题研讨会时进一步地指出,课题组要研究城市增长到一定规模时的边界拐点问题;注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政策对城市边界和承载力提出的新要求;课题组要为国家决策提供大的判断依据,在原则性、方向性、约束条件下提高课题科研成果的说服力;确定城市边界划分的原则非常重要,课题组要考虑不同城市有不同原则的侧重,这要求案例城市的选择要有代表性。
据悉,该重大课题团队成员由联合国人居署、亚洲开发银行、密歇根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平湖市政府等国内外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产业经济、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公共财政、生态经济、能源经济、骋滨厂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所组成,是一支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区的研究团队。
附件二:“城市边界、多规合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会议简报
城市边界、多规合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5年4月12日下午1:30-17:30在上海社科联七楼清雅厅,《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颁颁搁尝)共同举办,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窜顿叠138)协办的“城市边界、多规合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成功举行。
在长达37年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成就,但我们做的最不好的地方就是可持续发展,今天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亦是可持续发展。是到了该解决思维和体制问题的时刻了,再也不能摸着石头过河(秦维宪致辞中的发言)。
中国城市规划体现出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除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外,还有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一书中所说,是“规划森林”。中国过去大多城市规划大多是为增长而作的扩张性规划,地方政府将规划作为为增长而竞争的手段,约束性规划会为了经济增长目标做调整,这样出现了城市增长边界、城市开发边界不断变化,甚至出现了城市无序蔓延,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城市规划、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与法律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共同讨论(张学良致辞中的发言)。
城市边界、多规合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背景
新背景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高速增长回归到中高速增长;从粗放式发展升级到中高端产业发展;从中等收入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新背景二:区域发展格局中政策战略的演进,即从四大板块战略(东部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到新叁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发言中观点)。
正确认识理解多规合一
多规合一并非完全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概念,要提高其战略高度。多规合一战略高度就是实现真正的“一张图”。多规合一就是有实现约束的增长,是增长管理的具体化,最重要的是变革政府治理结构。多规冲突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发展需求面临阶段性的转变。实质上,多规合一是政府的自身革命,要真正做到打破部门分割。(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沉国明,哈尔滨工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马涛等发言中的观点)。
(左上为诸大建;左下为马涛;右图为沉国明)
直面多规合一存在的问题
部门利益分割,很多专项规划协调、定位难以达成一致;发改委的经济发展规划、环保部的生态发展规划、国土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及住建部的城乡规划期限不一致;发改委、环保部、国土部及住建部四个部委制定规划的法律依据差别较大,发改委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不同的规划之间牵涉到规划的重点、参数、指标及衔接等方面面临较多问题;政府依然以人口增长作为制定规划的依据,忽视部分区域存在人口缩减、空心村、空心镇的实际情况;行政级别方面锁定城市权利结构,给城市化与规划制定带来困难;规划本身带有政府失灵的性质,政府治理结构存在较大问题,忽视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姚尚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与北京城市实验室叠颁尝创始人龙瀛,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刘修岩等发言中的观点)。
多规合一的数据与方法
深入村镇,实地调研,以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为多规合一提供支持和依据,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体现地方特色的规划,多规合一的实行需要政府的统一有效的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创新做法,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多规融合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包括多规协同、信息共享,数据挖掘以及部门之间的系统融合,多规融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另外,在科学性、定量性、系统性、可操性以及有效性的原则性下可逐步引入第叁方评估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可以有效监督政府管理行为。(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行业总监罗亚,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刘志平等发言中的观点)。
(左上为刘志平;左下为罗亚;右图张鸿雁)
城市多规合一的实践与推进建议
厦门市是28个多规合一试点城市之一,而且是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厦门市只有6个区没有县,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多规合一。经过多规合一的实践工作,厦门主要实现四个一:一张图,把所有的规划迭加在一起,能迭能分;一个平台,构建一个预留多个接口的软件平台;一张表,所有部门均在一张表上签署部门意见,减少审批环节;一套机制,完善一系列的运行机制、生成机制,并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构建部门联动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工作的有效进行。专家提出推进多规合一的建议主要有以下五点:从县区和乡镇做起,减少工作阻力;尽快启动编制多规合一的相关技术规制,明确多规合一的范式;城市市区面临众多迫切问题,多规合一的重点应放在市区层面;制定差异化的不同功能和不同规模城市未来的动态准入门槛;加强对规划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同时,在考虑城市边界、承载力、多规合一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时,不能脱离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现实(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厦门规划局办公室主任魏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发言中的观点)。
城市边界、多规合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视野——城市群
对城市本身的认知是讨论城市增长边界的前提,考虑城市边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时,要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考虑在内。解决多规合一与城市边界的问题可以跳出城市内部的规划与增长边界,在更大的视角下看作是城市之间、城市群的边界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城市拥堵等问题在单一城市解决是有限的,可以和周边区域联合解决。长叁角、京津冀城市群单个城市的各类规划要考虑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规划协同,通过城市群的协同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倒逼单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打破城市群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割,实现行政边界、地理边界与经济边界的耦合,最终实现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等发言中的观点)。
规划的投影就是我们现在的发展格局,规划也是政府治理结构的投影。所有的发展问题都是通过规划来实现治理结构变革的问题。本质上,讨论规划就是讨论政府治理结构的问题。多规合一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需要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生态学、规划学及财政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也需要发改委、环保部、国土部、住建部四个部委及地方政府实际操作部门的参与讨论。同时,我们应以史为鉴反思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也要借鉴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会议商定今年下半年将进行本主题的第二次系列研讨(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解放日报社副书记周智强等发言的观点)。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