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以皮书研创专业化提升智库研究有效性

柳杨、姬泰然2016年10月26日08:28来源:

原标题:以皮书研创专业化提升智库研究有效性

  2016年度出版的皮书种类丰富,为国家发展各领域提供了决策参考。光明图片 李秋雨摄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编者按

  皮书,这个特指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年度权威研究报告的图书类型,正成长为智库成果发布的代表性产物;一年一度的皮书年会,也已成为汇聚各类智库研究者、探讨智库建设问题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七次全国皮书年会上,围绕“皮书研创出版:专业化与规范性”这一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地方社科院以及高校、政府研究机构的近400名专家学者汇聚郑州,探讨皮书编写规范与提升,交流智库研究心得与思考。本版特汇聚精华观点,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助益。

  1智库研究与成果出版: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力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讲好“中国故事”,担负起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使命。

  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我们要建立中国的话语体系,关键就是构建“当下中国”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要学术使命。目前我们对于话语体系的研究与讨论还不够深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提炼“当下中国”的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要努力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来提升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影响力。

  要不断创新,依据时代特点建言献策,发挥智库功能。在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也更加繁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不仅要在理论创新方面有所建树,也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功能,不断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依据学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国际问题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只有把握好这个着力点,才能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党中央、地方政府的决策制定。今年是“十叁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叁五”规划详细制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中确定行动纲领、明确研究方向。

  要注重学术规范,加强学风建设。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而学术规范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秉承高度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运用科学严谨的论证方法,潜心研究,拿出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智库研究更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研究,遵守学术规范。只有将内容质量和学术准则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才能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要通过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规范运作来提高皮书出版水平,更好地为创新服务。提高皮书质量,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学术出版是发表创新、推动创新的重要形式。学术出版中,坚持科学精神、学术出版质量和市场经济并行不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书籍之所以在国际出版界影响力不够,是因为创新成果太少,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坚持科学精神、提高学术质量和市场运作打通。

  学术出版是国家话语权的体现,是赢得尊重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世界学术出版中心随经济和科研中心转移。如果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却没有建立世界学术出版中心的雄心壮志,话语权就很难落到实处。

  学术出版、研发投入、经济发展间关系密切。发达国家一般研发投入占骋顿笔的3%,美国占4.5%,以色列高达7.8%。中国从过去不足1%提升到去年的2.85%,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把皮书作为社科院创新工程的重要部分,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撑。如果出版社能够与学术界密切合作,形成好的运行机制、营销策划和市场运作,皮书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学术出版风气反映并影响社会风气、学术界和文化界的风气,关乎当代,影响未来。学术出版有严格的科学规范。学术论文的发表过程已经和科学研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变得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皮书目前有了很好的开端,还应以此为基础借鉴世界同行经验,形成跟科研打通的、共同认同的学术标准,特别是要形成中国的评价体系。

  2专业化与规范性:智库产物的根基命脉

  谢寿光(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

  皮书研创工作要力争做到“五化”:

  定型化。每一个课题组所研创的皮书,要对研究对象、研究模式、成果推送方式、成果类型等进一步深入挖掘,以此为基础形成自身独特的形式。

  专业化。皮书在内容选择上要形成自己的专题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要科学,在研创团队的建设上要专业。专业化的皮书研创,就是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遵循皮书通行的规范。

  数据化。皮书的研究内容应该基于大数据、专业数据和独立采集的数据。善于运用大数据工具,采集一手数据、一手信息,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分析现有资源,作出原创性贡献,获得原创性发现。

  平台化。在平台的打造中,要通过制度建设吸引人才,通过议题设置引领传播价值。

  国际化。对于出版机构来说,必须实施中国学者“走出去”、国际学者“引进来”等多种举措;对于皮书研创团队来说,开拓思路,吸纳国际优秀智库参与研究、国际权威学者参与写作,都是优秀皮书应当具备的前沿性视野、国际化格局。

  许正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

  皮书系列继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后再次入选“十叁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皮书这一高端智库产物的重视程度。同时,皮书能否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显得尤为迫切。皮书研创和皮书出版离不开专业化与规范性,专业化与规范性是源头活水,是根基命脉。皮书研创和皮书出版只有更加专业才能更加权威,只有更加规范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学术规范的建立、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秦尊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创人员的专业化,首先体现为依托机构专业化,有专业化的机构才能有专业化的研究人员。通过皮书研创,有助于机构成员借助这个全国性平台推出高水平成果,增强话语权。二是人员结构专业化,皮书每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需要对主题有更深入研究的作者加入。在保持人员稳定性的基础上适度纳新,可以激发研创人员的活力。叁是工作保障专业化,应加大皮书在科研考核中所占权重,重点向青年研创人员倾斜。

  3开放合作、科学评价:提升皮书研创质量

  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社会蓝皮书有一支基本稳定的队伍,有全国顶尖的学者挂帅,他们以自己丰厚的学术积累和宽广的研究视野,为社会蓝皮书的编撰提供核心思想,为每一篇报告仔细把关。蓝皮书队伍既基本稳定,又不断更新,我们不断跟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保证作者队伍在更新的同时能够基本稳固。课题组每年召集两次研讨会,对年度报告的主题、主要问题、热点难点以及主要判断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然后分组写作,所以皮书也是集体研究的成果。

  谢耘耕(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皮书是智库机构发布权威报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前沿性、专业性、权威性等特征。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作为学术研究与智库建设并重的机构,在皮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非常强调专业性和科学性。创新研究理念,在全球视野框架下开展舆论学研究;整合多元研究方法,针对国际不同地区舆论场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加强研发,建立全球舆情监测分析预警预测系统;打通各类数据,建立综合舆情数据库和分类舆情数据库;强调专业性和科学性。为了更加符合国际学术规范,我们秉承开放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全球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

  唐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作为年度报告,蓝皮书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研判所研究的地区或领域的发展态势。几年来,通过新媒体蓝皮书的研创,我们建立了一支由国内新媒体研究专家组成的上百人的一流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才能把握好新媒体发展的“态”,研判好新媒体发展的“势”,从而确立我们在国内新媒体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同时为新媒体蓝皮书成为一本有思想深度的智库报告提供保障。对此我有叁点体会:皮书研创时就要考虑传播;皮书发布前一定要审慎设置议题;皮书发布后要切实掌控话语权。优质内容是提高皮书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内容仅是获得影响力的第一步,接下来很重要的环节是对皮书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推广和介绍。因此,组织好皮书的发布会及后续传播至关重要。

  蔡继辉(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皮书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社科文献出版社自2008年开始进行皮书评价工作,截至目前,评价结果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皮书能否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的关键指标、皮书分级的最主要标准以及优秀皮书奖评奖的重要依据。皮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内容质量评价和社会影响力评价两大部分17个二级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采用滨罢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完成评分,定性指标由同行专家评议打分。同时,设计了科学的评价程序,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专业性和科学性。通过不断探索完善,皮书评价得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广泛认可,为皮书发展提供了助力与保障。

  4锻炼队伍、助力转型:推动智库核心能力显着提升

  梁启东(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皮书研创对于社科院的发展有对内对外两方面作用。对内,即对于社科院自身建设来说,其对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有很大影响:出成果,每年发布年度报告而且形成若干主题报告,推出了一系列优质成果;带队伍,形成较为稳定的决策咨询团队,为整个队伍建设凝聚合力;强学科,皮书研创过程也是学科建设过程,社科院的学科建设重点就是如何立足省情,立足地方实际,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科研增长点;促转型,通过皮书研创,使社科院由纯粹科研型机构向新型智库转变。对外,即对社会的智力影响。通过皮书的出版发行,可以形成四方面效应:思想上的启迪效应、理论上的指导效应、决策上的咨询效应和工作上的推动效应,从而形成一整套自己的话语体系,搭建起一个稳固的研究平台。可以说,皮书研创出版与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路径、机制高度契合。

  张倩红(郑州大学副校长)

  皮书研创为高校智库建设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打造出协同攻关的新团队,通过内部整合、外部协同,形成了新的力量;引导科研团队转型发展,开辟出新的科研增长点;培养了研发人员的科学意识与现实关怀,特别是对其外语水平的提高、收集数据能力的增强、关联性的把握以及其他学科研究手段的掌握等大有裨益;拓展了科研人员的历史学视野,使其拥有了更为开阔的研究空间和全新的学术体验;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了现实阵地。在皮书研创过程中,与国外学者的合作既是交流观点与信息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反复沟通、增进理解、消除分歧的过程,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学术本身。

  苏海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蓝皮书是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每一次撰写蓝皮书的过程都是一次培训机会。因为编撰内容涉及全省各领域、各行业和各学科,我们在发挥青海社科院科研团队力量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与全省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平台,吸收了来自全省很多部门的社科理论工作者、实践者共同参与编撰。通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广泛参与、联合攻关、好中取优的机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创团队,逐步改变了以往被动寻求稿件供给的局面。通过一系列激励举措,目前来自行业部门、高等院校的蓝皮书稿件都经过精挑细选,严把质量关,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倪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皮书的研创应和整体科研工作有机结合:把皮书研创作为每年贯穿始终的最大项目,科研人员全员参与;把皮书研创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栏目固定化;将皮书研创与创新工程结合起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将皮书研创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尤其是鼓励年轻人参与报告撰写;将皮书研创与国内美国研究整合起来,邀请兄弟单位成员参与研创,使美国蓝皮书成为展示我国美国问题研究界整体风貌的重要平台;将皮书发布与扩大研创机构的社会影响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曝光度、传播力和公信力。通过以上手段综合运用,能够极大提升智库机构的研究能力、全面水平。

  5聚焦实践、服务大局: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

  赵素萍(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皮书研创已经成为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抓手和智库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机构放眼全局、立足河南,围绕全省实施五大国家战略的实践与需求,不断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每年推出十几种系列皮书,不仅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海内外专家学者了解河南、认识河南、研究河南提供了很好的文献资料。

  魏一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皮书研创使地方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很多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观点建议被采纳应用。皮书系列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用数据说话,获得了各界的认可;为社科院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开辟了一条路径,优化了科研组织形式,凝练了学科方向,锻炼了人才队伍;为在新形势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专业化新型高端智库建设打造了重要平台,将会在河南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占仓(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河南蓝皮书已经从最初的一种发展到目前的10种。皮书研创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社会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河南省社科院扩大社会影响、塑造学术品牌推开了一扇窗;为全院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开辟了一条道路。2005年8月第六次全国皮书工作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11年过去,皮书年会重回郑州,皮书系列已成为着名的图书品牌,我们对皮书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皮书研创出版与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路径和机制高度契合,皮书研创水平日益成为智库建设的评价指标之一,皮书年会因此也成为新型智库建设的学术研讨会。

  (柳杨、姬泰然整理)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