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论语》与孔子之道再认识

黄怀信2016年10月26日14:47来源:

“孔子之道”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政治模式与伦理模式。然而,从当年孔子自称“吾道”、曾参称“夫子之道”、孟子明言“孔子之道”,迄今已2000多年,孔子之道究竟是什么,则一直没有明确系统的答案,更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

孔子的思想主张

通过对《论语》的重新校正与解读可知:孔子所讲的“礼”,是当时尚存或流行的社会礼法和规范,而不完全是周礼;孔子讲“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和谐与安定,而不是为了恢复周礼。“仁”,就是关爱他人;有仁德,就是有爱心。“仁者”,就是具有关爱他人的品行或思想的人,或者能够关爱他人、做过关爱他人之事的人。“行仁”,就是献爱心、做关爱他人的事。传统所谓“全德之名”,是子思以来对孔子之“仁”的误解。“仁”的实质是“爱人”,任何人只要甘愿为他人奉献爱心,都能成为仁者。而为民造福,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则是最大的仁。“仁”是个人的自愿,“礼”是社会的约定;“仁”属于道德层面,“礼”属于政治层面;“礼”的存在是客观的,“仁”与“不仁”则是由主观决定的;“仁”既不属于“礼”,“礼”也不是“仁”的主导,“仁”更不得包摄“礼”,二者之间没有主从或领属关系,也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者”不必知“礼”,知“礼”者不必“仁”,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义”,就是合宜、应该。人人知“义”而行“义”,社会自然和谐;国君知“义”而行“义”,天下自然和平。孔子讲“义”,终极目的也是为了社会和谐、天下安宁。“智”的含义虽然只是聪明、有智慧,但在孔子那里,“智”及“智者”有其特定的表现特征和标准,包括不自欺欺人、不惑、不做蠢事、善于掌握时机、务实、知人、好学等。孔子主张“智”、“学”,首先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最终也是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庸”,是德行而非道德,本义为“用中”,即凡事皆以“中”道处理;“中”指恰到好处、合乎标准、无过无不及,也就是最恰当、最合理,而非以往所谓折中。

孔子思想的核心

《论语》最核心的内容是教做人,做人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做“君子”的起点是修身。修身之道具体包括知德、孝悌、学文、知礼、有仁、有智、有勇、明义、正直、诚实、守信、慎言慎行、有信仰、有能力、见贤思齐、事贤友仁、认真做事等等。君子之道,包括尚德、自强、上进、不争、不骄、善良、重义轻利、重行轻言、重名声求建树、有知识知天命、有能力可大受、文质彬彬、心胸坦荡、注重实践、不搞宗派、和而不同、主持正义、实事求是、不求全责备、做事求根本、不做亏心事等等。孔子的人格君子论含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人格君子的条件除道德层面外,还包括诸如多能、有知识、求建树、重实践等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相关的内容。行事之道,包括小心谨慎、认真厚道、光明磊落、择善而从、实事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忍小谋大、行必果、重积累、执中庸、敏于行等。交友之道,包括交贤友、讲诚信、不虚伪、重恩义、相忠告、不客套、广交天下友等。为学之道,首先明确为学的意义,包括:改变人性、改变命运、获取知识、弥补不足;为学的目的,一为修己,二为国家;为学的方法,包括培养兴趣、读书为主、注重实践、学思结合、结合自身实际等等;为学的原则,包括从小立志、开卷有益、珍惜时间、打好基础、学以致用、忌急功近利、活到老学到老等等。为师之道,包括良好的道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创新,诲人不倦,以及能教学相长等品质。弟子之道,包括尊敬老师、爱护老师、孝敬老师、学业上帮助老师等。治国之道,包括“为国以礼”、实行“民主”政治、实行社会分工、以民为本、富民为先,教育为本、薄赋敛、平均财富、备战备荒、取信于民、慎文书等等。为政之道,包括“为政以德”、正名分、正人伦、举贤才、树榜样、悦近来远、戒速谋远、实行奖惩、行礼让、以德化下等等。

孔子思想的价值取向

孔子主张积极入世,为社会所用,而前提是“邦有道”,即国家秩序正常,有正确的政治方针与治国方法;而“出仕”,并不等于做官。对于孔子的性命及天道观:孔子认为人性固然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环境及人为努力可以改变它,使之发生移易。其“天”,始终是一种自然的、超人格的力量。对于孔子的鬼神观:孔子承认祭祀,甚至虔诚于祭祀,并不说明他真正相信鬼神,因为祭祀在当时本身是一种礼。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在其思想深处,并不相信真有鬼神。孔子义利观的表现:得利为正当行为;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必须思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对于孔子的荣辱观:孔子虽讲究成名,但不是虚名,而是实实在在能为身后人所称道的名,其实质是要求人在生前有建树;孔子以不义、不正、不直之行为为耻,说明在他那里,一切做不应该做的事情都是耻辱。对于孔子的妇女观:前人认为孔子轻视妇女,完全是出于对《论语》两章的误解,而不知所谓“有一妇人焉,九人而已”之“一妇人”只是指来自后宫之妇人,“九人”专指来自社会的人才;“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女子”特指其妻(据“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可知),而非一般女子。对于孔子的平均观:主要体现于《季氏》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章,而旧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的大一统观念主要表现为:以“天下”为一整体,承认“天子”为唯一君主;赞美大一统;反对僭越,维护大一统;期待“圣人”出,“天下”平;亲身实践大一统,包括执雅言、周游列国以“易”天下之“无道”,等等。

孔子之道的终极目标,是“天下有道”,即天下太平、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文明进步发展。实现其终极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包括:使国君知“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百姓谋福祉;使百姓了解并践行“仁”、“义”、“忠”、“信”、“中庸”、“孝悌”等一系列美德。

(作者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论语》与孔子之道再认识”负责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