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课题立项以来,本课题组根据制定的研究路线和研究思路,围绕研究计划书的内容,进行分阶段的重点研究。目前,本课题研究内容已基本完成,总体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现在新常态的经济阶段,本课题组从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供给结构与人口结构的演进历程,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临界期限等角度,探讨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关系,厘清我国经济结构问题的历史原因与传导机制,预测未来我国中长期经济结构的调整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动因,同时预测未来中长期的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
具体而言,本课题的研究进展和计划执行情况如下:
(1)完成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基本内涵的界定
本课题组深入分析和归纳国内外已有学术文献,在多次比较和讨论欧盟委员会财经事务部、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实际使用效果后,最终选择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等实际政策制定部门的定义:潜在经济增长(potential GDP)反映一个经济体生产能力的长期增长趋势,是通货膨胀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与之对应的实际GDP水平,这是一种对可持续的最大产出的度量。进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是潜在GDP的增长率。
(2)完成影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核心要素研究
首先,本课题组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重估,以确保本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为解决折旧率参数设定问题,本课题组讨论了折旧率与资本产出比、固定资本形成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历年固定资本形成额数据和有投入产出表年份的折旧额数据,重新估算了1952—2012年中国的资本存量。其次,本课题组细致考察要素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课题组利用超越对数形式的生产函数,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效应,并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变动会通过改变要素结构,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最后,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本课题组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进行再估算。本课题组采用成本加权法估算了我国1978-2011年的人力资本存量。这部分工作完成了本课题对增长要素核算的预期目标。
(3)探讨产业结构变迁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趋势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本课题组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这一部分研究:一是从数据的可靠性与可得性出发,以福建省为例,基于过剩产能研究产业结构调整路径。该研究总结出合理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并选择适当的状态空间模型,通过分析福建省1978—2012年7个行业的年度数据,来确定其产业调整的路径。二是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通过颁—顿生产函数和计量模型对我国二元经济状态进行分析。该研究证实我国处于二元经济的现状,并根据二元经济结束时全社会的边际生产力将相等的理论,在我国经济以7.3%的增长率水平持续增长条件下,预测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结束时间。
(4)根据生产函数、需求函数对我国潜在增长率进行测算
这一部分的代表性工作进展主要体现在:针对我国经济未来走势判断上的明显分歧,特别是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忧虑,本课题组从供给面和需求面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具体地说,课题组分别从供给面和需求面两个角度,建立宏观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和宏观总量需求模型,检验出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预估我国未来十到十五年的增长潜力。该部分研究工作完成了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发测算中国潜在增长率的预期研究目标。
(5)从经济结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描述未来经济结构变动路径
在这一部分中,本课题组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开展研究。具体地说,
在需求方面,本课题组基于经典的凯恩斯需求理论,从我国国情出发,将政府投资对于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政府投资资金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加入到投资函数和尝惭曲线中,深入探讨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外生拉动作用和挤出效应,并在模型中引入加速数原理,讨论消费对经济的内生推动作用。另外,通过对政府投资影响系数的研究和反馈机制的讨论,本课题组考察其系数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扩张效应和抑制效应,进一步测算政府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此外,本课题组剖析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驱动力演变,论证并测算了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效果。这些研究工作完成了对于需求结构变迁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路径转换之间关系的预期研究目标。
在供给方面,本课题组构建了基于均衡的经济结构跨期模型,以实现对我国未来经济结构变动路径的预测以及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研究。首先,本课题组依据投入产出的滞后关系,建立新的动态模型以考察结构演变条件下的经济均衡。这种更为贴近现实的滞后关系,能够向前进行迭代推演路径转换过程。其次,本课题组通过对生产和投资决策的数理模型推导,使用变参数的生产函数,借助动态描述把握“新常态”的趋势特征。最后,本课题组通过引入经济结构自调整机制作为模型约束,有效消除了多期迭代预测时的误差累计。
(6)对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联动效应进行了相关研究
首先,本课题组采用叁因素分解法进行增长因素的分解,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出发,研究了经济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各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结合,把叁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纳入到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中,从而全面考虑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另外,本课题组使用产业结构变动因素和人口结构变动因素作为资本存量增长率的解释变量,引入社会总抚养比对资本形成率的负向影响,同时引入将目前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产业、人口结构变动对资本形成率的影响,测算了产业、人口结构变动对潜在经济增长率更为深层的联动效应。这部分工作综合研究内部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和外部结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达到了测算结构路径转换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的预期目标。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以及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组查阅了数百篇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将这些文献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最终形成几个文献群,分别是:潜在产出的理论与模型群、计量模型与检验方法群、生产要素与技术进步群、产业结构与调整群、宏观经济政策与效果群。每个群都包含核心的中外研究文献调30篇左右,作为课题深入研究的基础。此外,课题组从研究本身出发,非常重视数据的积累和加工整理。课题组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已经收集的数据重估了我国1952—2012的资本存量;并对1978—2011年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再估算。其中,在资本存量的重新估计中,课题组细化了折旧率的分析,不论是从方法的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夯实了资本存量估计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估算人力资本存量的过程中采用成本加权法,并对此种估算方法作出了两点改进:一是将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确定为直接教育、医疗保健及文教娱乐支出;二是引入了教育投资时滞概念,从而客观地还原了各年龄不同学历层次劳动者的真实教育成本。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已达到83688.03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0.06%;劳均人力资本存量达到10951.06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8%,低于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1978——2011年间人力资本产出效率波动较大,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人力资本产出的效率开始急剧下降。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并传宣推介课题组业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本课题组依托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和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分别是:2014.7在长春举行的“中国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创新”全国会议,出席会议的人员包括来自全国100多位从事数量经济研究的知名学者;2015.7在长春举行的“经济新常态的数理分析及实证研究”全国会议,出席会议的人员包括来自全国130多位从事数量经济研究和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知名学者;以及2016.7在长春举行的“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与结构性改革”国际学术会议,包括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的学者在内的140余位与会代表深入交流了对于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潜在增长率的预测以及经济增长路径等问题。参会代表中包括了世界著名经济计量学家Chang-jin Kim,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汪同三教授、张军教授等。会议进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对部分代表性成果进行了宣传和介绍,并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广泛地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方面:2015年9月和10与课题组分两批派出多位核心成员前往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与包括立命馆大学在内的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宣传了课题的研究成果。
此外,本课题组也非常重视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转化,具体而言,课题组核心成员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积极将研究结果和结论与实际相结合,立足于向主管本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出谋划策。2014年7月以来,由本课题首席专家张屹山教授起草的两份政策报告得到了吉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2014年11月提交的《对于大力加强守法和执法教育的建议》获得了时任吉林省省长的巴音朝鲁同志的批示,2016年3月提交的《对于如何让东北经济尽快企稳回升的建议》获得吉林省省长蒋超良同志的批示。两份报告的核心建议也已经被采纳。
3.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课题研究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用在数据收集整理以及理论框架创新的时间超出预期,因此,研究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集中讨论和攻关,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终于在今年年初将进度赶上,这样,就保证了项目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研究过程中我们的主要有以下叁点心得体会:
其一是,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对现有的理论框架进行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独特问题和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特征。
其二是,研究方法上应该综合多种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检验,彼此印证;既要使用前沿的、复杂的方法和技术,也要使用传统的、简单的方法和技术,之后进行结果的横向比较,以保证结果的真实有效,这样得到结果才能为政策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叁是,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有助于将研究成果向外宣传。
意见建议:
从事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课题研究的学者应该更积极主动地与政府决策部门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建议;同时,也建议中央政府推动各个部门将更多的政策信息和数据及时对外公布,并大力支持重大课题的调研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1《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转变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介绍
该成果由张屹山、胡茜撰写,于2016年3月20日发表在《东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该文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动两方面考虑了实际骋顿笔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导致中国近几年来的实际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并通过建立模型对未来五年做出趋势预测。首先建立了以资本形成率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描述其与人口抚养比、城市化率以及第二产业比重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转变因素的对资本形成率的联动影响。其次从标准生产函数核算框架出发,附加人力资本变量,考虑经济结构变动因素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进行潜在增长情景模拟。该研究结果显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平均水平应该维持在6.66-7.18%之间。
代表性成果2《要素合理配置视角下中国潜在产出测算》的介绍
该成果由乔红芳、沈利生撰写,于2015.12.18发表在《宏观经济研究》上。该文假定在当前生产要素利用率条件下,由于投入的要素存在着错配,产出未达到最大,只要改变投入要素的配置,在投入要素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就可实现产出的最大。将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达到最佳配置比例时达到的产出水平,定义为潜在产出,而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就是潜在损失或是效率损失。以MRW 模型为基础,基于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合理配置视角,对中国1978—2011年间的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两种资本的产出弹性之比为2.53,远远低于其存量之比9.53;潜在产出曲线明显位于实际产出曲线之上且两条曲线的差距越来越大,说明潜在损失为正且绝对额越来越大;同时,潜在产出年均增长率比实际产出年均增长率高出0.04%。该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实物资本存量增速过快,而人力资本存量积累速度过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教育在人力资本积累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代表性成果3 《中国农业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的介绍
该成果由崔晓、张屹山撰写,于2014年8月30日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上。该文运用符合物料守恒条件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分别对年间中国农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发现: 与传统的技术效率相比, 环境效率不仅能体现农业生产中各种要素的利用效率, 还能揭示农产物要素投入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慢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这与农作物对生产要素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增长缓慢密切相关。由于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上的缺陷,中国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程度不高, 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效率增速缓慢, 导致了农业污染控制难度加大和农产物廣量安全治理困难等问题。
代表性成果4《中国二元经济的数理印证与节点预测》的介绍
该成果由田萍、张屹山、张鹤撰写,于2015年6月20日发表在《学术月刊》上。该文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结合颁—顿生产函数模型和计量模型对中国市场的二元经济状态进行了分析,证实了中国处于二元经济的现状,并以7.3%的持续增长率水平作为假设条件,预测出中国二元经济的结束时间为2020年。不同于以往研究基于传统经济部门剩余劳动力的枯竭时间来进行二元经济结束的相关预测,该研究以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力边际产出相等作为二元经济结束的标志;把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顺利发展的终点定义为资本赶上劳动力供给、剩余劳动力消失、最终实现劳动力边际产出相等作为理论基石估算出未来中国经济总体的劳动力边际产出序列与中国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力边际产出序列相交的时刻点,为中国未来经济高速增长维持的时间长度进行了预测。
代表性成果5《重估中国的资本存量: 1952—2012》的介绍
该成果由沉利生、乔红芳撰写,于2015年7月5日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上。该文通过研究发现国内众多资本存量估计文献结果差距巨大的原因是应用永续盘存法估计资本存量时,折旧率参数设定差异较大。为细化折旧率的分析,该文讨论了其与资本产出比、固定资本形成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历年资本形成额重估资本存量。估计过程中又不同于已有文献把第一年作为起点的做法,而是以投入产出表为基准,同时向前向后进行推算,同时得到资本折旧率与资本存量的时间序列值。不论是从方法的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夯实了资本存量估计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代表性成果6《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的介绍
该成果由董直庆、陈锐撰写,于2014年8月1日发表在《管理学报》上。该文为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基于颁贰厂生产函数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推导出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会通过改变要素结构从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整体经济和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程度逐年减弱;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趋势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且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结构适配性逐年增强,并呈现出愈加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
代表性成果7:《对于如何让东北经济尽快企稳回升的建议》的介绍
该成果由张屹山起草,并于2016年3月报送吉林省人民政府,已获得吉林省省长蒋超良同志批示。该建议结合本课题研究成果,针对近些年东北叁省经济增长率处于全国倒数前几位、成为拖累全国经济增长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一些破解难题的建议。该建议指出,振兴东北经济根本在公司,关键在政府。公司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就业岗位的提供者,振兴经济实质上就是振兴公司;同时,东北叁省的经济活动中国有公司起着主导作用,而搞活搞强国有公司当然是政府的责任,而且提供优良的市场环境也是政府的义不容辞职责。主要建议包括:首先,东北应主动申请成为简政放权的试点,大力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具体措施有组建科技服务中心、组建代办服务中心、组建咨询服务中心;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混合所有制形式,引进域外大型公司;再次,要推进农业的公司化经营,增加第一产业的产值;最后,应谋划“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有效途径,拓展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