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综合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29日16:32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 总体执行情况和各子课题进展

1 “西坡遗址人工制品综合研究”子课题,全面完成了陶器的修复工作,经过更仔细的拼对,复原陶器70余件。对陶器的绘图工作也已经全面完成。共绘制完整陶器即重要标本的线图400余件。对已经挑选出来的2万余件陶器标本进行核对和分类。为下一步的类型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经过对西坡遗址出土遗物的全面统计,登记石质遗物共3万余件,其中包括各类石器、石器坯料、石核和石片。对这些石质遗物的综合研究将解决西坡居民对石料的选择、石器制作工艺、各种石器的功能,以及石器组合反映的经济形态等重要问题。原来的项目设计中,此部分研究被纳入到了“西坡遗址人工制品综合研究”子课题,但对资料进行统计和初步分析后发现,相关研究工作量大,专业技术性强,需要专门人员承担。因此申请设立了新的子课题“西坡遗址石质遗物综合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钱益汇教授任子课题负责人,获得批准。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对全部石质遗物的统计和分类,并完成了初步分析,形成硕士论文《灵宝西坡遗址 2013出土仰韶时代石制品的综合研究》一篇,并已顺利通过答辩。

3 动物遗存子课题,完成了动物种类的初步鉴定和初步统计,正在进行细致观察,以进一步核实性别和年龄等信息。同时开始进行各种人工和自然痕迹的细致观察。

4 植物遗存子课题,完成了对历年采集的土样的浮选,完成对浮选获得的大植物遗存的初步鉴定和分析。形成博士论文《中原地区仰韶中期至龙山时期植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论文。目前需要进一步结合考古遗迹的背景进行更深入的综合研究,以更好地通过植物遗存反映当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5 年代学和同位素分析子课题,系统完了动物骨骼标本的采集,正在制备样品阶段,准备测试。

6 成分分析子课题,正在根据各类遗物的统计和初步分析情况,制定样品采集计划,拟在近期开展样品采集。

总体而言,项目进展顺利,各子课题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 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情况

项目首席专家李新伟的学术交流情况如下:

2014年9月,参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马家窑遗址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做题为“马家窑遗址研究回顾”的演讲

2014年10月,参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崧泽文化研讨会”,发表题为“崧泽与庙底沟”的演讲,讨论了庙底沟类型和崧泽文化的密切关系。

2014年10月,参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和叁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做题为“最初的中国和最初的中国梦”的公众演讲。

2015年7月,参加世界史学大会考古学分会(章丘),发表“城子崖遗址发现的意义”演讲,内容涉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夷夏东西”的对立关系。

2015年7月,参与组织并参加甘肃广河举行的“齐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演讲内容为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关系,也涉及“夷夏东西”格局的演变。

年代测定和同位素分析子课题负责人张雪莲

2014年8月11—13日参加在吉林大学举行的的 “东亚地区生物考古学”国际研讨会,并作 “西坡墓地再讨论” 发言。

遗物综合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魏兴涛

2014年11月,赴濮阳参加“河济地区与中国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

2015年4月30日—5月6日,赴台北参加在台北大人类学系举办的“河南近年考古新发现工作坊”学术交流活动,为师生做《中原地区早期社会复杂化的基本特征》学术报告。

三 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因为需要整理的资料涉及有不同主持人进行的6个年度的发掘,各年度资料的整合是重要的工作内容,目前各年度主持人尚未进行深入沟通,资料整合工作略显滞后。

2 因为对各年度发掘的获得的地层关系尚未进行系统梳理,目前的各子课题的研究尚处于基本资料统计和整理阶段,难以深入。

3 资料整理的工作量超过预期,比如,陶器的统计花费了更多的人力物力;石器的丰富程度超过原来的估计,不得不设立新的子课题开展专门研究。

4 各子课题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在下一阶段项目实施工程中,拟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开始各发掘季度资料的整合工作,包括地层单位的清理和登记,编号的统一,各种图表的整合,地层关系的贯通等。

2立即开始依据修复完成的陶器和挑选的典型标本以及梳理通顺的地层关系为依据,开始遗址的分期研究,确定遗址发展的时间框架,为其他研究奠定基础。

3采取召开小型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加强项目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以考古地层关系和分期为依托,深化各子课题的研究。

四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项目2012年立项,但因为经费拨付较晚,正式开始实施为2013年。因开始对工作量估计不足,填报的结项日期为2016年12月。若以2013年开始计算,按照项目实施五年的惯例,应为2017年12月结项。更加目前的实际进展,申请延长1年,于2018年12月底结项。

二、研究成果情况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庙底沟类型两座大型房址的发掘》,考古2015年5期

李新伟、杨海青等

该发掘报告依据本项目对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对2011年在西坡遗址发掘的相互迭压的大型房屋贵107和贵108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主要观点包括:

1)明确了西坡聚落的布局演变。本次发掘的贵108和以前发掘的贵105、贵106分别位于聚落中心广场的东南、西南和西北角,门道均指向中心广场,根据钻探资料,在广场东北角同样存在一座大型房屋,形成大型房屋围绕中心广场的向心性布局,这与半坡时期的姜寨等聚落的布局基本一致。但在略晚的时期,由打破贵105的房屋,和打破贵108的贵107情况看,向心性布局已经发生改变,这是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改变。

2)进一步了解了西坡大型建筑的建筑过程和建筑技术。具体建筑程序包括:其一,完成半地穴部分和门道。其二,沿地穴边缘挖柱槽,立柱后,以夯土填满柱槽,使柱子稳固。其叁,依托柱子夯打出半地穴墙体,将柱子包裹在里面,更加牢固。其四,在半地穴底部铺垫青灰色泥,在地表和半地穴壁上抹泥,形成居住面和壁面。其五,摆放室内柱的柱础,立室内柱,搭建顶部结构并盖顶。

3)对西坡聚落大型房屋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贵107特殊的大型火塘、房屋后部密集立柱隔离出的特殊空间均表明此房屋有特殊用途,应该不是一般的居址,而是举行重要公共活动的场所。

《“最初的中国”的考古学认定》,《考古》2016年第3期

李新伟

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这是对“最初的中国”最清晰、也最具考古操作性的表述。准此,可以将“最初的中国”的考古学定义表述为:中国各主要史前文化区在同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密切交流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化共同体。

丰富的考古资料显示,公元前第四千纪,尤其是其后半叶,“最初的中国”已初步形成。各文化区在并驾齐驱、快速发展的同时,交流互动也进入前所未有的阶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社会上层构建的远距离交流网和以之为媒介的文化精粹交流。

参与交流的社会上层会积累对于可以交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范围的丰富知识,并产生了对相应的地理范围和文化心理范围的某种认同。苏秉琦在《对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对广义的‘中国’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视野宏阔的总结,认为其经历了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叁个阶段。距今5500年前后,“最初的中国”和各地区对她的共识应同步形成。

“理想的中国”同样是极具启示性的概念。如果说中国是“想象的共同体”的话,考古学的证据和推想表明,这一“想象”的基础——“最初的中国”大致在距今5500年前后已经“自在”并成为“共识”。距今4500年前后,对“理想的中国的”宏大的“想象”就已经开始。那是中国文明奠基的灿烂时刻,虽然考古论证仅如管中窥豹,仍会令人思之怦然而心动。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南壕沟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5期

郭志委、李新伟、杨海青、侯彦峰

2004年,西坡遗址发现南、北两道壕沟,继2005年对北部壕沟进行解剖后,西坡联合考古队于2013年对南部壕沟进行解剖,以进一步了解其结构和堆积,以及由此反映的西坡聚落形成与演变的过程。通过本次发掘可以基本确认南部壕沟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口部较宽、两侧斜收(外侧较陡,内侧稍缓),近底部向内折收为小平台(内侧不甚明显),两平台之间为锅底状沟底。壕沟内堆满不同形状和性质的堆积,可分为15大层52小层,此外还见有灰坑、完整猪骨等遗迹。根据壕沟内不同堆积的特点以及出土遗物的特征,可以推断南部壕沟的堆积年代应当始于西坡庙底沟遗存早、中期,延续至晚期,其主要过程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基本能与西坡聚落形态的演变相对应。

《豫西晋南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初期遗存研究》,《考古学报》2014年4期

魏兴涛

全面论述了“仰韶文化初期”这一学术界久已关注的重要问题,定义了给时期遗存的性质、分布地域,豫西晋南地区与关中地区的互动,以及该时期对后续的半坡和庙底沟类型影响等,是本项目综合研究部分的重要成果。

A. Pike-Tay, X. Ma, Y. Hou, F. Liang, M. Lin,V. Peterson. Combining Odontochronology, Tooth Wear Assessment, and Linear Enamel Hypoplasia (LEH) Recording to Assess Pig Domestication in Neolithic Hena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4 February 2014.

马萧林、侯延峰

论文探讨了认定家猪的新方法,对西坡遗址出土猪骨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第四纪研究》,2014年34卷第1期

赵志军

全面综述了浮选植物遗存对中国农业起源和发展提供的新认识,对西坡的植物遗存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西坡墓地再讨论》,《中原文物》,2014年4期。

张雪莲、李新伟

依据骨骼同位素分析的结果,全面讨论的西坡墓地反映的社会等级。是同位素分析与考古背景紧密结合的有益尝试,为西坡遗址资料的同位素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责编:沉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