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金沙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研究报告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29日16:41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本课题自2012年立项以来,按照课题内容总体设置要求,按计划完成预期目标,并于2015年7月完成中期汇报与检查工作,自2014年7月以来,本课题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

(1)1、2014年7月27日,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交了“金沙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报告与研究”的中期检查情况,就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汇报。

(2)2、2015年12月,各子课题再次分别召开小型讨论会,就各子课题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强调按照既定计划完成课题目标。

(3)、2016年8月基本完成祭祀区考古发掘报告编写和资料收集工作

2、子课题一进展情况

(1)完成祭祀区陶、石、金、玉器等类型学分析与文字描述

(2)截止2016年8月完成所有器物的绘图工作

(3)对采集遗物完成文字描述

(4)完成并增加铜器的金相分析

(5)完成祭祀区的植物遗存的初步鉴定与研究报告

(6)重新选取碳十四测试样品,并已经送达北京大学实验室。

(7)初步完成《祭祀区发掘报告》文字描述。

(8)完成论文《试论金沙遗址出土龙形铜器钮》、《金沙遗址出土兽面纹玉钺浅析》。

3、子课题二进展情况

1、完成金沙遗址祭祀区的初步分期表格和分期

2、补充碳十四测年样品

3、祭祀区商周时期遗存不同阶段遗存有着不同祭祀内涵

4、子课题叁进展情况

(1)完成论文《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铜簋》、《金沙遗址出土铜戈》、《新一村遗址出土石琮和玉戈》,《成都文物》,2016年第2期。

(2)完成《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已经交付文物出版社,预计2016年年底出版。

(3)《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出土漆绘陶的分析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4)四川周边地区商周时期资料收集初步完成。

5、子课题四进展情况

(1)、新补充青铜器金相与工艺分析与研究

(2)、发表《金沙遗址卜甲修复》

(2)、完成多篇植物遗存分析报告,如《成都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四川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工程金牛区5号颁地点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报告》,《成都中海国际社区遗址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

(3)完成《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出土铜块分析》

(4)完成《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出土动物骨骼报告》

6、子课题五进展情况

(1)《金沙遗址祭祀区古河道出土古木材质鉴定报告》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阎雪完成

(2)金沙遗址环境考古研究在新出版《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第叁、四节中有系统分析,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3)《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墓葬出土玉石器分析》《成都考古发现(2012)》,科学出版社。

(3)对彭州九峰山和汶川龙溪进行现场考察,以便进行金沙遗址玉器原料产地来源讨论。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2015年8月同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人员达成研究金沙遗址聚落、环境变迁和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的意向。

(2)2015年9月同北京大学和史语所达成研究金沙遗址陶片微量元素分析研究意向

(3)2015年12月课题组一对曲靖八塔台墓地、昆明市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考察学习。

(4)2016年6月同四川大学考古系达成金沙遗址人骨分析研究合作意向。

(5)2016年7月课题组一、二、五参加“叁星堆与世界上古文明暨纪念叁星堆祭祀坑发现叁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6)2016年6月课题组一、五参加在重庆举行的“手工业考古·重庆论坛—这个西南地区冶金与盐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论文形式 ,如《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铜簋》、《初论金沙遗址出土早期铜戈》等。

(2)以报告形式,如《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已经交付文物出版社。

(3)以考古讲座形式继续推进与四川大学考古系合办“冯汉骥考古论坛”和金沙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如2015年10月吉林大学杨建华教授“从三叉护手剑的传播看四川在西北到西南文化带的地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辨玉:通过玉器物质性认识商代社会”、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长谢尧亭“霸国一梦三千年——考古队长带你揭秘霸国”、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钟鼎相合 弦歌不辍——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三星堆青铜容器与长江中游青铜文化”等多场专题讲座与报告。

(4)媒体形式,以多种媒体形式向社会大众进行普及宣传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5年至2016年对金沙遗址进行各类宣传报道2350次。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通过系统的分析,发现金沙遗址祭祀区商周时期遗存中存在早于目前所认为的十二桥文化早期遗存,对于其年代与文化属性问题由于地层堆积缺失和保存情况不理想,对于该阶段遗存的文化特质与时代特征仍然有诸多难点和疑问,尚需进一步厘清。

(2)祭祀区商周时期遗存一脉相承,但不同阶段堆积有着特定意义,尚需进一步分析不同阶段祭祀内涵与特征,而要完成这项任务,其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研究将是关键,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料和讨论。

(3)由于陶器保存情况各有差异,有少量陶器定名问题仍然存在,这给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带来不少困扰,尚需进一步探讨。

(4)由于报告体量较大,图片处理非常漫长,同时要承担编辑工作,这严重影响了报告的撰写工作与进度。

(5)重要单位碳十四测年数据仍然在测试中,对于后续的分期与年代研究带来不少麻烦,课题研究应当考虑各类科技测试的时间周期。

(6)由于时间紧,论文发表和阶段性成果不能及时刊布,是否可考虑相关论文完成情况或采用用稿通知?

(7)由于任务紧,制图时间周期长,测试样品数据尚未全部获取,这给课题的结项及相关工作带来极大地问题,有鉴于此,希冀本课题结项时间能延期至2017年7月。

二、研究成果情况

1、《金沙遗址出土铜簋》

该文主要介绍2008年出土金沙遗址兴城建地点商周时期遗存中一件铜簋背景、形制、金相分析。

主要观点:该铜簋同关中地区商末周初同类簋相近,尤其是同宝鸡地区出土锥刺乳钉纹盆式簋一致,但该簋有着其特质,研究者认为是当地仿制品。

学术价值:该簋发现与研究对于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商周时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这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唯一一件具有地层单位的铜鼓,这进一步揭示古蜀文化来源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学术价值该簋的发现对于研究关中平原商周

2、《初论金沙遗址出土早期铜戈》

该文主要介绍了金沙遗址祭祀区和其它地点出土的长援戈发现与形制分析。

主要观点:研究者认为此类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受中原尚式戈影响,另一类是受长城北方地带商周时期文化因素影响,其流行时期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学术价值:(1)、此类铜戈在蜀地的发现,为伴出遗存的时代推测提供了重要依据。(2)不同文化因素的铜戈汇集于此,再次证明了古蜀文化与周边地区同时期文化交流的广泛而深远,同时也进一步凸显出古蜀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金沙遗址“阳关地带二期”地带发掘报告》

主要内容是系统报告了位于金沙遗址西北部的“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情况,该地点于2003年发掘,遗迹丰富,计有窑址44座、灰坑102个、墓葬288座,另外出土了大量遗物。

主要观点:该地点的聚落在距今4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人群在此活动,聚落规模较小;距今3400词3300年,在该地点出现了制陶作坊,随后制陶业继续发展,在距今3300词3200年该地点西南部开始出现了墓葬,这个时期文化遗存特点是制陶作坊规模小,人群较少。距今3200词3100,陶窑及墓葬大量出现,这个时段是该地点的制陶工业最为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群最为繁盛的时期,同时也出现新的文化因素,如船棺葬的出现。距今3100词3000年,该地点的制陶工业急剧萎缩,而墓葬数量较之前有了极大地增长。距今2900词2800年左右,该地点的制陶工业已经消失,形成专门的墓地。

学术价值:1、该地点是金沙遗址聚落群一处非常重要的遗址点,其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时代特色以及特定的功能分区,对于认识古蜀先民的聚落结构与分区有着重要意义。它的发现与研究,将极大地推进古蜀文化的研究,同时对于研究十二桥文化与叁星堆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也将有提升意义。2大量陶窑、灰坑、墓葬等遗迹在该地点集中出现,这是目前金沙遗址陶窑最为集中分布的区域,它极有可能是当时金沙聚落的一个延续时间较长制陶作坊,其居民随着制陶工业兴衰而发生相应变化。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研究金沙遗址聚落内部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责编:沉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