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子课题进展情况
(1)总体执行情况。
重大项目“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建设”于2012年10月立项。同年11月举行开题会,14位与会专家就课题框架设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规范等问题进行充分研讨。会议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选择南京、苏州、上海叁大城市为数据库代表点;二是强调变异,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将历史演变与自然口语共时变异相结合。
目前,课题组按照原有计划,正有序推进各项工作。2014年以来,已召开4次小型学术研讨会,3次阶段性工作和成果汇报交流会,1次中期论证会,就课题调查、实施工作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各子课题负责人协同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已建成“南京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初步建成“苏州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上海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的建设正在进行中,为下一步探讨变异情况奠定了基础。截至2016年7月,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已出版中期成果《泰兴方言研究》、《汉语方言共同音系研究》、《甘肃合水太白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类编》等专著3部,在《方言》、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语言研究》、《语言科学》等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36篇。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国特大城市自然口语接触与变异的情况十分复杂,仅南京、上海的语音变异项就有近40个,极具理论和社会应用价值,值得深入调查研究。
(2)子课题进展情况。
召开小范围学术研讨会,制定了子课题的具体工作方案,包括调查内容、技术规范、工作进度等,使各团队、各调查点按照统一规范进行调查、采录、整理、入库工作。
“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分区调查”和“特大城市自然口语接触与变异调查”同时进行,全面展开。在江苏、安徽、贵州、河南、吉林、甘肃、新疆等省市区,进行大规模、多样本的调查,采集自然的、实态的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综合运用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统计学的方法,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在3个特大城市南京、苏州、上海,进行自然口语接触与变异调查。
现已完成南京、苏州点的采录、整理和转写工作,建成了“南京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初步建成“苏州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上海等调查点的采录已经完成,整理、转写正在进行,为后期数据库入库准备了大量资料。在上海、南京已筛查到的语音变异项近40个,有待下一步进行变异探讨,极具研究和应用价值。
2.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田野调查工作
为采录方言自然口语,课题组历时叁年半,在全国展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采录了大量语音样本,按照数据库建设的技术参数录制了高质量的音频资料。在南京和上海,为调查语言变异项,前期已经展开录音工作,采集语音样本,甄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变异项。
(2)学术交流活动
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课题组共召开了4次小型学术研讨会,3次阶段性工作和成果汇报交流会,1次中期论证会。与会专家就本课题在采录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具体应对措施进行了研讨。我们还邀请国外一线汉语方言学家,如美国新泽西大学Richard Simmons(史皓元)教授、日本熊本学院大学石汝杰教授、日本金泽大学岩田礼教授等,就相关前沿问题充分探讨,互相交流。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目前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报送《工作简报》2份,1份开题论证,1份中期评估。
2013年6月,本课题首席专家顾黔教授应邀前往美国,参加新泽西大学举办的“Various Aspects of Chinese Studies in the Global Age(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用英文作大会报告。报告论文Nanjing Dialect and Folk Culture(《南京方言与文化文化研究》),为本课题阶段性成果,对南京方言和本课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宣传。与会专家十分关注南京方言的变异情况,对该文和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设置的本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文发表在Chinese studies in the Global Age(2016),为提升中国语言学,特别是汉语方言学、方言数据库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大有助益。
4. 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自然口语调查手册制定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专门用于调查方言自然口语的调查表,国外亦无可供借鉴的资料,这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我们按照本课题的目标、范围、方法等制定调查表的总体框架、分类系统以及具体条目,结合各地特别是南京、上海地区的历史文献,如《西儒耳目资》(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 ,1626)、《上海话口语语法》(艾约瑟Joseph Edkins ,1853)、《南京官话》(何美玲K. Hemeling,1907)、《南京音系》(赵元任,1928)等,召开2次研讨会,反复论证。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话语讲述等方面系统调查方言自然口语,以便与历史文献进行对比研究,考察方言的历史演变和共时变异。
(2)数据库建设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方言自然口语的数据库建设是跨学科前沿课题,须掌握方言学、计算机科学、民俗学、人类学的相关知识。我们利用南京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科和计算机系的资源,通过院系交流、学术研讨,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建库专门培训。
方言自然口语有声数据库对音像质量和口语语料的自然性要求较高,采录工作难度较大。为保证语音数据质量,我们严格按照统一的采录规范,采用低噪设备,确保音像质量;在各调查团队安排以当地方言为母语的调查人,或在调查点长期工作的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自然性和准确性。
二、研究成果情况
1. 著作
(1)顾黔《泰兴方言研究》(26万字),中华书局,2014年。
《泰兴方言研究》,考察泰兴方言精组与知照组的归并方式;结合历史文献和诗文用韵,探讨流摄的演变类型及内部差异,指出发展不平衡是语言接触和保留方言共同底层的结果。将泰兴方言疑问系统分为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个VP”问句三类,指出“个VP”问句为是非问句在泰兴方言中的表现形式,“个VP”和“VP 不VP”两种问句在泰兴方言中共存,属于异源叠置,为“个VP”问句的性质和归属、汉语疑问句系统的分类以及汉语方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书通过方言过渡地区方言点的研究,为汉语方言接触与变异理论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
(2)顾黔《汉语方言共同音系研究》(63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汉语方言共同音系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方言材料,系统地构拟汉语方言的共同音系,这在汉语方言学界尚属首次。共同音系构拟的原则是:有音类对立的,从分不从合;没有音类对立的,无论《切韵》是否分类,均归为一类。声母的构拟根据保留浊音系统的吴语,韵母和声调综合考虑各方言实际,其中韵尾参考保留摆-辫闭、摆-迟闭、摆-办闭塞音韵尾的粤语。
共同音系是现代汉语各方言的“最小公倍数”,反映现今方言的音类系统,是《切韵》理念的现代运用,对考察方言的历史层次及相互关系,探索各方言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3)陈立中《甘肃合水太白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类编》(180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甘肃合水太白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类编》,利用实地采录的甘肃省合水县太白方言的自然口语语料(约200小时),用国际音标标注录音材料,汉字转写每句方言话语。语料按内容分类排列,涉及天文、地理、时间、传统节日、农业、植物、动物、民居、日常生活用品、人品、亲属、身体、医疗、服饰、饮食、红白大事、宗教迷信、行政、日常生活、交际、为人处事、工商业、教育、文体娱乐、动作行为、位置、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量词、数词、声音等34类。内容丰富,语料翔实,堪称一部地方方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
2. 论文
(1)顾黔《南京方言知庄章三组历时演变与年龄差异研究》,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53,2014年。
南京方言知、庄、章叁组存在摆迟蝉、迟蝉丑、蝉闭与摆迟?、迟?丑、?闭的对立,在江苏境内的江淮方言是一重要特征。凡北京话读摆迟蝉、迟蝉丑、蝉闭者南京话亦读摆迟蝉、迟蝉丑、蝉闭;然而北京话读摆迟?、迟?丑、?闭者南
京话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这是历史上知、庄、章叁组的对立,尤其是庄组与知章组的对立在南京方言的遗存和反映。该文以少、青、中、老四个年龄段为调查对象,在中古知、庄、章叁组选择南京人常用口语词(字)119个,逐一调查、统计、分析其在四个年龄层的音读分布情况,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历时演变的轨迹和方向。
调查发现,操南京方言的老年人,中古知、庄、章叁组字摆迟蝉闭、摆迟?闭两类是共存、迭置的,只是与北京话相比摆迟蝉闭类稍多于摆迟?闭类。到了中年阶段,大量摆迟?闭组字归入摆迟蝉闭组(不包括韵母是舌尖后摆?闭的字),使得中年组摆迟蝉闭占了主导地位。青少年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并未沿袭中年人在发音上的转变,而是又将许多字归入摆迟?闭组,因此摆迟蝉闭、摆迟?闭两组的比率又恢复了基本平衡。少儿组摆迟蝉闭类出现的几率最小。
文章指出,南京方言知庄章叁组既有古音的遗存,又由于语言接触受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影响,不少语音特征发生了变化。认为南京话知、庄、章叁组的读音从老年到中年的转变是南京方言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中年到青少年的变化是近几十年来普通话正音教育的结果。
(2)顾黔《南京方言宕江两摄入声韵的共时变异及历时演变研究》,《语言科学》,2015年第4期。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方言古为吴语,由于历史上多次北人南下,充实江淮间,现已演变为江淮官话。文章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考察南京方言宕江两摄入声韵在老、中、青、少四个年龄段的共时变异,分析宕江两摄入声韵的语音层次,探讨普通话渗透、嵌入南京方言的方式和步骤,讨论南京方言入声韵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势。
文章考察南京方言宕江两摄入声韵纷繁复杂的音读形式,与外地方言(特别是普通话)的接触影响引起的竞争、迭置、借入的具体情况,指出其演变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 声母白读+韵母白读+声调白读 削sio?5
第二步 声母文读+韵母白读+声调白读 削?yo?5、确t?hyo?5
第三步 声母文读+韵母文读+声调白读 削?ye?5、确t?hye?5
第四步 a.声母文读+韵母文读+声调文读(对应的南京话调值)削?ye31、确t?hye44
产.声母文读+韵母文读+声调文读(对应的普通话调值)削?测别55、确迟?丑测别51
文章从方言接触、历史层次、异源迭置等角度,探讨南京方言的共时变异和历史演变,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3)顾黔《泰兴方言流摄的内部差异及历史演变》,《方言》,2016年第2期。
该文结合历史文献,考察泰兴方言流摄演变情况,讨论唇音字的今读及其语音史背景;探讨尤韵的内部差异,指出有础、叠两种韵类归并类型,并与吴湘方言比较,认为叠型是早期江淮、吴湘方言共同渊源的体现。
切韵流摄在泰兴方言归并情况复杂,被果遇蟹止摄吸纳、瓜分,实际上不存在独立的韵类。尤韵知庄章组的归并方式可分为础、叠两种类型,其中叠型在江淮、吴、湘等地普遍存在,我们认为是共同渊源的体现。现今的语音形式有共同底层的保留,也有语言接触带来的异质音嵌入,语言的竞争、迭置、变异正在进行中。
(4)顾黔《长江中下游沿岸方言“支微入鱼”的地理分布及成因》,《语言研究》,2016年第1期。
长江中下游沿岸是官话与吴语、赣语等方言的交界地带,是多次北人南下的接受地,“支微入鱼”情况复杂。吴语“支微入鱼”的范围主要为止摄合口叁等,另有少量蟹摄合口叁等;江淮方言则是蟹摄合口一叁四等与止摄合口叁等一同“入鱼”。本文在长江中下游沿岸江苏、安徽、江西境内57个方言点,以止摄“嘴”、“醉”、“喂”,蟹摄“岁”为例,调查“支微入鱼”的地理分布,发现“支微入鱼”分布在东西两端,中间呈断裂态势。分析形成“入鱼空白”的原因,指出南京、扬州、合肥等自古即为通都大邑,北人南迁的必经之路,“断裂带”是北方方言不断冲击的结果。
(5)顾黔《泰兴方言“个痴笔”问句研究》,《语文研究》,2016年第1期。
本文分析泰兴方言“个痴笔”问句的形式、句法功能,以及状语、“得”字结构在“个痴笔”问句中的句法分布。探讨泰兴方言的疑问系统和“个痴笔”的性质,认为“个痴笔”问句是是非问句在泰兴方言中的表现形式,反复问句归为是非问句的下位类型较为合理,符合汉语及其方言的语言实际。泰兴方言“个痴笔”和“痴笔不痴笔”两种问句共存,是异源迭置,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本文探讨泰兴方言“个痴笔”句式,以窥其语法之一斑,对汉语方言“可痴笔”问句的性质和汉语疑问句的分类提供有益参考。
(6)顾黔《汉语方言共同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首师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汉语方言共同音系的构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切韵》音类为基础,系统地去除现代汉语方言没有的音类和特征,重新整理音系的分类,使之与现代汉语方言音类相一致;二是立足现代方言,通过比较进行回溯式归纳和构建。罗杰瑞《汉语方言通音》采用第一种方法,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理论上,两种方法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本文比较《通音》与我们构拟的共同音系,分析不同途径构拟的音系的异同,并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
(7)顾黔Nanjing Dialect and Folk Culture, Chinese studies in the Global Age, 2016(美国).
Nanjing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Ancient Capitals of China. Boasting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Nanjing dialect and folk culture are of important academic and cultural value. Along with several migration waves in histor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the settlement of the immigrants in Jianghuai regions, Nanjing dialect which originally belonged to the ancient Wu dialect family gradually lo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 dialect and evolved to Jianghuai Mandarin. This paper tends to investigate and generalize the phonology system of today's Nanjing dialect. Besides, in terms of daily utensils, it studies the aesthetic taste of local people, their past and present living condi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i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8)陈忠敏《论160年前上海话声母摆诲锄闭/摆锄闭变异—兼论北部吴语从邪澄崇船禅等母读音变异现象》,《方言》2015年第4期。
本文分析160年上海方言声母摆诲锄闭/摆锄闭变异,指出是一种文白异读现象;根据历史文献及现代北部吴语相关读音,证明北部吴语从邪澄崇船禅等母原先的读音是浊擦音,读摆诲锄闭是杭州半官话的文读渗透层。随着杭州话权威地位式微,文读层在吴语里呈消退趋势;各地消退的程度不一,所以对应不整齐。
(9)陈忠敏《江浙沪交界处方言送气分调及相关问题》,《承泽堂方言论丛》,2014年。
汉语某些方言里送气分调,是方言声调阴阳调类分化后的第二次分调现象。吴语送气分调方言集中在江浙沪交界之地,如上海、苏州、昆山、嘉兴等地,文章总结概括出各地送气分调特点,认为送气分调虽然发生在某些方言里,但是具有内在的发音空气动力因素,这种因素使送气声母后元音基频降低,如果这种现象凸现,人们就会感知不同的声调。送气调的演变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文章指出从语言或方言比较的角度,将送气调处理为独立的调类是比较合适的。
(10)郑伟《吴语和南部江淮官话音韵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学论丛》,2015年第1期。
该文讨论北部吴语通语音系的构拟、南部江淮官话和吴语方言属性的检测标准、北部吴语与江淮官话若干共享特征的性质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认为构拟北部吴语共同音系时,有必要针对共时平面上音韵特征的不同性质划分不同类型的标准;在检测南部江淮官话的方言属性时,需要考虑它跟北部吴语的历史联系;边界地带方言的音韵特征可能来自内部演化或外部接触。
3. 数据库
(1)顾黔“南京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已经完成)
(2)顾黔“苏州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初步完成)
(3)陈忠敏“上海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正在进行中)
按照统一规范,从2014年至2016年,课题组采用科学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实地采录自然的、实态的汉语方言口语语料,标记、转写、整理,已经建成“南京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数据库”(2014),初步完成了苏州库(2015)的建设工作,上海库拟于2017年完成。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