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近千年来畿辅文化形态与文学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30日17:19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继续保持原有的学术热情,推动项目的顺利有序开展,并不断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的研究中坚持以阐发畿辅文化特性为中心,理论研讨与文献梳理并举的整体研究思路。首席专家每半年召开一次课题组全体会议,汇报进度,研讨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统一书写体例,规范格式,交流心得,完善论述框架,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计划以畿辅文化特性为观察视角,全面考察近千年来畿辅地区的文化和文学,所包含的6部专书进展顺利,均已完成半数以上的撰写任务,余下部分也在抓紧完成之中。课题组定期例会对课题组成员分工做具体的安排,首席专家统筹全局,子课题负责人推动具体研究任务的开展。在此期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共计20万余字,全部发表于核心报刊和杂志,其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采用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

1、子课题一:畿辅文化形态与文学

子课题一由首席专家王长华教授负责,课题组成员有王天彤、易卫华、时俊静、叁位博士。子课题一基本完成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工作,完成了初稿,计20余万字。所完成的初稿探讨古代中国近千年来的畿辅文化的区域性特征,集中于金、元、明和清初,从宏观层面对畿辅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目前课题组正在积累材料,继续完成相关文献的阅读,撰写清代中后期、晚清的相关章节,并准备发表相关论文。发表了《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选登,在“本期头条”栏目对外隆重推出)、《畿辅文化与畿辅文学——区域文化学关照下的畿辅文化与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等重要成果。

2、子课题二:近千年来畿辅学术文化与文学

子课题二由董丛林教授负责,课题组成员有陈斯怀、于飞、魏洪洲叁位博士。子课题二已基本完成了资料搜集工作,完成的初稿约30万字。所完成的初稿主要集中于畿辅经学、儒学、子学等章节。主要以问题为中心,探讨畿辅学术文化的局部特征,为更加宏观地阐明畿辅学术文化的特性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做好了铺垫,积累了经验,将继续完成剩余章节的撰写。目前课题组正在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按照计划拿出课题成果的初稿,并凝炼成单篇论文陆续发表。已发表《忧患御外意识在晚清畿辅文学中的反映——以当年对列强侵华战争的反应为例》、《清末直隶双省会制及其对天津、保定的影响》、《孙奇逢的畿辅人物评骘及其思想意蕴》、《破空斥静:颜元的反佛、道思想》等代表性成果。

3、子课题叁:近千年来畿辅宗教文化与文学

子课题叁由江合友教授负责,课题组成员程宇静博士。子课题叁已经完成了撰成初稿20余万字。基本完成了对畿辅区域重要佛寺壁画的实地调研工作,如石家庄毗卢寺壁画、北京石景山法海寺《礼佛图》壁画、天津独乐寺观音阁元代壁画、曲阳北岳庙正殿壁画、赵县柏林寺摩尼殿壁画、北京白云观等。所完成的初稿主要集中在畿辅元、明两代佛教,以及近千年来畿辅道教的内容。已发表《清代畿辅诗歌的区域特色及其历史价值——以陶樑&濒迟;国朝畿辅诗传&驳迟;为中心的讨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濒迟;止园诗话&驳迟;与清代畿辅区域诗史》(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等重要成果。

4、子课题四:近千年来畿辅科举文化与文学

子课题四由阎福玲教授负责,课题组成员有刘万川、李瑞豪、王昕博士。子课题已完成初稿撰写20余万字。所完成的初稿集中在科举主体、教育体制的研讨,对科举文体与文学发展进行了一定尝试。目前正在完善近千年畿辅地方登科材料的整理,对畿辅科举教育机构和运行情况做全面考察,陆续拿出相关论文成果。已发表《明代畿辅进士时空分布考》、《水西庄雅集与雍乾之际的畿辅诗坛》等代表性成果。

5、子课题五:近千年来畿辅文化、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子课题五由秦进才教授负责,课题组成员有杜来锁研究员、杜志勇博士。秦进才、杜来锁两位学者主要做《近千年来畿辅方志研究》,已经搜罗到畿辅方志300余种,做了大量的阅读工作,进行了分类整理,撰写初稿约20万字,主要集中于畿辅方志编撰考证、省志系列的研究。《近千年来畿辅文献总目》主要由杜志勇来做,秦进才教授参与体例的设计和定稿,目前文献编目主体部分接近完成,完成目录约40万字。目前课题组着手于继续完成剩余畿辅方志研究章节,《总目》继续增补、修订畿辅书目。已发表《明清畿辅方志修纂类型与修纂群体初探》、《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总序探析》、《&濒迟;文渊阁书目&驳迟;中畿辅旧志与新志修撰时间考》等代表性成果。

综上所述,课题进展顺利,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按照进度预期,将在明年中旬完成项目成果的初稿,一套六部专书的写作,经过课题组的打磨,统一体例,将有望按期申请结项。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活动,主要包括:

1、文献收集和整理。

①课题组重点对畿辅方志进行了搜集,目前已经掌握的方志数量在300种左右,进行了编目,按照地域进行分类,相关课题人员对相关材料进行了针对性阅读并做了札记。对于馆藏在国家图书馆等地的畿辅方志,有关子课题负责人已经到相关馆藏地进行了资料的复印和拍照,基本补足了课题成撰写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②基本文献的调查和补充。课题组对河北师大图书馆所藏的畿辅文化、文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清理,编制了《河北师大图书馆所藏畿辅文献目录》,将核心文献整理为专库,建立研修室,方便课题组的使用。对于尚未入藏的畿辅文献,则通过各种渠道购置补充。

③理论学习和收获。为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专门购置了区域地理、行政区划理论、区域文化、区域文学、科举文化史、宗教理论和宗教史、学术史、方志史等相关书籍,为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在进行较为全面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研究过程中的偏误,使研究加深深度和广度。

④对于相关古籍,课题组对有条件拍照的文献做了全文拍照,比如《津门诗钞》、《畿辅诗传》等。对于无法全文拍照的文献,则分批进行抄录整理,目前这项工作基本完成,并未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保障,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展。

⑤文献的查访和共享。对于超出本单位收藏范围的重要畿辅文献,课题资料组有计划、分步骤地赴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等处进行了数次查访,采取拍照、复印、抄录等方式获取部分必要文献,并尽量做电子化处理,供各子课题的研究使用。在文献查访和复制的工作过程中,各子课题提出查访目标,保持紧密联系,保证了对课题资料的及时共享。

2、实地调研。

①畿辅宗教文化考察。实地对畿辅地域的佛教寺庙进行考察,到石家庄周边上京毗卢寺、正定隆兴寺、赵县柏林寺,对寺庙建筑和壁画做了全面了解。还到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天津独乐寺观音阁、曲阳北岳庙、邢台开元寺等地进行考察。

②畿辅园林文化遗迹考察。已经赴承德进行考察,对清代皇家园林文化做实地踏勘。

③畿辅科举文化考察。目前对畿辅书院文化做了考察,重点考察了保定的莲池书院、鹿泉的封龙书院、霸州的益津书院等。

以上皆进行了资料登记和照片整理,并对相关的存世文献进行了复制和编目。

3、学术会议

①2014年6月11日,首席专家主持召开课题组会议,检查课题进度,决定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上办“畿辅学研究”专栏,推介课题成果,并确定了稿件,将专栏办成了常设栏目,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反响,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了3篇文章。

②2015年7月20-22日,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的全国知名专家,在围场县召开了“中国畿辅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首席专家所做题为《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的主题报告,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③2015年10月23-25日,子课题负责人江合友应邀参加在武汉大学召开的“清代文学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题为《清代畿辅诗歌的区域特色及其历史价值》的学术报告。

4、学术交流

邀请相关专家到河北师大进行讲学、座谈共13人次。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4年第4期,在《河北师大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北大核心)举办“畿辅学研究”专栏,目前已经办了10期,第11期稿件已经到位,并将于本今年第5期刊发。

2、2014年7月,为更好推动重大项目进展,经河北师范大学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中国畿辅学研究中心”,定位为校级二级研究所,主任为王长华教授,助理秘书为江合友教授。学校将以重大课题为龙头,建设畿辅学研究的学科高地,不断推出优秀的成果,使中心成为全国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有知名度的文科研究基地。中心成立后,逐渐成为重大项目开展的重要平台依托,经评审,被河北省教育厅确立为“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随即又评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3、中国畿辅学研究中心成立后,不断督促重大项目进展,并借助河北师大的文史学科力量,不断开拓重大项目的延伸性成果的研究,开展畿辅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目前整理畿辅文献若干种,300余万字,亦进入校审阶段,准备推出,以推动重大项目相关选题的研究工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如何处理好整体阐述和具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分量比重如何安排?这是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决定着子课题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否能突出重点,应该加强交流和商讨,体例上不能含糊。课题组经过研究商讨,已经向参与成员下发了统一体例的文件,但还需继续补充,以使完善。

2、畿辅文化特质和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如何兼顾时代性和普适性,做到准确、全面而不孤立片面,是课题组较为困惑的,需要在项目合拢阶段进行商讨,以期归纳提炼出具有理论深度的见解。

3、畿辅文化如何与文学进行互动,课题组成员由于各自的学术背景或擅长文化研究或擅长文学研究,处理两者关系略感棘手,在研究中已经取得一定经验,但还需继续取得突破和提升。

4、工作量大,资料量大,还有大量的稀见文献和私藏文献,虽然课题组做了相当的努力,仍感到不无疏漏,在后面的研究过程中要继续努力,尽量解决。

5、研究畿辅文化特质,前千年和后千年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处理,本课题主要抓住近千年的畿辅文化特质,但同时也要与更早的畿辅文化进行比较,体现汉文化的时代转变,尤其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族群文化之间的异质互融是如何发生的,其发生的区域场景是怎样的,这需要课题组努力寻找资料线索,将抽象的理论分析落实到文献中来。

6、实地调查存在诸多困难。实地调查对象繁杂,记录和复制必要的材料受到多重限制,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课题组既感到人手不够,也对于经费的使用多有顾虑。如果只关注到典型性的文化遗迹,则必然放弃很多民间丰富的文化遗迹,而这也许是最能体现畿辅文化特点的遗迹,但是追求全面又力所不逮。这些如何取得平衡,既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又不至于淹没于大量的文化细节中,是课题组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

二、研究成果情况

1. 王长华《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采用)

文章对元明清时期畿辅区域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同宗教的活跃共存”、“既中心又边缘的文化夹层”是近世畿辅文化的显着特点。在此基础上,王长华教授对近世畿辅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指出畿辅是“多民族和多区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并在交汇中形成了交流、容融的近世形态”,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范例,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所以“考察元明清畿辅文化,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及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而且“对今天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一成果的推出,标志着以王长华教授为首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课题组对近世畿辅文化的宏观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文章发表后,随即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采用,在“本期头条”栏目对外推出。

2. 江合友《<止园诗话>与清代畿辅区域诗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止园诗话》在《永平诗存》各卷诗话数量分布大致与入选诗人的数量成正比,数量分布还与入选诗人的具体情况有关。《诗话》撰写体例有存人存史,补充说明诗人生平、家世、着述、科第、个性;摘句批评;论格律句法;引用序文等材料;校正误;褒奖伦理道德;叙访求诗歌文献之情状;补充说明编纂体例。在论诗方面,《止园诗话》对于诗人诗作的评点,体现出了史梦兰的论诗旨趣,同时凸显了清代畿辅区域诗歌创作的若干特点和优长。《诗话》重寄托;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评论;论诗尚唐音;崇尚隐逸;评赏佳句多片言中肯。《诗话》勾画出冀东地区的十余个文学家族,为了解清代畿辅区域诗史的发展和传承情况提供了参照。

该文论述了史梦兰《止园诗话》的编次特点和诗学主张,指出作为地域性的词话,《止园诗话》有意识建构畿辅东部区域的诗歌史,提供史料,评论作品,描述了以家族血缘为核心的畿辅区域诗歌史,与地域性总集《永平诗存》一起,保存了珍贵的诗歌发展的地方性材料。为课题研究畿辅区域文学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例,有利于课题进一步开拓相关研究。

3. 王天彤《畿辅文化与畿辅文学——区域文化学关照下的畿辅文化与文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畿辅建立在周代的“五服”或“九服”之制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并且形成了一套流传千年的畿辅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政治上的中心性、交流的广泛性、文化的交融性、千年一脉的传承性等诸多特点。而与畿辅文化紧密相连的是畿辅文学,畿辅文学也深受畿辅制度与畿辅文化的影响而独具特色。

该文从宏观层面阐述畿辅文化的传承及其特点,提供了若干思考角度,从地域文化的视域为课题提供了开展工作的更多可能性。

4. 董丛林《由“丙寅词”看天津近代社会》,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

冯文洵所作《丙寅天津竹枝词》,或谓其"是一部天津活的地方志,也是一个天津社会的万花筒"。藉以可一窥开埠及其他事变对该城的政治、经济影响,特别是其社会生活与风习情状。而冯文洵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作品,自与他特定的生平履历和情怀分不开。将该作品所展示的对于近代天津社会的斑斑点点,有选择性地串接和整合起来予以审视和解读,对认识天津社会变迁当有助益。

该文使用文学文献透视天津城市史、社会史,文史互证,揭示了开埠对于天津的诸多影响,海洋文化、商品贸易等因素参与到畿辅文化的建构中,以具体的研究对于课题起到引领作用。

5. 刘万川《明代畿辅进士时空分布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

有明一代,畿辅为首善之区,科举极受重视。考察北直隶各府及顺天府进士之时空分布,对研究明代畿辅地区科举规律和影响科举之因素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明代现存历年《进士登科录》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为基本文献,对北直隶各府进士之籍、贯、科举和乡试之地、学校、所治之经进行考察统计,以期对时空分布进行勾画和规律总结。

明代畿辅地区科举以永乐十九年正月迁都北京为界。之前畿辅地区为北平府,科举在全国各府中较为落后,进士人数少;之后顺天等八府及保安、隆庆二州皆直辖京师,科举发展繁荣,进士人数稳步上升,至正统四年后趋于稳定,在全国居于前列。

以各府为单位考察,其时空分布也各有特征,体现出共性和个性。纵向考察:顺天府进士自正统七年至崇祯十六年人数最多,但人员成分复杂;真定府在各府中总体人数最多也最稳定,自成化二十叁年至万历十七年为高峰;保定府在景泰五年至正德叁年、嘉靖十一年至嘉靖四十四年人数较多;河间府在景泰五年至万历八年人数较多;顺德府一直人员较少且有起伏;广平府自嘉靖叁十二年至崇祯四年人数较多;大名府自天顺元年至崇祯十叁年维持较高的人数;永平府总体人数较少,尤其在嘉靖十一年至万历十四年人数最少。横向考察:各府人数较多的县中,顺天府以大兴和宛平二倚郭县最为突出,真定府为真定县,保定府为清苑县,河间府中任丘县远超他县,顺德府为任县,广平府为永年县,大名府为开州和长垣县,永平府为滦县。其他所辖之县的进士往往存在较大的人员差距。

明代畿辅的进士时空分布规律与明代国家科举政策和学校入学员额、各府县的学校设置和教育水平、各府县的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关联紧密。

该文是研究畿辅科举文化与文学的基础性考证,利用登科录、进士题名录、方志等材料,勾稽出明代畿辅进士的时空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原因。该文是子课题四的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数据和事实的保证,同时也是学界第一次对明代畿辅科举进行全面考察的尝试,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6. 王明好《试论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的价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

有清一代畿辅地区纂修方志414部,其中确切可查纂有艺文志的方志有368部。畿辅方志艺文志作为清代畿辅地区文献的总汇,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学价值、文学史价值,包括为研究清代畿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提供重要史料依据的史料学价值。

7. 杜志勇《<元故太常博士敬君墓碣铭并序>的价值》,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

作为畿辅石刻文献,元代卢挚撰文、赵孟頫书丹的《元故太常博士敬君墓碣铭并序》,长达955字,既是一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佚文,也是赵体书法的佳作。此文涉及到了敬元长家族谱系与众多元代名人,可补《金史》《元史》记载的不足,二者互证可将某些隐晦的史实描述清楚。

8. 王明好《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总序探析》,河北学刊2014年第5期

有清一代,畿辅地区纂修方志四百多部,其中,确切可查纂有艺文志的方志368部。编者在艺文志前多写有总序,使之成为艺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从中可以看出艺文志收录文献的内容、编纂原则与目的,还可以看出畿辅文学观念、文化心态以及地方作家的文学成就。

9. 秦进才《明清畿辅方志修纂类型与修纂群体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6期

明清畿辅方志修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修纂者群体日益扩大,分工日趋细致,取得重大成就。明清畿辅方志修纂类型可分为修纂一体、修纂分开、混合等叁类,各类型体现出行政权力支配方志修纂的特点。初步探讨了畿辅方志修纂者群体的情况:是官员、学者、工匠等创造了明清畿辅方志事业的辉煌。

10. 田天、刘志琴《简论莲池书院的办学特色与文化传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6期

莲池书院虽是"于政体(而)得"的政治产物,但其开放的办学理念与宽松灵活的管理规制,使其能广招天下英才,形成"贵"、"斌"、"雅"、"聚"的独特文化魅力。其率先开设西学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招收国外留学生的国际化眼光与气魄,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且显示出传统书院向现代型大学转换的趋势与诉求。

11. 李瑞豪《水西庄雅集与雍乾之际的畿辅诗坛》,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1期

处于畿辅重地的水西庄,其雅集唱和有独特的不同于江南的文学态势及意义。辛卯科场案是査为仁一生的转折点,水西庄雅集与査为仁的人生境遇、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査为仁以"幽人"自处,努力在诗歌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与情趣,纤弱婉转是其诗风之特征,也是水西庄雅集的风格。闲情、隐居、自然的风光、人生的失意是主宾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诗酒唱和成为释放精神能量的有效途径。考察水西庄雅集的活动及诗风,可以把握雍、乾之际诗坛的发展趋向,了解文人的生命状态。畿辅诗坛的人文生态、文化精神以及有清一代诗歌的总体风貌于水西庄雅集可窥一斑。

12. 陈斯怀《孙奇逢的畿辅人物评骘及其思想意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2期

明清之际的畿辅理学名家孙奇逢在《畿辅人物考》中对入传诸人持有切要的评论,类似的畿辅人物评骘还散见于《夏峰先生集》。孙奇逢的畿辅人物评骘具有几项特点:其一,基本旨归是以理学为宗,尊崇道德品行,重视济世事功。其二,既以包容的态度看待隐逸问题,又立足于儒家隐居以求其志的立场,对别有怀抱,有所作为的隐逸给予充分的表彰。其叁,特别重视从足色、无愧的角度评论人物。这叁个特点既体现了孙奇逢在理学方面的思考,又蕴含他身体力行而来的深切体验,以及时代激变引发的痛切反省。

13. 杜来锁《<文渊阁书目>中畿辅旧志与新志修撰时间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4期

《文渊阁书目》为现存最早的明代内阁书目,其中"旧志"、"新志"收录了各地大量方志,但记载甚为简略,于撰者、卷数、修撰时间一无所及。针对畿辅地区之方志,初步考证其修撰时间:"旧志"基本修撰于洪武初期,"新志"大概修撰于洪武后期。

14. 杜志勇《<易州重修养济院碑记>述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4期

明代万历年间所立《易州重修养济院碑记》(以下简称《养济院碑》),今见清代拓本,是现存所见最早记录明代养济院制度的石刻资料,它不仅是这一制度的直接佐证,更由于其刻于万历这一历史的转折期,对明代养济院制度的“继往”和“开来”都有记录,具有补苴河北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

15. 王天彤《论元明清畿辅地区对京城的支持与保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6期

元明清叁代以环北京地区为畿辅,依据其形胜,在京城东西南北多个方向都建立雄关险隘,出色地完成了对京城军事上的拱卫之责。畿辅地区供给京城大量的人力物力,确保了京城的繁荣与稳定。在京城与畿辅地区密切的交流与交往过程中,二者在军事上唇齿相依,经济上相互支持,文化上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城与畿辅生态圈。

16. 江合友《清代畿辅诗歌的区域特色及其历史价值——以陶樑<国朝畿辅诗传>为中心的讨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6期

清代畿辅诗歌在数量显着增长的同时,涌现出若干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优秀诗人,体现量、质齐升的整体发展趋势,真正达到了繁荣昌盛的程度。畿辅诗歌在保持"清刚慷慨"之地域性特色的同时,吸收多种风格质素,形成多样化特征。畿辅重地,地位显要,名臣辈出,润色鸿业,鼓吹教化,是清代畿辅诗歌区域特色的重要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民族融合,尤其是满汉融合,开拓诗歌的疆界,获得了新的成就。清代畿辅诗歌可为京津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借鉴,作为中华文学发展之重要且典型的区域个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7. 董丛林《忧患御外意识在晚清畿辅文学中的反映——以当年对列强侵华战争的反应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3期

晚清时期相继发生过多次外国侵华战争,成为列强侵略的最典型形式,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畿辅地区也曾饱受蹂躏,甚至致使朝廷两度流亡。战祸面前,身在本地或外地的畿辅籍人士,或是在该区驻留亲历其事的外省区籍人员,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状事抒感,从中反映出不断强化和深化的忧患御外意识。而其作品本身,则不失为可借以体察国人这种觉醒历程中相关思想意识的具体素材,同时也是特类体裁的宝贵史料。

18. 陈斯怀《破空斥静:颜元的反佛、道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3期

反对佛教、道教的言行在注重事功和实践的颜元一生中频繁出现,这是他的实用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颜元把受到佛、道影响者视为迷途之人,并且将之区分为平常僧道、入佛道已深的僧道、西域番僧、名儒而心佛者、妖邪教门五种形态。针对佛、道的五种形态,颜元一方面以人伦为关切点进行劝喻,一方面又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颜元最为焦虑,深感痛切的主要是儒者而杂入佛、道的问题。他对魏晋以下,尤其是宋代以来诸儒受到佛、道影响的现象提出严厉的批判,同时就诸儒所受乃佛、道何种影响展开辨析和批评。颜元反对佛、道的态度十分激越决绝,体现出斩截的彻底性。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责编:沉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