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30日17:00来源:

研究进展、成果推广、研究情况概要

本课题于2015年11月举行了第叁次课题组会议,课题进展顺利。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科研和学术交流卓有成效。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的推动下,成立了四川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俄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总统普京为子项目负责人刘文飞教授颁发友谊奖。课题组成员在国内外积极宣传推荐本项目,收效显着。本课题的翻译对象《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在上报教育部的《四川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列入了四川大学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首席专家刘亚丁教授吊唁《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主编季塔连科的文章发表于《光明日报》,该文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等国内外多家网站转载。

一、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2015年11月27-29日,“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第叁次课题会在四川大学召开。首席专家刘亚丁教授主持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主持《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工作的各卷主编(即子项目负责人)——《哲学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教授,《宗教神话卷》主编、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文学与语文文字卷》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刘文飞教授,《历史思想、政治和法律卷》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建华教授,《科技、教育卷》主编、四川大学李志强教授,《艺术卷》主编、南开大学王志耕教授;有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何剑平教授;参加会议的还有参与翻译工作的四川大学的老师——池济敏、戴姗、李春蓉、王燕等。会议通报了按照国家社科规划办的要求对课题做中期总结的情况,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情况。

在会上各卷主编(子项目负责人)报告了译稿的数量,翻译进展顺利。

在会上,通报了2015年5月国家社科规划办委托第叁方来川大审计“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项目经费的情况。审计结果表明,我们这个课题组经费使用完全符合有关法规和文件的规定。大家表示,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要继续严格规范、按照项目的总预算来使用经费。

在会上,大家交流了翻译的经验,讨论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对2013年7月威海会议后修订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体例”作了梳理和讨论。大家认为,为保持译稿前后统一,翻译体例尽量不大改。有的卷的主编介绍了同俄科学院远东所的俄方《大典》翻译支持组联系的情况。大家表示,本卷内做到人名、书名和专有名词完全统一,力争整个《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译本做到体例统一。

在会上,专家组成员何剑平教授对翻译中中国古籍的使用和网络检索等作了讲解。一般高校的图书馆均有“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丛书库”、“中国方志库”,这些数据库基本能满足《大典》翻译中核对中国古籍引文的要求。通过讲解,大家明白了如何借助图书馆和网络对俄罗斯汉学家使用的中国古籍进行查找和复核。川大的老师们尽力在古籍使用上为各卷提供帮助。

会议结束后,发布了“《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体例”(修订稿)。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本项目是6卷本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

6卷的情况如下:

第一卷《哲学卷》:61.5万字

第二卷《神话·宗教卷》:63.4万字

第叁卷《文学·语言与文字卷》:66.5万字

第四卷《历史思想·政治与法律文化卷》:59.2万字

第五卷《科学·技术·军事思想·卫生·教育卷》:61.4万字

第六卷《艺术卷》: 63.7万字

各卷主编已开始校对译稿。

首席专家刘亚丁已开始检查译稿,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首席专家和项目组成员作为四川大学代表团成员访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和圣彼得堡大学,见证中俄文化研究中心揭牌。2014年12月11日—14日,在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带领下,“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工程”课题首席专家刘亚丁教授、子项目负责人李志强教授、项目组成员池济敏副教授访问了远东所和圣彼得堡大学,与两个机构的领导和汉学家深入交流,并与远东所的汉学家切磋《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问题。12月12日在远东所中国厅,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和远东所执行所所长卢佳宁共同主持了四川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俄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2.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副主编卢基扬诺夫教授一行4人访问四川大学,见证中俄文化研究中心揭牌。2014年11月10—14日以《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副主编、《大典》翻译俄方顾问、俄科学院远东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卢基扬诺夫首的远东所一行4位汉学家访问《大典》翻译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一起交流《大典》翻译及其他学术问题。卢基扬诺夫一行为学生做了题为“俄罗斯汉学”的学术讲座。11月11日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教授会见了卢基扬诺夫一行。晏世经指出: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出版后必将对中俄友谊,中俄文化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四川大学明德楼贵宾厅,晏世经副校长和卢基扬诺夫共同主持了四川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俄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3.四川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俄文化研究中心“《礼记》俄译”项目顺利启动。为展开该中心的共同项目之一——“《礼记》俄译”,2015年3月26日中心在四川大学文科楼132室举行了项目启动暨培训会。会议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刘亚丁主持,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强教授出席并作动员,参加项目的年轻教师参会。

4. “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子项目负责人刘文飞教授荣获普京颁俄罗斯友谊奖章。2015年11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举行隆重的授勋仪式,为10名外籍人士颁发俄国家奖章,其中刘文飞教授获得友谊奖章。

5. “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首席专家和项目组成员参加俄罗斯学术会议,2014年10月5-6日第十一届全俄学术研讨会“俄罗斯文学:艺术意识类型与民族文化传统对话”在叶卡捷琳堡举行。刘亚丁教授作了题为“透过中国文化看俄罗斯文学”的发言。子项目负责李志强教授作了题为“毕巧林与别捷多夫”的发言,课题组成员池济敏副教授作了题为“瓦尔拉莫夫小说《上海》中的道家哲学”的发言。

6. “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首席专家和项目组成员在乌拉尔联邦大学作学术讲座2014年10月8日乌拉尔联邦大学举行“人文艺术学院中国俄罗斯学家讲座”,刘亚丁教授作有关俄罗斯文学的讲座。李志强教授做了对于俄罗斯汉学的讲座,池济敏副教授做了对于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讲座。

7. 本课题首席专家和子项目负责人出席第五届“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国际学术论坛。2014年12月19-20日莫斯科举行第五届“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国际学术论坛。本课题首席专家刘亚丁作题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托尔斯泰、索尔仁尼琴、田德利亚科夫”的发言。子项目负责人张建华做了题为“苏联解体引发的俄罗斯小说的美学特质”、子项目负责人王志耕教授做题为“圣愚与俄罗斯文学经典的特质”的发言、子项目负责人夏忠宪教授做题为“俄罗斯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命运”的发言。

8. 2015年11月27日,本课题子项目负责人张建华教授在西南石油大学做了题为“俄罗斯文学的品格与文化特征”的讲座。

9. 2015年11月27日本课题、夏忠宪教授在四川大学为学生作题为“俄罗斯文学的跨界研究——以爱普斯坦的《俄罗斯文学的悖论》为例”的学术报告,同日子项目负责人王志耕教授为四川大学学生做题为“东正教的文化精神”的学术报告。

10.2015年10月26-30日,本课题组成员池济敏副教授参加了全俄“海洋“儿童中心主办的“补充教育的发展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受邀做了题为“四川大学俄语创新人才培养探讨”的大会发言。共有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及远东地区的30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俄罗斯教育部副部长卡加诺夫、滨海边疆区教育厅厅长格里高利耶娃等也作了大会发言。

11. 本课题组专家和成员出席和参与组织“21世纪语境下的俄罗斯文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11月25-26日,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1世纪语境下的俄罗斯文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教师俄罗斯文学研修班在四川大学顺利举办。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汉普郡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德国帕绍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的国际知名专家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学者们参加了此次盛会。

12. 本课题组专家和成员出席与参与组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外国文学与国家认同”。2015年5月29-31日,以“外国文学与国家认同”为主题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在四川大学举行,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教授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国文学界专家学者,集聚一堂,研讨学术。本项目首席专家刘亚丁教授、子项目负责人李志强教授参与了年会的学术筹备和会务工作。

13.在2014年7月日课题组邀请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语文系教授塔·维涅季克托娃教授举行讲座。维涅季克托娃教授现任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文学通论教研室主任、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已在莫大执教30多年,在19世纪西欧和美国文学、文化研究上造诣深厚。7月6日至10日,维涅季克托娃教授为川大百余名学子带来了精彩的全英文讲座“诗歌是一种交流”。

14. 本课题首席专家刘亚丁教授为俄罗斯大学生做中国文化讲座。2015年7月7日,刘亚丁教授为到访四川大学的圣彼得堡大学学生举行了中国文化讲座。刘亚丁用俄语讲解了中国甲骨文、象形字,还现场演示了象形字和甲骨文的写法等。

15.“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首席专家刘亚丁教授主编的《肖洛霍夫学术史研究》和《肖洛霍夫研究》出版。刘亚丁教授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肖洛霍夫研究史”和结项时均被评为“优”,其最终成果《肖洛霍夫学术史研究》和《肖洛霍夫研究文集》于2014年出版。《大典》翻译课题组子项目负责人李志强教授、课题组成员池济敏副教授,黑龙江大学荣洁教授、川大罗悌伦教授、邱晓林副教授、宁虹教授、西安财经学院刘祥文副教授等参加了课题研究、写作和翻译工作。2015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4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刘亚丁教授主持完成的《肖洛霍夫学术史研究》和《肖洛霍夫研究文集》,作为“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的成果受到推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予以报道。在主持肖洛霍夫课题研究期间,刘亚丁教授2011年应邀出席俄罗斯国立肖洛霍夫博物馆保护区(ГЗМШ)主办的肖洛霍夫国际学术会议,做题为“《一个人的遭遇》:现实主义或象征主义”的大会发言。该机构的院刊《维申斯克学报》连续3期发表刘亚丁教授的学术论文。俄罗斯《肖洛霍夫世界》杂志2015年第3期发表刘亚丁教授的《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肖洛霍夫的创作和个性在苏/俄的接受》。2012年俄罗斯出版德沃利亚申主编的《肖洛霍夫百科全书》称赞刘亚丁教授的研究:“鲁迅、戈宝权开创的中国肖洛霍夫学获得了孙美玲、李树森和刘亚丁等才华卓越的继承人”,并引用他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中国精神文化大典》被确定为四川大学重大文化建设项目。2015年年底四川大学向教育部报送了《四川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该方案把本课题的翻译对象《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确定为四川大学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之一。

2.2016年2月25日《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主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前所长季塔院士去世。闻讯后,刘亚丁教授和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向远东所发去了唁电,刘亚丁教授的唁电在远东所官网登载,远东所所刊《远东问题》2016年第2期报道了刘亚丁教授和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发唁电的消息。2016年3月19日刘亚丁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悼唁文章《缅怀中华文化传播家季塔连科》,该文立刻被远东所官网全文转载,也在光明网、中国社科网、搜狐网、凤凰网、国学网、国际中华文化研究院官网全文转载。这些电文往还起到了宣传“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项目的作用。

3.《人民画报》俄文版发表对首席专家刘亚丁教授的专访。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的《人民画报》杂志俄文版(Китай)2016年第2期发表对刘亚丁教授的专访。专访题为《真·善·美》。刘亚丁教授在回答《Китай》记者的提问中,介绍了“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工程”项目。

4. 2014年7月4日刘亚丁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参加第四届“《俄罗斯文艺》前沿论坛”,刘亚丁教授作题为“我们为什么要翻译《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报告。

5. 2014 年 7 月28-29 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当代视野下的外国文学:范式转变与接受”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本课题首席专家刘亚丁教授作题为“认识《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价值的三种路径”的报告,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译本的翻译工作的意义。

二、研究成果情况

1.Лю Ядин. Понимание и диалогичность: значение энциклопедии ?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 4, 2014(刘亚丁《理解与对话:<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价值》,《远东问题》2014年第4期)基本内容:本文从文化差异与融合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价值。将《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置于近四十年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其着眼于对话而消弭冲突的精神实质;阐明《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作者群对中国文化中道的本体价值的挖掘;揭示《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作者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创作性转化的能力的论证。主要观点:1)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贸易战争、代理人战争等成了不同文明之间以冲突为特征的关系。与此相反,《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作者群体则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容纳性,对中国文化的对话性和开放性进行了挖掘:墨子的“兼爱”、“非攻”、19世纪的洋务运动,孙中山的“化西”观念和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2)与钱穆、张立文等中国学者对“道”和“礼”等概念的理解不同,《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作者群体对将“道”理解为中国文化的原型,并描述了道贯穿于文化各层面和各历史时代的情形;作者群体还将中国的“道”与古希腊的“逻各斯”、印度的“奥义”和俄罗斯的“言”相并置,认为道是一种文化学的原型。3)美国学者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博物馆之物,已经然僵死,王庚武和杜维明等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转换能力。《大典》作者群体通过对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言论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学术价值:本文应是学术界第一篇从文化冲突与对话的大框架中来探讨《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文章。社会影响:《远东问题》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唯一的所刊,在汉学界有比较大的影响,本文在该刊发表对在俄罗斯和国际汉学界推介中国文化当有助益。

2.文导微(课题组成员)《陶渊明与普希金》,《名作赏析》2014年19期。基本内容:《中国精神文化大典》“语言文学卷”中,在“陶渊明”这一词条作者叶·亚·谢列布里亚科夫就引的老汉学家瓦·米·阿列克谢耶夫的一句话:陶渊明“在中国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大抵相当于我们的普希金在俄国文学中所起的作用”,本文探析这句话的理据。主要观点:1)陶渊明与普希金相似,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渊明也形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小传统;2)他们都秉有质朴的诗语和至情的诗心;3)他们都向往自由之乡,一个讴歌大海,一个沉醉桃园。学术价值:将陶渊明与普希金进行比较这是新意的文章。社会影响:《名作赏析》在大学生中有比较多受众,该文在此刊发表有助语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精神文化大典》。

3.Лю Ядин.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сквозь призму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Дергачевские чтения – 2014,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Ураль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15.(刘亚丁《透过中国文化的透镜观照俄罗斯文学》,载《2014年德尔加切夫讲座》,乌拉尔大学出版社,2015年)基本内容:本文耙梳了两百多年来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从1775年起俄罗斯诗人就描写了中国的形象,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人的形象出现在苏联作家的笔下,到了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智者的形象更加突出。基本观点:1)在俄罗斯的启蒙主义时代,孔子的正面想象已经出现在诗人笔下。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征的李白得到了苏联小说家的生动描写,同时虚构中国人物的苏/俄文学作品则吸纳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3.新俄罗斯文化建构为俄罗斯作家吸收外来文化提供了机遇。学术价值:本文对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作长时段的考察,为俄罗斯的读者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社会影响:“德尔切夫讲座”在俄罗斯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受众,本文在《2014年德尔切夫讲座》发表,有助于向俄罗斯知识界介绍中国文化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影响。

4.张冰(课题组成员)《经典互释中的多元文化视野》,《国际汉学》2015年2期。基本内容:本文分析《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宗教神话卷的分卷主编李福清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观念,本文重在探讨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基于“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类型学观及其情节单元结构说”“国际文学关系中的史料学及翻译史”“现当代文本的解码”等诸多理念进行中国文学的研究。主要观点:1)李福清的深入研究表明了作为整个远东地区最古老的文学的中国古代经典的情节题材、篇章结构布局已成为汉文化圈文、学之源头和创作的依据。2)李福清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元素解读中国当代作品,通过原典求证的文本细读,达到当下与经典文化语境的复原,阐明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激活;3)李福清中国文学研究的实践表明:不同文明之间通过元典互释的能够达成文明之间的对话和融通,汇通中西、熔铸古今是可能实现的。学术价值:这是比较全面分析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的学术成就的文章。《国际汉学》在世界汉学界有一定影响,本文在此刊发表有助于国际汉学界理解李福清的学术成就。

5.张冰《历史诗学理论中的“三国”题材文学研究》,《汉学研究》总第17集:2014年秋冬卷,2014 ,学苑出版社。基本内容:本文旨在阐析俄罗斯汉学家鲍·利·李福清运用历史诗学理论,研究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三国”文学题材作品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发掘各国文学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反映出来的人物外貌描写的类型特点及其演变。主要观点:1)李福清不仅梳理了《三国演义》的形成史和三国文学的发展史,揭示出三国文学的发展轨迹、规律特点。2)李福清在各民族文学的整体发展中,通过对不同体裁的三国题材作品中主要人物外貌叙事的演变比较,深刻、详尽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外貌特征的塑造原则。学术价值:李福清的《三国演义》研究独标一格,本文全面概括李福清的《三国演义》研究的方法。社会影响,本文对国内的古典文学研究不乏借鉴价值。

6.Чи Цзиминь.Даос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 в рассказе А.Варламова ? Шанхай?,Уральский федер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звестия, Серия 2: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науки, 2015,№4(145)(池济敏《道家哲学与瓦尔拉莫夫的小说<上海>》,《乌拉尔联邦大学学报》第2辑:人文学科,2015年4期,总第145期)基本内容:分析了俄罗斯作家A.瓦尔拉莫夫的短篇小说《上海》中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道、无为、自然等,认为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俄罗斯当代作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并被他们运用到作品中,作为解决俄 国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主要观点:1)俄罗斯汉学界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中国哲学思想不仅常出现于俄罗斯经典作家的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俄罗斯当代作家的创作。2)俄罗斯文化这棵大树正在从中国哲学中吸取有益的养分,以实现自己的生长繁茂。这是中俄文化交流中可喜的现象。学术价值:将反映俄罗斯现实的当代小说与道家哲学思想相结合,找到了中俄文化的联系和共通之处。社会影响:本文作者应邀参加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俄罗斯文学:艺术意识类型与民族文化传统对话”时,以该论文为题目做了发言,引起俄罗斯学者的广泛兴趣和积极讨论。并受邀将论文发表于该校学报。

7.Лю Ядин, Ли Чжицян. Вступительное слово к ?Ши цзину?, Москва, ИПЦ "Маска" 2015.(刘亚丁、李志强(子项目负责人)《<诗经>序言》,莫斯科,“马斯卡”出版社,2015年)基本内容:这是俄罗斯新出版的《诗经》译本的序言,对《诗经》象征特点作了介绍,分析了诗歌翻译中与散文体有异的诗歌体形式,介绍了这个《诗经》新译本的特点。主要观点:诗歌翻译中诗律非常重要,在新的译本中不但要传达出原作的思想意义,而且要保留其诗律,使译本的读者感受诗的形象的鲜明性,因此译者对诗性的敏感在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影响:2015年新出版的《诗经》俄译本,是由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卢基扬诺夫做学术翻译,由诗人阿勃拉缅科再加工为诗歌译本。这个译本在俄罗斯读书界会受到欢迎,刘亚丁教授和李志强教授应邀为这个《诗经》俄译本写序言,这有利于扩大译本的影响,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8.李春蓉(课题组成员)、谢·托洛普采夫《诗仙远游:李白诗歌在俄国的译介与研究》,《俄罗斯文艺》2016年1期。基本内容:本文全面介绍李白诗歌在俄罗斯的译介和研究。主要观点:1)李白诗歌在俄国的译介与研究既是中国文学外传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在西方被接受的典范。2)通过译介,李白的诗学思想和诗歌生命力得以在俄罗斯文化语境中扩展与延伸,但在译介与研究过程中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学术价值:本文从跨文化的视域梳理了李白诗歌在俄国的译介与研究历程,是第一篇分析李白诗歌在俄国译介与研究的文章。社会影响:这是我国学者李春蓉与俄罗斯汉学家、李白的翻译家、研究者托洛普采夫合写的文章,在中俄当会产生影响。

9.任立侠(课题组成员)《论&濒迟;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神话、宗教卷&驳迟;之中国神话研究》,《俄罗斯文艺》2016年1期。基本内容:《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之《神话·宗教卷》体现了以李福清院士为首的俄罗斯中国神话研究者的部分学术成果。本文主要探讨李福清与科布泽夫在中国神话研究方面的特点。主要观点:李福清和科布泽夫的研究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1)李福清致力于建构中国神话体系、坚持运用多语种的各种材料、从民间文学角度采用历史诗学研究法分析神话,并进行学术史的文献梳理工作;2)科布泽夫在李福清建构的神话体系下阐述神话的流变、梳理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采用新材料推进研究,并注重运用哲学思维解读神话。学术价值: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分析《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神话、宗教卷》中国神话研究特点的文章。社会影响:对我国学界关注《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当有助益。

10.刘亚丁《德必有邻: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18日。基本内容:从儒学文献首次出现在俄罗斯到现在,已经过了226年。200多年来,文章分析儒学的基本典籍从1780年至今在俄罗斯的各种译本,梳理了儒学思想在不同时期对俄罗斯知识分子产生过的影响,并挖掘了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观点:1)托尔斯泰恰恰是在深刻的精神危机之中开始了对儒学和老子学说的热爱,中国先秦的文化经典也成了帮助他走出惶惑的精神资源之一。后来托尔斯泰在日记里翻译了《大学》、《中庸》的许多章,其中也有对于修齐治平的文字,这同他本人追求道德完善的实践是颇相契合的。2)20世纪90年代当俄罗斯社会的主体信仰缺位的时候,知识分子必然会产生重建价值观念的社会使命意识。这就需要激活各种精神资源。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令部分俄罗斯人产生了某种亲近感。3)在90年代前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苏联/俄罗斯学术界曾探讨了东亚地区若干国家经济腾飞的原因,他们认为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东亚若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动力。学术价值:这是一篇比较全面梳理儒学在俄罗斯影响的文章。社会影响: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孔子网、学术汇、今日头条、26国学网、中国国际文化研究院、文教调研网、文教资讯网转载了这篇文章。

11.刘亚丁《缅怀中华文化传播家季塔连科》,《光明日报》2016年3月19日。主要内容:文章回顾了季塔连科院士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的大量创作性的工作,概述了他有关文章和着作的内容,也介绍了得到他支持我方申请《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翻译项目的过程。主要观点:季塔连科院士热爱中华文化,对在俄罗斯传播中华文化作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的学术着作和论文对中国文化作了正面的阐述。社会影响: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官网、光明网、中国社科网、搜狐网、凤凰网、国学网、国际中华文化研究院官网等转载了这篇文章。

12.刘亚丁《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性转换:俄罗斯&濒迟;中国精神文化大典&驳迟;价值平议》,《四川大学学报》,2016年2期。基本内容:可以从外部和内部来探究俄罗斯汉学界的6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价值和意义。首先,从世界中国知识生产的途径来看,《大典》既顺应汉学家和思想界合流的趋势,又在中国文化能否适应现代的问题上给予肯定回答,而且以其学科的全面性独标一格。其次,从俄罗斯汉学曲折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典》继承了俄汉学将中国精神文化研究与国情学相结合的传统,是对正在复兴的中国文化的正面回应。第叁,从《大典》本身的内容看,对中国学界而言,它倡导新欧亚主义,探讨中国文化的元命题,为我学界的研究提供启发和参照;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它正面阐释中国式发展道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实践中的转换作了论述,为我道路自信提供旁证。主要观点:1)从世界范围着眼,在历时性的维度上,基督教传教士,思想家和职业汉学家从事中国知识的生产,他们产生的时间有先后,相互影响;从共时性的维度上看,产生中国知识的宗教性面相、思想性面相和专业汉学研究面相互相影响。愈到晚近,部分专业汉学家向思想性面相靠近的趋向愈发显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创造性转换的问题,成为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们关注的问题。2)无论是传教士对中国的解释,还是与思想界合流的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是否适应当今的阐述,往往是在以西方的宗教或社会为人类的基本模式的话语背景下,以西释中,以我化人(当然,也有启蒙思想家借中国的历史来建构自己未来的个案)。今天这样的中国知识生产模式的局限性已日益显露,其合法性正在受到质疑。3)《大典》正面阐释中国式发展道路。在《历史思想·政治与法律文化卷》的序言中,作者指出:“与区域的其他儒教国家——日本、南韩、新加坡,以及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台湾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重新阐释早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中国式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学术价值:本文将《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置于世界汉学、俄罗斯汉学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观照,揭示了《大典》所阐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能力。社会影响:本文对我国学界评价《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一些路径和视角。

13.刘文飞(子项目负责人)《中俄文学外交的可能性》,《中华读书报》,2016年6月29日。基本内容:回顾了中俄关系的历史过程,追溯了两国文学交往的历史,论证了中俄文学交往的必要性。主要观点:1)在中国进入盛世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文化建设,繁荣我们的文学,让我们的文学和文化尽早发挥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文学、文化领域也要像在经济、贸易领域一样,继续保持高度的开放态度,张开双臂拥抱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的一切优良的、有益的外国文化。2)俄罗斯最好的东西不是石油、天然气和军火,而是文学。3)国人的“俄罗斯情结”还是应该得到某种呵护,甚至鼓励,因为,一方面,这毕竟是中俄两国关系史中的一座路标,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一块基石;另一方面,“俄罗斯文学情结”的存在客观上有助于提升中国受众的文化素质,同时也能为“中国文学情结”将来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兴起提供某种借鉴和参照。学术价值:将中俄的文学交往置于中俄国家关系的大局中加以观照,颇有启发。社会影响:刘文飞教授是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本文的为中俄的一项双边活动而写的。2016年6月29日,我国《光明日报》和俄罗斯塔斯社在2016年“中俄媒体年”框架内共同举办的“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俄罗斯文学作品”和“在俄罗斯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文学作品”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本文正为此活动而写的,对中俄读书界的互动会产生积极影响。

14.刘亚丁《俄罗斯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14日。基本内容: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学因素,老子、庄子和李白等中国文化人物在俄罗斯文学中得到了重新塑造;在“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中,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做了大量的借用,也表达了文化融合的愿望;俄罗斯作家对中国智者的形象进行了有趣的想象。主要观点:1)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与肤浅理解相交错,自然化用跟生搬硬套相伴随,这是俄罗斯作家运用中国文化元素的常态。2)通过“欧亚交响曲”和《“百事”一代》等作品,俄罗斯作家在以中喻俄、借古讽今之中,对东方与西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反思。3)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因素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时而浮现,这是俄中文化交流的自然结果,但这绝不意味在俄罗斯已经兴起了“中国文化热”。相反,老子、孔子并未出现在一般俄罗斯读书人的知识结构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途还长,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全面考量,从长计议。学术价值:本文比较全面梳理俄罗斯当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借鉴,材料详实,分析中肯。社会影响:在当下中俄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本文当会引起一定的关注。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责编:沉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