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总课题和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2012年正式立项。2013年初,对课题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经国家社科规划办批准,我们将课题申报时的5个子课题,主动调整、扩大为17个专题研究(专题名称详见表后附录),使项目研究更加符合我们的实际工作,且更能实现该课题的宗旨。按照研究计划,我们于2013年5月召开“欧洲文明进程研究”开题论证会。截止2014年6月底,共举行十余次中小型学术研讨会,其中3次子课题大纲研讨会逐一讨论了各个子课题写作大纲。经过上述科研工作,将总课题的指导思想贯彻到每个子课题之中,使每一位研究者都充分理解总思路,并在子课题中充分展现总课题。
经过以上充分的科研准备,总课题和子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确保课题研究的整体性,仍是研究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首先确立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此外,课题首席专家和子课题成员之间通过一对一交流,以及电话、邮件等各种方式,进一步深入讨论本课题的整体指导思想,统一认识,理清各个子课题研究内容与本课题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各子课题之间的整合性。
各子课题研究者相继进入初稿写作阶段。截止2016年7月,全部17项子课题中,有三分之一的初稿经过了多番讨论和修改,已较为成熟,可进入出版阶段,比如:欧洲的对外贸易与殖民(浙江师范大学 王加丰);欧洲的司法(山东师大 程汉大);欧洲生活水准与消费(中国人民大学 徐浩);欧洲社会贫困与救济(南京大学 陈晓律);欧洲的观念的历史(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 赵文洪)等。其余子课题在2016年底大部分也将完成初稿写作。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还在《历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权威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详见评估表二“研究成果情况”部分)。
相关调研和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尤其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本研究要对欧洲文明进行系统梳理,需要尽可能多的、贴近历史原貌的资料支持;同时,需要充分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根据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在首席专家的统一组织下,按照分工,各个子课题分头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在2012—2014年的研究阶段,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工作,尤其注重挖掘原始档案、文献等史料的搜集,以备研究所需。在此基础上,自2014年起,对所搜集学术资料做了系统的梳理,并确定其在研究中的价值和用途。本课题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基本分作叁大类:其一、实证研究成果类资料,这类资料反映了相关研究状况,在研究中具有很高参考价值;其二、理论、观点类资料,此类资料提供思维、观点方面的参考,集各家之长;其叁、历史文献资料类,各类史料为澄清历史本原提供了可靠的支持。总体上,学术史梳理和文献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为整体研究打下了基础。
《经济社会史评论》获批正式刊号,为加深欧洲文明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学术平台。本课题主要依托实体研究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并联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线学者共同参与。2014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研究院所办刊物《经济社会史评论》获正式出版刊号颁狈12-1443/狈。刊物由本项目首席专家侯建新教授担任主编,坚持“守望学术田园,创新历史文化”的办刊理念,侧重对欧洲文明的研究和认知,突出经济-社会史的学科特色,全面覆盖世界史学科,并兼顾中国史研究。刊物专设“欧洲文明研究”专栏,无疑成为本课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项目首席专家侯建新教授于2015年6月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世界史组)召集人,这进一步提升了本项目学术交流的层次。2015年10月24至25日,教育部社科委历史学部2015年度工作会议暨多文明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教育部社科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十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会。本项目课题组成员多人参会,并在大会就欧洲文明与世界文明、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问题做主题发言,与全国一线学者面对面交流,对于全面提升该项目质量产生重要作用。
成果宣传推介
为保障项目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每个阶段都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前后记录了十多份《工作简报》,报送有关专家、领导。一是汇报工作进展,二是广泛汇集意见,最终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工作简报》记录了我们对项目研究工作的各项安排,以及子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比如2015年的简报“加丰教授叁易其稿”,具体汇报了王加丰教授研究写作的前后过程。在“欧洲文明进程研究”的命题之下,王加丰教授负责子课题“欧洲贸易与扩张”。怎样客观、全面地阐述欧洲贸易与扩张的多面性,对加丰教授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为完成这个子课题,他已经叁易其稿。从初稿到第叁稿,引征的资料文献增加;论述的逻辑更加清晰;文明进程的特色更加显着。《简报》以电子文稿形式通报各子课题负责人,同时督促项目研究进展。
目前,课题研究已逐步进入后期工作阶段。根据《欧洲文明进程研究》各子课题书稿的写作进度,我们已与商务印书馆多次接洽,并于2016年3月和6月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和天津师范大学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出版事宜。商务印书馆老总亲自过问、学术编辑中心主任、文史编辑室等负责同志、课题首席专家和部分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讨论。课题首席专家向出版社提供了文字说明材料,并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科研成果的特点。会上达成一致意见,商务印书馆指派专人负责本课题成果的出版事宜,并直接介入后期的科研和出版等相关工作。
研究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本项目研究地域跨度大、时段跨度长,研究中的难点突出。首先,对“欧洲文明”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阐释,这不仅是本课题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也是本课题的难点之一。本课题拟从文化与地理相融合的角度来定义欧洲文明,形成一个基本认识。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对“欧洲文明”涵义进行明确的界定,尚需进行深入的、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这是一个具有较大难度的工作。其次,在探讨欧洲文明进程的过程中,本课题力图将构成欧洲文明整体的各个层面以及欧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互动等看起来较为分散的内容加以有机地综合,升华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而更加准确深入地剖析欧洲文明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特征。这是研究的难点,也就是说,既要从各个具体研究中体现欧洲文明的核心要素、基本特征和总体进程,又要让各个专题研究体现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为此,我们着重要处理好总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子课题彼此之间的整合及相互观照的问题。
为此,我们在总体框架和编纂体例、研究队伍内部的分工协作、学术观点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在编纂体例设计上,“欧洲文明进程研究”是要在总体框架之下,展开专题研究。具体说,我们把“欧洲文明进程研究”分解为17个子课题,最后将形成17卷书,系统、深入地展现欧洲文明进程的主要方面和历史全程。专设总论卷,以统揽欧洲文明进程的主线和全局。分设专题卷,阐述每个方面的来龙去脉,即从中世纪即欧洲文明开启直至现当代。打通中世纪和近现代之间的区隔,打破国别之间的壁垒,清晰展现欧洲文明发展的脉络。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集体攻关项目最大的难处,就是全体成员学术观点的融合和各自承担部分的恰合,该难点在本项目尤其突出。如何做到专而不散,体大而神不失呢?如何保障上述总体意图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贯彻落实?我们的做法是:在项目启动期即着手团队成员学术观点的融合和分工的协调,并在项目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紧紧抓住不放,使每位成员进入角色,统一思想、分工不分家,始终注意相关的学术融合工作。
附录: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欧洲文明史稿》(17卷),主编侯建新教授。
17个子课题为:
1.欧洲语族与民族(华东师范大学 沈坚);
2.欧洲农民与土地产权(天津师大 侯建新);
3.欧洲社会与基督教(伯明翰大学 斯旺森);
4.欧洲的政府演变(天津师大 王亚平);
5.欧洲的司法(山东师大 程汉大);
6.欧洲赋税(山东大学 顾銮斋);
7.欧洲的城市与城市化(天津师大 刘景华);
8.欧洲的大众信仰(中山大学 龙秀清);
9.欧洲生活水准与消费(中国人民大学 徐浩);
10.欧洲的大学(河北大学 张殿青、陕西师大 李秉忠);
11.欧洲社会贫困与救济(南京大学 陈晓律);
12.欧洲的对外贸易与殖民(浙江师范大学 王加丰);
13.欧洲民众教育变迁(天津师大 孙立田、张晓晗);
14.欧洲的中央政府与地方自治(南京大学 陈日华);
15.欧洲的观念的历史(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 赵文洪);
16.欧洲工业与工业化(北京大学 钱乘旦、徐滨);
17.欧洲市场经济演进(天津师大 谢丰斋)。
二、研究成果情况
西欧是欧洲文明的典型代表,所以欧洲文明在某种意义上又被称为西欧文明,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每种文明都有其核心要素体系及其外部特征。本课题对5至20世纪欧洲文明的核心要素、外部特征及其发展进程进行全新的界定和阐释,以经济-社会史为观察路径,探讨欧洲文明的演进历程。据此,我们现将主课题分为十七子课题进行研究,从不同侧面描述欧洲文明的演进历程。本课题的主要观点为:一、欧洲文明是新的文明,而非对古典文明的简单延续。二、主体权利观念是欧洲文明的核心要素,是欧洲文明演进的主线,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本质特征。叁、欧洲文明是由日耳曼传统、古典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融汇创生而成,它们是欧洲文明的叁个来源。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第一、要想真正深入理解欧洲文明独特的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掌握它的外在特征,更要把握促成并使这些特征发展的核心要素。本课题的研究正是以欧洲文明的核心要素为研究的着眼点,解释欧洲文明演进的内在规律。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二、欧洲文明涉及方方面面,以经济-社会史学科为观察视角,研究欧洲文明的特征及其演进,是目前一个比较理想的研究路径,兼具学术创新和方法论创新的双重意义。第叁、欧洲完整地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及现代制度成功确立的全部过程。在许多情况下,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在欧洲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都曾出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欧洲文明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课题研究正是要分析这些制度的得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准确的历史借鉴和学术资源。第四、本课题由十几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线学者共同参与,本课题研究不仅会促进上述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还会有力地推动国内世界史学术队伍的交流与联合,也将有利于我国世界史一级学科的建设,使学术资源得到优化和整合,从整体上加强世界史研究队伍的科研实力,提高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水平。
在上述总体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各子课题分不同专题,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具体描述了欧洲文明。自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成员取得了诸多项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简要介绍如下:
1.《法律限定负担与英国农奴身份地位的变动》(作者:侯建新,《历史研究》2015-6)介绍:
英国中世纪佃农以维兰为主体,故称维兰制,又称农奴制,然而英国佃农却在中世纪晚期最早具备了现代农民的风貌,因此人们对于他们在中世纪的社会地位以及农奴制等问题总有挥之不去的迷惑。本文以法律法治为视角,考察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英国佃农的实际身份与地位,以及欧洲封建制语境下自由与非自由的差异,探求中世纪佃农群体的真实历史面目。作者指出,农奴制的本质在于其专横性和任意性。在欧洲封建制框架下的佃农的抵抗斗争以及由习惯法演绎而来的封建法、庄园法至关重要。在双方的博弈中,佃户的负担一旦被法律确定下来,实际是在庄园内赋予农奴以法律人格,领主权力的任意性受到限制,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就走到了拐点。
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特别是他们长时段的生活及其发展趋向,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内含,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基础。生活状况,既指经济生活,也指社会生活,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自由程度,观念和诉求,以至使用的概念和语言,无不深层次地标示着社会文明的程度。英国等西欧国家在人类历史上首先迈进现代社会,此前那里的普通民众曾经处于怎样的状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着欧洲中世纪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依旧停留在“黑暗中世纪”传统看法的人越来越少了,相反,人们普遍认为中世纪与欧洲近代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学者批评中世纪,告别中世纪,同时不断重温他们的法律传统,认为后者是西欧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2.《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与现状》(作者:陈晓律,《经济社会史评论》2015-1)介绍:
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欧洲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它的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欧洲各国的社会保障发展路径不同,但有着基本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能适当地分享发展的红利,并使社会改革沿着法治的轨道进行。欧洲目前的社会福利体系相当完善,但普遍存在福利过多的问题,也就是福利开支超越了社会生产的能力。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将决定未来欧洲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前途。
欧洲是人类最早启动现代化进程并率先跨入现代化门槛的区域,因此,从社会保障演进的角度考察欧洲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考察欧洲的发展路径,会提供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和学术体验。各国相同的文化传统与制度遗产构成了欧洲社会保障的基础,不同的历史和经济运行的模式决定了欧洲社保的差异,并构成了各自的特色。这些欧洲国家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共同点是以法治为基础,即社会保障主要以立法的形式出现,每次的改进都以立法的较量为主线。而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是普通人能够分享发展红利最重要的标志。
3.《中世纪中后期西欧贸易手段的创新与发展》(作者:王加丰,《经济社会史评论》2015-1)介绍:
西欧中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贸易手段,虽然在某些方面与古代或与同时代的阿拉伯人、拜占廷人、犹太人的贸易手段有关,但欧洲中世纪的商人综合并发展已有的各种手段,把它们与自己的创新结合起来,使贸易方式以新的面貌成体系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同时代任何其他民族都不具备的。这一新的贸易体系对西欧后来的发展影响极大,是近代西欧往外扩张的基础。但它的形成不能完全归之于经济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西欧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特别是其商法的发展,在同时代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西欧中世纪形成的贸易手段、技巧或制度和组织,成为近代西欧在全世界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工具,是西方中世纪文明的重要创新成果。当然,它们与古代希腊人、罗马人或同时代拜占廷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的贸易手段和贸易组织有某种继承关系,但这些贸易手段或组织只有在中世纪的西欧人手中才形成体系,特别是在中世纪中后期,即10到15 世纪,新的贸易手段在西欧成体系地出现,值得关注。这将对我们理解西欧何以能在15世纪末以后建立起全球性的殖民贸易制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