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政治哲学发展趋势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6:19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于2012年10月批准立项后,经过前期的认真筹备,于2013年6月8日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参加了本课题正式的开题报告会。在正式的开题报告会之前,课题组主要做了如下叁项工作:(1)进行了较为集中调研工作,内容涉及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最新进展状况,以及西方学界从社会政治哲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模式;(2)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确定编纂一部“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从经典到当代”的基础性研究资料(其内容包括国内已有的翻译文献和部分未翻译的外文文献)的编译规划与具体名录;(3)组织子课题成员集中讨论各个子课题涉及的主要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整个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布局,形成具体的研究和写作计划。

在正式的开题报告会之后,课题组充分吸收了与会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对相关研究资料的编纂工作、整个课题的研究规划和各个子课题的具体设计方案,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并严格按照调整和优化后的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工作。各子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子课题之一“西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该子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当代社会政治哲学的近代(现代)渊源进行客观的、详尽的梳理和分析,并通过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参照,一方面揭示作为社会政治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超越和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当代意义。

子课题之二“西学东渐:西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的传入”。该子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切实剖析西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的初始接触,及其在中国传播和历史性选择的过程;深入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如何获得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以及这种定向的历史客观性和必然性。该子课题研究的目标的,用具体的研究成果表明:为什么只有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才有能力积极推进中国的现代发展,换句话说,为什么唯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才能完成真正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基的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

子课题之叁“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当代变迁与转向”。该子课题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近代理论转入当代,集中梳理西方社会政治哲学在当代的整体发展变化。西方社会政治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化,其当代形态与现代形态既有密切的历史传承,也有重要的差别。该子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这一转化及两者关系予以深刻的揭示。

子课题之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批判性对话”。该子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上,集中对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在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重要的社会政治哲学议题上,分别展开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对话,由此揭示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基本状况和正在出现的整体衰落,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

子课题之五“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该子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经验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对当代社会政治哲学及其发展趋势展开探索性的研究和讨论。这一研究既与理论发展有关,又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实践密切相联。我们根据现有研究所形成的总体性判断是:西方社会政治哲学在作出其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之后,正在随着其实践基础的老化而逐渐进入衰退阶段,而当代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则在此一衰退进程的同时,开展出历史的新的可能性——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当代社会政治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亦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定向的新文明类型及其在社会政治领域中获得展开的历史前景。

自正式开题,尤其是是自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研究情况总体进展非常顺利。课题组首先专家吴晓明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的黑格尔渊源、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现实性指向和具体化纲领,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性质与方向等基础理论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与阐发。各子课题具体研究目标同步推进并有相应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西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子课题按照研究计划顺利展开了“作为社会政治哲学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哲学的经典权利与自由理论”、“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哲学的自我反拨”和“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与超越”等专题研究;“西学东渐:西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的传入”子课题按照研究计划顺利展开了“西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发挥实际影响的效果历史”、“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在中国语境下的交锋”、“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最初传入,以及各种思潮、学派之间的理论竞争”以及“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客观历史条件,以及各种改造中国社会政治格局的社会需求和思想需求”等专题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当代变迁与转向”子课题按照研究计划顺利展开了“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新保守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两次世界大战与近代社会政治哲学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以及“二战之后,西方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整体变化态势”等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批判性对话”子课题按照研究计划顺利展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及其有效性”、“批判性对话之于当代中国的特殊重要性和意义”、“马克思主义与新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专题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子课题按照研究计划顺利展开“作为当代社会政治哲学之新可能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政治哲学内涵”、“社会政治哲学主题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定向及其对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借鉴和批判”等专题研究。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课题组已经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所需的中外文纸版图书资料800余册,电子图书资料2000余册。其中,重点收集了中西方近现代以来社会政治哲学经典着作和第一手研究资料,中外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政治哲学发展趋势的研究性论着与论文。在这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集中编纂一部了以“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从经典到当代”为主题的基础性研究资料(约80万字),供课题组内部研讨使用。并计划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重点学科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合作,推出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经典着作系列译着。

2、学术会议。(1)迄今为止,召开过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碰头会共14次(几乎每季度1次),邀请上海地区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进行的小型研讨会和座谈会8次。(2)2013年6月,课题组委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举办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政治哲学发展趋势”高级研讨会,亦即本课题正式的开题报告会; (3)2013年11月,课题组与上海哲学学会联合召开了以“政治哲学与政治文明”为主题的第三届中青年学者论坛;(4)2013年12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现当代转化”为主题的第十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5)2014年12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以“现代性与中国精神”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6)2015年8月,课题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以“文明比较视域下的中国道路研究”为主题的首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论坛;(7)2016年4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举办了以“重思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学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8)2016年7月,课题组举行了“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与话语体系建构”专题研讨会。

3、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自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首席专家和部分子课题负责人,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在“第14届马克思哲学论坛”(2014年11月,浙江师范大学)、“当代中国学术语境中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术研讨会(2015年1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价值哲学论坛”(201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研讨会”(2015年7月,云南)、“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2015年7月,吉林大学)、 “第17届长三角马克思主义论坛”(2015年12月)以及“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015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上做交流发言。与此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如王南湜、陈卫平、Thomas Pogge、Hans Feger、Christopher Yeomans等教授到复旦哲学学院就课题组研讨内容进行学术讲座共10余人次。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本课题开题论证会于2013年6月8日召开,首席专家吴晓明教授主持会议,大部分子课题负责人、部分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部分师生等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2、2016年4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举办了以“重思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学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共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四十余人,其中外国学者十七人参会。会议论文集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3、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首席专家吴晓明教授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文汇报和社会科学报等理论媒体上,公开发表课题组研究阶段性成果的核心观点。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和意见建议

1、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由于多方合作,整个课题研究铺展较开,收拢和聚焦存在一定难度;由于课题研究规模宏大,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社会政治思潮的研究,可能会比预定研究时间稍作延长;此外,本课题研究迄今为止偏重于基础理论,实证调研和决策咨询服务方面较为薄弱。课题组将针对上述问题做集中调整,以便较好地实现最主要的那些研究目标,并尽可能展现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吴晓明《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及其具体化承诺》(论文;《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解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化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并且本质重要的具体化承诺。在如此这般屈从于理智形而上学的解释方案中,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在丧失其具体化承诺的同时,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历史哲学公式。这种历史哲学公式按其基本性质来说,不仅必然是超历史的,而且只能从属于前黑格尔的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换言之,它们变成了与历史现实及其实体性内容分离隔绝的抽象形式;而且这样的形式可以被无条件地运用到任何历史进程的内容之上。而当这种完全无头脑的运用被看成是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时,那些同样无头脑的实证主义者便似乎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来抨击“马克思主义借以强奸事实的空洞结构”了。为了有效地澄清这种理论状况,该论文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据中来阐说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这篇论文可以说是课题组首席专家吴晓明教授论述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见解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对本课题研究赖以展开的理论基础的重要陈述。论文于《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发表之后,被《新华文摘》网络版、2013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3年第10期转载,在同行之间引起较大的反响和关注。

2、吴晓明《黑格尔法哲学与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哲学奠基》(论文;《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该论文从理论渊源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哲学,认为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哲学奠基,与黑格尔法哲学有着最为切近的联系。就此而言,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具有重要的黑格尔哲学渊源。这样的渊源主要包括:(1)社会现实的概念;(2)国家机体的概念;(3)历史原则。马克思在积极占有这些成果的同时,尖锐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以及“无批判的实证主义”。正是通过由之而来的思想进程,马克思把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的本质性导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从而为其社会政治理论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该论文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思想史叙述,相反正是在这种貌似一般思想史的追溯中,为澄清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性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课题的研究起着根本性的定向作用,同时对于克服当前社会政治和历史理解领域中普遍流行的主观思想与外部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吴晓明《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该文认为,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概念不仅被定义为本质与实存的统一,而且是展开的过程,因而具有真正的历史性。马克思的现实观与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有着最本质的联系。在与费尔巴哈及黑格尔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马克思的现实观通过一种双重批判而逐步取得基本定向,并最终获得决定性奠基。马克思现实观的伟大变革意义在于:它根本不依赖于绝对者上帝或神秘的“主客一体”,而完全从感性的—感性活动的—世界本身,来把握现实,来阐述现实的本质性一度。在对于中国道路的理解过程中,马克思的现实观要求我们要坚决地防止其转变为外部反思的抽象原则。外部反思根本不可能形成对中国道路的真正理解,因为它严重地遮蔽了社会现实,因为它实际上是以抹杀和阉割社会的实体性内容与差别为前提的。外部反思作为主观思想之最集中和最广泛的现代表现,不仅与马克思的现实观背道而驰,而且实际上退行到了黑格尔以前。该文是课题组首席专家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概念和中国道路问题长期思考的理论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与反响。中国知网是数据显示,他引11次,下载2500多次。

4、吴晓明《论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论文;《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该文是课题组首席专家对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之黑格尔渊源问题的集中阐述。文章认为,由于卢卡奇等人同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的激烈论战,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问题成为一个超越一般思想史意义而关乎对马克思学说之性质判断的议题。此一议题至今仍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意义。该文试图做如下论证: 马克思学说与黑格尔哲学之相互关联的核心枢轴是社会现实的概念及其展开过程的具体化,必须依循此一枢轴来对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作出决定性的阐述;而那些否认或排除这一渊源的企图,实际上意味着阉割马克思学说中社会现实的一度及其实体性内容,从而也意味着使这一学说退行性地从属于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本文的重要性在于,从思想史上澄清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渊源,乃是对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之现实性的深刻揭示,事关哲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亦即涉及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如何在自身的当代发展中,切中并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实体性内容。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沉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