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6:14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2014年7月以来,本课题按总体研究规划在正常推进。各子课题成员在前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分工精心进行专题研究,又有一批新的阶段性成果发表或即将发表。从今年开始,重点抓本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上半年主要是撰写提纲,讨论提纲。下半年撰写书稿,争取2016年底或2017年初完成初稿,2017年修改定稿。

1、百年藏传因明研究进展情况

在万果教授的主持下,百年藏传因明研究各子课题进展比较顺利,又取得了一批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见代表性成果介绍)。特别是经过多次论证,形成了《百年中国藏传因明研究》的详细框架设计,包括绪论,各宗派(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宁马派、觉囊派、苯教派)学经院内因明的研习与传承方法及特点,各高等学府(西藏大学、西北民大、西南民大、青海民大、中央民大)的因明教学特色和研究成果等。计划2017年5月完成初稿。

2、百年汉传因明研究进展情况

在张忠义教授的指导下,百年汉传因明研究子课题基本按计划进行,每个成员负责的研究内容基本完成,出版相关着作1部,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1篇,其中6篇已在颁厂厂颁滨期刊等重要报刊发表或录用,有几篇学术成果等待发表(见代表性成果介绍)。

今年7月上旬,子课题组主要成员集中到张忠义教授所在的燕山大学开会,对照课题总体目标专门就阶段性成果进行研讨、评议,在一些重要观点上取得共识;就课题最终成果的写作提纲做适当调整,计划在2016年底完成初稿。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本课题在前期调研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对《藏传因明研究》(1983-2013)之藏文部分8卷、汉文部分3卷,又完成了校勘加注3稿,已交中国藏学出版社,可望2016年底出版。百年汉传因明教育是一个新课题,有关学者对一些高校的因明硕士博士点做了调研,获得了些一手资料。

课题组成员通过多种形式与国内外的因明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很有收获。

1、本课题的多名成员参加了2014年8月在青海十世班禅因明佛学院召开的第10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2015年8月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的第11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2015年11月在贵阳召开的第16届中国逻辑史(含中国因明)全国学术研讨会、2016年4月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逻辑(含因明)学术研讨会等。课题组成员在这些会议上宣读论文,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请教专家,开展学术交流。这些会议也为课题组内部的工作研讨提供了方便。

2、2014年9--12月,西南民族大学隆重举办纪念学术大师毛尔盖.桑木旦诞辰100周年学术系列活动。毛尔盖.桑木旦也是着名的因明大师,课题组成员多次举办了藏传因明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藏传因明子课题组多次邀请着名藏传因明专家、西北大学多识教授到西南民大讲学,回答课题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4、藏传因明子课题组与国际着名因明专家、日本大谷大学白馆戒云教授建立了合作关系。白馆戒云教授继2014年6月应邀到西南民大讲学一个月后,又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到西南民大讲学各一个月。课题组组织出版《白馆戒云文集》11册,其中包括近百年内藏传因明及其相近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对课题组成员了解国外因明新进展很有帮助。

此外,课题组成员经常利用微信群互相通报情况,交流学术,安排工作。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人民政协报学术周刊2015年5月18日发表了刘培育的《谈抢救因明绝学》,文中特别强调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主旨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绝学总结会议和社科院科研简报有介绍。

光明日报[中国话语 传薪绝学]栏目2016年7月13日发表刘培育的《中国因明研究的可喜进展》,文中强调国家重视因明,为“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立项。中国社会科学网转发了此文。

藏传因明子课题组举办的多次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汉传因明子课题中期推进会,都在大学官网等媒体做了报道。

2014年7月以来,本课题组先后向规划办报送了4份《工作简报》,内容包括本课题组首席顾问巫百慧先生去世的社会反响,课题组的重要活动以及部分成果介绍等。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本课题组有几位年轻学者,都是近年在着名高校和科研单位毕业的因明博士或博士后,有专业的学术素养,有良好的学术精神,但在高校里的任职均非逻辑、因明岗位,换言之,他们都是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从事本课题研究,工作压力相当大。我们希望规划办能出台政策,请他们的供职单位给予适当关照。我们也想对他们的科研成果和优秀品格给予表扬和奖励,但不知课题费可否用于此项开支?2014年,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分别刊发专文,宣传本课题首席学术顾问巫百慧先生、子课题负责人张忠义教授的治学精神,学界反响很好。

2、我作为首席专家,前期对于给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重视还不够,没有在课题组内强调这一点。今后要加大投稿力度,帮助课题组成员策划投稿选题,适时组织小组讨论、修改,争取在今明两年收到显着效果。

3、本课题组成员来自1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及时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了解研究进度,提出要求;了解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办法。在过去几年里,西南民族大学万果教授、燕山大学张忠义教授、山东临沂大学张晓翔教授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值得表扬。

4、开展课题研究,学术规范是很重要的事情。几年来,我们一直提醒大家,要真做学问,做真学问。特别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定要拿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今后要继续强调这一点。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2014年的中期检查,我们曾申请将汉传因明部分调整为两个子课题,即以1949年为界,之前的54年和之后的66年各为一个子课题,增加张晓翔教授为49年后子课题负责人。这样,本课题就由4个子课题变为5个子课题。张晓翔教授前几年实际上已承担了子课题负责人的工作,我们正式确认下来,对于张晓翔教授本人、对于本课题顺利结项都很重要,希望贵办能批准此申请。

2、藏传因明研究子课题组在2014年中期检查时曾提出增加万果教授为首席专家。本次该课题组继续提出此问题,理由见2014年中期检查评估表。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中国因明研究的可喜进展》----本文指出,自1982年几位学者提出抢救因明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的因明研究队伍,并且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我国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个传统各具特点,近年来彼此间交流不断增多。我国因明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在不断增多。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有所拓展,研究方法有所创新。目前我国的因明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人才问题,近年培养的一批因明专业博士和博士后,有些人没有从事因明研究或教学,应该改变;二是因明研究要有广阔的视野、现代的学术眼光。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了此文。

2.《评陈那新因明体系“除外命题说”》----本文反驳郑伟宏认为印度陈那新因明体系的逻辑性质是“最大类比”,没有达到演绎推理水平的论点,其主要论据是:首先,根据“除外命题”的定义,反驳了同喻体是“除外命题”的论断;其次,对陈那的原文和郑伟宏的论据进行了逻辑分析,推翻了同喻体的主项要“除外”的主张;最后,通过论证得出结论:陈那新因明体系的逻辑性质是含有正负类比的演绎推理。本文不同意独尊“除外说”而指责“演绎推理说”,主张开展因明界的“百家争鸣”来解决争端。第11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提到了此文。

3.《龙树的四句否定四解》----本文指出“四句否定”是龙树所创立的中观学派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多存在自相矛盾等问题。本文从时间、空间、逻辑以及实例四个方面分别对四句否定进行了解释,证明其合理性,避免了上述解释的自相矛盾等问题。

4.《汉传因明与非形式逻辑的联动》----本文指出,在实践的品性、论证的结构、论式的构建及其评估等方面,汉传因明的比量与非形式逻辑的论证具有相当的可比性。在论证的结构上,与比量相比,非形式论证展现出更复杂的形态;在应用上,比量的历史则更为悠久,表现得也更稳定和成熟;在论式的构建及评估上,非形式逻辑未能像因明那样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规则。汉传因明和非形式逻辑皆起源于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论辩,且都重视论证的实用性,诸如此类的共性使得二者之间的联动成为可能。

5.《因明起源探微》----本文指出,“因明处”最早出现在北凉时期昙无谶的译本《菩萨地持经》中;“因明”的最早使用者是玄奘;“因明处”和“因明”所对应的原语面世的确切时间至今尚无定论,可确定的是,它的问世时间晚于《方便心论》原本,但不迟于公元333年。

6.《汉传因明逻辑研究的叁种学说》----本文指出,自玄奘将印度佛教的陈那学说有选择地引入中国以来,我们实际拥有了一门新的学问(汉传因明),也就有了此名目下的研究(汉传因明研究)。唐代高僧针对“二论”的诸多疏解实际上代表了此后一千多年的基本研究模式,即我们今天所称谓的古典研究模式。清末民初西方逻辑的第叁次传入,以及日本学者的先行研究,导致汉传因明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逻辑转向。百年来中国学者沿此方向所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论式研究方面的叁种学说:演绎归纳说、归证说、类比说。它们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及相当的影响力,皆可视为不同阶段以逻辑解读因明的结果。实际上,归证说和类比说可视为演绎归纳说的变异。从这个角度看,演绎归纳说几乎涵盖了百年来所有中国学者对因明的逻辑思考。

7.《百年来汉传因明研究方法之反思》----本文指出,近百年来汉传因明发展过程中,学者们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历史文献的方法、西方现代逻辑理论解析的方法等对汉传因明进行探究,并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但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与学术发展相比还显滞后。汉传因明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方法的革新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保持和完善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吸取中国逻辑史中的研究方法,比如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提出新的方法应用于因明研究,比如创造性诠释学和科学革命结构论的方法。

8.《论因明学对根敦群培学术思想的影响》----本文指出,根敦群培是20世纪藏族文化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在藏族现代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他的研究成果涉猎近十个学科领域,且独领风骚、自成一体,他是一位学术功底深厚,特立独行,最具现代感的学者。该文通过因明学的视角,探讨了根敦群培在宗教、历史和文学学科领域中所受因明思想对他治学方法及思维的深刻影响,提出了推理论辩、判别考证、澄清事实的因明思维方式是根敦群培学术思想的根基,也是他富有特质的叙事依据和逻辑起点。

9.《藏族量理摄类学四句判断法简述》----本文根据藏文第一手资料,在系统爬梳四句判断法理论传承的基础上,阐述本论题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进而解释和分析其学术价值以及理论意义,旨在传承人类优秀文明遗产,为当代人所用。

10.《杨化群藏传因明翻译与研究评述》----本文指出,藏传因明典籍丰富,理论完备,历史悠久,传习自成体系。藏汉因明交流对中国因明的传承和发展十分必要,其中,因明典籍的整理和翻译是藏汉因明交流的重要途径。杨化群先生就是从事藏汉因明翻译和研究工作的一位着名的学者,他一生献身于藏汉因明翻译和研究,以“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的生命,治无涯的因明学”鼓励和鞭策自己,为藏汉因明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先生坎坷的生平介绍入手,在介绍其因明翻译和研究成就的同时,着重评述先生对藏汉因明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非凡贡献。

11.《探析巴达娃·摄类学理论》----本文分析了十九、二十世纪初的巴达娃·土旦格勒嘉措师徒的极具时代特色的藏传因明以《摄类学概论》为基础的六本教材体系的内部理论结构、摄类学理路特点、语言表达方式、文献渊源以及“巴达娃摄类学”对现当代藏传因明在藏传佛教各个宗派学经院与各大高等学院传承、教学、研究的影响。

12.《毛尔盖?桑木旦讲习&濒迟;塞氏?摄类学&驳迟;所做的贡献》----毛尔盖·桑木旦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影响最大的藏族叁大学者之一,特别对藏族传统十大学科体系的继承与弘扬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主要侧重于他对藏族量理学科集大成摄类学的闻思历程和讲学实践以及着书立说的叁个层面,以《塞氏·摄类学》为中心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反思。

13.《兰仁巴大师与藏传因明学的现代复兴》----兰仁巴大师是近现代着名藏族佛学大师。因平生学修菩提道次第法要,成绩斐然。大师不仅学修有成,而且一生培养了大批学富《五部大论》的知名学徒,留下了不少佛学经典着作。大师在研习、传授佛学知识的同时,也撰写了数部藏传因明学(量论)方面的着作。本文以大师生平、研习因明学成就及培养人才等为切入点,对大师的学术贡献、思想特点略作介绍。

14.《藏族量理摄类学否定是与否定非译解》----汉译《塞氏·摄类学》通过追溯其背后理论谱系对不同摄类义项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而辨证的题解。其中针对概念的正、负两个层面确定观念中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事物是否具有其属性,进而增强认识客体实在物的正确性和精确度。特别在量理摄类学中连续重迭应用否定词语对于选定的概念否定再否定,屡次反复否定以后,预设认识对象的概念含义渐趋明亮化。并且,通过建构“倘若否定是,则为非;如若否定非,则为是”的思辨理路,开始抉择谛实有和谛实无为主的互排相违关系的破与立。这就是塞氏独辟蹊径,必须把否定是与否定非独立设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15.《兰仁巴大师与藏传因明学的现代复兴》----兰仁巴大师是近现代着名藏族佛学大师。因平生学修菩提道次第法要,成绩斐然,故人称“兰仁巴”,意为“菩提道次第”大师。本文以大师生平、研习因明学成就及培养人才等为切入点,对大师的学术贡献、思想特点略作介绍。

16.《巴达摄类学论集中安立宝瓶一文与其它摄类学破立宝瓶反体法之比较》----本文以藏传佛教觉囊派的巴达娃·土丹格列嘉措(1844-1904年)所着《摄类学概论·悟道宝灯·附论能明之光》中对于安立宝瓶为议题,并与其它摄类学破立宝瓶反体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17.《藏族量理摄类学形色与显色略观》----本文以汉译塞氏·摄类学形色与显色品立自宗为切入点,通过追溯其理论来源的基础上进行题解,进而归纳和分析每一段辩论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择其主题和关键词从不同学科进行注释和解析,旨在阐明藏族传统经典哲学体系五部大论之首量理学科所知论的内在深层结构,从而挖掘其认识理论和逻辑思维,为今人所用。0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

(责编:沉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