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总体上,研究工作基本按预期计划进行,完成了《标书》预定研究计划,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2014年7月以前,主要研究工作集中于“子课题一: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理论研究”,“子课题二: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结构模型研究”,“子课题三: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范式研究”以及“子课题五: 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2014年7月以后,在完善上述子课题研究的同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子课题四: 主要发达国家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研究”,“子课题六: 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与路径选择,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子课题七: 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的研究工作。以下主要介绍2014年7月以后的研究进展情况。
子课题四:主要发达国家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研究。业已完成了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美国电影市场建设状况;二是法国出版市场建设状况;叁是日本动漫市场建设状况;四是韩国游戏市场建设状况。目前,正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近期将完成主要发达国家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的研究报告。
子课题六: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与路径选择,解决方案的制定。从出版、电影、电视和演艺等子市场维度和文化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维度,分别就各自的建设目标、内容与路径选择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预期成果。
子课题七: 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一是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对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影响;二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制度与政策需求;三是检讨我国现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制度与政策的不足。目前正在进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具体制度设计方面的研究。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实地调查与数据采集工作主要集中前一阶段,2014年7月以后,较少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开展的有:
一、先后邀请5位专家来学校作专题学术报告,分别是:
1,2016年6月5日,邀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书评学会理事长邬书林来我校作《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变迁》的学术报告;
2,2015年9月17日,邀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产业推进处王强处长来我校进行交流,并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为题作学术报告;
3,2015年4月27日,邀请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初景利教授来我校作《学术论文选题与写作投稿》学术报告;
4,2015年4月2日,邀请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董事长池永硕(Youngsuk “Y.S” Chi)先生访问我校,做题为《为科技医学出版注入新活力》的学术报告;
5,2014年11月14日,邀请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来我校作《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学术报告。
二、项目首席专家应邀作3场学术报告,分别是:
1,2015年6月25日,应邀在西南大学作了题为《非正式科学交流的回归》的学术报告;
2,2015年9月18日,应邀在“中国期刊博览会·数字出版领域高峰论坛”,作了题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学术报告;
3,2015年11月6日,应邀在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论坛,作了题为《学术期刊功能的再定位》的学术报告。
叁,项目首席专家应邀出席3次国际学术会议,分别是:
1,2014年12月4-6日,应邀赴韩国参加首届颈颁辞苍蹿别谤别苍肠别亚太地区分会;
2,2015年3月24-27日,应邀赴美国加州新港海滩出席第10届iConference 2015年会;
3,2016年3月20-23日,应邀赴美国费城出席iConference 2016年年会。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本课题组在成果宣传推介方面仍然重视不够,没有召开过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布会;
2,先后编发5期《工作简报》。
3,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1篇。题目为《准确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属性》,文章被采用,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1日。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涉及面太宽,基础资料与数据严重缺失,而且不同部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发布的统计数据口径不一致,且有价值的数据难以获取,不同来源的数据与资料的甄别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在各子课题中获得共识。解决的办法是,行业数据主要用于研究文化子市场的定量研究,对于宏观研究而言,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此来规避不同部门数据的矛盾与冲突。
二是子课题的设置不合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因此,各子课题即使完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但是项目的总体成果却难以顺利完成,或者说完成得不令人满意。为了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只好分两步走:首先按计划完成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然后再拟定最终成果大纲,根据大纲要求重新组合项目组成员来撰写最终成果。
叁是对成果的宣传推介工作重视严重不够。这一问题虽然在中期检查的时候已经发现,但是我们仍然处理得不好。今后将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和学术影响。
研究心得和意见建议在上一次检查时以“主要体会与思考”的形式已经表达过。主要是子课题设置不宜过多,统筹和协调研究工作费时费力。建议以后的重大项目适当控制子课题数量及参与人员规模。
⑤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2015年3月,提交了《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重要事项变更审批表》,将原计划结题时间延至2016年12月,且获得批准。特此说明。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论文:准确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属性
文章认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体系,是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属性。党中央对于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相关要求与部署,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两大基本属性:价值取向属性和技术属性。文章分析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价值取向属性和技术属性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关要求。
对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价值取向属性。文章认为,文化市场体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属性。文化市场体系的价值取向属性肇源于文化产物和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因为文化产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活动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实现的经济过程,伴随其中的更有对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潜移默化。除了经济功能之外,文化产业还承载着“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能一味照搬一般社会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做法,而要充分关注文化市场体系自身的价值取向属性。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通常被简单理解为要解决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市场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发展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但是,从文化市场体系的价值取向属性视角看,单纯强调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远远不够。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还必须建立起有效防止“市场失灵”和文化发展方向迷失的市场监管与引导机制。这两者不可偏废。前者解决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反映的是不同市场体系建设的共性要求;后者解决的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问题,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特质性要求。这样的目标定位才是符合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价值取向属性”要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价值取向属性及其实现有赖于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同时重视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作用。市场配置文化资源、政府履行文化市场监管和引导职能两者不可偏废。第叁,科学界定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政府的职能,既要为政府有效干预文化市场预留空间,又要避免政府干预过度。政府的职能大致应限定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文化产物创作生产引导机制、文化产物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
对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技术属性。文章认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之所以冠以“现代”的前缀,正是要表明它与传统文化市场体系的不同,而鲜明的技术属性正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有别于传统文化市场体系的显着特征。传统文化市场体系虽不排斥技术要素的作用,但在传统文化市场体系中,技术终究是其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单一要素。技术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非全局性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及其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正在迅速改变文化的产物形态、传播方式和产业格局。事实证明,现代技术正在全方位、全局性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技术将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极其活跃的要素。现代技术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将决定文化产物和服务的创新性与吸引力、文化传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文化业态的创新性与多元化。
现代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文化产物形态、传播方式和产业格局的改变,必然要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构中得到体现。只有重新定位技术对文化市场的作用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将技术作为文化市场单一要素的定位,将技术属性定位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属性,才能体现文化市场体系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本质要求,才能为现代技术促进文化发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其现代技术属性。第一,在文化产物和服务市场中,不仅要提升文化产物和服务的现代技术含量,增强文化产物与服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要运用现代技术培育文化新业态,为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数字文化产物。第二,在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中,应进一步加强文化技术市场、文化信息市场和文化人才市场建设,借此提升文化生产的技术含量。第叁,在文化流通和传播市场中,应加强全国性数字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同时利用数字交互技术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内容分销服务,利用数字推送技术提供针对性的数字内容推送服务,以扩大文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
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后,人民网、光明网、求是理论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网站、中国文化报等纷纷转载,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
二、论文:实体书店的生存与发展——国外“文化+”书店的借鉴
文章认为,网络书店和电子媒介的强势崛起使得实体书店处境艰危,实体书店纷纷开始谋求转型以摆脱当前的生存困境。文章通过对国外的大型连锁书店、独立书店、专业书店进行调研,归纳出叁者各具特色的以文化为发展核心的转型之路:大型连锁书店转型为多元文化业态融合的文化惭补濒濒;独立书店强调个性,创造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专业书店聚焦垂直领域,提供文化增值服务。
第一,大型连锁书店:多元文化业态融合的文化惭补濒濒。
大型连锁书店曾经凭借丰富的图书品种、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高效的现代化管理系统缔造了庞大的图书零售帝国,美国巴诺书店和鲍德斯书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这些优势在数字时代却很快的“落伍”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其主要是立足于图书的销售功能,提供“大而全”的购物体验,但是文化价值构成过于单一。近年来,大型连锁书店逐渐意识到其传统生存空间和盈利模式的坍塌,开始探索以多种生活方式丰富书店文化内涵经营模式,“文化惭补濒濒”概念应运而出。
以大型连锁书店为主导的文化惭补濒濒的关键在于以图书为核心,以文化为立足点,覆盖全生活方式领域,展示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之美,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文化消费需求。日本的蔦屋书店可谓是立足于“文化+生活方式”的文化惭补濒濒模式的典型案例。这一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文化惭补濒濒不应该只是一张“皮”,不同的文化业态并非零星的拼凑起来,而是应该从整体角度出发,服务于同一文化主题,力求图书与其他文化业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反观国内一些大型连锁书店,以场地租赁的形式吸引多元文化业态入驻,图书与其他业态“各自为政”,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也是混杂多样的。甚至其他业态的扩张挤压了图书的展示空间,就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喧宾夺主”了。单纯的业态迭加并不能赋予以大型连锁书店为依托的文化惭补濒濒在数字时代独有的文化价值,反而有可能沦为大型杂货铺,唯有融合发展,才能使其文化价值最大化。
第二,独立书店:强调个性,创造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
在实体书店的寒冬中,独立书店的复苏为出版业带来一股暖流。许多独立书店因其个性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图书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载体,书店作为一个承载文化价值的公共空间,这就意味着书店追求的“个性”绝不能是一种吸引人眼球的噱头或是主题先行,打概念牌,这种文化个性的形成依托于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绝不盲从的文化审美。因此,文章认为,独立书店将文化个性的最终落点到个性化的文化体验上,才是数字时代的制胜之道。日本银座的一室一册?森冈书店就是这样一家“文化为先,体验为实”独立书店。森岗书店开业半年就开始盈利,受到大量读者的喜爱。
第叁,专业书店:聚焦垂直领域,提供文化增值服务。
专业书店积累了某一垂直行业大量的知识资源和顾客资源,围绕相关垂直领域提供文化增值服务是专业书店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英国的学术书店剑桥大学出版社书店和美食书店厨师书店是紧紧围绕书店的文化资源优势,提供文化增值服务典范。专业书店的文化增值服务要紧紧围绕着书籍展开,以书为核心,以顾客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切入点,为顾客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服务体验,为图书产业价值链创造新的附加价值。
实体书店是现代出版市场体系的末梢神经系统,阻止实体书店的式微,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战略举措。文章对于数字技术背景下实体书店发展策略的研究,对发展我国实体书店产业,完善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文章发表后,《新华文摘》网络版迅速予以全文转载。
叁、论文: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缺失与完善路径
完善政策体系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用于促进和规范文化市场建设,这些政策对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我国仍然存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政策支撑体系较弱等突出问题。分析研究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缺失,以期能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完善提供一些思路。
1.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政策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政策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政策支撑体系较弱等。
1.1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不健全
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政策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这样叁个方面:一是没有专门用于指导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专项政策。二是文化市场体系中版权、技术、信息、人才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存在政策缺失。叁是缺乏用以指导文化服务市场的相关政策。
1.2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政策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是文化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我国已颁布的涉及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众多,大部分都较好地保持了政策的恒常性和公正性,但也有一些政策缺乏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如在文化产物网络游戏的政策制定上,200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叁定”规定》,但是,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却有不同的理解。再如在图书出版市场的政策建设上,2010年1月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导,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正式发布《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后,因部分规定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甚至被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涉嫌违反我国《反垄断法》相关规定而未实际实施,严重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与公正性。
1.3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支撑政策体系较弱
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支撑政策体系较弱,缺乏完善的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文化市场上契约制度和诚信体系的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侵权盗版等问题与日俱增,文化信用体系建设政策的缺失造成的危害表现在:一是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导致失信者为防止欺骗行径暴露而支付“信誉成本”,守信者则更多地支付了“甄别成本”;二是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文化市场主体依然在标准不一的管理部门整顿和监管机制中求生存。
2.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政策的几点思考
2.1明确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相关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应包括叁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规范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政策,用以指导各层次、各领域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具体政策的制定;第二层次是按调整领域分类的政策指导,主要包括文化产物市场相关政策、文化要素市场相关政策、文化服务市场相关政策以及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相关支撑政策;第叁层次是横向上根据政策调节对象的不同对第二层进行的具体划分,是对应第二层在相应领域内涵盖内容的解释和进一步细分。
2.2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决策机制
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政策存在的不稳定、缺乏必要的有效性与公正性等问题,归根究底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决策主体结构条块化;二是政策决策机制行政化。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政策,就需要完善政策的决策机制,一是突破文化行政分业的局限,逐步推进文化行政管理大部制改革;二是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政策决策机制法制化,推进政府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合法化。
2.3强化文化市场支撑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信用体系的相关政策
一是进一步加强契约制度建设,建立以市场交易人为主体、以合同为纽带、以信用为保障的基础信用,建立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商业习惯为主导的制度信用,以契约的方式来具体明确文化市场上管理部门、公司和文化消费者的权利义务,促使交易主体依法守信,降低交易风险,营造诚信经营的文化市场环境;二是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以政府监督为主和以行业组织自律为辅的监督信用等。
课题组供稿&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