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 在国内专家咨询会之后,大家一致认为,首席专家应在各子课题之前,专门撰写一卷总论。经过这几年努力,总论书名确立为《伦理与存在—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存在论阐释》已经写作过半,这一卷力图以把伦理与道德分别阐释为城邦共存与个体真在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并通过存在论与伦理学相互奠基的关系,将伦理学真正确立为“第一哲学”;以共存伦理的统一性和本真道德的时代差异性阐释道德哲学通史的谱系演变,以正义、友爱两个总的伦理原则的相互关系结合人类历史境遇的时代变迁,阐释道德发展的阶段特色。总之,把伦理的统一性和道德多样性的思想变迁与人类历史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动态地结合起来。所以,作为总论,这一卷将完成三大任务:阐释伦理通史之贯通性的理念;伦理通史贯通性的方法;一种存在论与伦理学相互奠基的存在论伦理学的理论形态之建构。这一卷是在2014年4月出版的《正义伦理与价值秩序--古典实践哲学的基本思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拓展和完善。
2、 第二卷《城邦伦理与美好生活--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通史考》,这是子课题1的原定计划,改卷进展极其顺利,前期成功丰富。子课题负责人章雪富教授已经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前期成果《古希腊哲学之精神》(2016年6月)。改卷原设计的三位作者还有石敏敏教授和邓安庆本人,三人都有丰富的前期成果支持各自承担的任务。目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贯彻首席专家的通史思路,即将伦理阐释为人类的共在形式,体现为城邦生活之建制,道德阐释为个人本真存在,即个人按其本性和心愿的自由生活理想。因而,前者主要是雅典的伦理哲学,后期主要是希腊化至罗马时期的道德哲学。当然,理论上究竟如何突破原有哲学史的一些固有框架是摆在我们目前的困难所在。好在我们三人的大体思想是一致的。
3、 第三卷《信仰与救赎--中世纪伦理思想通史考》这是原定的子课题2的计划。目前该计划执行的情况是,采集和消化了堪称比较系统的中世纪哲学伦理学的二手研究资料,一手文献主要的也收集到一些,如托马斯.阿奎那著作的照拉丁--德文对照版,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神学哲学家著作的拉丁-德文对照版。几个主要伦理学家的思想研究已经在写作之中。但目前主要的精力放在中世纪前期,我们将主要问题定位为:伦理如何以及为何走进了中世纪?以及中世纪晚期:伦理又为何以及如何走出中世纪?这一前一后之思想的打通,将为我们撰写一部目前国内国外均较为稀缺的《中世界伦理思想通史》开辟新的道路。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将提供一部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的作品。
4、 第四-五卷《自由伦理与正义社会--现代道德谱系考》这是原来子课题3和4的内容,计划基本未变,有序进行,但在写作内容上,稍有调整,我们改变了之前基本上以国别为主的论述模式,改为以问题史和时代顺序为主。题目共一个主题:《自由伦理与正义社会》,因为这是现代道德哲学的共同问题。但写法上分上下两卷。上卷即第四卷的内容主要是四大问题史: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道德哲学问题史,以如何走出中世纪而唤醒现代意识为线索;2、新教伦理的三种形态考,同样是以如何走出中世纪,唤醒现代信仰为线索;3,自然法与契约伦理问题史,这涉及到现代道德的论证模式的转变和现代伦理的基本形态的考察。4,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形态。下卷即第五卷,以启蒙和反启蒙为线索展开现代自由伦理与正义社会的问题史考察,主要内容为:1、苏格拉启蒙运动的道德哲学谱系考;2,法国启蒙运动的道德哲学谱系考;3,德国启蒙运动的道德哲学谱系考,其中穿插考察反启蒙和非启蒙的伦理哲学思想。目前这两卷的写作处于分工进行阶段。虽然是按照大致认同的构架进行,但要统一风格和贯彻统一思路,仍然需要理论上的整合。
5、 第六卷:《意志、价值与责任伦理--现代道德之批判与重建》,该卷为子课题5的内容,主要考察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以批判与重建为主要任务的重大伦理学流派的伦理思想谱系,其中涉及:1、意志主义伦理学;2、价值论伦理学;3、社会批判伦理学;4;极权主义批判伦理学;5、时代批判与责任伦理学。该卷已经完成写作提纲的修改和确定,目前进入分工写作阶段。
6、 第七卷:《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伦理》(暂定)该卷为子课题7和8的内容,它延续的是现代批判的基本风向,更加倾向于极端反叛。由于现象学、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哲学运动,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没有衰退之象,而后现代更是20世纪下半页,特别是70年代之后最有冲击力的思潮,从伦理学入手考察目前虽然有局部、个人的研究作品,但如何作为问题史来考察,纳入到通史之中,尚有不少困难。承当本卷的子课题负责人王恒教授已经承当了相同题目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一般项目,有了通盘的考虑;其余两位得力干将张伟教授已经出版了对于舍勒伦理学的专著,有丰富的前期成果;曾云副教授的前期成果《意志现象学--胡塞尔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即将出版),因此,明年整合他们三人的成果,创造性地完成该卷的写作,完全可以预期。
7、 第八卷:《美德与正义--当代伦理学的最新形态》,该卷为子课题10的内容,负责人陈真教授出版了多部专著,准备非常充分。明年完成完全可期,但因内容特别丰富,最终成果可能会分为上下两卷出版。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国内外学术会议
自2014年7月以来,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在国内召开多次学术会议,各子项目负责人就其负责的项目做了阶段性的项目汇报,会议同时邀请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课题项目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其中重要的有:
? 子项目负责人专题研讨会暨第二届“道德哲学高层论坛”
由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共同承办的伦理学第二届“道德哲学高层论坛”于2014年11月23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召开。上海市社科联、上海市伦理学会、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委党校等沪市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此次会议以“启蒙伦理与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是继去年承办第11届上海学术年会之哲学专场“如何塑造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中国大国崛起的价值前提”之后,对“我们所处时代需要塑造何种价值和新型文化形态,以适应各种文明保留差异和谐共存”这一时代话题的持续思考和深切关注,也是会议申办方——“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邓安庆教授提议此次会议主题的初衷。邓教授认为,将这一话题持续深入地讨论下去,这将是整个中国伦理学界的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
复旦大学的黄颂杰、邓安庆、王金林、林宏星、高国希、朱伟等老师,同济大学的陈家琪、郜龙宝老师,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朱贻庭老师,上海师范大学高惠珠、陈泽环老师,上海社科院陆晓禾老师,上海市委党校李育书老师等就课题的相关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家在讨论中互相砥砺,从不同方面讨论了课题内容、课题进度等相关问题。
? 高端讲座之“道德、政治和自然法”
在光华人文基金的资助下,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课题组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承办,著名哲学家、美国圣母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Paul Kimball讲座教授(哲学系、政治学系和德语系三聘)Vittorio
骋.贬辞蝉濒别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主题为“道德、政治和自然法”的人文基金高端讲座。
贬辞蝉濒别教授是一位享誉西方学术界,百科全书型的知名哲学家,被人称为我们这个世纪少数几个在下个世纪还会被人阅读的哲学家之一。他21岁即取得博士学位,25岁通过教授资格论文,精通十几门语言。他的学术领域横跨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理论、实践哲学、希腊悲剧、数理逻辑、环境伦理学、美学和文化研究。此次高端讲座贬辞蝉濒别教授围绕“道德、政治和自然法”这一主题,进行了五场系列讲座,深入探讨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及道德和自然法观念和原则的起源发展冲突等相关问题。讲座吸引了一大批校内外青年教师、青年学子、哲学爱好者的参与。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与贬辞蝉濒别教授就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的主题,该项目在中国研究情况以及项目研究预期目标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 会议之 “恶与原罪:康德和宋明理学”
在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人文基金”学术交流项目的支持下,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承办,邀请台湾着名学者、哲学家李明辉教授于2014年12月1日至14日为大家带来四场主题为“恶与原罪——康德与宋明理学”的精彩讲座。李教授1953年出生于台北市,先后获得台湾政治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台湾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6留学德国波恩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为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暨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他还曾经担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等教学、科研职位。李教授师从着名的哲学家牟宗叁先生,有深厚的西方教育背景,学贯中西,先后发表多部影响广泛的学术专着,是当今华语世界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着作包括:《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等。
李明辉教授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了深入广泛、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通过演讲,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课题组及复旦师生分享。在四次的演讲中,他分别以“康德与原罪说”、“康德的根本恶学说”、“朱子论恶之根源”、“刘蕺山论恶之根源”四个问题为核心展开讨论。李教授凭借其汇通中西的学术涵养和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重新梳理和进一步探讨了“恶的存在”这个在东西方哲学传统中都举足轻重的伦理学问题,为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提供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院孙向晨院长、张庆熊教授、李天纲教授、吴震教授、徐洪兴教授、郭晓东教授、林晖副教授、黄翔副教授等学者参加了李明辉教授的讲座,并进行学术讨论。
? 哲学学院学术沙龙
2014年12月2日和12月9日,哲学学院学术沙龙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共同主办。学术沙龙的主题是:“自然正义与文明发展的包容性”,会议首先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确立怎样的全球正义,重构何种国际政治空间,是当今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之一,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随后,通过对约翰·罗尔斯、托马斯·博格和钮斯芭姆等人的正义观的介绍和评价,指出此叁人的正义观都缺乏形而上学的依据,因而缺乏普遍适用性,提出重建新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提倡“民胞物与”的自然正义,并通过丰富的史实材料,概括自然法的两项原则:自保原则和亲缘性原则,这两项原则表明人对自己生命、财产和自由的所有权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而任何损害它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惩罚,强调每个人和国家都有着相同的自然权利,互惠和包容是他们的自然义务。报告的最后,佘老师通过对“欧洲”和“西方”概念历史变迁的梳理,来说明任何文明都必须尊重和包容其他文明,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短暂的茶歇后,会议提出像钮斯芭姆提出的“能力进路”的正义观虽无形而上学基础,但那是基于接受了当代多元主义的基础,而且,多元主义未必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并提出在一个日渐全球化的时代,自然正义强调的主权至上原则与世界主义是否会存在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另外,通过自然正义建立的国际法,如何找到它的执行者和承担者,因为如果没有执行者和承担者的话,国际法还是会流于形式,所以建议有一个符合广义文明标准的国家集团担负起捍卫文明的职责,对广义的野蛮国家有一个主动的干涉。在自由提问环节,林宏星、谢晶、郁喆隽等诸位老师依次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及见解。
? 德国法哲学讲座
在《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的资助下,邀请两位德国法哲学教授来复旦访问,活动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会议的主题是:“法的正当性”,会议深入探讨了西方法哲学思想的发展及道&苍产蝉辫;德和自然法等相关问题。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首席专家邓安庆教授与贬辞蝉濒别教授就西方道德哲学概念及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工作坊
该工作坊围绕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阶段性成果,即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理论着作版翻译完成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际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专题研讨会。
该活动于2015年4月29日由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资助,邀请国内法哲学研究专家赵敦华教授、韩立新教授、孙向晨教授、汪行福教授、张双利教授就法哲学研究相关议题作相关学术报告。同时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理论着作版的译者,即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首席专家,就出版的后续工作,做出了细致的报告。
? 学术讲座:对恶人的同感(empathy)如何可能、何以必要
2015年9月10日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行了题目为“对恶人的同感(别尘辫补迟丑测)如何可能、何以必要”学术报告。与此同时,作为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子项目——“中世界伦理思想研究”的学术咨询专家,黄勇教授也对该项目的研究思路、研究主题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 公共政治论坛:主权与干预——寻求新的世界秩
2015年6月21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共同主办的系类公共政治论坛,该活动邀请了哈佛大学政治学、国际政治教授就当前国际政治形势以及如何重建国际政治秩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论坛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及学生参加。
? 学术讲座:哲学如何解构宗教
2015年12月18日,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邀请,该课题子项目——“中世界伦理思想研究”的学术咨询专家,李秋零教授到复旦对该项目的研究进展进行考察,并作了题为“哲学如何结构宗教”的学术报告。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子项目——“中世界伦理思想研究”全体研究成员与会。
? 学术讲座:桑德尔的公民美德概念
2016年3月9日,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副教授至复旦,作了题为“ 桑德尔的公民美德概念”的学术报告。
报告吸引众多青年学者及复旦学子参加,
? 学术讲座:从自律回归神律?——论神圣在后启蒙时代的复归
2016年3月17日,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邀请,该课题子项目——“中世界伦理思想研究”的学术咨询专家,林子淳教授到并作了题为“从自律回归神律?——论神圣在后启蒙时代的复归”的学术报告。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子项目——“中世界伦理思想研究”全体研究成员与会。
? 学术报告:技术伦理学何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教授室引进国内技术伦理学研究专家,王国豫教授指导并参与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研究工作。2016年5月20日,王国豫教授作了题为“技术伦理学何为?”的学术报告,王教授首先提出了在技术时代技术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 该有何担当?随后介绍了现代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伦理学的几种进路以及技术伦理学如何 从可能性到可行性。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与会,并参与讨论。
? 学术报告:生命的从容与执着——罗尔斯 的哲学探索
2016年3月9日,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至复旦,作了题为“生命的从容与执着——罗尔斯 的哲学探索”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首席专家邓安庆教授主持,报告吸引众多青年学者及复旦学子参加;何怀宏教授也对该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目前研究情况,提出了宝贵意见。
? 复旦校庆报告会——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 史研究》专场
为迎接复旦大学 111 周年校庆,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科科研处、哲学学院、 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系列学术报告 会暨校庆 111 周年学术报告会?哲学专场的讲座。 讲座于 2016 年5月27 日下午两点在光华西主楼 2401 举行,由文科科研处处长陈玉刚老师主持,文科科研 处副处长葛宏波老师、哲学学院书记 袁新老师及哲学学院部分老师和同学共20 余人参加了讲座。2012 年度国家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 史研究》首席专家邓安庆教授,作了题为“什么是黑格尔心 目中的自然法?——法哲学原理新版译著导论”的报告,?邓安庆教师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梳理,阐述了黑格尔与自然法传统的关系,阐明 黑格尔走出主观意识的框架,从实体性立场出发来解释法的路径以及黑格尔批判自由主义自 然法传统的原因,并指明有机体国家理论可能是现代国家值得追求的一种理论。
? “复旦-哈佛-纽约国际政治哲学:正义”研讨会
2016 年7月2日至7月3日,“复旦-哈佛-纽约国际政治哲学:正义”?研讨会在复旦大学 光华楼成功举行。 会议于7月2日上午九点正式开幕。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 致辞。他首先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各国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出席 本次会议的学者有 18 人,分别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美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 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各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正 义(特别是全球正义)这一话题下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会上 与其他与会者共同分享。 会议采用主题报告和问答形式对每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深入探讨,各方学者在自己的立 场上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激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达到了热烈而和谐的气氛。会议分为 上午和下午共四个部分,每部分由两位学者的主题报告以及相应的问答环节组成。来自哈佛 大学的 Mathias Risse 教授、伦敦政经学院的 Laura VALENTINI、英国约克大学 Martin O’NEILL、德国科隆大学的 Wilfried HINSCH、香港大学 Yvonne CHIU 副教授、纽约大学Rahul SAGAR 教授、复旦大学的白彤东教授等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自2014年7月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截至目前,该课题已组织大型学术研究会(50人以上)4次,小型会议若干次,想过学术成果均在全部核心刊物上发表。除此之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也着力通过搭建各种学术平台,发表和刊登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其中重要的有:
? 创建专业学术期刊《伦理学术》,设置专栏刊发项目成果
以邓安庆主编的《伦理学术》为平台,建立国际伦理学合作研究与交流的阵地,专门设置专栏:刊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项目成果。目前本刊物学术委员和主要专栏作者的,包括了国内外相关的一流专家。如:李文潮、万俊人、郭齐勇、黄裕生、黄勇、林远哲、廖申白、陈家琪、姜新艳、Rainer Forst、Heiner F. Klemme、Klaus Vieweg等。
? 创建微信公众号《西方伦理学评论》,刊发项目成果及项目进展信息等
?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理论著作版出版研讨会
围绕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阶段性成果,即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理论著作版翻译完成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际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专题研讨会。该活动于2015年4月29日由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课题组资助,邀请国内法哲学研究专家赵敦华教授、韩立新教授、孙向晨教授、汪行福教授、张双利教授就法哲学研究相关议题作相关学术报告。同时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理论着作版的译者,即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首席专家,就出版的后续工作,做出了细致的报告。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 首席专家的整体思路如何同各卷子负责人协调。
2、 因项目大,子课题多,加之各分卷负责人各自承当大量科研和行政事务,项目进程比预期相对比预期晚。
二、研究成果情况
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补尘辫;窜顿122)自2014年7月以来,取得许多学术成果,其中已出专着3本,译1本,论文集1本,论文和译文40余篇。其中,代表性的有,
? 《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邓安庆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
本书是国内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子课题阶段性成果。是第一部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该研究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实践哲学框架,尤其是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这个一直隐含的哲学主题,并以此来重审现代性的困境,寻求现代的出路。作者将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即把它放在整个西方现代性(包括现代性危机在内)背景之下,作为对现代伦理价值及其规范基础的奠基与确证、改造与完善、纠偏与超越、最终为现代人的生活意义寻找伦理家园、确立现代社会之公序良俗的思想进程来研究。对此,国内知名学者杨祖陶教授评价,“这部书稿是对从莱布尼茨到黑格尔的这段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主的伦理学思想的系统研究。这一研究以“实践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特质和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占优先地位的观点出发,而以德国古典伦理学从伦理的自然状态向着伦理—政治共同体状态的发展为线索步步深入展开的。这样的研究在我国、甚至某种程度上在国际都是独创性的。” 本书还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谢林和施莱尔马赫的哲学及其伦理学思想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这两个哲学家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这本研究专著在翻译谢林、施莱尔马赫和黑格尔著作的基础上,着重以启蒙伦理为主线,把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和新教伦理作为现代伦理的前提,把莱布尼茨的启蒙哲学和伦理学上的神义论作为德国现代道德事业的“第一浪潮”,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学思想所面临的思想前提和现代处境,呈现了启蒙伦理的历史轨迹。为了进一步展示出启蒙伦理的内在问题、内在结构、内在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进程,在当今反启蒙浪潮日益高涨的精神处境中,并试图确立和贯通一种评价伦理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论:即伦理观念和世界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互动互勘。 本书中诸多观点,都是重要的学术创新,如:以“实践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占优先地位为出发点,以德国古典伦理学从伦理的自然状态向伦理—政治共同体的发展为线索,并对国际学术界有关“启蒙伦理”的三种思潮作出回应的项目设计。对莱布尼茨《单子论》的从实体论形而上学推演出实践形而上学—伦理学的解读。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单是认识论上的,而更主要的是形而上学范式的变革,即以实践的形而上学取代实体论的形而上学。对于费希特最早提出了一种主体间性伦理学的见解。开创性的深入发掘和研究了施莱尔马赫和谢林的伦理学思想及其对“启蒙伦理”的“纠偏”。对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作为经济—政治共同体对于伦理理念之实现的意义的分析和论断。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重要的学术创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将为后续的研究开辟出新的道路和奠定新的基础。 该书出版之后,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其中,我国著名哲学史家杨祖陶教授为此书专门作序,并在《博览群书》2013年11期发表书评,高度评价这部书所作的原创性研究,近期该文又被收录于:杨祖陶、肖静宁著《哲学与人生慢记》,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69-475页。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国际A&HCI权威来源期刊)也在2016年第2期发表刘作博士的书评,高度评价该书是国内德国古典哲学的少有的创新研究。
? 《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批判》,邓安庆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15年4月
文章是国家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阶段性成果,文章《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批判》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第4期 第4-13页; 分析进路的伦理学研究是20世纪语言学转向在伦理学中的突出成果,对于澄清伦理学话语的语义,明确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论说方法,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和走向彻底经验主义,就使得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越来越在追求所谓的科学性进程中失去哲学的面目,道德碎片化日益明显,伦理学理论也日益被分门别类地在非常狭隘却也明晰的范围内得到表述,这种狭隘性和碎片化使得当代道德哲学已经无法承担在复杂现代性面前重建已经失序的伦理秩序的时代使命。因此该文发起了对分析伦理学的总体批判。 文章指出,伦理学的范式转换,不仅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密切相关,而且与哲学本身的奠基原则直接关联。就奠基原则而论,哲学经历了以本体论为第一哲学的古典形态,以知识论为第一哲学的近代形态,在当代出现了以“伦理学为第一哲学”的第三形态。然而恰恰是这第三形态,无论是哲学本身还是伦理学范式本身,出现了不甚清晰、需要我们加以辨析的深处理论难题。文章虽然批判了分析进路的伦理范式,既非对“分析的伦理学”全盘否认,也非认为语义分析不重要,而是认为脱离社会文化的交往语境、摒弃了哲学的存在论根基,而对伦理学语言单纯进行语义的逻辑分析,必然是个“自败的事业”。我把这个“自败的事业”或者说“分析伦理学之范式”的源头追溯到摩尔,并从逻辑实证主义的首领石里克对摩尔伦理学的批判来寻求这一伦理范式的内在批判的理论资源。实际上,自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出现“实践哲学转向”之后,伦理学虽然与政治哲学一起成为哲学中的显学,但是,正如任何“显学”都是由对自身的内在批判而成就其“显学”的地位一样,伦理学之在当代成为“显学”,乃至发出了成为“第一哲学”的呼声,本身就内涵了对自身的内在批判。这一内在批判就是对以“语言哲学转向”之后所形成了“分析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内在批判。这种内在批判的声音,不能因为中国需要有分析哲学之精神,需要加强语义的逻辑分析而故意遮蔽。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所以,拙文作为中国学者首次做出的对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的内在批判之尝试,无疑有许多不完善、不精准之处,但激起的是我们对伦理学范式乃至哲学范式之于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理论探索。 文章自去年底发表以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引发学术同行的热情研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开辟了《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意义、问题与出路》的大型专栏,深入讨论该文涉及的问题。刊发了冯平教授《分析进路伦理学的意义———为摩尔辩护》、汪行福教授《如何走出分析进路伦理学范式的限制?》、郝兆宽教授《概念实在论框架下的伦理学》、王金林教授《存在论为伦理学奠基?》、孙向晨教授《要害在于走不出个体主义的语境》近三万字的学术讨论;《哲学动态》2016年第3期发表张庆熊教授的《在“可实证”与“不可说”之间的价值——对“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的思考》,为邓安庆的论文做了非常专业化的辩护;《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年第2期发表罗亚玲的《伦理学的背后——对”分析进路的伦理范式批判“之批判》;陈真教授即将在《哲学动态》2016年第7期发表《分析进路的伦理研究范式之辩护》。同时,《新华文摘》201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3期都已经全文转载此篇文章。 能引发如此之多的学术反响和回应的论文是不多见的。随后必将更加深入地得到讨论。
? 《伦理学术》,邓安庆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9月
《伦理学术》第一辑,已交付上海教育出版社,将于2016年9月正式出版。第一辑主题:现代政治伦理与规范秩序的重建,直接回应和思考现代政治伦理与规范秩序重建这一时代问题。作为首篇论文,我们发表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学和哲学教授、莱布尼茨奖获得者佛斯特(Reiner Forst,1968--)和法学理论、刑法学教授君特(Klaus Günther,1957--)合写的《规范秩序的形成—一个跨学科研究纲领之理念》,探讨的就是如何在正当性叙事中开辟出一个对于正当性理由之间的辩护和商谈空间,以化解当前全球化引发的现代规范秩序崩塌之后的剧烈冲突和斗争,以期找到重建现代规范秩序的路径。 该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德国精英学术团队,在重建规范秩序上组建的跨学科研究的最新思想努力。“规范秩序研究”也将是我们《伦理学术》长期致思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现代政治伦理研究》专栏里,本期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乐小军副教授的“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和河南大学陈联营副教授的《马基雅维里论政治腐败》。前者以汉娜.阿伦特对于“根本恶”和“恶的平庸性”之思考为切入点, 与其说是揭示了恶的现代困境,不如说是阐释了“规范伦理”的困境,一个严格遵循规范的现代人,却完全可能就是艾希曼那样的罪人:尽职尽责地遵守职业规范,却因不能思想而变得平庸,因平庸而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这一困境本身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规范的有效性和思想自由作为行动的道德基础之意义;后者的意图在于通过对马基雅维里对于政治腐败的论述,提供一种区别于自由主义解决方案的更多共和主义色彩的医治政治腐败的方法。对于时下的我们而言,马基雅维里对于政治腐败的见解当然不仅深刻有趣,切中时弊就够了,我们还想更多地思考,他心目中的罗马共和国自由政体的“初心”,是否真的可以在“腐败透顶的地方”通过辅之以更大的暴力,帝王般的铁碗,以绝对超常的权力而被重新唤醒,以换来古老邦国的继续与新生?【存在论与伦理学研究】是我们《伦理学术》将要常设的一个专栏,致力于打通存在论与伦理学相互奠基之关系,唯如此,伦理方为哲学之学术。本期栏目推出的是曾任尼古拉.哈特曼关门弟子的约瑟夫·施塔马赫(Josef Stallmach,1917-1995)的一篇纪念文章,他曾是德国美因兹大学哲学系经院哲学和教育学的双职教授,对形而上学问题史有精到的研究,尤其1987年出版的《自在存在与存在领会:尼古拉·哈特曼与马丁·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新道路》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两位马堡大学同事尼古拉.哈特曼和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论上开辟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新道路”做出的最详尽的比较研究。而在我们这里所刊登的这篇文章中,施塔马赫对哈特曼本体论哲学百年影响史”的独特回顾和评论,为我们了解哈特曼的“本体论之亮光”打开了一扇窗户。《伦理学术》也将常设一个【描述伦理学】专栏,以记录、回忆和叙述我国历史与现实中丰富多彩的伦理生活,以抵抗对我们身处其中并一直在塑造我们身心的传统伦理生活的遗忘。本期刊登的是陈家琪教授对1976年他作为监狱犯人监管者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的回忆:毛主席逝世了,当时所有国人都情不自禁个地伤心痛哭,犯人作为自然人当然也“自然地”在哭,但作为犯人监管者的哭和犯人的哭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样态:前者哭,但不能让“敌人”(犯人)看见自己在哭,“这似乎是一条铁的纪律”;后者哭得泪流满面,却似乎“比赛似地在看谁哭得更厉害,哭声由小到大,愈演愈烈,终于达到声震屋宇的地步。”于是在这个监狱便出现了一个至关重要、但又谁都解决不了的难题:“犯人能不能举行或参加吊唁活动,犯人们能不能哭?”这种情感与理性、本性与纪律、人之常情与斗争政治之间的激烈冲突,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活生生的伦理冲突的真实画面。 【国际学术前沿】我们发表了三位教授的文章分别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奥古斯丁的论文。第一篇是德国哈勒大学教授、著名的《康德研究》杂志主编之一的克勒梅(Heiner.F.Klemme)反驳两位美国著名教授对康德伦理学的误解,他们把康德对理性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的批判等同于自律概念,克勒梅教授通过指出他们的理由是不可信的而说明了,在康德那里,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共同原则不是定言命令,而是反思性的判断力。鉴于美国哲学家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力在我国越来越大,我们呼吁,在参考当代著名学者的研究时更应该关注德国本土专家对德国哲学的研究,可能更加靠谱。 第二篇是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菲威格(K.Vieweg)教授研究黑格尔行动概念的大作,他不仅仅把黑格尔实践哲学的行动概念从《法哲学》的形式法主体、道德主体和伦理主体三个层面上展开,而且同时参照黑格尔《美学讲演录》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展开黑格尔行动概念的更为丰富的层面,以期从整体上重构出黑格尔的行动理论。有意思的是,他也指出了当代美国著名黑格尔专家 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和 米切尔?夸特(Michael Quante)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研究缺乏新意。第三篇发表的是我们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系友、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黄勇先生对奥古斯丁晚年思想研究的文章,虽然它是1994年作者提交给迈尔斯(Margaret R. Miles)教授在哈佛神学院的奥古斯丁研讨班的论文,但由于国内奥古斯丁研究相对落后,该文提出的独到见解依然可以算作是“前沿思想”:即认为奥古斯丁晚年对城墙(法律及政治制度)持悲观态度,而对“公民”(因共爱的对象而凝聚在一起的人们)相当乐观。他强调神圣恩典,但并不同时否定人类的自由和自律,而只是为了克服人类的傲慢。【中国传统伦理学研究】栏目中,本期发表了三篇文章,虽然都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特色,但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比较哲学”的探索,第一篇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卫平教授论中国哲学之“道”,第二篇是美国 Redlands 大学姜新艳教授论述“儒家之礼”,第三篇文章是台湾国立台中科技大学的黄丽娟副教授论儒家道德实践的方法及其困境。三文均富新意,值得我们深思。【新书评论】栏目,本期评介的是纳斯鲍姆的《正义的前沿》一书。纳斯鲍姆的哲学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喜爱,《正义的前沿》也被翻译成德文和中文等等非英文出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慧玲副教授作为该书的中文译者之一,对纳斯鲍姆的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她的“评论”,实际上是基于对纳斯鲍姆及其批评的对象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深入研究而做出的“批评”,而非“介绍”,尤其是对纳斯鲍姆“能力进路”的正义理论对罗尔斯正义论“三个未决问题”的讨论,堪称前沿领域内的“高端对话”。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