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自2012年10月立项,积极展开整理及研究工作。特别是2014年11月获得滚动经费以来,进展显着,成绩喜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和2016年7月9日,首席专家李治安教授先后主持召开了五次各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参加的年度工作研讨会,商议金石碑刻整理考校的体例、项目进程、国图拓片利用、子课题田野调查、分卷整理编纂和初稿校订等事宜。2013年6月和2015年11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组两次调整了子课题的数量及负责人,改为基本以一省单独承担一个子课题。子课题数量由5个增加到8个,并根据工作需要增补河南省博物院院长张文军研究员、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研究员、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研究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庆捷研究员、河北省博物院院长罗向军研究员、山东石刻博物馆副馆长杨爱国研究员等文博考古机构的领导或专家担任相关省区子课题的负责人。本项目需要搜集整理的金石碑刻总数近3000件,工程浩大。正如立项评议时专家组所言,该项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应“加强田野调查,加大对北方各地新出土、新发现金石碑刻资料的抢救力度,尽最大可能搜罗完备”。目前,在全国规划办和专家们的支持帮助下,本课题整体执行情况顺利,第一期田野调查、分卷整理编纂和初稿校订等工作较圆满地实现了预定目标。
鉴于项目展开后经费缺口较大,课题组采取了整体设计、量入为出、分批推进、由易到难、确保重点的工作思路。立项之初,我们估算下拨经费和实际开支,选取资料丰富和整理研究基础较好的京津、陕西、山西、河南四省区先行一步,2014年11月滚动资助到位后又增甘肃宁夏及内蒙。上述六省区作为第一期工程,集中使用立项和滚动资助142万元经费,予以重点支持和推进。迄2016年7月上旬,已完成以上六省区的碑刻遗存资料整理初稿10卷(含已完成初稿722件和即将完成的213件),同时抓紧进行各卷初稿的校订工作。将于2017年底陆续交付中华书局,集中出版第一期10卷,合计900余件,700万字。
其他山东、河北、及陕、晋、内蒙古金石碑刻续刊约12卷,1600余件,1000万字的整理研究工作,因经费等困难,进度较为缓慢。
第一期京津、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及内蒙六省区子课题的进展顺利,已取得了一批出色的阶段性成果。
京津子课题积极开展对元代京津地区碑刻的田野调查,基本完成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京津元代碑刻296件,其中北京279件,天津17件。为工作方便,子课题组吸纳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作为合作单位,该馆相关研究人员随之成为子课题骨干。迄2014年11月,共搜集拓片38件,相关照片100件,碑刻相关录文83件,还从国家图书馆购买扫描拓片77件。2014年11月以后,收集比较零散的金石碑刻和有重点的实地踏勘,充分运用滚动资助,共完成包括拓片图版、外景照片、说明、录文标点和校记等内容的整理初稿155件。
陕西省子课题,首先进行碑刻资料的信息收集,汇总统计现存元代碑刻资料507件。迄2014年11月,已采集碑刻拓片211件、碑刻照片50余张。获得滚动资助一年半来,一方面抓紧做好《刘黑马墓志》等新发现碑刻的考释研究,一方面对所收集的资料开展分类采集、录文等,特别是以楼观台、重阳宫两地所藏碑刻和北图藏拓片为主,结合金石文献记载,做好录文及一校。现已完成包括拓片图版、外景照片、说明、录文标点和校记等内容的60余件整理初稿。
山西省子课题,先展开金石碑刻资料的摸底工作。2014年11月以后,充分运用滚动资助,课题组成员先后前往运城、吕梁、太原等地进行拓碑工作,已收集碑刻拓片资料160余件,并对其中60余件予以录文、标点等。迄今已完成包括拓片图版、外景照片、说明、录文标点和校记等内容的62件整理初稿。
河南省子课题,先着手搜集统计河南全省现存的碑刻信息250余件。迄2014年11月,已做碑刻录文等工作近150件。获得滚动资助之后,全面推开拓片图版、外景照片、说明、录文标点和校记等工作,重点进行90件碑刻资料的进一步收集录文。还相继赴济源、焦作、安阳、洛阳等地的碑刻展开拓碑和拍照等,共完成包括拓片图版、外景照片、说明、录文标点和校记等内容的整理初稿224件。
甘肃宁夏子课题,系2014年11月获得滚动资助后正式启动。针对该地区碑刻分散而有特色的实际情况,子课题在总体摸清资料散布信息之后,利用2015年夏秋季集中行动,派专人分赴庆阳、定西、武威、陇西、固原等地拓碑、拍照,搜集相关资料,成效显着。迄今已完成包括拓片图版、外景照片、说明、录文标点和校记等内容的整理初稿149件。
内蒙古子课题,亦为2014年11月获得滚动资助后正式启动。先对内蒙古地区馆藏和田野元代汉字碑刻进行信息汇总,按形制分为碑刻、墓志及记事幢叁类,总计130余件(套)。该子课题全力展开碑文录入和拓片制作,并积极与地方有关部门协调商议,消除版权等障碍。迄今已完成包括拓片图版、外景照片、说明、录文标点和校记等内容的整理初稿71件。
河北省子课题在对资料摸底的基础上,已搜集到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等碑刻资料70余件。邯郸市的17件已制作拓片。
山东省子课题亦在2014年11月以后得到课题组的启动资助,尚在在进行资料的摸底和初步整理。
校订工作。2015年底,伴随京、陕、晋、豫、甘等子课题相继上交整理初稿,课题组适时启动校订工作。由王晓欣教授、薛磊副教授、张沛之副教授和马晓林博士分别率领四个小组,对陕、晋、豫、甘等500件以上的整理初稿,展开认真严肃的校订。包括对各地初稿说明进行补充修改,对录文标点审定和校记厘正,以及对整理工作体例的不断完善,等等。还特意举办为期4个月的校订研讨班,建立校订格式、字表、长编等校订档案,以提高校订工作的学术质量。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项目启动以来,本课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调查研究,获得了一大批金石碑刻资料,还开展相关的学术交流。陕西省子课题成员赴陕西各地的调研活动27次,赴凤翔和台湾参加学术会议3次。山西省子课题成员调研足迹遍及运城、吕梁、大同、临汾等地级市,进行了大量的访碑拓碑活动,参加学术会议7次。河南省子课题在郑州、洛阳、新乡、焦作、鹤壁、安阳、许昌、叁门峡、平顶山等地进行了近两年的调研活动,参加学术会议10余次。河北省子课题分赴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等地调研,发现了一些珍贵的碑刻资料,参加学术会议6次。内蒙古子课题、京津地区子课题、山东省子课题、甘肃宁夏子课题组成员亦多次赴所负责的地区进行调查活动,参加学术会议20余次。2014年4月课题组成员、南开大学在职博士生朱建路还向“大名新出元代夏汉文合璧墓志铭研讨会”提交《元代大名路达鲁花赤昔里钤部墓志考释》的最新研究论文,受到专家的好评。2013年课题组成员薛磊赴台北“中研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参与整理“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元代碑刻拓片资料。2016年4月,首席专家李治安教授利用应邀赴台北“中研院”讲演的机会,也与史语所从事元代碑刻整理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的特点是重在对散布各地的元代金石碑刻遗存的搜集和规范性整理,其次才是利用已搜集资料,特别注重对新发现碑刻资料的跟踪研究。
目前课题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1、京、陕、晋、豫、甘等722件碑刻资料整理初稿;
2、陕、晋、豫、甘等37件碑刻资料整理校订稿;
3、2014年6月前《元代唐兀人李爱鲁墓志考释》等10篇论文;
4、2014年6月至今《西安南郊新出土&濒迟;刘黑马墓志&驳迟;考述》等15篇论文;
课题组还鼓励硕士生、博士生等利用元代金石碑刻资料完成学位论文,尽可能做到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双赢”。如山西省子课题负责人指导的2014届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芳《窦大夫祠碑刻文物考察与古祠保护研究》、张志浩《从元代寺观碑刻谈蒙元政府宗教政策的得失》、张妙玮《玄中寺元代碑刻考》。陈希同学“山西大同地区元代金石碑刻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获得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二等奖。南开大学在职博士朱建路重点运用新碑刻资料,正撰写题为“碑刻与元代河北地区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同时又以骨干角色积极推动河北省子课题的工作。
课题组曾于2012年底2014年6月20日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报送《工作简报》两份。在提交变更子课题负责人报告之际,课题组也汇报了相关进展情况。
由于本课题最终成果多达20卷以上,1700万字左右,图文并茂,拓片照片录文考校皆备,图版篇幅和纸张质量要求甚高,出版成本昂贵,成果宣传推介工作的重心,又在于联系和落实出版单位,以确保2017年始分批交付出版。因此,我们在2012年12月19日召开课题研讨会时,特别邀请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主任李静女士出席,及时向中华书局介绍课题意义、成果规模、价值、整理研究计划及队伍状况等。经双方多次谈判交涉,业已决定最终成果由中华书局负责分批出版。计划采用精装大八开版式和进口优质纸张,出版资助费用由课题组和出版社共同分担,扫描复制国家图书馆元代拓片之际亦采取国图、南开、中华叁方法人一并签约的方式,一次性解决日后出版时的版本权等问题。2016年7月9日年度工作研讨会期间,课题组再次邀请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主任李静女士及即将担任责编的孙文颍女士,听取有关初稿校订格式体例等技术问题的指导意见,并就落实第一期成果10卷的交稿出版时间,合同签订及编辑审稿等问题进行深入沟通与协商。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课题立项伊始和执行过程中面临两大困难:
第一,规模颇大,工作任务繁重。北方15个省区幅员辽阔,散处各地需要搜集整理的元代金石碑刻近3000件。目前,晋、冀、鲁、豫、陕等8个子课题,70余名成员群体协同“作战”,需要展开颇多的田野调查,需要和各省区的文物考古部门的频繁沟通和密切协作,也容易受到考古发掘资料及时刊布与否等制约,很难在短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预计本课题需耗时10年左右。故投标书中事先就有分两期滚动推进的相应设想。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随着社会上对元代碑刻价值的逐步了解,近年来也有不少投机者伪造了一些金石碑刻,例如在内蒙古地区馆藏少量“元代碑刻”就是利用明代碑刻篡改而成。因此在利用金石碑刻时要认真加以鉴别,尤其是来历不明的金石碑刻,更应该如此。
部分资料暂时难以获取,对民营博物馆、私人藏品进行采集难度较大。对目前各文博单位新发掘但资料尚未公布发表者,尽管采取与该单位负责人沟通,先录文和采集图像资料等,原则上须等待其原始资料的发表公布。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各地碑刻资料整理初稿722件
按照工作体例,整理文本包括拓片图版、外景照片、说明、录文标点和校记六部分。拓片图版大多来自田野拓碑或拍照,一部分来自国家图书馆拓片扫描,它与外景照片匹配,就构成金石碑刻资料的最核心和最基本的信息源。叁五百字不等的文字说明,又需要课题组人员对碑刻文物做现场长度测量、材质判定及形状记录,以及碑文内容概括和收藏地记述等。录文标点和校记,更需要对照拓片图版逐字识别句读,并参考其他金石录等文献校勘正误。这部分工作是本项目工作量最繁重和田野调查最艰苦的部分,也是课题组投入80%以上的资金和人力的环节。2016年1月始,第一期各子课题已陆续把所承担的碑刻资料整理初稿上交课题组。目前,京津子课题上交155件,陕西子课题上交61件、河南子课题上交224件、甘肃宁夏子课题上交149件、山西子课题上交62件、内蒙东北子课题上交71件,总计722件。此乃本课题迄今最大的一笔整理编纂成果。
(2)碑刻资料整理校订稿37件
整理初稿虽然是不可替代的底本,但因工作人员能力参差,所提供的整理初稿最有价值的多限于拓片图版、外景照片及说明叁者。不仅说明需修改,录文标点和校记部分更要重新仔细考辨厘定。为确保稿件质量,课题组组织元史研究方向的十余名教师和博士生对各子课题组上交的碑刻整理初稿逐件展开校订工作。校订稿为交付出版社的文本,也是本课题最终成果的定稿。目前已完成37件合格校订稿。还有数十件因校订中发现拓片、照片的像素质量等达不到出版要求,已发还各子课题组返工改进。预计到2017年底可完成近900件初稿的校订工作。
(3)研究新发现碑刻的重要论文
李举纲《西安南郊新出土&濒迟;刘黑马墓志&驳迟;考述》(载《考古与文物》2015年4期)
刘黑马是蒙元时期着名的汉军世侯之一。2009年作者为首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夏殿村西发掘了刘黑马家族墓地及其墓志,引起较大的学术反响。所撰《&濒迟;刘黑马墓志&驳迟;考述》披露刘氏为契丹后裔及刘黑马是刘伯林孙,可与《元史》勘证,对研究汉世侯刘黑马及其家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樊波《陕西出土蒙元时期墓志中的宋蒙泸州之战》(载《四川文物》2015年第6期)
陕西是宋蒙交战之际蒙古征蜀军队的大本营,许多战事的参与者卒后都埋于长安附近。近年陕西新出土的蒙元墓志中有多方涉及到宋蒙泸州之战,《刘元振墓志》、《冯时泰墓志》、《耶律秃满答儿墓志》等3方墓志对1261年刘整降蒙和1277年泸州之战的记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朱建路《元代&濒迟;宣差大名路达鲁花赤小李钤部公墓志&驳迟;考释》(载《民族研究》2014年6期)
河北省大名县新出土的西夏文、汉文双体文字《宣差大名路达鲁花赤小李钤部公墓志》系有关元代西夏人昔里氏家族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该文率先对其进行考证,揭示传世文献所载小李钤部担任的“也可扎鲁火赤”、“天下断事官”等,都是燕京行省的断事官,“钤部”一词由西夏文音译而来,西夏语义为“统军”。
张国旺《元代张弘略事迹考略——以张弘略墓志和神道碑铭为中心》(载《西北师大学报》2014年6期)
该文利用近来刊布的张弘略《墓志铭》和《神道碑铭》,对汉世侯张柔之子张弘略事迹予以考察,补充和纠正《元史》中的张弘略信息,展示元初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并确定《神道碑铭》是《元史·张弘略传》的主要史源。
薛磊《元世祖朝汉字官印新考》(载《文物》2016年2期)
有关元世祖朝的汉字官印,目前多是非常零散的简要考释,且有不准确或讹误之处。该文集中介绍和考释了元世祖朝17方汉字官印资料,进而探讨官印的颁发机构、官印文字的使用以及中书省与燕京行中书省关系等问题。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