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建国以来西方哲学中国化的重要问题及其影响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5:58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2年10月份正式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一直按照计划有序地推进课题研究,顺利通过2014年度的中期检查。在此基础之上,课题组成员深化问题意识,凝练课题研究思想,又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阶段性成果。而且,对本课题涉及的大部分重要问题的研究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按照预先制定的研究计划,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界定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概念,概述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剖析西方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描绘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未来方向,此部分的初稿基本完成,约有3万字;第二部分意在探索中西哲学会通的主要面貌、内在机理、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等内容,此部分已完成原定计划70%的工作量,形成了大概6万字的初稿;第叁部分以西方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观念为研究对象,对西方哲学中国化进程中重要观念的译介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互关系予以挖掘,目前主要进行了现代性、启蒙、自由、民主、公私领域等观念演变的资料收集,形成了近40万字的文字资料,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约4万字的文字初稿,相当于完成了40%的写作计划。第四部分的研究主题是“现代性价值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以虚无主义为中心的考察”,主要基于社会生活中实然发生的意义危机来理解虚无主义,最终在中性的、描述性的意义上将虚无主义定义为自我认同的危机,并指出虚无主义的克服有赖于获得正式承认的“自由的道德文化”能够进入到当代人的自我理解之中,此部分完成了50%的写作计划;第五部分旨在以西学东渐理论为基础,在中西文化融合互补视野中,分叁个阶段全面回顾和总结建国后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历程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此部分的初稿已经全部完成,约有15万字;第六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中国化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项内容进行: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点进行分析,围绕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与两种哲学的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与两种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辩证关系叁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对两种哲学中国化的具体影响因素、路径选择和理论诉求展开论述。第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影响进行全面概括和深入分析。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西学热”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西方哲学中国化与“国学热”的对比研究,总结两种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型国家中本土化、民族化进程与特点的考察,揭示出这两种哲学中国化的特征与未来发展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视域融合中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此部分完成了50%的写作计划。

2、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第一、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各部分的写作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均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本课题第二部分的写作为例,赵剑博士紧扣建国以来中西哲学会通的主要形态这一主题,通读了贺麟、冯契、李泽厚等研究对象的几乎所有学术作品,精读了其涉及中西哲学会通方面的代表作,并对之进行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外一流的研究着述,对其主要观点和论述进行归纳整理。

第二、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同本课题相关的学术会议。课题立项后,多次以主题研讨、课题报告和专家座谈的形式召开小型学术讨论会,以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同时,鼓励课题组成员广泛参加国内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会议,并就各自研究的主题与主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参加的主要会议有:2014年9月,谢地坤研究员参加由湖北省社科院举办的第25届全国社科哲学大会暨“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学术研讨会;2016年5月,谢地坤研究员参加由浙江大学哲学系举办的“生活哲学与现代人类生存”的学术研讨会,并且均在会议上做主题发言。2014年8月,李俊文教授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视域下的人·生态·发展问题研究”学术会议,提交《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与超越》论文并发言。2015年5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的大会发言。2015年12月,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高层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并发言。2013年11月,赵剑博士参加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和德国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杨顺利博士参加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暨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5年会,并在会议上做了题为“内在性的悖谬与批判理论的建构:反思阿多诺的克尔凯郭尔批判”的报告。2015年7月,易显飞教授参加第19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SPT),做了题为“女性主义技术研究的主要特征及评析”的报告。

第三、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2014年10月8日至10日,谢地坤研究员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公共性与公共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东西哲学年鉴》首届编委会会议。2015年7月3日至7日,应澳大利亚人文学院的邀请,谢地坤研究员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参加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哲学的新方向:中国视角及对中国视角的看法”,并在此次会议上做了题为《中国哲学的现状、问题及任务》的主题发言;2015年3月25日至30日,谢地坤研究员赴泰国曼谷出席“对话中的哲学”研讨会;2015年9月16日至19日,谢地坤研究员在北京大学国际英杰交流中心参加国际哲学学院大会暨“人的维度”国际哲学研讨会,并主持了以“人的维度——面向2018世界哲学大会”的会议主题单元。2014年9月,赵剑博士与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汉斯·斯鲁格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并翻译其《海德格尔的危机》一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中国化”分课题组于2015年9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前沿问题研究”理论研讨会。2016年6月1日,由李俊文教授负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室邀请美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马萨诸塞州立大学阿姆赫斯特校区经济系教授大卫·科兹(David M.Kotz)来哲学所进行学术交流,科兹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持续发展的阻力”的主题与到场的专家学者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

第四、开展大量的实地调研活动。为配合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继续以国内外知名高校学府及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对西方哲学思想重要理论形成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有计划地对有影响的国内外着名哲学家开展人物访谈、并有针对性地与国内外哲学学术团体进行座谈。

3、成果宣传和推介情况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在许多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大量阶段性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得到了人文社科权威学术文摘杂志的转载(详见表二及附页);定期报送工作简报;同时,积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哲学中国网》和一些课题组成员所在高校主办的网页上推广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教学与科研的张力开展研究工作。本课题大部分研究人员,大多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人才培养工作以及行政管理工作,因此,他们在时间上、精神上、甚至心理上都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也或多或少影响课题的进展速度。第二,每个课题成员由于研究问题的不同也面对着各自不同的问题。比如,张东辉博士负责绪论部分的写作,由于绪论是统领全局的和纲领性的部分,所以需要等待课题的正文部分全部完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赵剑博士由于研究的深入,对原来的写作提纲做出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不小的研究难度;杨顺利博士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虚无主义的认识与主流的看法不同,担心自己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会出现的学术争议问题;李慧敏博士则陷入了现代性与诸观念的复杂互动关系的厘清难题中。

改进措施:针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一方面会积极努力,通过对自身的调整,解决各自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向所在单位争取各种支持,以保障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另外,有些具体的问题,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和课题组成员的相互协助,相信会逐步得到克服。

研究心得:在本课题的成员中,既有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视角广阔的着名学者,又有专攻具体研究领域、思路开放活跃的青年科研骨干,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实现了各方面的相互促进;尤其是其中的青年科研人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锻炼,科研水平与研究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把握比此前有了极大的提升,并发表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意见建议: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加大支持力度,如在获得出版资助、入选文库以及获奖评比等方面多加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如何理解康德哲学——&濒迟;纯粹理性批判&驳迟;中一些概念的辨析》,由谢地坤研究员发表于2014年第8期《哲学研究》。

谢地坤研究员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玖兴研究员生前的重托,对王先生所译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进行补译和校对。在谢地坤研究员苦心打磨这部译稿的12年中,发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有很多名词和术语有着独特而又含混的意义,翻译和处理这些概念和术语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二是国内学界对康德哲学中的一些概念缺少辨析,严重影响对康德哲学的理解。鉴于此,谢地坤研究员在翻译和校对这部译着时,对一些核心概念做了细致的辨析和独到的阐释。此文对于中国学界如何理解康德哲学与进一步实现西方哲学中国化等问题均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

2、《永恒的“五四”:启蒙与思想解放》,由谢地坤研究员发表于2015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

文章指出,百年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之巨大深远,亘古未见。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讨论、研究新文化运动的论着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又出版了许多新论着,这对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这场运动十分有益。但是,也应当注意到,在有些论着中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倾向,其根本意在否定在思想领域批评封建主义的必要性,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这些论调严重影响了人们正确认识这场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因此,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如何认识启蒙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是必须予以澄清的两个关键问题,这不仅可以在学术上解除困扰人们多年、当下又引起激烈争论的思想之蔽,而且对于我们继承五四传统、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求真·至善·唯美:谢地坤自选集》,2015年2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4万字。

该自选集是“北京社科名家文库”丛书之一,一共收录了作者自80年代末以来发表的21篇哲学论文,分为“哲学总论”、“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七篇文章主要反映了作者的哲学观念和对一些专业问题的跨学科探讨;第二部分收集了作者在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方面的六篇代表性论文;第叁部分收集的是作者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八篇论文。该自选集反映了作者从80年代学习、研究哲学以来的一些哲学思考和心得,也记载着作者的学术追求和心路历程。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反思》,由谢地坤 李俊文主编,201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为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实践推进提供背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课题组结合此前在内蒙古、黑龙江等的国情调研工作进行了系列的专题报告,并汇编成册,以期总结出具有哲学高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的哲学理论,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从研究方法而言,该成果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反思的共同建构结合起来,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从地方性实践、地域文化特征、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等的具体考察出发,直面中国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力求通过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深度,创造性地解答新时代提出的新的理论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接地气,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总之,该成果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又反映了作者们的哲学自觉。

5、《百年来中国美学发展历程及省思》,由李俊文教授发表于2014年第10期《东岳论丛》。

本文以学科发展为视角,梳理反思了20 世纪中国美学的四个时期: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美学启蒙及其学科创建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40 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期;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以讨论为特征的美学争鸣期;以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反思与发展并存期,并且指出,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必须改变跟在西方现代美学后面跑的被动局面,才能建构起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国美学体系。该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和《新华文摘》2015年第6期论点摘编。

6、《百年来中国美学发展历程及省思》,由李俊文教授发表于2014年第10期《江西社会科学》。

主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启蒙介绍时期、引介与自创并举期、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滞缓期、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研究繁荣期。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的百年历程,既对中国学术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使西方哲学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和发展。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2015年第2期《外国哲学》杂志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论点摘编。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意蕴》,由李俊文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5日。

本文指出为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本土哲学的关系,增强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契合力,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和探讨。主要论述了叁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对人类社会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哲学发展的形态流派,更是哲学发展史的伟大变革,具有发展性、实践性和世界性的本质特征。第二,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表明我们开始接受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了中国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基础。第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和大众化结合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和探索,要站在中国的立场,着眼于时代问题,着眼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着眼于中国的长远发展道路,直面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勇于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明方向。

8、《康德法权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由张东辉副教授发表于2015年第1期《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文首先根据康德先验哲学的路径阐明其法权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然后通过回答法权命题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论证法权的普遍有效性,最后按照范畴的先验演绎的思路阐述法权概念的演绎过程,以期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宏观视域中把握其法权概念的实质。

9、《内在性的悖谬与批判主体的建构:反思阿多诺的克尔凯郭尔批判》由杨顺利副教授发表于2015年第7期《哲学研究》。

本文指出,阿多诺的克尔凯郭尔批判兼具哲学分析与社会批判双重蕴涵,核心是对生存辩证法之“无对象的内在性”的揭示。阿多诺的批判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指出“内在”个体具有保守主义的政治蕴涵;其二是指出概念的无对象性或抽象性可能遭到意识形态滥用。本文接受后者拒绝前者,因前者忽略了抽象内在性被赋予的现实用意:抽象使得个体能够与任何社会政治都拉开距离,正因其抽象,从而避免被现实运动化约,反而使得其批判潜力无法被现实消解。

10、《建国前进化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由易显飞教授发表于2015年第3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文章指出,西方进化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是西学东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精神文化层面引进的一种成体系的“西学”,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的矛盾自强求富和亡国灭种的矛盾是进化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动力,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萌芽亦要求中国出现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观念或文化传教士来华对进化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严复则将其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推至巅峰进化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史上“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激发了先进知识分子发奋图强 救亡图存的斗志,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批判封建主义及其维新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后续传入中国提供了思想上的强有力支撑。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沉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