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在和平、开放与共享中展现中国自信

2017年06月06日08:27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6日 11版)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坚持和平、共赢,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原则,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经济“逆全球化”浪潮中的一股清流。溯本求源,“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有效贯彻、稳步推行并取得当前成果的背后,是来自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强大支撑。

沿线国家和平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行的前提条件。纵观历史,中国通过连接世界的“丝绸之路”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带着科技、文化火种出使西域的张骞,怀揣虔诚和壮志远赴天竺的玄奘,传播文化、东渡日本带去文明的鉴真,七下西洋、宣扬和平的郑和。古代中国一直坚持“和为贵”与“睦邻友好”的精神,在外交史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和平互助的壮丽乐章。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体量已接近美国和欧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世界各国的肯定和赞许也越来越多。作为一个迅速发展并融入全球经济社会网络的世界大国,中国无法忽视自身的对外影响和外部反馈,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定和平共处的决心。和平建设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道路自信的强有力标志,也为中国坚定道路自信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持。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和平前提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结果。和平的共赢才是真正的共赢,共赢的和平才是有意义的和平,古“丝绸之路”上的物种传播、技术传承、人口流动和文化融通正是这种和平前提下共赢的古老例证。而今的“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在和平友好基础上的优势互补、资源互助、贸易互惠、资本互通更是国际外交互利共赢关系的当代范本。

“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将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并能积极参与全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物供给,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以开放为导向的“一带一路”建设不同于西方所谓的开放经济体系,“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放是富于包容性的开放,不掠夺资源,不制造贫穷,不输出制度,更加重视“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上述问题集中体现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困境中。西方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政治制度不够西化导致的,因此他们开出的处方是全面模仿西方,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的私有化产权、西方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等。然而这些“良药”却经不起实践检验,其在中东和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进一步加深了这些国家的困境,最终只有垄断资本从中获益。不对症的原因在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在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受到的剥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包容性的开放特质,恰能逐步打破少数国际垄断资本的技术控制和资源、渠道垄断,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加值,破除“低端锁定”和“贫困式增长”,帮助沿线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谋求的是依靠诚意共同发展而非依靠霸权独占利益,只要广大沿线国家能够坚持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推广阻力就不会很大,沿线国家为了自己的共同繁荣发展也会保卫“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这正是包容性开放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真谛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包容性的开放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既有助于区域合作、共同发展,还有助于人文交流,加强各国间的互信和地区的和平稳定。

共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手段,共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大量的落地项目见证了“一带一路”的共建成果。而共享正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深入,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沿线国家和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和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与当地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建设的和平、共赢,开放、包容,以及共建、共享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一带一路”的对外投资要与发达国家进行激烈的竞争,输出的不是落后产能,只能是先进产能,从而和创新驱动和产能升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需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而绿色发展不仅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还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发展理念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自信。

(作者:丁晓钦,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一般项目〔16叠碍厂081〕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