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跨越两个世纪的梦想,它不只是当下国人魂牵梦萦的现实关怀,也是先哲前贤梦寐以求的不懈追求。郑大华先生从2006年起率先从思想史角度研究民族复兴思潮,新近又推出了系统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想的开拓之作——《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该书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通读全书,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其一,将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的整体观照与重点思想家民族复兴思想的个案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到了思潮之“面”与“点”,视域宏阔而“高峰”凸显。论着将研究对象定位为“知识界”的民族复兴思想,所指涉的不只指任职于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学人”或那些接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分子”,而是涵括了人数众多的知识人,“这些人的政治和文化取向可能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从事的职业也千差万别,但他们有知识,都关心中华民族的复兴,积极参与民族复兴问题的讨论”,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从书后的“附录二、民族复兴文章目录(1931—1945)”,就不难窥见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的社会覆盖面,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与厚实的资料基础。基于“民众期盼振兴中华民族的诉求又总是通过思想精英、政治精英的理论、文本、思想主张得到集中的表达”这一观点,论着重点关注了指标性思想人物之民族复兴思想的深入剖析。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复兴思想孕育阶段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口号、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想、国粹派的“古学复兴”主张,五四时期民族复兴思想初步发展时期李大钊提出的“青春中华之创造”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孙中山提出的“大中华民族”的“国族主义”和“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要首先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思想,梁启超等“东方文化派”提出的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王光祈在《少年中国运动》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的“中华民族复兴运动”思想,等等。
其二,将剖析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的“内在肌理”与分析触发其发轫发展的“外在刺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把对民族复兴思潮的追溯、反思置于旷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乃至国际背景之中。如论着在分析民族复兴思想的外在因素时,突出了民族危机加深这一基本背景,同时注重考察近代民族复兴思潮与其他思潮以及中外思想界的互动。如在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从思想发展为思潮时,认为民族复兴从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思潮的主要原因,是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契机。同时指出,除民族危机这一主要原因外,费希特民族复兴思想的系统传入及影响,也是民族复兴思潮能于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形成的原因之一。近代民族复兴思潮与各思想流派的互动,生动体现了民族复兴既是“中国现代叁大思潮的共同梦想”,也是中国社会“‘最大公约数’与最基本共识”。
其叁,将近代民族复兴思潮历史场景的还原再现与其现实意义的提炼升华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历史经验,引导我们走好实现民族复兴的路程。在全面、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结语”部分阐述了近代以来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以深厚的历史意识,触发我们感叹民族命运之艰困曲折、感念前辈先贤之百折不挠、感慨复兴目标之牵动人心,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留下了启迪:民族复兴是整体中华民族的复兴;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中华民族的浴火新生或再生;民族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国的大联合、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接力奋斗,经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再现中华民族盛世辉煌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鲁东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