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两汉器物铭文整理与研究” 开题论证会报告 由吉林大学文学院徐正考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2016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出土两汉器物铭文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3月31日下午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吉林大学副校长、中国古文字学会会长吴振武出席会议并致辞。评议专家组组长由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担任,成员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林澐、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贵元教授、武汉大学李天虹教授、吉林大学冯胜君教授。
徐正考教授从课题研究对象、研究预期目标、总体框架与主要内容、子课题设计、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预期研究成果及最终成果等相关方面对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对 “出土两汉器物铭文汇释”“出土两汉器物铭文文字研究”“出土两汉器物铭文与两汉历史文化综合研究” “出土两汉器物铭文语言研究” 等重点研究内容及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做了申述。
在李国英教授的主持下,各位专家对项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评议。专家组认为,汉代是汉字演变的关键时段,但是学术界的汉代文字研究却是薄弱环节;该课题抓住了学术界的薄弱环节,满足了学术发展的需求。全面、穷尽性地搜集、整理、研究出土两汉器物铭文,对文字学、语言学及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开题论证对相关研究背景、现状、思路与方法、研究目标设定、总体框架与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预期结果及任务分工表述非常清晰,极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专家组希望课题组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全面提升对古文字研究意义的认识,稳抓科研项目重点,适度调整和简化研究内容,最大限度完成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整理,按照高标准和统一的体例做好资料整理工作,取得精品成果。
专家组在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建议,具体建议如下:
1. 将碑刻、墓志等非出土部分去掉。因为碑刻工程量浩大,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专题,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太可能做完;而且有很多碑刻是摩崖石刻,不是出土器物,如果将其纳入研究范围,就与课题名称不相符了;其字体跟一般器物铭刻也有差异;汉代墓志非常稀有,基本就是碑。将碑刻墓志去掉,便于课题组集中力量把名副其实的出土器物铭文做精。
2.人员分工,可以按材料分配。该课题汇释是基础,课题的重大价值主要在于汇释部分;汇释是基于研究的汇释,是考证清楚、辨析正误等基础上的汇释,例如铜镜研究中字或符号不清晰、解释存在问题之处颇多,汇释与研究由同一人负责,成果便更专业、更深刻。
3.文字编要将异体字、异构字全部收入,而且应注意收集僻字、怪字等,还要 注重文字形态、笔划的变化;同时要注意体例问题,是按字形(篆书、隶书、草书等),还是按时代编排,抑或是按载体编,需要认真思考。建议文字编分册编写出版。
4.要有一个汇释的体例,先出释文样本,具体操作时必须保持汇释体例与规范的统一性、一致性;汇释时最好以引言等方式交代一般铜器、铜镜、石刻等资料的考古、出土背景、流传情况等,以有利于发挥汇释的价值。
5.可考虑数据库建设,将相关材料纳入共享平台,以利于学界共享,当然如果建设数据库,可能需要追加经费。
6.对于成果形式,应不限于成本专着,涉及文化、语言、职官等综合研究的成果可以论文集形式出版。
7.建议增加“引得”,或编一部词典,将疑难字词做出训释,引例以出土两汉器物铭文为主,这样便于不同领域的学者利用这批有价值的材料。
8.相关研究最好有图像做对比,不能只列出处。因为同类的器物很多,如汉印里面同名的印就很多,但根本不是一个印,如果没有图像对比,读者很可能不知所云;即使后面标明出处,读者还要去找原始出处,那就会给使用者带来麻烦。
9. 应注意合理分配人力,加强对重点载体文字的研究。如铜器铭文、铜镜等研究较充分,但玺印、陶文等比较薄弱并且数量较大,须加强。对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的整理过、没有囊括全部拓片和释文的载体,应做穷尽性收集,进行系统的研究。 (课题组供稿)